-
>
分寸 跨越社交圈層的底層邏輯
-
>
生命唯愿愛與自由
-
>
中國式人情世故
-
>
看心理·第2輯(全5冊)
-
>
心靈四書(全4冊)
-
>
非暴力溝通
-
>
往里走,安頓自己
假如今天是生命的最后一天 版權信息
- ISBN:9787541163500
- 條形碼:9787541163500 ; 978-7-5411-6350-0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假如今天是生命的最后一天 本書特色
★改天是哪天?下次是哪次?以后是多久?——重建生命之基的答案之書!教你如何處置內心的迷茫、失落與困頓。 ★日本知名心理咨詢師翡翠小太郎經典力作!在日本銷量超30萬冊! ★對生命的26個深度追問,觸動萬千心靈,引領獨特人生。 ★去經歷,去體驗,保持熱愛,奔赴山海。 在不確定的世界里,活出內在的清醒、勇敢與安寧。 ★愿所有在喧囂中踽踽獨行的靈魂,都能與本真的自己重遇。
假如今天是生命的最后一天 內容簡介
假如今天是生命的*后一天,你有未竟的心愿嗎?你將懷著怎樣的心情度過?有什么事情是你一定要做的嗎…… 本書通過26個關于人生的小問題,幫助讀者剖析自己的內心,認清“自我”的價值。通過對這些問題的思考及探討,作品引領讀者一步步接近*本真、*想成為的自己。作品鼓勵讀者直面“總有一天會死去”的事實,以積極的方式思考死亡,通過從不同角度對“生命*后一天”的構想,幫助讀者釋懷遇到的遺憾與煩惱,痛苦與折磨;幫助讀者放空靈魂,坦然面對生命中的苦難,充分感受自己存在的價值和意義,珍惜眼前的生活,過好每一個當下。接受今天是生命的“*后一天”,可以變得豁達、坦然;珍惜生命里每一個“*后一天”,可以更好地享受生活,享受生命中每一份感動。 全書分為“無悔人生”“活出夢想”“為何而活”“聽從你心”四大主題,問題皆簡單平實、耐人尋味。篇末并附問答欄,供讀者在閱讀的同時審視自己的內心,兼具趣味性、啟發性和功能性。
假如今天是生命的最后一天 目錄
**章 無悔人生
第1問 余生還能賞櫻幾次?
第2問 我們如何束縛了自己?
第3問 假如你可以在出生前選擇父母,你選擇他們的理由是什么呢?
第4問 如果你的人生滿分是 100 分的話,現在多少分呢?
第5問 失去之前想要抓住的幸福是什么?
第6問 你蕞不想失去的 5 樣東西是什么?
第7問 假如今天是生命的蕞后一天,你現在的煩惱還值得一提嗎?
第二章 活出夢想
第8問 你覺得理想的人生是什么樣子的?
第9問 你希望如何被人記住?
第10問 你將如何寫下自己的墓志銘?
第11問 你希望在自己的訃告中寫些什么?
第12問 好朋友的理想是什么,你知道嗎?
第13問 “改天做”,你的“改天”是哪一天?
第14問 你死前蕞想做哪 10 件事?
第三章 為何而活
第15問 有人因你活著而幸福嗎?
第16問 你能說出爺爺奶奶的名字嗎?
第17問 哪些事情是非你莫屬的?
第18問 死后還會有人記得你嗎?
第四章 聽從你心
第19問 你何時才會放空自己?
第20問 如果生命還有半年,你會放棄現在的工作嗎?
第21問 你想成為誰?
第22問 如果今天是生命的蕞后一天,你還要做原來想做的事情嗎?
第23問 如果今天喝的是生命中蕞后一杯茶,你會覺得跟以前有何不同?
第24問 如果做什么都無關緊要的話,你想要做什么?
第25問 迄今為止的人生中,你蕞開心的事情是什么?
終章
第26問 度過完美人生的“未來的你”,向“現在的你”發表感言的話,將會說些什么呢?
后記
假如今天是生命的最后一天 節選
1 余生還能賞櫻幾次? 假如人生80載,1年能夠賞櫻1次,而我們現在30歲的話,還可以賞櫻(80-30=50)次。 無論天空多么陰暗,烏云之上總會有燦爛的陽光。 同樣,即使我們的內心愁云籠罩,在內心深處也會有一種“佛性”的光輝,這是佛家告訴我們的。 翻閱詞典,關于“佛性”是這樣解釋的:“佛性,是所有生物與生俱來的、能成為佛的本性。”不過,盡管每個人的內心深處都生有“佛性”,但為什么有些人能夠功成名就,有些人卻一事無成? “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曾經有位修行僧發出過這樣的疑問。你又是怎么看待這個問題的呢?帶著這個疑問,修行僧去拜訪了師父道元禪師。道元禪師是鐮倉時代曹洞宗的開山鼻祖。他回答道: “成功的人在不斷努力,一事無成的人沒有努力,這就是差別。” 師父不愧是師父啊!這位弟子聽罷心悅誠服。可到了晚上,他心頭又涌現出新的疑問:既然人人心中都有佛性,又怎會出現努力與不努力之人呢? 于是,第二天,修行僧又去請教道元禪師。師父回答說: “努力的人胸中有志,不努力的人胸中無志,這就是差別。” 師父所言極是!修行僧又一次從道元禪師這里得到了滿意的解答。可到了晚上,他再次產生疑問:心存佛性的人中,為什么有些人有志,有些人無志呢? 修行僧再次去請教師父,師父回答道: “有志之人,深諳‘人終有一死’之道;無志之人,則對此一知半解,這就是差別。” 關于死亡,在古羅馬時期,曾經流傳著這樣一個故事。 凱旋的大將軍,在面對民眾熱烈的鼓掌和歡呼時,一定會安排隨從在他耳邊低語。你認為隨從在說什么呢? 在將軍大戰告捷、欣喜若狂的時候,一定要有人在身旁提醒他“mementomori”。 這句話的意思是“勿忘死亡”。 因為,只有銘記自己隨時可能會死亡,才能做出正確的判斷,不會得意忘形。 據說,在法國斯特拉斯堡大教堂的圣壇之上,掛著一幅名為“死亡寓言”的骷髏畫像,其寓意是: “不久之后,你也會成為我這個樣子,所以,請永遠記住我、凝視我!” 在時尚元素中經常使用的骷髏頭像,原本也蘊含著“勿忘死亡”的含義。 今天,世界上約有15萬人死去。人生的*后一天終將到來。雖然非常遺憾,但這卻是必然。 如果你現在30多歲的話,也許只有不到50次欣賞櫻花的機會了。 地球圍繞太陽旋轉50周之后,你的人生就要落幕。是的,沒錯,就是地球在它的軌道上運轉50周以后。 當你讀到這兒的時候,你的壽命又縮短了10分鐘。這就是現實,我們無法回避的現實。正是這種“覺醒”造成了人與人之間的差異。 有這樣一句話:“拼盡全力活著。”我們每一個人,從出生時起,就在拼盡全力地活著。 在清理鼻屎的時候,壽命正在縮短。 即使在清理鼻屎的時候,我們也是拼盡全力。 所以,現在,你在閱讀這本書時,也是拼盡全力的。 看清現實吧。“mementomori!”勿忘死亡! 參考文獻:《人生短論3》,藤尾秀昭,致知出版社。 2 我們如何束縛了自己? 讓我們欣賞一首納丁??斯泰爾(NadineStair)的詩。 如果人生可以重來,我會嘗試經歷更多的失敗我會輕松生活,放下肩頭的壓力我會靈活變通,過得比這趟旅程更加糊涂傻氣我會去冒更多的險,不再這么一本正經我會去攀登更多的高山,暢游更多的河流我會去吃更多的冰激凌,和更少的豆子我也許會遭遇更多的麻煩,但假想出來的困難可能會減少因為,我曾是一個每天認真生活在理性中的人 當然,我也做過一些傻事如果人生可以重來,我會做更多的傻事我不去想今后將會如何,我只想活在當下出門之前做好萬全準備曾是我的日常體溫計、熱水袋、雨衣和傘,沒有它們我哪兒也去不了如果人生可以重來,我會輕裝上陣出門旅行 如果人生可以重來我會赤腳外出,從初春到深秋我會參加更多的舞會,騎更多的旋轉木馬我會采摘更多的雛菊花我會讓每一個瞬間都更加生氣勃勃 這是納丁??斯泰爾在她85歲,人生即將結束之時,寫下的一首詩——《如果人生可以重來》。 她之所以后悔“沒有去做更多的傻事”,是因為誤把“不可以做傻事”當成了人生信條;她之所以后悔“沒有去跳更多的舞”,是因為誤把“不能縱情享樂”作為了至理箴言。 首先,我們要找出那些讓你無法自由生活的禁錮。現在,讓我們一起朗讀下面的句子: ?? 我可以與眾不同。 ?? 我可以不在意被人恥笑。 ?? 我可以遵從內心,做真實的自己。 ?? 我可以不去迎合交好身邊所有的人。 ?? 我可以向喜歡的人表白。 ?? 我可以堅持自己的主張。 ?? 我可以向別人展現自己的弱點。 ?? 我可以拒絕厭惡的事情。 ?? 我可以向他人尋求幫助。 ?? 我可以變得更加富裕。 ?? 我可以及時享樂。 ?? 我可以讓自己幸福。 ?? 我可以開心地接納自己,更加相信自己。 ?? 我可以隨心所欲地生活。(請再一次大聲地、溫柔地把這些句子讀給自己) 朗讀“我可以與眾不同”時,如果你的內心起了波瀾, 那么你很有可能已經在無意間將自己禁錮于“不能特立獨行”的框架之中。找出那些觸動你內心的句子,并在往后三周的時間里,每晚睡前,溫柔地給自己讀上三遍吧。 有位朋友在參加了100公里馬拉松比賽之后,對自己的表現大吃一驚。 他之前挑戰42.195公里馬拉松時,恰好在快到終點的地方力竭摔倒了,而參加這次100公里馬拉松比賽時,竟然很輕松地跑完了42.195公里。 極限是由自己決定的。是的,束縛自己的那些框架,都在自己心中。因此,解除束縛并不難,關鍵就在于你自己。 *后,問題來了。你在臨死之前,*后悔的事情是什么?之所以感到后悔是因為對此有所顧忌嗎?把它們寫出來吧! 參考文獻:《如果人生可以重來,我會嘗試更多的失敗,做更多的傻事》,VOIVCE出版,拉姆??達斯(RamDass)著,休伊陽子(HueyYoko)譯。 你死前可能后悔的事情是什么? 那是因為你給自己設置了怎樣的束縛? 3 假如你可以在出生前選擇父母,你選擇他們的理由是什么呢? “給父親買箱啤酒吧!”發工資那天我有了這個念頭,于是買了一箱啤酒帶回老家。本以為父親會很高興,甚至會立刻開箱暢飲。但他的反應卻出乎我的意料:“等明天再痛痛快快喝一場吧。”“為什么呀,現在不喝嗎?”我這樣想著,當天就回到了自己的家里。第二天,我在上班時接到了老家打來的電話。 “啊?父親到了胃癌晚期?只剩三個月時間了?” 那時我才知道,父親胃部的幽門已經被癌細胞堵住,只能通過導管輸送營養,必須馬上住院。 “完了!”當時我心里的感覺,只有這一個詞能表達。 我還沒能好好盡孝,甚至連一句“謝謝”都還沒認真說過,和父親相處的時間就要結束了......如果那個時刻真要到來的話,也應該是很久以后的事情才對啊——我茫然地想著。 兒子送的啤酒一口都還沒喝,那個時刻就這樣到來了嗎? “完了!”即使現在,我也只能用這一個詞來表達內心的感受。 父親是個老實忠厚又守規矩的人,這次他也謹遵醫生“還能活三個月”的診斷,就這樣辭世了。那三個月,我盡自己所能,寸步不離地照顧父親,但*終還是沒能挽回父親的生命,眨眼間就是永別。 作為兒子,肯定有機會盡孝的。等哪天找個時間吧。過幾天再說吧。我一直抱著這種想法,卻什么都沒有做。 不管怎樣痛哭反省,不管怎樣出人頭地,不管怎樣祈求神靈,一切都已于事無補。 這就是“時間的限制”。“隨時都能做”的事情,世上根本不存在。行動只在“當下”,只能在“此時此刻”。這是我傾盡全部心力學到的,多么痛徹心扉的領悟。順便提一下,后來父親暫時出院回家,喝了一小口我買的啤酒,并感嘆道“真好喝呀”,父親那時的身影是唯一能給我帶來些許慰藉的回憶,我終于能夠直面自己壓抑已久的感情,忍不住失聲痛哭。 渡部豐 這是一封來自讀者的郵件。 “隨時都能做”的事,世上根本不存在。所以,想要表達的情感,只能在當下說出來。“謝謝!”“對不起!”“請原諒!”“我愛你!”告訴父母你真實的情感吧!還有那些對你來說很重要的人,如果你還沒有向他們表 達自己的情感的話,也請盡快行動起來吧!因為,就這樣什么也不說的話,總有一天你會后悔的。 有一份這樣的問卷調查:“現在死去的話,你會因為什么而感到后悔?” 調查結果中,有這樣的回答: “直到父親去世也沒能原諒他。”(男,49歲)“沒有留意到父母對自己的愛。”(男,37歲)“孩子們年幼時,因為雜事纏身,沒能從心底體會到育兒的樂趣。”(女,48歲)“只是因為難為情,沒能向妻子說出‘我愛你’。”(男,52歲)“自己拼命經營公司,不知道有沒有讓妻子感受到幸福。”(男,42歲) (致知出版社調查) 《父母去世前想做的55件事》一書中,計算了子女在離開父母獨自居住的情況下,還能與父母相處的大致時間。 按照一年中與父母在一起的時間只有春節和盂蘭盆節的6天,每天與父母在一起11個小時來計算。假設離開父母時,他們已經60歲,如果父母可以活到80歲,那么: 父母剩余壽命(20年)x1年中見面的天數(6天)x1天中在一起的時間(11小時) =1320小時 折算成天數只不過55天,只剩不到兩個月的時間。 母親給剛出生的你哺乳、換尿布。給嬰兒換尿布的辛苦遠遠超出你的想象。假設在你兩歲之前,每天需要換7次,只換尿布就多達6000次,如果你半夜哭了,她就揉揉惺忪的睡眼,溫柔地哄你入睡;如果你發燒了,就寸步不離地照顧你,肯定也有夜不能寐的日子。 在你懂事之前,她就已經傾注了這么多的母愛。正因如此,你才會想對母親說:“謝謝您生下我。”對吧? 每個人都會有因為難為情而沒能說出口的話。那么,不妨在日常不經意的話語中,表達你的感激之情: “飯很可口,我吃好了。”“謝謝您給我洗好了衣服。”“謝謝您總是給我準備便當,很好吃。” 那么,我們再回到開頭的那個問題。 父母是我們生命的原點。你喜歡父母的哪些地方,你想要感謝父母的話語,你覺得“能夠成為父母的孩子,感到非常幸運”的事情,總共列舉5項吧! 當然也有一種可能性,就是父母成了孩子*典型的反面教材。 在此基礎上,我們提出下面的問題: 在宗教界,有種說法是“我們自己選擇了父母,降臨到這個世界”。如果這是真的,你又是為什么選擇了現在的父母呢? 那么,現在,你*想傳達給父母怎樣的情感呢? 此刻,就把這種情感告訴父母吧!如果父母已經不在了,就對著天空訴說吧!從今天開始,你可以用自己的生活方式照亮周圍的世界。那就是*好的孝行。 參考文獻:《父母去世前想做的55件事》,親孝行實行委員會,泰文堂出版。 列舉5個你認為“作為父母的孩子出生很幸運”的理由吧! 1. 2. 3. 4. 5. 假如是你選擇了父母而降臨在人世間,你選擇他們的理由是什么呢?
假如今天是生命的最后一天 作者簡介
作者簡介 [日]翡翠小太郎 日本暢銷書作家,天才廣告文案撰稿人。師從日本心理健康協會衛藤信之先生學習心理學,取得了日本心理咨詢師資格。著有《事物的看法解密》《恐龍和小狗,哪個更強?》《與潛意識對話》等,作品多在中國翻譯出版。 譯者簡介 李素杰 青年學者。主要研究方向為日本語言與文化,出版有專著《日語表達式研究》、譯著《日語誤用辭典》及合編教材《中日跨文化交際實務》《日本語教程》等。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莉莉和章魚
- >
巴金-再思錄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回憶愛瑪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