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妙相梵容
-
>
基立爾蒙文:蒙文
-
>
我的石頭記
-
>
心靈元氣社
-
>
女性生存戰爭
-
>
縣中的孩子 中國縣域教育生態
-
>
(精)人類的明天(八品)
原理 方法與案例 高中地理有效教學 版權信息
- ISBN:9787030442710
- 條形碼:9787030442710 ; 978-7-03-044271-0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原理 方法與案例 高中地理有效教學 內容簡介
本書從中國地理學的主要成果,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地理信息技術等方面介紹了地理學科前沿進展;闡明了高中地理教學基本理論與方法;結合大量的案例,討論了高中地理有效教學理論與實踐;并從課堂教學行為矯正的角度,研究論文撰寫等討論了高中地理教師專業發展的若干問題。本書能稱為"國培計劃"高中地理教師的參考教材、推薦讀物,良師益友。
原理 方法與案例 高中地理有效教學 目錄
模塊一 地理學科前沿概況
專題一 地理科學新進展 3
**節 中國地理學的主要成果 3
第二節 自然地理學新進展 5
第三節 經濟地理學新進展 7
第四節 人文地理學新進展 8
第五節 地理信息科學新進展 11
模塊二 高中地理教學基本理論與方法
專題二 高中地理教學的空間視角 17
**節 地理教學的基本視角 17
第二節 基于地理教學視角的教學策略 20
專題三 高中地理教學目標設計的問題、對策與實踐 27
**節 高中地理教學目標設計的問題 27
第二節 高中地理教學目標設計的策略 31
第三節 高中地理教學目標的再設計 43
專題四 高中地理學習方法指導與案例 53
**節 高中地理一般學習方法指導與案例 53
第二節 高中自然地理學習方法指導與案例 60
第三節 高中人文地理學習方法指導與案例 65
第四節 高中區域地理學習方法指導與案例 68
模塊三 高中地理有故教學理論與賣踐
專題五 高中自然地理教學重要問題研究 79
**節 科學探索與課堂探究 79
第二節 自然地理的科學探索 82
第三節 課堂探究的基本策略 89
第四節 自然地理教學的圖像轉化 98
專題六 高中自然地理教學的有效途徑 106
**節 自然地理研究的一般范式與教學策略 106
第二節 基于信息技術的高中自然地理教學 113
第三節 基于原理遷移的高中自然地理教學 118
專題七 高中人文地理教學的有效途徑 126
**節 高中人文地理教學的核心領域 126
第二節 決策教學模式設計與案例分析 135
第三節 翻轉課堂教學模式設計與案例分析 143
專題八 高中區域地理教學的有效途徑 152
**節 高中區域地理教學的區域綜合分析法 152
第二節 高中區域地理教學的區域比較法 161
第三節 高中區域地理教學的問題解決法 166
專題九 高中地理地圖教學的有效途徑 173
**節 高中地理地圖教學概述 173
第二節 訓練讀圖技能 177
第三節 強化繪圖能力 187
第四節 掌握記圖方法 194
專題十 高中地理案例教學的有效途徑 201
**節 高中地理案例的多元幵發 201
第二節 高中地理案例教學的有效實施 204
第三節 高中地理案例教學的科學評價 213
專題十一 高中地理探究教學的有效途徑 220
**節 高中地理探究教學的基本原則 220
第二節 高中地理探究教學的有效切入點 225
第三節 高中地理探究教學的主要方法 229
專題十二 高中自然地理野外考察與設計 235
**節 高中自然地理實踐教學的類型與意義 235
第二節 野外考察教學原則 239
第三節 野外考察路線設計 243
專題十三 信息技術與高中地理教學 251
**節 信息技術與高中地理課程的整合 251
第二節 信息技術與高中地理教學設計 254
第三節 中學地理信息技術課程的教學方法探析 259
專題十四 地理課堂教學評價和地理考試命題 268
**節 地理課堂教學評價 268
第二節 地理考試命題 275
模塊四 高中地理教師專業發展
專題十五 地理教學課例與行為矯正研究 287
**節 地理課堂教學行為系統的建構 287
第二節 地理課堂教學中常見的偏差行為 294
第三節 地理課堂教學偏差行為的矯正策略 300
專題十六 中學地理教研論文寫作方法及相關問題 307
**節 中學地理教研論文的結構與評價指標 307
第二節 中學地理教研論文的撰寫方法與投稿策略 313
原理 方法與案例 高中地理有效教學 節選
模塊一 地理學科前沿概況 專題一 地理科學新進展 吳宜進 華中師范大學城市與環境科學學院(湖北省武漢市) 發展性目標 1.能結合實例,說明中國地理學的主要成果貢獻及創新。 2.能結合實例,說明中國自然地理、經濟地理、人文地理,以及地球信息科學的發展前沿和展望。 3.能將地理科學發展的前沿知識應用到中學地理課程教學中。 關鍵詞: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經濟地理;地理信息科學;新進展 就像所有現象的存在都有時間和歷史,同樣,它們存在于空間中,也有自己的地理位置,所以地理與歷史都是為了讓我們更好地理解我們的世界(Rediscovery Geography Committee,1997)。地理學關注人地關系、人類環境和空間的相互關系,其涉及自然科學、人文科學、社會科學、工程和技術各個領域,并且成為一個獨特的、完整的體系,已成為一個全面的學術領域。在中國,錢學森*早建立了現代地理科學體系。他指出:地理科學與自然科學、思維科學、人體學、文學理論、軍事科學和行為科學是平行學科(錢學森,1994)。這種觀點把地理學推向了一個新的階段。 我們的未來將面臨許多新的矛盾,地理學將會面對更多的挑戰和機會。中國地理學家有必要反思過去和考慮現今,跟上國際地理學的發展趨勢,分析國家可持續發展的要求,完善自身的發展戰略。 在中國當代地理學有三個來源,即中國傳統地理學、盎格魯-撒克遜地理學和俄羅斯地理學。中國傳統地理學在經世致用方面有著悠久的歷史和特點;盎格魯-撒克遜地理學在20世紀初進入中國,其方法論、分析及研究的手段對中國當代地理學產生了強烈的影響;俄羅斯地理學被中國廣泛接受是在1950~1960年,地理學被劃分為自然地理學和經濟地理學,其自然帶分帶的理論、方法影響了一代地理學家,這些構成了理解當代中國地理學的背景。 **節 中國地理學的主要成果 一、在學術領域的突破 1958年年初,為了適應地理學科的國際發展趨勢,中國地理學家確定了一些新的學術方向,如水熱平衡、化學元素在地表的轉移等,開創了自然地理新的領域(黃秉維,2003)。自那時開始,中國地理學家一直強調一體化科學思想和方法的重要性,對目前日新月異的科學發展、地球系統與可持續發展都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中國地理學家在以下領域作出了一系列重要的科學突破:實驗研究水循環、調節農田生態系統的水鹽狀況及其與作物生長的關系、生物化學循環、環境背景值及其與人類健康的關系、地域分異規律和中國自然地理區劃、土地分類和土地利用、區域自然地理學和農業區劃、區域理論和空間結構、區域規劃和國土開發、城市和地區的可持續發展、隆起的青藏高原及其影響、黃土高原的環境變化等。近年來,地理信息科學、圖譜(圖頻譜或系列)、城市地理學及社會地理學的理論都有了顯著的發展。 全國的地理學家們編譯了一系列大型的地理專著和地圖集,這些專著及地圖集的出版對建立中國地理理論體系意義重大,并為地理研究積累了數據。特別是近年來,他們在頂級期刊上發表了諸多新觀點,其在國際頂級期刊上發表的論文數量也顯著增加。 二、對國家建設的貢獻 中國地理學家針對國家自然條件、自然資源、農業發展和產業結構調整等相關問題,組織和參與了一系列重大的調查和研究,包括:全面的區域大尺度調查、農業發展規劃、城市經濟區劃、黃淮海平原綜合整治、全國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區域發展戰略等。他們提出了宏偉的計劃、想法、建議,為科學決策提供了理論基礎,對中國經濟和社會的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在國家建設中,特別是在分析農業生產條件、區域概況、資源評價與開發、環境管理、區域規劃及城市規劃等方面,中國地理學家們發揮了獨特而重要的作用。同時,隨著地理學的價值和科學水平的提高,一些分支學科得以產生和發展。 面對新時代的需求,中國地理科學在研究區域可持續發展,特別是在分析人與自然的關系、土地使用管理和節約資源方面不斷作出新的貢獻。近年來,中國地理學家在區域發展規劃、生態環境保護和恢復、自然資源開發、區域旅游發展規劃、城市發展規劃、土地資源詳查等方面均扮演了積極的角色。 三、研究方法和手段的創新 20世紀60年代以來,中國地理學家開始進行定位觀測和實驗研究,使地理學由定性描述向定量分析過渡。70年代末,衛星和航空遙感針對農業發展的應用研究已開始分別在山西省和云南省的騰沖實施。同時,來源于數學、物理及化學等領域的科學手段,被應用在地理空間分析和建模上,然后逐步擴大到區域研究與城市發展規劃。應用現代理論,如系統論、控制論、協同論、耗散結構理論和突變理論,在許多部門已取得明顯的效果,進一步推動了一系列重大科學問題的研究。 20世紀80年代以來,隨著中國科學院和各高校地理信息系統實驗室的建立,空間分析方法已被廣泛應用于各種預測與發展研究中。地表遙感數據的來源包括海洋衛星、資源衛星和氣象衛星,這些極大地擴大了地理觀察范圍。中國現在擁有180多個衛星遙感應用機構,400多家地理信息系統公司。有超過70所大學設立了地理信息系統專業,地理信息科學專業團隊已經創建,并茁壯成長。現在國家在地球系統科學和基于新技術的信息科學如并行計算和網格計算的指導下,積極發展綜合地理信息系統科學(鄭度和陳述彭,2001)。 作為傳統科學和新技術相結合的產物,地理信息系統科學促進了地理學及其他學科在中國的發展。運用新技術革命的成果,地理教學與研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關于空間數據分析的新技術和方法,擴展到了地理信息系統的應用領域。地理信息系統技術促進了地理學在中國的發展,同時,為其他與空間數據分析有關的學科提供了新的技術支持。 現代實驗方法也在中國地理學中被廣泛地應用。這些方法包括:長期駐點觀測;定量分析黃土地層、冰芯、湖芯、樹木年輪和洞穴沉積物;實驗模擬邊坡、流域、風洞、冰川和凍土;實驗室試驗生物化學的物質和能量循環。它們有助于進一步了解人類活動與環境變化之間的關系。 第二節 自然地理學新進展 自然地理學是一門關注地理環境組成、物質和能量交換,以及空間差異的科學(黃秉維,I960)。地理環境中大氣圈、水圈、生物圈、巖石圈相互影響和滲透,同時,地理環境也是人類生活和活動的場所。自然地理學研究的重心是闡明地理環境的結構、功能、物質轉移、能量交換、動態演化和地理環境整體差異的規律,系統研究地理環境之間的關系及組成(鄭度,1999)。 中國很早以前就出現過地理學觀點,但地理學作為一個系統科學帶到中國是在1920~1930年。后來,在中國出現了地理研究機構,高校也出現了地理系,但都是小規模的。20世紀50年代以后,中國進入了自然地理學一個飛速發展的時代。在那個時期,通過解決國家和區域的重大現實問題,自然地理學在基礎理論研究領域與基礎應用研究領域如自然環境區劃、土地類型分類、農業綜合開發、區域地理環境綜合研究、地球表面的水熱平衡、化學元素的轉移、氣候和環境變化、區域分異規律、生物群落等方面都取得了豐富的研究成果(蔡運龍,2004)。這些研究成果為中國自然地理學在過去幾年里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近,中國地理學家利用全球變化作為研究契機,從不同的角度,深入探討人與自然的關系。通過一些基本的理論研究及其應用,如生態建設、全球變化的區域響應、土地利用和土地覆蓋變化及自然災害預防等,中國自然地理學已經取得了長足的進步。 一、理論的進展 現代自然地理學的一個重要特點是注重自然地理要素及自然地理過程的動態變化(黃秉維,1990)。20世紀以來,人類活動與全球環境變化已經逐漸成為影響生態系統結構、演化及格局變化的主要因素。隨著人口及經濟的不斷增長,迅速變化的環境給全球生態系統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壓力。今天,現代地理演化不再是自然的過程,其面臨一系列新的挑戰。因此,地理研究需要一些變化,如從自然演化研究到人文自然的綜合演化研究、從單個元素研究到多元綜合研究、從生物研究到非生物-生物綜合研究,以及從宏觀研究到宏觀-微觀綜合研究。所有這些變化,強調人類對這些過程的影響;強調人類活動對環境造成的影響;強調地理演化與全球變化的關系。 這些年上述情況已經促進并不斷強化自然地理學的格局與過程研究,研究內容涵蓋了從區域結構和功能研究到區域動態研究。研究方法從簡單的綜合到系統綜合的轉變。從組成部分來看,它不僅包括自然成分,也包括社會經濟成分;從學科專業的角度來看,它不僅包括物理、化學和生物學科,也包括社會和文化學科(傅伯杰等,2006)。 此外,經過多年的發展,中國自然地理學在理論和應用方面已經取得了很大進展。陸地表層系統、環境系統及人地系統理論體系的構建;通過聯系不同的地域、要素及過程,系統的研究方法得到提高;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結合,科學及技術的整合,不同學科的交叉使跨學科的特征變得更明顯。在應用領域,中國自然地理學在資源和環境問題上作出了巨大貢獻,如環境和災害管理、生態系統管理、全球變化、土壤退化的防治與區域可持續發展等方面. 經過這些年的發展,中國自然地理學取得了許多成果:①地球表層系統的物質流、能源流和生物流的研究,如生態水文過程、生物化學循環和人與自然的關系等;②自然和社會經濟的時空變化、其驅動力和演化過程研究,以及地表環境變化與資源、環境、生態和災難相關性研究;③區域試驗、方法、模型、景觀多樣性、景觀格局與生態演化的綜合研究;④尺度上的研究,區域和全球尺度上的人口規模、生態、景觀、流域研究;⑤跨學科的研究,如環境變化和環境規劃、土地利用變化和國土規劃、區域可持續發展等。 二、技術和方法的進步 傳統上,自然地理學強調整體性、地域性和人地關系,這完全不同于其他學科并且難以被替代。然而,在方法論方面缺乏更多科學方法,產生這個問題*重要的一個原因是研究對象的極端復雜。 現今,在區域和全球尺度上,地理學家引入、整理和改進了大量其他學科的研究方法。此外,他們使用特定的地理語言及方法,包括圖形、文字、數學和數字化描述地球空間。在發展地理進程模型并驗證該模型的有效性等方面有特別明顯的進步。 至于數據的收集,自然地理學研究人員更加注重實驗數據,特別是監測、分析和仿真數據的準確性,并對它進行驗證。通過化學分析技術,他們提高了物質轉換和遷移過程及機理研究;通過物理實驗,他們了解了物質運動中材料的結構和動態特性;通過遙感技術與長期固定或半固定的觀測站網,他們加強了在一些典型研究區元素、形態和演化的研究。 經過多年的規劃,中國科學院成立了中國生態系統研究網絡與環境和災害監測網絡,這些為中國地理學家更好、更具創新的地理學研究提供了一個良好的工作平臺。目前,環境和災害監測網絡覆蓋了大多數地理單元和典型生態系統,如耕地、森林、草原、濕地、湖泊、海灣及沙漠(翟金良和馮仁國,2004)。 衛星遙感技術廣泛應用于自然地理在區域和全球尺度上的研究。新“3S技術”,即地理信息系統、遙感技術和全球定位系統,由于其在信息處理、現實模擬、新信息的產生和發現等方面優異的能力,為地理科學的區域研究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持。今天,在地球系統科學的指導和信息處理技術的支持下,中國地理科學正穩步邁向一個新的階段。 三、自然地理的應用進展 結合國家和區域的關鍵問題,地理科學的發展遵循一些新趨勢,進行了許多理論和應用研究,如全球環境變化、區域可持續發展、土地利用、地域系統的綜合研究、環境演變與全新世地理進程研究等。 例如,以土地利用和土地覆蓋變化為例: (1)土地覆蓋是陸地表面和近地表的自然狀態,植被和土壤是其主要組成部分。土地利用涉及人類對土地的開發活動,以獲得產品和服務,這是土地覆蓋變化的主要驅動因子。 (2)在中國現代化進程中,工業發展、城市化、土地退化、耕地保護、生態建設都與土地利用變化相關。因此,通過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回憶愛瑪儂
- >
山海經
- >
月亮與六便士
- >
朝聞道
- >
煙與鏡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