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妙相梵容
-
>
基立爾蒙文:蒙文
-
>
我的石頭記
-
>
心靈元氣社
-
>
女性生存戰爭
-
>
縣中的孩子 中國縣域教育生態
-
>
(精)人類的明天(八品)
俯仰(李迅教育隨筆) 版權信息
- ISBN:9787533493066
- 條形碼:9787533493066 ; 978-7-5334-9306-6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俯仰(李迅教育隨筆) 本書特色
《高中應讓孩子一生熱愛》《教育中存在的*大問題是什么?》《狀元如禮花,無他也繁華》《不是英語惹的禍》……作者所思涉及教育教學的多個方面,文筆既能揮灑放開,又能收攏集中,既有豐富的情感表達又有深入的理性思考。
俯仰(李迅教育隨筆) 內容簡介
本書是作者擔任福州一中校長期間(2014—2017)所寫的教育隨筆的又一部分。全書體現出兩個視角:俯首躬耕教育實踐,將立德樹人落實落細于教育教學現實場景——學生、學校、課堂、教師;仰首探尋教育理想,探尋現象、問題背后蘊藏的教育理念、本質、規律和教育情懷。書中既包含了作者對體育、美育、智育等的系統性思考,也蘊含著將“五育融合”教育思想滲透到教育實踐中的一言一行的鮮活案例;既談學生的成長,也講教師的發展;既講班主任工作,也談學科教學;既有對讀書、放飛心靈的感悟思考,也有對前輩師長的懷念、崇敬,以及訪學的見聞感想。作者所述所思涉及教育教學的多個方面,文筆既能揮灑放開,又能收攏集中,既有豐富的情感表達又有深入的理性思考
俯仰(李迅教育隨筆) 目錄
高中應讓孩子一生熱愛
高中,基礎教育*后的守望
教育中存在的*大問題是什么?
在復旦、人大與學生聊一中的那些人和事
別讓本能沉睡
狀元如禮花,無他也繁華
男兒何不帶吳鉤
——在國防科技大學“共育強軍人才”論壇上的講話
高中生選擇能力將得以提升
——讀《福建省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實施方案》
高招新政對高中生涯規劃教育提出挑戰
我所理解的美育
我所認識的體育
我以我血薦軒轅
——2015—2016學年開學典禮致辭
靈魂永遠站立著
沃土繁花
——為新校區建成十周年而作
千帆競發 百舸爭流
構建引導學生主動學習的課程體系
學生說“清華比福一更像體校”!
勝亦是智慧敗卻也優雅
——寫在第53屆校運動會上
和阿根廷足球教練Bobbio先生的首次見面
關于“舞蹈”
無邪至性出詩腸
——致“海峽聽潮”第三屆全國中學生校園詩會
彩虹色顯不出夢幻
——“海峽聽潮”第三屆全國中學生校園詩會隨感
生命中總有一條路適合自己
——“海峽聽潮”第三屆全國中學生校園詩會隨感
這一周,天天為你們祈禱
我們缺的是什么?
不用花費也可行走?
不是英語惹的禍
用好奇之心面對福建高考重返全國卷
上善若水 厚德載物
讓天賦自由時
——中學教師發展的認識、思考與實踐
2013年學校招聘考試中的一道題目
初識“老師”
——回憶兒時外婆講過的故事
班主任
當珍惜家長來信
為何工作中總有遺憾
意見不多,具潛在危險
真實的你們
嘿,你也在這里!
——致高中生活即將結束的你
我期待
——2014—2015學年開學典禮致辭
莫遣佳期過
——寫給2014屆高三畢業生
風骨俊傲迎春開放
——寫給2015屆高三畢業生
溫暖他人升華自我
——寫給2016屆高三畢業生
希望新的一年少一些遺憾
——2015年迎新致辭
我們的“馬拉松”
——2016年迎新致辭
我有一個夢想
陪你“追夢”的憂與樂
一份用“成長”作答的學生作業
學海淵源 筆端鋒鏑
恩師池伯鼎先生
與其詛咒黑暗,不如點亮蠟燭
東南數學競賽的前世今生
掠覽數學高地
——訪滑鐵盧大學數學系
從一則新聞涉及的數學知識想起
和學生一起畫五角星
炎陵幼童難倒了我
理從疑中來
縱使改變,依然故我
終于看到冰雪開花了
對數□(數理化公式)的N為何稱為真數?
課堂惹的“禍”
這堂課又調整了教學內容
告訴您一個不一樣的IPO
東臨碣石 以觀滄海
加拿大雷克菲爾高中:高尚的靈魂寓于強健的身體
在加拿大遇見UCC
布魯克林技術高中的三個“不”
與布魯克林技術高中的共鳴
從布魯克林技術高中的一份作業中感受到的
與AP課堂的一次零距離接觸
“我不想成為科學家!”
——記美國一所培養歷史社會學人才的高中
因為遙遠,所以我想學習
北大之行散記
到一所學校我*喜歡看到
道法自然
來到這里,心底總有沖動
雪山上的嘎瓦龍寺
力量來自度母還是教育?
行到水窮 坐看云起
含著眼淚做事的人
曼德拉與陳獨秀
一生的專注
心的方向
這一年有兩部電影……
聽日亮先生“說說讀書那些事”
應約向楚地讀者薦書
且辯且行,無緣大慈
一個美國科學家這樣回顧他的少兒時代
世界是我們的“教科書”
一只小拖鞋
請保護好我們的“腎”
回眸2015
俯仰(李迅教育隨筆) 節選
高中應讓孩子一生熱愛 2014年的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人選海外研修安排在紐約,我在研修期間受到誠摯邀請,到福建同鄉會館拜會鄉親。一位已過耳順之年的老人走到我面前,向我躬身致意。他從西裝口袋中掏出了一本小小的咖啡色外皮的本子,上面印著“福州**中學學生證”幾個燙金字。老人激動地翻開本子:扉頁上是一張青春少年的黑白照,意氣風發的神采;落款處寫著發證時間是1969年。原來他是我的老校友。當年,他從福州一中畢業后,就去了香港,后來輾轉到了美國,在紐約生活了30多年,其間多次搬家,舍棄了許多家什,唯獨這本證書一直揣在身上。行走萬里,無論何方,在無助時這本小本子總讓他感到一種無窮的力量……一股熱流涌上心頭,我的眼眶濕潤起來,我彎腰向他致以深深的敬意,再緊緊擁抱了他…… 教育是發揚生命的 那是一種怎樣的青春年少的記憶,能讓他如此感恩,每每回望總有別樣的正能量流淌心中?我在中學從教,至今已有30多年了,從一名普通的教師到一所名校的管理者,常被人問及“育人理念”之類的問題。我始終認為,中學教育成功與否,不在于向大學輸送了多少優秀的學生,而在于從學校走出去的孩子,多年以后是否還對自己的中學時代念念不忘,是否感恩于這段時光給予了自己充足的“氧氣”,為后來的人生奠定了深厚的根基。 令我欣慰的是,我的小小堅持與國務院頒布的《關于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以下簡稱《實施意見》)不謀而合。《實施意見》把高中階段的學生綜合素質培養提到了重要位置:將綜合素質作為高校選拔人才的重要參考,并要求中學“建立規范的學生綜合素質檔案,客觀記錄學生成長過程中的突出表現,注重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主要包括學生思想品德、學業水平、身心健康、興趣特長、社會實踐等內容”。我以為《實施意見》要落實的不僅僅是綜合素質檔案,更重要的是檔案的形成過程中,凝聚著孩子們青春的記憶、老師們教育的智慧、學校愛的記錄。這記錄也許有欣喜,也許不乏遺憾,卻是一本*好、*真實的青春畫卷。如何構筑并描繪好這本畫卷,讓孩子們一生熱愛并銘記,值得我們深思并逐步完善。一分磨礪一分“協調”青春的時光*耐不住枯燥與乏味。倘若只是讓孩子們一味地在課堂里學習理論知識,他們又如何能擁抱自然、感受社會?實踐與活動,當然是培養學生綜合素質不可或缺的方式,也恰恰是實踐與活動,能讓他們對獲取的知識產生深刻印象。 美國學者愛德加·戴爾早在1946年就提出了“學習金字塔”理論。“我們為什么要在實踐中學習?”因為動手參與學習,我們所能掌握并記住的知識可以高達90%。我所在的學校一直未停止對學生社會實踐的改革與探索。為了滿足不同學生的實踐需求,學校將原有的社會實踐模式發展為兩大集體加六支小分隊。與農村實踐和城區實踐兩大集體不同的是,小分隊選取某一專業領域進行連續、深入的實踐學習,比如汽車制造、航海與船舶、金融、化工等。朱熹言:知之愈明,則行之愈篤;行之愈篤,則知之益明。實踐與認知是相輔相成的,只有在更為寬廣的實踐平臺上,才能獲得更多的新知。在學校統一組織開展的社會實踐之外,我們鼓勵學生嘗試利用假期自行組織社會實踐活動,獨立策劃、自籌經費,這更能磨煉孩子們的意志,培養獨立與自治的能力。 青春的時光更期待的是協調。如果說孩子們是這段時光中的主角,那么學校與老師的任務就是讓主角的表演更加精彩。在一次赴哈薩克斯坦親歷IMO(國際數學奧林匹克競賽)的過程中,我體驗了數學競賽中“Harmony”(協調)的魅力。所謂“Harmony”,是參賽選手可以通過“協調”獲得分數。當某個學生在規定的時間內未完成解題,而解題思路也與組委會給出的標準解答完全不同時,評委允許學生繼續解題,甚至允許學生的教練幫助解題,若能得出答案,仍可按步給分。如此的“協調”是對孩子聰明才智的充分尊重與欣賞。而這種“協調”的方式也十分適用于對學生的培養,充分體現了對學生個性發展的尊重,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我鼓勵老師們在教育與教學中嘗試“協調”的方法,當一個學生對于一篇作文有構思卻無法成文時,老師是不是可以根據他的構思寫出一篇文章供其參考呢?這對于學生而言,學習作文就不再局限于一篇范文。即使作文水平一般的孩子,當他的想法在老師的幫助下變成一篇習作時,他也會感到驕傲的。孩子們永遠不希望老師是高高在上的審判者,他們更想要的是一個游戲的伙伴。P3-5
俯仰(李迅教育隨筆) 作者簡介
李迅,男,1962年2月出生,教授,福建省委教育工委委員,省教育廳黨組成員、副廳長,國家督學;兼任教育部考試與命題指導委員會副主任、中國高等教育學會教育數學專業委員會副理事長。 1994年獲福建省特級教師,1995年起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1996年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同年獲福建省十大杰出青年稱號,1997年獲香港柏寧頓孺子牛全球獎之杰出獎,2007年入選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人選,2014年入選文化名家暨“四個一批”人才,2016年入選國家“萬人計劃”哲學社會科學領軍人才,入選國家高層次人才特殊支持計劃領軍人才。曾受江澤民、胡錦濤同志的接見,習近平同志與其交談,應邀在中南海紫光閣參與總理參加的中國教育座談會。 系中國數學奧林匹克高級教練員,曾直接指導兩名學生在國際數學奧林匹克競賽中獲金牌,為中國代表隊的培訓工作做出突出貢獻,受到中國科協、國家教育部表彰。應邀分別于1996年、2016年赴西班牙、德國參加國際數學教育大會,2010年應邀以中國觀察員身份赴哈薩克斯坦參加第51屆國際數學奧林匹克競賽。主持過多項國家重點課題及省級科研項目。
- >
莉莉和章魚
- >
自卑與超越
- >
月亮虎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回憶愛瑪儂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有舍有得是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