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妙相梵容
-
>
基立爾蒙文:蒙文
-
>
我的石頭記
-
>
心靈元氣社
-
>
女性生存戰爭
-
>
縣中的孩子 中國縣域教育生態
-
>
(精)人類的明天(八品)
聽出這一堂語文 版權信息
- ISBN:9787533964870
- 條形碼:9787533964870 ; 978-7-5339-6487-0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聽出這一堂語文 本書特色
★從一線教學實際出發,探索高中語文教學的艱辛與美好 ★豐富案例 + 深入剖析,聽出門道,干貨滿滿 生動再現名師課堂,讀者身臨其境,擷取優秀教學精華 點評精要獨到,直擊高中語文教學的痛點與難點。 各專題問題明確,解答具體(如何設置教學任務、如何應對課堂意外等),針對指導性強,干貨滿滿。 ★緊扣新課標精神,革新觀念,指向語文學科核心素養 愛“唱反調”,點評犀利,提法新穎,讓人在眼前一亮的同時掩卷深思。 引導教師改變思維方式,重新審視語文課堂,打破傳統的教學模式 ★“碎片式”文章形式,邏輯嚴密,可讀性強 每一篇文章較獨立短小,方便閱讀;但教學理念相互呼應,從“聽”“看”“想”三個維度深入,內在邏輯體系嚴密
聽出這一堂語文 內容簡介
這是一本關于高中語文教學的思考文集。隨著課程改革的深入以及新版語文教材的投入使用,語文教學面臨著新的挑戰。全書以“聽課、評課”為切入點,精選幾十篇優秀教師講課案例,對一線教學中遇到的具體問題進行切中要害的點評,但絕不僅局限于評一堂課,而是從每節課中提煉出一個核心點,表達作者對語文教育深入、獨到的思考,觀念具有創新性,在如何提升語文教學素養方面具有重要的借鑒和啟示意義。 “學生一屆又一屆地畢業,教材一版又一版地更替,我們能守住寂寞嗎?我們能堅持不懈嗎?我們能讓自己的課堂發生變化嗎?”作為課堂教學活動的“設計師”,如何利用“規矩”,怎樣順應“變化”,使二者協調行進,使它們在沖突之中不斷綻放智慧花朵,不斷帶來成長喜悅,作者結合近30年的從教經驗和深度反思,做出了自己的專業探索。 1.高中語文教學的艱難和光榮在于:精彩的教學內容較大程度上來自學生,并要靠教師去發現、研發;于是每一節優質的高中語文課,幾乎就是一個原創的“微課程”。 2.到了高中,就是要努力讓學生的思維不斷地出現“反正”,且不斷地在語言上“反正”:偏偏不這樣說,而且不這樣說還很有道理! 3.一堂課中,總要設計一定的“彈性環節”“開放時空”;換句話說,就是給課堂的意外預留一個“出口”。 4.我們要真實有效地把課堂變為“學堂”,讓學生能有很多機會“把話說長”。 5. 時代的發展,使語文學習的**知識有所“更新”而不是“增多”。 6.從“有什么教什么”向“缺什么教什么”:我們培養的學生,將會面對一個我們當下難能設想的世界;我們要培養他們適應“那個未知時代”的能力。
聽出這一堂語文 目錄
卷一 聽學生,提升教師素養
有怎樣的學生,往往就有怎樣的教師
**章 學生表現折射教師素養
01 不同的同學,真美好
——2019年9月6日在溫州聽吳中娟老師
《我心歸去》課有感
02 教師的高度就是學生的可能高度
——2019年11月23日在南京聽徐曉彬老師
《登高》課有感
03 “當行本色”“這一篇”
——2019年11月23日在蕪湖聽歐陽凱老師
《竇娥冤》課有感
04 從“老師也跟你們PK一下”想到教師的“定位”轉變
——2019年9月29日在溫州聽蔡瑞琛老師
“為你讀詩”課有感
05 解決學生疑難,立于不敗之地
——2019年9月6日在溫州聽肖德昶老師
《一個人的遭遇》課有感
06 高中語文學習主體不止于“師生”,更可以是“我”
——2018年5月8日在湖州聽馬玉嬌老師
《將進酒》課有感
07 特色就是生命力
——2019年9月26日在舟山聽葉丹麗老師
《離騷》課有感
08 你就慢慢地講,我就靜靜地聽
——2020年9月24日在嘉興聽楊建國老師
“一枝一葉總關情”課有感
09 情境由“生”不由“設”
——2020年11月7日在金華聽楊俊葉老師
“泰山文化”課有感
10 聽學生介紹外國小說,想學情之重要
11 應“真誠”面對學生的已知和未知
12 談語文老師兩種“專業性不高”的課堂語言
13 當課堂上學生人手一機時
14 語文老師*應讀的是課文
15 試論當代高中語文教師專業發展的三個關鍵詞
16 從課堂表現看高中語文教師專業發展的“三隔”
17 從“我是一桶水”到“我生產水”到“你自己去找水”
——漫談教師教學“功能”的發展
第二章 課程研發體現教師創造能力
18 “不甘心上一般的課”
——2018年12月21日在紹興聽陳柳鈞老師
《*后的常春藤葉》課有感
19 上“自己的”課,就是“爽”
——2019年4月21日在寧波聽程載國老師
“變形之美:詩歌語言陌生化”課有感
20 始于學情的“微課程”研發
——兼評曹偉芳老師“讓論述文語言明晰起來”課
21 高中語文是“開放”的
——2018年11月28日在臺州聽李戈老師
“試說新語”課有感
……
卷二 看活動,理解課堂特點
課堂“規矩”與學習“變化”的沖突,帶來教學的艱難與美好
卷三 想教學,領悟語文內涵
語文是從課堂教學“大數據”中提煉出來的
后記 一堂課,一輩子
聽出這一堂語文 節選
因為常常聽到如下的教學內容。 一是把學生的已知當作未知來“教”。 比如《*后的常春藤葉》課上: 師:誰告訴蘇艾樂觀很重要? 生:醫生。 師:*后的葉子是誰畫的? 生:貝爾曼,從結尾知道的。 師:畫畫的細節能否給老師描述一下,有一個梯子有沒有留心到,它大概有多少英尺? 生:…… 師:這就是敘事中的留白。 師:貝爾曼為什么要如此不遺余力地去幫助瓊珊? 生:因為他心地善良,對青年藝術家很關愛。 師:不遺余力地幫助別人,這一點讓我們特別感動。 生:……把他們當作自己的親人來看待了。 師:如果是我去找,我一定會找一個面朝大海春暖花開的房子。她們去找了怎樣的房子? 生:朝北的,租金低廉,吹西北風的,閣樓,三角的…… 師:知道真相后,你會有怎樣的表現? 生:我可能會很愧疚。如果我是瓊珊的話,我會呆住,開始流眼淚。 師:你是怎樣流眼淚的?文章中沒有寫。 生:這樣就是留白,一千個讀者一千個哈姆雷特。如果寫出來了,就限制了讀者的想象。 以上只是例子,記錄也未必準確,更不是說這位老師就特別不真誠。但我不認為老師們不知道這類問答的學習意義不大。之所以還會出現這種現象,且類似的現象還并非少數,只是因為我們沒有仔細想一想,“真誠”地面對學生的已知有多么重要,而只是沿著某種慣性這樣做著。 師生間的問答內容,*好指向學生未知的,而不是學生在文本中“一找就到”“一看便知”甚至“不看也知”“不學也會”的東西。 至于那種“循循善誘”地把學生的回答終于“誘”到了自己兜兜里早就準備好的唯一標準答案上,則是見得更多的另一種較常見的“不真誠”,從略。 二是把學生的未知當作“秘籍”來教。 學生畢竟是學生,在專業方面,教師總歸占據著“知識高地”,為了“唬住”學生,有時我們就會“不好好說話”,喜歡引用名詞術語等“大話”來表述,也頗失“真誠”之心。用高考嚇唬學生也是我們無奈的但也頗有效的手段,有時老師會把高考復習中的某些內容“神秘化”…… 但是,教室里坐的是當代高中生,他們的語文知識其實已經達到較高水平,他們的身心發展已經趨向成熟,他們將在高三“成人”了。他們已經具備了獨立思考的能力。 高中學習,尤其是作為“實踐性”課程的語文學習,學習內容更應大方地、真實地走向社會現實生活,多一些“有用”,多一些“實用”。 教師在課堂上是否“真誠”,聽課老師自然聽得出來,身在其中的高中生則估計會有更深刻的體驗。當我們難能真誠時,學生自然也會虛與委蛇;高中生,經過九年的課堂歷練后,如何配合、應對老師的“套路”,許多孩子可以說是輕車熟路。于是師生彼此“虛偽”著;在有些場合,竟至于會到“表演”的地步,令聽者非常尷尬。 用真誠的學習內容教,是工作態度問題,也是教學理念問題:探明學生已知的、未知的內容,然后據此進行教學。這種“探明”需要我們做比較細致的學情調研,它并不容易做到。
聽出這一堂語文 作者簡介
黃華偉,浙江省教育廳教研室高中語文教研員,省特級教師,溫州市“杰出人才”。有著近30年的中學語文教學經驗,成果頗豐。開設浙江省黃華偉網絡名師工作室多年與微信公眾號“黃華偉的語文”多年。 近期發表主要論文《用學習任務培育核心素養——試論“2020年修訂課標”教學指導意義》《綜合開放,自主建構——談2017年版課標在統編高中語文教材中的表現》《對高中語文統編教材學習任務設計的五點思考》《高中生應為何而寫——2019年浙江卷高考作文題評析》《站在核心素養考查新起點——試評2018年高考浙江卷寫作題》等。出版有專著《讀出這一篇語文》《聽出這一堂語文》、省精品課程教材《為我而寫》《文本研讀》《咬文嚼字》。主持或執筆課題《高中“我語文”課程體系建設的實踐研究》《基于“六化”學案的高中自主學習模式》獲省一等獎。
- >
朝聞道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煙與鏡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山海經
- >
我與地壇
- >
二體千字文
- >
姑媽的寶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