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公路車寶典(ZINN的公路車維修與保養秘籍)
-
>
晶體管電路設計(下)
-
>
基于個性化設計策略的智能交通系統關鍵技術
-
>
花樣百出:貴州少數民族圖案填色
-
>
山東教育出版社有限公司技術轉移與技術創新歷史叢書中國高等技術教育的蘇化(1949—1961)以北京地區為中心
-
>
鐵路機車概要.交流傳動內燃.電力機車
-
>
利維坦的道德困境:早期現代政治哲學的問題與脈絡
廊橋筆記 版權信息
- ISBN:9787559847386
- 條形碼:9787559847386 ; 978-7-5598-4738-6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廊橋筆記 本書特色
這是一曲飽含詩意和溫度的建筑贊歌,一本充滿歷史和故事的廊橋導覽手冊。 作者和攝影師通過實地尋訪、考察廊橋,采訪廊橋建造者、守護者,結合歷史記錄和文獻,將自己的審美情趣和廊橋的文化內涵充分地呈現出來。每座廊橋都有其內在的文化價值及故事背景,從作者筆端,我們不難體會到歷史的溫度與人世的變遷。對廊橋這一建筑文化的探究,也能引領我們思考建筑在歷史發展中的意義,引導我們審視建筑中人與自然的關系。
廊橋筆記 內容簡介
本書是一本關于廊橋的文化隨筆。中國廊橋是橋梁與房屋的珠聯璧合之作,廊橋不僅僅是公共建筑,更是一些地方的文化圖騰。本書作者親歷親歷十多個省市、數百座廊橋,用文字和鏡頭記錄了中國的五大廊橋群,十七座典型廊橋,梳理了廊橋兩千多年的曲折歷史,以圖文結合的形式,對廊橋的制作工藝、發展歷史、風水文化、宗教信仰、保存狀況等進行了詳細解讀,并將自己尋訪過程中的故事融入其中:對廊橋建造、保護背后一個個動人故事,進行了深入挖掘。書中配圖精美,很多現已不存的精美廊橋照片具有重要的文獻價值。有利于讀者更加了解中國廊橋的燦爛歷史和保存現狀,引發對廊橋文化的關注和保護。
廊橋筆記 目錄
何以廊橋
廊橋前傳:兩千多年的曲折變遷
廊橋演變:宗教建筑嬗變成文化景觀
橋在水口:寄托著虔誠信仰與風水理想
民間力量:廊橋變成不朽的建筑傳奇
廊橋之境
浙南閩北:廊橋精華在此匯集
徽州廊橋:水上的徽派建筑長廊
閩贛粵:風格各異的絕美客家廊橋
湘桂黔:崇山峻嶺中的侗族廊橋
湘渝鄂:桃花源中的“廊橋家族”
大江南北:成群廊橋剩幾何
美哉斯橋
慶元:浙閩夾縫里的“廊橋王國”
泰順廊橋:遺落人間的“虹”
景寧:“畬橋”和“水上戲臺”
壽寧“徐鄭”:“彩虹”上的造橋世家
屏南:碑記里的橋
安化廊橋:茶馬古道上的“水殿龍舟”
三江侗家:人人心中有廊橋
廊橋遺夢
橋樓殿:天光云影共樓飛
灞陵橋:千里渭水**橋
永和橋:游蕩在甌江上的龍
高陽橋:一個家族的血脈傳承
龍津橋:風雨橋里話風雨
如龍橋:實境已往亦虛華
玉帶橋:牽起贛粵萬重山
琉璃橋:“世界屋脊”有廊橋
姥橋:永不消逝的慈愛橋
沿海到西南:與各種奇特的廊橋相遇
后記:廊橋會成為一場遺夢嗎??
廊橋筆記 節選
“廊橋”之前,更多是叫“風水橋” 自古以來,中國人的先祖就把選址定居作為頭等大事來對待,后來便形成了一門選址的學問——“堪輿術”,即后來俗稱的“風水”學說。古代中國人規劃理想宜居環境時,依照風水學提出了一種模板:以山脈為龍脈,形成“左青龍,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之勢。用現代的話來說就是:背倚連綿山脈為屏障,前臨平原,左右低山護衛,水流曲折回環,流匯于聚落面前。這種“聚寶盆”環境,成為古代中國人孜孜追求的理想棲息之所。是否擁有一個上佳的“水口”,便成為這個“聚寶盆”形成與否的關鍵一環。 “入山尋水口,登局定名堂。”這是唐代風水大師卜應天在《雪心賦》中留下的名言。根據風水理論,后人對水口形成了普遍的認知:水口就是一村之水流入和流出的地方,也就是水流的進出口。宋代風水著作《入地眼圖說》關于“水口”闡述如下:“凡水來處謂之天門,若來不見源流謂之天門開;水去處謂之地戶,不見水去謂之地戶閉。夫水奉主財,門開則財來,戶閉財用之不竭……” 一方聚落的水口一般有兩個:進水口(上水口)、出水口(下水口)。相比進水口,出水口更為重要,它被視為聚落財運、命脈的門戶,是福澤子孫的保證。所以,一說到水口,主要指的就是出水口。風水典籍《山龍語類》說:“水口者,水既過堂,與龍虎案山內諸水相會合流而出之處也。”翻譯成白話就是:穿過或環繞村舍水流匯合后,在下游某個位置,從山丘包圍中流出的地方,就是水口。理想的水口,有兩座對峙的山頭,水從兩山間彎曲流淌而出,形成“一水中流、獅象把關”之勢。(風水理論中把這兩座山頭稱作“水口砂”。) 我國地勢西高東低,河流大多從西北流向東南。在風水師看來,理想的風水格局中,入水之口多在西北,出水之口多在東南。八卦中,西北乾位代表天門,東南巽位代表地戶,水從乾位流向巽位,從天門進,從地戶出。所以,這條水不是我們平常理解的一條普普通通的水,而是連接天地的一條線,所以有了“天門開,地戶閉”的說法。“天門”處,只要有水進來即可,表示“不盡財源滾滾來”;而“地戶”更為講究,“地戶”流水要盡量不被看到,象征財源的水流被“鎖住”。一個昌盛的村落必須在“地戶”以建筑和山形營造風水,關閉“地戶”留住財氣。若將村落布局比作一座民居,那么水口就是民居的大門,水流如同大門的出路,水口兩側山峰如同門框,密集的大樹如同門板,溪流上的水壩如同門檻,橫跨溪流的橋梁如同門鎖,小廟如同鎮守大門的神獸,村前案山如同民居門前的照壁。由此可見橋梁在水口乃至村落中的重要作用。如果自然條件不佳,則需要進行一些人為補救。“補救風水”的建筑有多種,如廊橋、鎮水塔、望江樓、社廟等。廊橋除了被用來“補救風水”,古人也認為它可以理順風水,阻擋村落風水外流,橋上的神靈可以辟邪 祈福,保佑村落風調雨順、子孫昌盛。 在熱衷風水的古代,廊橋的所在位置必須滿足苛刻的風水條件。風水先生一臉神秘地捧著手中的羅盤,在村落四處走動著,指針在“天干地支”等方位中不停地轉動,*終,針尖停止在一個固定的方位。在風水先生選擇的風水寶地上,民眾建造起廊橋,因此也叫“風水橋”。在風水師的心目中,座座山脈如同條條龍脈在山水間穿梭,山脈斷開處要“接龍”“回龍”“護龍”,以廊橋的形式將割裂的龍脈彌合在一起。一座座廊橋在山水間不停地穿梭,不斷地接龍,我似乎看得見,一條條化身為廊橋的巨龍悄然降臨人間。 浙江慶元縣黃水長橋始建于清乾隆年間,是典型的風水廊橋。相傳竣工不久,廊橋被洪水沖塌,莊稼時常歉收,六畜時有丟失,村里彌漫著不安的情緒,于是請來當地有名的風水先生指點迷津。羅盤指針緩緩指向水口,先生道出水口過寬,不聚財,風水易被鄰村接走。經過面授機宜,黃水吳氏先人將橋從原址向上游遷移兩百步,建在狀如兩犬的山峰之間。為了補救水口過寬的風水缺陷,將黃水長橋的廊屋拉長,由十五間增加到二十一間,長長的廊屋鐵鏈一樣拴住左右山巒,形成“雙 犬看門”的布局。黃水長橋扼住黃水村的出水口,體積龐大的木拱廊橋宛如城門鎮守著山村,橋頭擠滿了黑壓壓的大柳杉,整座水口宛如屏風一般將黃水村遮擋得嚴嚴實實。 完成改造之后,廊橋從此安然無恙,村落風調雨順,村民安居樂業,他們將這一切歸結于風水的調理。風水真的有如此玄妙嗎?事實上,風水先生只是參透了地理奧秘,將河道改造成縈迂環抱之勢,將廊橋選址在河道拐彎處——這是有效減緩和避免水流沖擊的合理設計。在水口種植大量的樹木,這些樹木的根系緊緊地扎在堤壩上,防止水土流失,從而鞏固了堤壩。風水先生以風水的名義,指導人們在黃水村水口處建起了一座集山水、橋廟、古樹為一體的園林景觀,繪就了絕美的人間畫卷。在江西婺源游山村,村口橫臥著一座始建于唐代的題柱橋,橋上遺存著一副古聯:“橋高亭更高重重關閉財氣,村大龍尤大隱隱稠密人煙。”“重重關閉財氣”,六個字道出了此橋就是游山村關鎖財氣的風水橋。湖南通道縣廻(回)龍橋位于坪坦鄉平日村水口,橋體呈弧形橫亙于坪坦河上。廻龍橋原名龍皇橋,始建于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1931 年復修,更名廻龍橋,取“橋如長龍,屹立水上;水至回環,護衛村寨”之意。意思是龍從上游游到橋頭,回頭護寨、守寨,財不外流。 有的村落甚至在上下水口各建一座廊橋,稱作“姊妹橋”。在閩東地區,這樣的姊妹橋比較多見,比如福建屏南縣嶺下村的廣福、廣利二橋,福建壽寧縣小東村的上、下二橋,芹洋鄉尤溪村的上、下二橋。在浙江慶元縣的月山村,兩千米長的舉溪上五座古廊橋遙相呼應,來鳳橋扼住村落的上水口,步蟾橋鎖住下水口,兩座體積龐大的石拱廊橋酷似威風凜凜的城門,一前一后鎮守著月山村,隱然帶上了龍吟虎嘯的氣勢。四川鹽亭縣金罐村來龍橋是座重檐廡殿式廊橋,建于清同治五年(1866),是當地富人帶頭募捐后,由金罐村石匠李大明、樊廷德等人率眾建造的。 在來龍橋上游兩千多米的地方,還有一座跟來龍橋外形基本相似的古橋,名叫回龍橋,一“來”一“回”,祈盼游龍呵護金罐村。 一座廊橋如何選址,甚至會帶來風水上的明爭暗斗。福建古田縣有一條徐州河,前訖村和廖厝村是一衣帶水的沿河村落,前訖村的下水口與廖厝村的上水口緊緊相連。當前訖村人在徐州河上修建了徐州橋后,位于徐州河下游的廖厝村人非常憤怒,他們認為徐州橋在關鎖了前訖水口的同時,也鎖住了廖厝村的“天門”,影響了廖厝村的風水,于是雇人燒毀徐州橋。一把大火徹底點燃了兩個村之間的矛盾,為了這座廊橋不停地發生糾紛。*后各退一步,由廖厝村集資在雙方協商的地點重建一 座廊橋,這才平息了雙方的怒氣。 從現存的和已經消失的廊橋的所在位置來看,大多數廊橋地處出水口(有些地方也叫“水尾”),很多橋名直接體現了風水含義,比如水口橋、水尾橋、封鎖橋、陰陽橋、永鎮橋、接蔭橋、保蔭橋、鎖星橋、護關橋等,甚至有的還以《周易》乾卦的卦辭“元亨利貞”取名為“亨利橋”。在慶元縣,有二十余座橋干脆就叫“水尾橋”。為貫通“龍脈”而衍生的橋名更是五花八門,如接龍橋、迎龍橋、交龍橋、護龍橋、抱龍橋、回龍橋、渡龍橋、攀龍橋、臥龍橋、握龍橋、飛龍橋、云龍橋、佑 龍橋等。更多的水口廊橋,不管有沒有名字,當地人往往都習慣稱其為“風水橋”。
廊橋筆記 作者簡介
魯曉敏,1971年生,中國作家協會會員,浙江省散文學會副會長,《中國國家地理》雜志特邀撰稿人。出版有《辛亥江南》《江南秘境:松陽傳統村落》《江南之盛》等文化散文集, 致力于傳統村落、鄉土建筑、廊橋文化的研究及保護工作。 吳衛平,1955年出生,中國攝影家協會會員。曾任交通部專職攝影師。自2001年起開始專注于中國古代廊橋的尋找和拍攝,在互聯網上享有“中國廊橋攝影第一人”之譽。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巴金-再思錄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二體千字文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