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魯迅全傳:苦魂三部曲-增訂版(全三冊)
-
>
大家精要- 克爾凱郭爾
-
>
尼 采
-
>
弗洛姆
-
>
大家精要- 羅素
-
>
大家精要- 錢穆
-
>
白居易:相逢何必曾相識
范仲淹十講 本書特色
★“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
★多維度透視北宋一流人物范仲淹“立德、立功、立言”的一生,了解中國士大夫的人生理想及如何修身養性、治國治家。
★范仲淹,其才能不次于管仲、樂毅,其忠心可以支撐大廈將傾之危國
◆一本書讀懂范仲淹,了解中國士大夫的至高境界
“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范仲淹,一生忠于謀國、明于知人,文能推行慶歷新政,武可抵御邊疆強敵,其才能不次于管仲、樂毅,其忠心可以支撐大廈將傾之危國,被譽為“有宋一流人物”。
★范仲淹有怎樣的身世,他發動的慶歷新政如何開始又為何失敗?范仲淹與歐陽修、韓琦等眾多朋友之間的真實關系是怎樣的?為宦各地期間他在民生、教育、學術上做出了哪些貢獻?作為士大夫的典范,范仲淹具有怎樣的政治思想?他創辦的義莊是如何運作的?本書為你一一解答。
范仲淹十講 內容簡介
兩歲喪父,苦學得仕,一生數次被貶,范仲淹如何把命運安排的逆境轉化為人生的機遇,步步登高,成為文能安邦、武可定國的一代名相?一生信奉儒家“修齊治平”的他,重視教育,設立太學,為國家儲備大批人才;他修身養性,詩文俱佳。為官三十多年,他德政惠民,在民生、教育、軍事等方面都采取了有力的措施;平定西北戰亂,推行慶歷新政,在立德、立言、立功方面,均有成績,堪稱中國士大夫之典范。
本書廣泛吸收新研究成果,在正確的歷史觀指導下,以通俗優美的文筆,呈現“有宋一流人物”范仲淹的一生,展現了這位傳統士大夫“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情懷,兼具學術性與普及性。
范仲淹十講 目錄
引言
**講 孀母改嫁與家世變革
——范公原來叫朱說
**節 名字由來及四代祖宗世系
第二節 妻子和子女
第二講 梅花香自苦寒來
——艱難的讀書歲月
**節 書臺夜雨斷齏畫粥
第二節 布素寒姿
第三講 憂樂于廟堂與江湖之間
——宦海沉浮
**節 寶貴的基層歷練
第二節 **次朝官生涯和**次貶官
第三節 鋒芒畢露
第四節 第二次貶官及知蘇州
第五節 第二次朝官生涯
第六節 三貶饒州及知潤州、越州
第七節 夕陽無限好
第四講 軍中有一范西賊聞之驚破膽
——風光無限的儒將
**節 西北出強敵
第二節 范、韓聯手戰元昊
第五講 先天下之憂而憂
——慶歷新政
**節 新政出臺的背景
第二節 風雨中的新政
第三節 無可奈何花落去
第六講 塞下秋來風景異
——文學成就
**節 詩歌
第二節 詞
第三節 散文
第七講 唯德是依因心而友
——范仲淹與歐陽修等人的交往
**節 知己歐陽修
第二節 心交韓琦
第三節 亦師亦友的晏殊
第四節 忘年之交富弼
第五節 諍友蘇舜欽
第六節 梅堯臣的反目為仇
第七節 生死之交尹洙
第八節 同年進士滕宗諒
第九節 高徒李覯
第八講 義薄云天數范公
——范仲淹及其后人的慈善壯舉
**節 范仲淹出錢建義莊
第二節 北宋時范氏子孫續規矩
第三節 南宋時范氏子孫續規矩
第四節 范氏義莊的示范作用
第五節 范氏家族的家風
第九講 琴棋書畫無師自通
——范仲淹的興趣和愛好
**節 醫術
第二節 書法
第三節 琴藝和棋藝
第十講 近乎完人的歷史地位
——立功、立德、立言
**節 宋人的評價
第二節 金、元人的評價
第三節 明、清人的評價
范仲淹年表
主要參考書目
后記
范仲淹十講 節選
第三講 憂樂于廟堂與江湖之間 **節 寶貴的基層歷練
一、寶貴的基層歷練
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范仲淹進士及第,時年二十七歲,成為其人生的重要轉折點。對一般讀書人而言,“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千鐘粟”此三句選自宋真宗《勸學詩》,在當時及近代科舉廢止前影響很大。。但對有遠大理想的范仲淹而言,他做官的目的絕不是這些。從此,北宋政壇逐漸成長起來一位偉大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一位士林領袖。
范仲淹仕宦生涯的**個官職是廣德軍(治今安徽省廣德市)司理參軍,主管獄訟。在處理訴訟案件時,他堅持秉公執法,又具有仁政作風,時常親自詢問囚犯,以得到案件的實情。
盡管俸祿微薄,但是范仲淹上任伊始,即將母親謝氏接到廣德軍,悉心奉養。
在廣德軍待了兩年多的時間,天禧元年(1017年),范仲淹調任集慶軍(治今安徽省亳州市)節度推官,節度推官是長官的幕僚。此期間,為官清廉的張知白一度擔任過短期的亳州知州,給范仲淹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亳州是漢代醫學家華佗的故鄉,醫藥業繁榮。這對很早就對醫術頗有興趣的范仲淹而言,自然是難得的學習機會。
天禧五年(1021年),范仲淹又調任監泰州(今江蘇省泰州市)西溪鹽倉。這里是北宋重要的產鹽區,而鹽稅收入是國家的重要收入來源。范仲淹負責監管鹽的生產和買賣,還需要和巡捕、縣尉一起打擊私鹽的買賣。
乾興元年(1022年)二月,真宗去世,仁宗即位,改年號為乾興。當年十一月,張知白遷官樞密副使,進入宰執的行列。
宋代官員的任職和升遷,都需要一定數量的官員薦舉,以作擔保,薦舉的官員官職越高,影響自然也大,被薦舉人得以升遷的機會也多。被薦舉人一旦升遷后出現違法現象,薦舉人則要承擔連帶責任。
躊躇滿志、志向遠大的范仲淹,此年已經三十四歲,這在當時已經是標準的中年人,可還是一個級別很低的監當官,所主管的鹽事又很無聊,范仲淹自然覺得壯志難酬。得知張知白升遷樞密副使的消息后,乾興元年十二月,范仲淹給張知白上書,表達自己的遠大志向,期盼能夠在重要的崗位上施展自己的抱負。但是,這次上書無果而終,張知白對范仲淹上書的態度如何,史料中沒有記載。畢竟張知白升遷樞密副使剛剛一個月左右,皇位剛剛完成交接,繼位的仁宗才十三虛歲,由劉太后垂簾聽政。在風云險惡的官場,張知白首先需要的是謹慎,他不會為一個沒有深交的范仲淹去努力。
當然,無果而終的上書,也在意料之中,范仲淹并沒有多少挫折感。他在一首詩中寫道:“卑棲曾未托椅梧,敢議雄心萬里途。”他明白對于沒有官場背景的社會草根而言,需要的是不斷積累政績和良好的聲譽,等待機遇的降臨。畢竟趙宋較之前代,知識分子升遷的通道還是比較暢通的。
范仲淹為官泰州期間*大的政績是修筑捍海堰。瀕臨黃海的泰州,時常為海潮所苦。唐朝大歷年間(766—779年),地方官李承主持修筑了捍海堰。唐末和五代時期,由于戰亂及其他因素的影響,捍海堰年久失修,大多坍塌,坍塌之后,大潮來時,海水倒灌,淹沒良田,潮水退后,良田變成了鹽堿地,再也無法種植莊稼,連生活用水都又咸又澀。
仁宗天圣三年(1025年),范仲淹向淮南東路的發運副使張綸提出重修捍海堰的建議。得到朝廷批準后,為了工程修筑的方便,通過張綸的推薦,朝廷讓范仲淹擔任泰州屬下的興華(今江蘇省興化市)縣令,和同年進士及第的滕宗諒(字子京,時任泰州軍事推官)一起,共同主導此項利民工程的興修。但是,次年八月,母親謝氏病逝,范仲淹只好開始丁憂。工程*終由張綸和其他官員一起主導完成。
捍海堤歷經兩年才修成,長一百五十里左右,橫跨泰州、楚州、通州三地。由于范仲淹以后聲名顯赫,當地民眾稱其為“范公堤”。泰州民眾后來為張綸修筑了生祠古代為活著的人建立祠廟,加以奉祀,其對象大都是造福一方、深得民心的官員。當然下級官員出于阿諛奉承的目的,為上級官員立生祠的也有。,并請范仲淹寫了《泰州張侯祠堂頌》。
時年四月,范仲淹還向皇太后和皇帝寫了《奏上時務書》。在上書中,范仲淹主要強調了以下幾點:
**,文風關乎教化,必須改變五代以來卑弱浮靡的文風。
第二,治國之道,文武兼備,不可偏廢。大宋自澶淵之盟之后,已經二十年,能征善戰的老將,逐漸凋零。與遼國簽訂盟約之后,遼國還是不斷勒索財物。國家定都于無險可守之地,必須時刻有居安思危的思想,必須選擇有謀略的人擔任邊界地區的官員,也必須秘密選拔武藝高強的人,作為戰將的后備人選。為此,科舉考試必須增加武舉的科目。
第三,大宋重視館閣昭文館、史館、集賢院三館和秘閣、龍圖閣等閣,分掌圖書經籍和編修國史等事務,通稱“館閣”。又是朝廷培養人才、儲備人才的地方。,將其作為儲備、培養宰輔人才的要地。但是,近年卻將館閣遷出內庭,遷到了尋常百姓居住的坊陌之地,這是很不應該的行為。館閣的一些初級官員,沒有進士及第的背景,靠恩蔭進來,假以時日,這樣的人熬成了宰執宋代宰相與執政官的統稱,執政官包括副宰相和樞密院的樞密使、樞密副使。,后果可想而知。
第四,諫官、御史,是朝廷的耳目之官,官家繼位以來,未賞賜一個臺諫的官員。如果他們的言論于朝政無補,說明選擇的臺諫官不稱職,應該予以罷免,選擇新的諫官和御史。如果他們的言論有補于朝政,為何不及時賞賜?言路不廣,非朝廷之福。
第五,崇尚儒家的以德治國主張,反對苛政,反對大肆發放度牒導致的僧尼急劇擴張的行為,反對大興土木、浪費民脂民膏的做法。
第六,常聽直臣之言,摒棄佞臣之語。
第七,官家繼位之后,外出巡幸太多,花費太大,應該減少這樣的行為。
第八,以擴大稅收等官員的言論為急務,以重教化、變風俗的言論為迂腐之論,這是典型的本末倒置的行為。
范仲淹十講 作者簡介
符海朝,1966年生,河南省林州市人。先后就讀于華中師范大學歷史系、山東師范大學政法系、河北大學宋史研究中心,獲博士學位,現供職于安陽師范學院歷史與文博學院,副教授,文化思想研究所所長。撰有《元代漢人世侯群體研究》《遼金元時期北方漢人上層民族心理研究》的學術專著。與歷史學家王曾瑜先生合著的《岳飛十講》出版后,獲得了良好的社會反響。主持并完成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和河南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項目各一項,獲河南省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三等獎。
- >
月亮虎
- >
回憶愛瑪儂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推拿
- >
莉莉和章魚
- >
唐代進士錄
- >
月亮與六便士
- >
我與地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