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妙相梵容
-
>
基立爾蒙文:蒙文
-
>
我的石頭記
-
>
心靈元氣社
-
>
女性生存戰爭
-
>
縣中的孩子 中國縣域教育生態
-
>
(精)人類的明天(八品)
陽關三疊 河西走廊西端的鄉村地方社會 版權信息
- ISBN:9787513078863
- 條形碼:9787513078863 ; 978-7-5130-7886-3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陽關三疊 河西走廊西端的鄉村地方社會 本書特色
河西走廊 鄉村鄉俗 地方文化 歷史文化居城勞鄉
陽關三疊 河西走廊西端的鄉村地方社會 內容簡介
地處河西走廊西端的陽關,乃是古代西域與中原地區交流的必經之地,更是古絲綢之路南線上的重要關隘和驛站,一句悲愴的“西出陽關無故人”使陽關名揚天下,而由此詩意境譜寫的《陽關三疊》更成為中國古琴曲的經典。如今的陽關,依托特殊的綠洲生態與地理位置,是經過百年的發展而逐步形成的中國西部鄉村。從自然地理環境與生態、村落歷史、文化古跡與旅游開發、農業發展與特征、民俗文化活動、建筑特色、民間故事傳說等方面進行的考察,將為河西走廊地方文化的進一步研究提可資經驗。
陽關三疊 河西走廊西端的鄉村地方社會 目錄
緒 論 地理環境與村落概況
一、 地理位置與自然生態
二、 村落與場部等概況
(一) 陽關鎮的村落
(二) 國營林場
(三) 陽關農場
(四) 多壩溝鄉
三、 陽關地區的特點
**章 陽關地區的人口遷移歷程與現狀
一、 陽關鎮的人口遷移歷程
(一) 1949 年前的人口遷移與住居情況
(二) 20 世紀 50—70 年代: 河南魯山人和敦煌周邊少量人口的遷入
(三) 20 世紀 80—90 年代: 青海樂都、 四川和甘肅移民的遷入
(四) 2000 年之后: 兩棲居住模式的出現
二、 國營林場的人口遷移情況
三、 多壩溝人口的遷移歷程
四、 陽關農場的人口遷移情況
五、 陽關地區人口遷移特點
六、 陽關鎮的人口現狀
(一) 陽關鎮人口總體狀況
(二) 各村人口現狀
第二章 陽關的基礎設施建設與葡萄種植
一、 陽關地區的基礎設施建設概況
(一) 營盤村
(二) 陽關村
(三) 壽昌村
(四) 龍勒村
(五) 二墩村
(六) 多壩溝
二、 陽關地區農業結構與副業的變化
(一) 1980 年前的農業
(二) 主要副業
(三) 多壩溝的農作物種植變化
三、 葡萄種植業的興起與發展
(一) 葡萄的種植和初期發展
(二) 葡萄的田間管理
(三) 葡萄種植中的現代機械使用
第三章 陽關民居的建筑特色與庭院布局
一、 從 “傳統” 到 “仿古” 的陽關民居
二、 陽關民居變遷中技藝者的應對
三、 民居變遷中的個體差異
第四章 陽關的教育變遷
一、 1949 年前的教育情況
二、 1949—1979 年的教育情況
三、 1980 年至今的教育情況
(一) 陽關中學的變化
(二) 個體受教育的差異和感受
第五章 陽關旅游的發展與現狀
一、 陽關的旅游資源
(一) 歷史文化遺址類旅游資源
(二) 特色度假區類旅游資源
(三) 休閑娛樂類旅游資源
二、 陽關旅游的緣起與發展階段
(一) 陽關旅游發展緣起
(二) 陽關旅游發展的三個階段
(三) 陽關旅游的總體發展情況
三、 陽關地區開發運營成熟的旅游景點
四、 陽關地區正在開發的旅游景點
(一) 敦煌宮旅游度假區 ( “沙漠都江堰” 景區)
(二) 高老莊
(三) 野麻灣
五、 陽關地區尚未開發的旅游資源
(一) 渥洼池
(二) 壽昌古城
六、 陽關旅游業中游客與村民感受
(一) 游客的感受和認知
(二) 陽關人的感受和認知
第六章 陽關地區的社會關系網絡變遷
一、 1949 年前陽關的社會關系網絡
二、 1950—1979 年陽關的社會關系網絡
(一) 1950 年至 “四清” 運動前陽關地區的社會關系網絡
(二) “四清” 運動到 1979 年陽關地區的社會關系網絡
三、 1980 年以來陽關地區的社會關系網絡
四、 陽關社會關系網絡變化的特點
第七章 陽關的婚俗和喪俗變遷
一、 婚俗變遷及現狀
(一) 婚俗變遷
(二) 陽關人的婚姻圈
(三) 陽關人的通婚特征
二、 喪俗的變遷
第八章 陽關地區村落文化與功能
一、 民間信仰
(一) “文革” 前的村廟與社會
(二) “文革” 以后的村廟及變化
二、 公共文化生活
(一) 民間戲曲
(二) 集市
(三) 社火
第九章 陽關的神話傳說和民間故事
一、 神話傳說
(一) 陽關和龍勒
(二) 包公石棺
(三) 壽昌金雞
(四) 渥洼池與天馬
二、 民間故事
(一) 陽關糧爺逸事
(二) 古董灘
(三) 土匪記憶
結語 陽關三疊: 河西走廊西端的鄉村地方社會特質
一、 人口疊
二、 社會疊
三、 文化疊
陽關三疊 河西走廊西端的鄉村地方社會 作者簡介
關丙勝,人類學博士、教授,現為新疆師范大學歷史學與社會學學院教授。主持完成國家社科基金項目2項,教育部人文社科規劃項目1項,發表學術論文25篇。主要從事河湟地方社會、河西走廊等領域的研究。
- >
二體千字文
- >
自卑與超越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山海經
- >
巴金-再思錄
- >
莉莉和章魚
- >
回憶愛瑪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