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妙相梵容
-
>
基立爾蒙文:蒙文
-
>
我的石頭記
-
>
心靈元氣社
-
>
女性生存戰爭
-
>
縣中的孩子 中國縣域教育生態
-
>
(精)人類的明天(八品)
百年動變:教育家辦學的文化反思 版權信息
- ISBN:9787533491796
- 條形碼:9787533491796 ; 978-7-5334-9179-6
- 裝幀:70g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百年動變:教育家辦學的文化反思 內容簡介
本書堅持歷史考察與邏輯分析相結合的研究原則, 采納“時代為經, 問題為維”的理論構架, 借助歷史敘事、理論分析、個案比較、口述訪談、文化反思等方法, 力求系統地探討不同時期不同類型“教育家辦學”的核心問題、發展軌跡、基本特點及其背后所潛藏的文化哲學與教育理論基礎。
百年動變:教育家辦學的文化反思 目錄
**章 清末民初教育家的“教育救國”理想與辦學實踐
**節 近代“教育救國”浪潮下的基礎教育思考:以康、梁為中心
一、教育救國:近代有識之士的強大呼聲
二、春秋萬法托于始:對幼學重要性的清晰認識
三、奠定群學之基——大力發展師范教育
四、為了未來的國民之母:基礎教育與女子教育的互動發展
第二節 籌設新式小學堂的多元求索
一、學津先覺——張煥綸與梅溪學堂
二、教法新探:鐘天緯與上海三等公學堂
三、傾力助學:葉成忠與澄衷學堂
第三節 區域基礎教育現代化的早期嘗試
一、張謇地方興學思想的形成邏輯
二、弟子之助——江謙對通州民立師范學校的經營
三、女子教育不可無師——姚蘊素與南通女師
四、理元蘅與通州民立師范學校兩附小之改革探索
第二章 五四新文化洪流中教育家辦學的多維探索(上)
**節 “允公允能,日新月異”:嚴修、張伯苓與南開中學
一、從實處去做:嚴修與南開中學的創建
二、張伯苓與“南開精神”的塑造
三、育才救國與“公能”訓練
第二節 “成才必先成人”:經亨頤與人格教育探索
一、塑造新國民之人格
二、以藝術教育陶養人格
三、倡導學生自治
四、純正的教育:經亨頤與春暉中學
第三節 舒新城、廖世承的道爾頓制實驗及其對中學辦學方向的思考
一、西方理論與中國問題:道爾頓制的傳入與在中國的傳播
二、探求適宜國情的良方:舒新城與吳淞中學道爾頓制實驗
三、以實驗喚起研究興趣:廖世承與東南大學附中道爾頓制實驗
第三章 五四新文化洪流中教育家辦學的多維探索(下)
**節 實驗精神:俞子夷在南高師(東大)附小的整體變革
一、“進化”教育觀的旨趣
二、以“不徹底”的設計教學法實驗為核心的教育革新
三、“小教界的老大哥”的成長與成熟
第二節 批判舊教育的先鋒:吳研因與小學語文教育
一、“文白之爭”中探索與完善白話文教材
二、“鳥言獸語”與小學語文教材“文學化
第三節 把兒童當作兒童:沈百英與小學語文教科書編纂及設計教學法實驗
……
第四章 走向鄉村建設的深處:教育家辦學的文化路徑反思
第五章 區域現代化追求:教育家辦學的整體實驗
第六章 汲取與創生:陳鶴琴、陶行知的教育本土化辦學探索
第七章 革命根據地時期學校變革中教育家辦學的獨特經驗
第八章 教育政治化趨向下的教育家辦學努力及其困境
第九章 改革開放后教育家辦學方式的多樣化及其文化追求(上)
第十章 改革開放后教育家辦學方式的多樣化及其文化追求(下)
主要參考文獻
后記
百年動變:教育家辦學的文化反思 節選
《百年動變:教育家辦學的文化反思/教育變革與文化傳承叢書》: “文化大革命”的遭遇并沒有壓倒堅韌不屈的李吉林。自20世紀70年代后期“情境教學”教改實驗之始,她先后創生了情境教學、情境教育、情境課程三部曲,實現了從一個普通小學教師到研究型教師、學者型教師、兒童教育家的不斷跨越與升華。 一、成長的故事:把一生奉獻給小學教育事業 1938年8月,李吉林出生在江蘇南通市。她的童年幾乎沒有歡樂,父親在她5歲的時候就去世了,母親含辛茹苦養育她,設法供她讀書至五年級。貧窮和饑寒,沒有使這個性子要強的女孩放棄對未來美好生活的追求,她對大自然、對藝術的興趣,以及那不可遏制的想象力似乎彌補了童年的苦難,為她以后的成長增添了美好的回憶。 新中國成立后,李吉林重新回到教室,當她以出色的成績念完初中時,人生的**個十字路口擺在面前,為了減輕母親生活的重擔,她選擇了讀師范,就這樣,南通女子師范學校(后文簡稱為“女師”)成了她的母校。1956年,18歲的李吉林走進了南通女師一附小學(即后來她所工作的南通師范第二附屬小學),開始了小學教師的職業生涯。 李吉林在小學的工作是勤奮的;工作的同時,她開始了大學中文系課目的進修,為了有個好身體,她冬天洗冷水鍛煉意志,每天除了教學,讀書三小時。在小學工作學習大學的知識。李吉林一生有很多的選擇機會:一次作為南通市代表到省里參加排球比賽,意想不到的人生機會擺在她面前,一個是國家跳傘隊看中了她,要調她去跳傘;一個是南通市歌舞團剛成立時,想調曾在《采茶撲蝶》中扮演傻大姐出名的她去歌舞團;后來一所中學也想調李吉林到中學教語文。面對這些機遇,李吉林寫道:“無論是打開美麗的大傘,從藍天上跳下,還是在燈光閃爍的舞臺上一顯身手,這對20歲的年輕人來說都是很有誘惑力的。在這廣闊的藍天和迷人舞臺以至中學和小學之間,我仍然選擇了小學。一個人不必這山望著那山高。那年從省里賽完球回來,我的人事關系已經不在小學了。可能大家都沒想到,我為自己不能進小學,竟然在家哭著不肯吃飯。我母親,一個家庭婦女,竟然為這事大膽去了市委機關。宣傳部一位姓顧的部長接待了她。母親說明我的心愿,求了苦情,我才又回到小學,回到二附小。執著是教師必有的品質,我堅信自己的選擇是正確的。” 由于對小學教育工作的熱愛,李吉林的刻苦鉆研,受到好評與關注。之后她又被借到江蘇省教育廳編寫教學參考書。1962年,她參加了全省小學語文教學座談會,是與會代表中*年輕的一位。然而,1966年,“文化大革命”的到來,使原本可以在教壇上“一路飛翔”的李吉林,折斷了夢想的翅膀,28歲的青年女教師成為全校大禮堂里大字報批斗的專業戶。“黑線人物”“反動學術權威”“種黑試驗田”,一頂頂帽子扣在了李吉林的頭上,讓她抬不起頭。為躲避災難,她忍痛把日記本、備課筆記,以及多年教學心血付之一炬。 李吉林在苦悶與惶恐中尋找著人生的意義,面對上有老下有小,丈夫被關進學校牛棚的艱難生活,不屈的個性告訴她:不能沉淪。她學裁剪,讀高爾基,讀魯迅,思索未來的方向。即使是被調到農村小學去“改造世界觀”,她也沒有跌倒,她只有一個信念——做好鄉村教師,認真教好農民的孩子。 “四人幫”被打倒后,李吉林解放了。“天高任鳥飛,海闊憑魚躍”的感覺,令李吉林對新時代的教育有一種崇高的使命感。1978年的李吉林已年近四十,這一年她當小學教師已經二十二年,也是這一年她被評為江蘇省**批特級教師。二十余年的教學經驗告訴她,小學語文里面大有學問。面對新發下的小學語文教材,沒有了“假、大、空”和“極左”那一套,她被新穎獨特、圖文并茂的教材吸引了。她要好好搞清楚整個小學語文的來龍去脈,完成小學階段的全部教學改革探索。于是,她毅然放棄自己熟悉的中高年級語文教學,放棄自己兒子所在班級的教學,從一年級開始了其語文教育的系統改革之路。 從一年級開始,面對“單調、呆板、低效”的舊教育模式,李吉林焦急萬分。中學英語教師蔣兆一先生的建議,給了她啟發與靈感。于是,英語教學中的情境教學法和功能教學法為她帶來了語文教改的創意——情境教學。 ……
百年動變:教育家辦學的文化反思 作者簡介
黃書光,教育學博士,華東師范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教育部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研究所常務副所長、研究員。現任中國教育學會教育史分會副理事長,為“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人選,獲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已出版著作15部,參編著作多部。在《教育研究》、《高等教育研究》、《教育發展研究》、《哲學與文化月刊》、Educational Philosophy and Theory等刊物發表論文120余篇。主持完成多項教育部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重大項目、全國教育科學規劃項目、上海市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項目,論著曾獲高等學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全國教育科學優秀成果獎、上海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
- >
月亮虎
- >
朝聞道
- >
回憶愛瑪儂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巴金-再思錄
- >
二體千字文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詩經-先民的歌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