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妙相梵容
-
>
基立爾蒙文:蒙文
-
>
我的石頭記
-
>
心靈元氣社
-
>
女性生存戰爭
-
>
縣中的孩子 中國縣域教育生態
-
>
(精)人類的明天(八品)
綠色發展及生態環境叢書·綠色化價值取向之綠色教育 版權信息
- ISBN:9787568531894
- 條形碼:9787568531894 ; 978-7-5685-3189-4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綠色發展及生態環境叢書·綠色化價值取向之綠色教育 內容簡介
當今社會處于一個變革的時代,經濟和社會都在急劇轉型,各種教育改革也紛至沓來。這一現實情況沖擊著傳統思維主導的教育方式,促使人們開始重新思考與發掘教育內在的意義,綠色教育應運而生。 《綠色化價值取向之綠色教育/綠色發展及生態環境叢書》在對綠色教育的提出背景與概念內涵進行剖析的基礎上,著重探討了多方社會力量在綠色教育中的具體作用和實踐路徑,以期為綠色教育的未來發展奠定基礎。
綠色發展及生態環境叢書·綠色化價值取向之綠色教育 目錄
1.1 綠色教育的背景
1.1.1 傳統教育的弊端
1.1.2 環境問題的尖銳
1.1.3 國家方針政策支持
1.2 綠色教育的發展歷程
1.2.1 校外環境教育階段
1.2.2 校內環境教育階段
1.2.3 綠色學校創辦階段
1.3 國內外研究現狀
1.3.1 國外研究現狀
1.3.2 國內研究現狀
1.4 實踐案例
1.4.1 案例介紹:聯想公司綠色供應鏈實踐
1.4.2 實踐分析
……
綠色發展及生態環境叢書·綠色化價值取向之綠色教育 節選
《綠色化價值取向之綠色教育/綠色發展及生態環境叢書》: (2)花盆效應 花盆效應又被稱為局部生境效應,即像花盆一樣的半自然、半人工的小環境。一方面,它具有空間上的局限性,將生物控制在某一狹小的范圍內,限制了生物的自由生長。另一方面,它又具有適宜性,因為通過人為地創造出非常適宜的環境條件,在這種環境下,生物可以長得很好。但是這種環境也給生物的生長帶來了一些負面影響,因為長期在適宜的環境條件下生長,缺乏與外部環境的接觸,其生態耐性也在不斷地下降。一旦離開人的精心照料,它的生命力很快就會下降,經不起溫度的變化,更經不起風吹雨打。這種現象同時也在教育環境中有所體現。例如,在當代家庭教育中,學生被認為是掌中寶,接受著父母無微不至的關懷和呵護。在學校這個環境當中,也會產生花盆效應,因為學校本身也是一個半封閉的小環境,而與外界環境交流比較少,而學校內部的教育方式又常常以灌輸式和填鴨式的方式為主,加之學生在學校所接受的教育知識與社會實踐中的聯系比較少,造成了理論和實踐的脫節。另一方面,學生在這種半封閉的環境中,自然形成了與社會的交流屏障,在整個學習生涯中,很少受到社會的各種磨煉,在家長和學校的多重保護之下,學生缺乏作為一個社會人必須擁有的基本生存技能和適應社會技能,不能夠承受挫折。所以將學生從學校這種封閉式環境中解放出來,在理論教學的基礎上增加一些實踐活動,讓學生能夠更多地認識生態,了解自然,接觸社會,對學校之外的環境有所了解,從而將教育環境打造成一個具有開放特征的教育生態系統,這與綠色教育所倡導的教育理念是一致的,即通過開放式的教育教學模式,把學生從學校這個局部小環境中解放出來,不僅解放他們的身體,而且解放他們的靈魂,幫助學生清楚地了解自身的定位,認清自己擔負的責任及其與社會的關系,進而提高他們的認知,在復雜多變的社會問題中透過現象看本質,將自身所熟知的理論知識應用到社會實踐中,不斷提高自身的社會環境適應能力,在與社會的交流中實現自我價值。 (3)共生效應 自然界有一種現象,當一株植物單獨生長時,就會顯得矮小、單調,而當其與眾多同類植物一起生長時,則根深葉茂,生機盎然。人們把自然界這種相互影響、相互促進的現象,稱為“共生效應”。 從概念的起源來看,“共生”是一個生態學術語,對它的探討*初集中在生態學領域,*早由德國真菌學家安東·德巴里在1873年提出,具體定義是“不同名的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現代漢語詞典》(第七版)的解釋為“兩種不同的生物生活在一起,相依生存,對彼此都有利,這種生活方式叫作共生”。生物學家的進一步研究發現,共生是一種普遍存在的生物現象,和諧共生廣泛存在于動物與動物、動物與植物、植物與植物之間。在生物界,共生可以表現為偏利共生或互利共生,前者指“兩個不同物種的個體之間發生一種對一方有利的關系”,如地衣、苔蘚等附生植物需要依靠被附生植物來使自己獲得充足的陽光和空間,使自己存活;后者指“不同種個體間的一種互惠關系,可增加雙方的適合度”。例如各種高等植物根與真菌菌絲共同生成了菌根,植物吸收營養(特別是磷)需要依賴于真菌,而反過來,真菌也從植物汲取自己所需要的營養,真菌與這些植物就是一種互利共生的關系。共生原理對教育中關于“人”的因素都有啟發。自然生物界個體間的共生出于本能,是自然選擇的結果;教育社群中的人際共生往往是有目的、有意識的選擇,這種選擇在很多時候表現為合作,即教師之間通過師徒幫帶、協同教學等在教學方面互相合作,新老教師、不同“質”的教師共同生長,*終有利于自身的專業成長。企業中通過引進新的技術設備或者與其他企業進行交流與合作,提高自己的綠色發展意識,同時履行自己的社會責任,促進企業與企業、企業與社會友好關系的形成。政府通過積極宣揚綠色發展理念,使綠色理念深入人心,加深公眾對于綠色發展的理解,促進綠色教育理念在整個社會的推行等。 ……
- >
山海經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朝聞道
- >
莉莉和章魚
- >
月亮與六便士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