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估到手價是按參與促銷活動、以最優惠的購買方案計算出的價格(不含優惠券部分),僅供參考,未必等同于實際到手價。
-
>
兩種文化之爭 戰后英國的科學、文學與文化政治
-
>
東方守藝人:在時間之外(簽名本)
-
>
易經
-
>
辛亥革命史叢刊:第12輯
-
>
(精)唐風拂檻:織物與時尚的審美游戲(花口本)
-
>
日本禪
-
>
日本墨繪
洙泗梁漱溟與孔學重光 版權信息
- ISBN:9787570118892
- 條形碼:9787570118892 ; 978-7-5701-1889-2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洙泗梁漱溟與孔學重光 內容簡介
梁漱溟先生是近現代中國歷史上無法忽略的人物。他一生關心中國文化的前途,秉承孔子精神,致力于孔學重光,無論是講學、著述,還是鄉建、從政,都以一顆赤誠之心黽勉從事,深深參與了現代中國的歷史進程,成為那個時代的風云人物。從梁漱溟先生切入了解近現代中國,是一個非常好的路徑;由梁漱溟先生認識儒學和中國文化也是不錯的選擇。“追隨梁漱溟”而思考,將是一個長期的時代課題。
洙泗梁漱溟與孔學重光 目錄
我所認識的梁漱溟先生
君子務本,返本開新
儒教文教說
儒家教化傳統及其當代使命
梁漱溟論“周孔之教”與中國文化
梁漱溟中國文化“早熟論”芻議
梁漱溟文化哲學的時代特色與現代意義
作為新文化運動右翼的梁漱溟先生
鄉村建設和現代政治習慣的建立——梁漱溟“鄉村建設理論”探究
梁漱溟鄉建理論與儒學基層治理的現代嘗試
無私無為——梁漱溟情理思想淺談
情感與理性——梁漱溟與生活儒學的脈絡
梁漱溟的“生活”儒學觀及其當代啟示
梁漱溟哲學詮釋學方法初探——以直覺主義解孔子“仁”為例
仁學何以成直覺——梁漱溟早期的哲學思想
梁漱溟的情禮觀
從開拓千古真義到宏納眾流——梁漱溟與唯識學新論
現量與本體:用唯識學評判西方形而上學
梁漱溟《大學》觀略述
中國現代化道路與梁漱溟的“鄉村建設”運動
國家構建視野下的梁漱溟鄉村建設思想
淺論梁漱溟的鄉村建設思想
梁漱溟與無政府主義
重光的可能與文化的新建設
再談梁漱溟先生的“返求事實”法
梁漱溟與高贊非的交往
后記
洙泗梁漱溟與孔學重光 節選
《洙泗:梁漱溟與孔學重光》: 傳統中國文明確實是一種農耕文明或鄉土文明,鄉村也確實擔當著傳統文化的載體功能。但是,傳統社會也有著城市與鄉村的二元互動。傳統城市與鄉村并不是全然對立的,而是互通的、融通的有機整體,不像工業文明時代的城市與農村的二元對立那樣嚴重。雖然儒學并不必然只限于鄉土,只屬于農耕文明,但是無論如何,儒學是扎根于鄉土的,鄉土文明是儒家文化的根系。鄉土文明是一種建基于自然與人倫合一基礎上的文明。中國文化所強調的天人合一的觀念,在鄉村文明中有著*生動的體現。人與自然的關系是那么和諧,那么自然而然。人依賴自然,但也呵護自然,人與自然相互依存,而不是互相對立。今天人們習慣以落后來形容鄉村,但是鄉村所體現的人與自然的關系、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更能體現人倫生活的本真和美好。所以,隨著現代化危機的日益顯現,越來越多的人,包括西方人和東方人,開始追求一種與現代化的“快生活”不同的“慢生活”。慢生活在西方逐漸成為時尚,在中國也漸漸受到關注。其實,鄉村文明本身不正是這樣嗎?所以以先進和落后來區分城市與鄉村,恐怕是站不住腳的。 在古代社會,鄉村實際上是自治狀態,靠鄉規民約和禮法來治理,基層社會比較穩定。但到了現代化轉型時期,隨著城鎮化進程加快,農村逐漸被邊緣化,現代化商業大潮沖垮了原來的禮法,新的信仰尚未形成,導致農村在物質和精神上都非常貧瘠。目前一個非常令人擔憂的現象就是鄉村的空心化問題。毫無疑問,中國目前的任務是現代化,在現代化過程中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但是,現代化不能是單向度地城市化,不意味著必須丟棄農村。“三農”問題恐怕是中國現代化必須高度重視的關鍵所在。但是“三農”問題的解決,必須立足鄉村現實,照顧歷史和傳統。 目前的鄉村問題是百余年來中國現代化進程遺留下來的難題。而今天鄉村問題如果得不到良好的解決,那將會造成中國現代化的巨大危機。鄉村儒學教育的開展,一方面希望能夠以傳統的智慧來化解目前鄉村的人倫危機、道德危機,另一方面也是希望喚起人們對鄉村建設的重視。當然,鄉村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其中鄉村儒學教育僅僅是一項內容而已。鄉村建設也不是單靠儒家知識分子就能完成的事,更有賴于各方面的協同并進。鄉村儒學教育開展以來,受到各地群眾的歡迎,也得到了各級政府的關注,逐漸擁有了一些固定的場所和大體可行的教育規劃,發揮了一定的積極作用。但是很顯然,鄉村儒學教育目前還無力擔負起鄉村建設的組織建構使命。這有賴于政府及各種非政府組織的支持。 在傳統社會,鄉村與城市有著雙向互動,很多士紳成為溝通城鄉的紐帶。也就是說,在中國傳統社會,城市和鄉村共享一套儒家的價值體系。只是隨著現代城市的崛起,儒家文化在城市里被連根拔起,在鄉村文化之中,儒家文化還以不自覺的狀態“茍延殘喘”。可是,盡管如此,我們看到宗族、祠堂、士紳等等維系傳統鄉村生活的組織和制度架構基本上都消失了,而傳統的倫理和價值觀念,也備受沖擊。 有人說,傳統的儒家倫理不適應現代化的需要。比如:儒家過分強調私德,不重視公德;儒家倫理適用于鄉村的熟人社會,而不適應都市的陌生人社會。其實,儒家倫理并非僅重視私德,而不講公德。著名學者龐樸先生就指出儒家有“三重道德論”:家庭倫理的私德、社會倫理的公德、天人關系的天地道德。當然,儒家倫理應該適應時代,發展和完善。但是,儒家所提倡的“五倫”依然是人與人之間*普遍的關系和規則。“五常”——仁義禮智信,“八德”——孝悌忠信禮義廉恥,等等,無疑還具有超越時空的價值,應該成為人們的道德標準。當然,鄉村生活更適合于儒家倫理,儒家倫理也更貼近于鄉村生活。因此,目前的鄉村儒學教育還是從人倫教化人手,希望能夠從這個根本上,發揮儒家文化的積極作用,使鄉村擺脫人倫困境,提升人們的生活質量。 在20世紀二三十年代,有一大批知識分子投身于鄉村建設運動中去,*為知名的就是梁漱溟先生和晏陽初先生。新儒家代表人物梁漱溟先生在山東鄒平、菏澤等地發起了一次聲勢浩大的鄉村建設運動,旨在培養鄉村建設和鄉村服務人才,尋求一條鄉村自治和建設的道路。梁先生他們發起鄉村建設運動,是在中國現代化起步不久,那時的鄉村固然落后,城市與鄉村的差距卻不像今天如此巨大。梁先生認識到鄉村對于中國現代化的巨大意義,于是投入到鄉村建設運動之中。如果不是日寇侵華,這個運動不至于夭折。 梁先生發起的鄉村建設運動,是一個系統的工程,但是卻以教育為突破口。當然,那時的教育不限于儒學教育。應該說,梁先生以及晏陽初先生他們發起的這些鄉建運動有開創意義,而且取得了很好的成績,只是因為時代問題沒有能夠持續下去。 今天,鄉村儒學教育首先要解決的是鄉村的倫理缺失以及由此造成的各種危機。但是,鄉村儒學教育如果繼續推進,就必須關注鄉村問題的整體性,當然那已經不是鄉村儒學所能解決的問題和所能擔負的使命了。物質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社會文明、生態文明如何在鄉村協調發展,鄉村儒學教育可以直接推進精神文明、社會文明、生態文明意識的改善。也就是說,我們的優勢在于文化。目前的鄉村儒學教育應該抓住這個優勢努力去做該做的事。對于鄉村建設的整體規劃,可以思考,可以獻言建策,但是那是后話。 鄉村儒學教育,目的是希望能夠以儒家的智慧,幫助人們解決現實中的倫理困境和道德危機,發揮儒家文化的教化作用。趙法生先生強調:“我們開始了鄉村儒學實驗,目的是要重建在鄉村的儒家教化體系,但是,這個教化體系的功能并不僅限于鄉村,它在城市社區同樣有效。依據我們的經驗,在城市推廣儒學的難度要遠遠小于鄉村。” ……
洙泗梁漱溟與孔學重光 作者簡介
宋立林,泰山學者青年專家,曲阜師范大學中華禮樂文明研究所所長、教授。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史學評論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唐代進士錄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姑媽的寶刀
- >
隨園食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