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以利為利:財政關系與地方政府行為
-
>
立足飯碗 藏糧于地——基于中國人均耕地警戒值的耕地保護視角
-
>
營銷管理
-
>
茶葉里的全球貿易史(精裝)
-
>
近代華商股票市場制度與實踐(1872—1937)
-
>
麥肯錫圖表工作法
-
>
海龜交易法則
信念、理論與企業制度創新 版權信息
- ISBN:9787504775214
- 條形碼:9787504775214 ; 978-7-5047-7521-4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信念、理論與企業制度創新 本書特色
企業戰略是對企業整體性、長期性、基本性問題的梳理和規劃,而企業信念則是對企業發展戰略的一種理想化描述。日漸復雜的市場環境需要企業不斷堅定企業信念,更需要不斷創新現代企業制度。本書以建立創新型現代企業制度為核心,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對企業產權結構優化、企業資產監管、企業內部創新等有關問題進行探討,其本質在于闡述企業信念對與企業的制度創新等的全面推動作用,并給出了具體的推動方案。
信念、理論與企業制度創新 內容簡介
本書以尊重、承認和落實人力資本產權為核心, 構建企業的契約結構。以此為基礎, 展開探討建立創新型現代企業制度的基本內容和路徑, 揭示了只有尊重、承認和落實人力資本的企業制度才是真正的現代企業制度這一核心邏輯。
信念、理論與企業制度創新 目錄
章 總 論 / 1
一、 基本經濟制度與國有企業 / 1
二、 企業制度重在界定權力 / 5
三、 一般產權結構與國有企業改革 / 10
四、 國有企業產權結構的性質 / 14
五、 國有企業的產權界定 / 16
六、 國有企業改革的重點 / 24
七、 制度創新的路徑選擇 / 36
八、 小結 / 40
第二章 國有企業改革40 年 / 42
一、 改革經歷的四個階段 / 43
二、 改革存在的問題 / 49
三、 小結 / 63
第三章 產權結構 / 65
一、 股東協議 / 65
二、 股東與代理人的契約 / 71
三、 代理人之間的權力界定 / 76
四、 代理人與員工的契約 / 77
五、 企業的兩種產權結構 / 78
六、 產權與企業治理 / 81
七、 產權與企業激勵 / 83
八、 小結 / 88
第四章 構建國有資產監管體系 / 91
一、 基本思路 / 92
二、 衡量監管好壞的標準 / 96
三、 轉變國有資產經營機制 / 98
四、 創建新的監管模式 / 101
五、 調整監管重點 / 105
六、 轉變監管方式 / 119
七、 小結 / 121
第五章 治理結構 / 123
一、 企業發展與治理 / 123
二、 企業治理模式 / 125
三、 國有企業治理的探索 / 131
四、 國有企業治理的內在邏輯 / 142
五、 國有企業治理模式選擇 / 145
六、 國有企業董監事的選擇 / 149
七、 治理主體的權力界定 / 153
八、 國有資產出資人代表機構、董事長和監事長的特別權力 / 158
九、 H 型、 M 型企業治理 / 159
十、 小結 / 161
第六章 激勵機制 / 163
一、 薪酬激勵存在的問題 / 164
二、 薪酬總額的確定 / 167
三、 基本薪酬的核定 / 168
四、 績效薪酬的核定 / 174
五、 股權激勵 / 179
六、 長期控制權激勵 / 181
七、 正激勵和負激勵 / 182
八、 小結 / 184
第七章 企業內部的產權界定 / 185
一、 一個案例 / 185
二、 U 型企業內部的產權界定 / 189
三、 M 型企業內部的產權界定 / 195
四、 小結 / 198
第八章 產權、 契約和交易成本 / 200
一、 企業經營理論與企業制度理論 / 200
二、 交易費用 / 205
三、 產權與交易費用 / 211
四、 契約監管 / 213
五、 產權侵占和產權扭曲的監管屬性 / 226
參考文獻 / 229
信念、理論與企業制度創新 節選
" **章 總 論———關于中國的現代企業制度中國40 余年的改革開放就是一場轟轟烈烈的制度創新。改革的目標就是改變按舊體制建立的企業制度, 建立適合新時代要求的新制度, 實現國家治理能力和治理體系現代化。國有企業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的“頂梁柱”,關系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基本問題。一、基本經濟制度與國有企業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明確了我國的基本經濟制度, 即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這一基本經濟制度是在我國工業化和改革開放的歷史進程中形成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后, 我國開始了大規模的社會主義建設, 建立了從中央到地方五級工業體系, 由于長期計劃經濟、權力集中、平均分配等原因, 國有企業的效率和效益低下。在經濟體制改革過程中, 國有企業私有化的輿論呼聲從未間斷, 中國面臨著制度選擇。而制度是由一個降低交易成本的部分和一個提高交易成本的部分構成的混合物。政治和經濟交易成本升高導致的結果肯定不是*優的選擇, 這與生產率的提高和社會經濟福利的增長背道而馳(諾思)。我們清楚地看到, 蘇聯及其他國家的國有資產私有化是不成功的。變公有為私有, 不僅沒有使社會財富增加、居民收入提高, 反而對國民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造成很大的負面影響。如果我們選擇了私有制, 可能就選擇了一個大大降低整個社會經濟福利的制度, 付出極大的交易成本。國有企業的效率不高, 但私有化的結果更不好。于是, 我國選擇了與蘇聯不同的道路, 繼續堅持國有企業的組織形式, 并以此為基礎改革體制機制, 提高效率和效益。實踐證明這是正確的選擇。我國的改革開放給予了公民個人創建企業的權利, 大量的個體私營企業迅猛發展, 龐大的市場誘惑和不斷改善的營商環境使外國資本大量進入我國。私有企業、外資企業在過去的40 多年里從無到有, 直至今天, 已經頗具規模。國有企業、私有企業和外資企業“三分天下” 的格局已然形成, 只有長期共存、共同發展、融合發展這一條路可供選擇。于是“兩個毫不動搖” 就成為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方略。我國的國情要求政府必須開辟一條積累財富的途徑。龐大的人口規模給我國政府帶來多個方面的巨大壓力, 如勞動就業壓力、醫療養老壓力, 以及應對重大安全風險壓力。這些壓力要求政府不能像西方國家一樣, 僅僅依靠私有企業的稅收和發債來保障財政收入。中國必須開辟一條不斷積累財富的途徑, 政府創建企業組織就是在走積累財富的道路。按照張五常的財富倉庫理論, 一個國家有多種財富倉庫, 如博物館、金庫等, 我認為在眾多的財富倉庫中, 特別重要的有兩個, 一個是以企業為主的物質資本的倉庫, 另一個是以學校和科研機構為主的知識倉庫, 也可以說是人力資本的倉庫。企業是一個國家的重要財富倉庫, 這個倉庫里儲存的是資本。企業越多, 一個國家積累的財富就越多。國有企業是政府的財富倉庫, 儲存的是國有資產。政府可以根據需要, 從這個倉庫中提取一部分財富, 用于國民的社會福利供應。財富并不是放在倉庫里不動, 放在倉庫里不動會不停地貶值, 因此必須要運營財富, 不僅不能讓它貶值, 而且要通過運營讓財富增值。這就需要一個運營財富的載體, 這個載體就是國有企業, 包括國有獨資和國有控股企業。這樣就保證了國有資產控制在政府手里。當然, 國有資本也可以以獲得財務收益為目的, 投資到私有資本和外國資本控制的企業中去。對我國這個人口龐大的超大型國家來說, 以國有企業為載體積累財富是一種積極穩妥的選擇。西方資本主義國家政府的收入主要來自稅收和政府債券, 稅收滿足不了政府開支就發行債券, 美國就是典型的例子。為了保證政府日益增長的開支需要, 政府只有不斷地發行債券, 這導致政府債務居高不下。2018 年, 美國政府的債務達到了24. 56 萬億美元, 占國民生產總值的120%, 而且還在不斷增長, 美國政府曾多次與國會談判提高債務上限。從長期來看, 依靠債務維持政府開支難以為繼。由于經濟起伏, 稅收也不穩定,政府收入的渠道也應多一些為好。美國的企業只能給政府提供稅收, 而我國國有企業這一政府財富倉庫可以為政府提供稅收、國有資產轉讓收入、部分國有資產增值收入三種財源。也就是說, 用國有企業存儲財富的方式與發行債券相比, 對一個國家的經濟社會發展更加具有可持續性。另外, 國有企業財產公有制是資本社會化的一種形式, 這種資本組織形式大大節省了企業籌建、論證、談判的交易成本。尤其是在國家調整經濟結構, 解決“補短板”問題時, 政府可以通過投資或引導投資迅速采取行動。因此, 對我國來說,不僅不應減少國有企業, 而且政府應不斷創立國有企業。國有企業還有一個重要功能就是可以有效抑制貧富差距日益擴大, 實現社會財富分配相對公平。貧富差距大這個問題在西方資本主義國家早就被提出, 但至今沒有得到有效解決。貧富差距日益擴大已經在西方引發了越來越多的社會問題, 當今美國和歐洲國家民粹主義抬頭和右翼思想的
信念、理論與企業制度創新 作者簡介
劉頌正,中國人民大學MBA,不錯會計師,國有企業不錯管理人員,具有豐富的企業經營管理經驗,并結合工作實踐,長期致力于新制度經濟學和企業治理研究。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巴金-再思錄
- >
山海經
- >
自卑與超越
- >
月亮與六便士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回憶愛瑪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