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見的契約 版權信息
- ISBN:9787559657497
- 條形碼:9787559657497 ; 978-7-5596-5749-7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看不見的契約 本書特色
★適合情侶、夫妻,以及對兩性關系、阿德勒理論感興趣的人; ★“自我啟發之父”阿德勒的婚姻課; ★每一對伴侶之間,都有一份心理契約。它是雙方在剛開始交往時“簽”下的。兩人之間出現的所有問題,都能通過改變契約來解決,而且改變的方法不止一種; ★以色列家庭、伴侶和性治療心理學家齊薇特·艾布拉姆森博士力作; ★64個真實案例,阿德勒理論十大原則,解決婚姻中的常見問題; ★每一對伴侶之間,都有一份心理契約!
看不見的契約 內容簡介
每一對伴侶之間都有一份看不見的契約。 它是夫妻雙方在剛開始交往時“簽”下的,詳細規定了在未來的相處中各自將付出什么、得到什么以及責任如何分配。 好契約造就美滿婚姻,但是,好契約也可能有失衡的一天。 當夫妻之間出現矛盾、爭吵、婚外戀……等各種問題時,就說明兩人之間的伴侶契約出問題了。 好消息是,伴侶契約是可以改變的。 而且,根據阿德勒的心理學理論,改變的方法不止一種……
看不見的契約 目錄
前 言
第1章 伴侶契約
每一對伴侶(是的,所有的伴侶)之間都有一份伴侶契約。這不是那種有時在律師的指導下所簽署的財產契約,而是一種心理契約……
第2章 伴侶契約是可以改變的
如果伴侶契約失去平衡,那么伴侶中的一方或雙方有朝一日要求做出改變和調整就幾乎是必然會發生的事……在以下幾種典型情形下,伴侶契約常常需要做出改變……
第3章 有時期待注定會落空
沒有的,終究也不會有
沒有人會主動“拿頭撞墻”,然而,在婚姻中,這樣的人卻比比皆是。 為什么他們會樂此不疲,有時甚至一撞就是幾十年呢?為什么他們總是認為那些從未發生過的變化會出現呢?因為他們不知道他們面對的是一堵墻。他們以為那是一扇門,總有一天會打開……
第4章 戰 爭
爭斗、競爭和控制
為什么和諧相處如此困難?因為人特別缺乏以下兩樣東西:伴侶相容力和自尊……好消息是,伴侶雙方可以通過學習來掌握和平解決問題的方法……
第5章 性
當一方想要,另一方不太想,甚至完全不想
這是一個非常嚴重的問題,它擾亂了許多伴侶的生活,讓他們(或者至少是不滿的那一方)苦不堪言……為了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我們必須首先找到性欲缺乏的根源……
第6章 偷情與婚外戀
所有人都想得到伴侶的愛和欣賞,都想得知自己是重要的,是被對方所需要的。因此,*容易出軌的,是那些被伴侶熟視無睹、忽視和羞辱的人,也是那些不再能夠從伴侶那里得到對方當初在伴侶契約中所承諾過的東西的人……
第7章 全部結束了嗎?是的
夫妻離異可能會徹底毀掉一個人的生活,這是一場巨大的沖擊。 雖然,跟出軌一樣,離婚也早已不是什么新鮮事,但這從來都不意味著它影響小,不重要……
附錄:阿德勒理論的十大原則
**篇 人是社會生物??/332
第二篇 整體主義??/334
人是不可分割的整體
第三篇 垂直視角??/337
人有差等,多么可悲的錯誤
第四篇 水平視角??/342
或許難以置信,但是一切人類皆平等
第五篇 主觀感知與客觀事實??/348
每個人對現實都有不同理解,但有些規則適用于所有人
第六篇 社會興趣??/354
你與我將改變世界
第七篇 歸屬感??/359
所有人的目標都是獲得歸屬感,獲得一個位置
第八篇 生活風格??/367
人生劇本
第九篇 人為目標而生??/373
驅動人生的是目標
第十篇 人可以自由選擇??/376
誰為我的人生負責?
看不見的契約 節選
第1章 伴侶契約 親密關系發展的*初階段是心理契約的形成。 如果你有伴侶,你們之間就存在一份這樣的契約。 無形的伴侶契約 每一對伴侶(是的,所有的伴侶)之間都有一份伴侶契約。這不是那種有時在律師的指導下所簽署的財產契約,而是一種心理契約。伴侶雙方可能會了解其中的個別內容,但主要的部分他們并不知曉。 當未來的伴侶**次見面,或者在他們剛開始交往時,他們會在不知不覺中簽下一份無形的契約。這份契約中的條款詳細規定,在未來的相處中,他們各自將付出什么,得到什么,以及責任將如何分配。與通常需要律師來協助簽署和達成的書面契約不同,伴侶契約的形成來自伴侶雙方在剛開始約會時所交換的各種或明顯、或隱晦的語言或非語言信息。 由于伴侶契約沒有體現為白紙黑字,所以自然會包含許多含混和誤解。例如,雙方各自“簽署”的契約版本可能會稍有不同,一方版本中包含的某些條款或詞句可能并不見于另一方的版本。例如,在我們隨后會介紹的一個個案里(見第56頁),K女士所“簽署”的契約版本中這樣寫道:“我會努力承擔日常生活的瑣事。我不會抱怨,也不會要求得到任何特別的關注。”不過,這一條款的后面還附加了一項子條款:“……除非我生病了。”可她的伴侶并不知曉這一點,所以沒有提出異議,否則當初他可能就不會“簽”下這份契約了。 我們經常犯這樣的錯誤,想當然地認為,只要對方承諾給予,我們就能在任何條件下得到,并且永遠如此。例如,有一項條款這樣寫道:“女方承諾,無論事關過去的痛苦(你的苦難童年),還是此刻的不快,我都會認真傾聽,同時奉上理解和支持。”但是,隨后的子條款中卻“寫”明了例外情形:“我會始終傾聽你的心聲,給你支持,條件是‘不論做什么都要按照我的方式來做’。”或者,“……除非痛苦是由我造成的。”她的伴侶不知道這項子條款的存在,他的契約版本上只寫著:“你會始終傾聽我的心聲,給我支持。”可以看出,契約的大部分內容實際上只“簽署”于某一方和自身之間,其中遺留了大量的隱患。下面的個案能幫助我們進一步理解這一點。 承諾中的隱含條件 伴侶雙方“簽署”的契約條款大多包含并未明確說明的信息。 人習慣于把原生家庭中的父母和兄弟姐妹投射到伴侶身上,并且期待伴侶能夠以某個家庭成員特有的方式行事。然而,這么做卻可能會讓他做出錯誤的假設。例如,“我們見面時,你非常關心我的感受,我有什么愿望你都滿足我,這讓我想起了我的父親。所以我猜(同時也寫入伴侶契約當中),無論我選擇工作、學習,還是跟我的女性朋友甚至男性朋友一同外出,你都會像我父親那樣對待我。”她不知道的是,她的伴侶在契約里是這樣寫的:“你要什么我就給你什么,條件是你必須待在家里。”艾蒂·安克里(Etti Ankri)的一首歌里就講述過這種在承諾中包含隱含條件的伴侶契約: “……你會給我一個家,給我溫暖, 你會給我筑起墻, 你會給我裝好燈, 這樣我就有了光…… 你會包容我, 原諒一切…… 你會愛我,無人能及……” 條件是:“我在鏡子里照不到自己。” 歌詞的含義是:男方會給她“一切”,除去自我實現,因為這一點不可能在男方為女方建造的高墻內實現。換句話說,男方給她寵愛,條件是后者的生活要始終處在前者的控制之下。 女方終于發現,她的伴侶不是父親。如果女兒在其他人(包括男性朋友)的陪伴下玩得很開心,做父親的會很高興,但伴侶卻可能會生氣,也很容易因此而痛苦。我們也可以在納森·奧爾特曼(Nathan Alterman)的一首詩中窺見這種體現了窒息之愛的伴侶契約: “……你若想要餅或酒, 我就會貓腰出去, 賣了我的兩只眼睛, 來給你餅和酒。 但如果你在朋友的聚會上笑, 我卻不在你身邊。 我無聲的嫉妒就會蔓延, 然后燒掉你和你的房子。” 男方付出愛的條件清楚地呈現在這里,但這一條件通常并不存在于父女之間。 伴侶初次相見時,有的人會覺得對方像是自己的某位原生家庭成員(許多心理學理論都解釋過這一現象)。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這其中的錯誤會表現得越來越明顯。雖然某些行為能夠讓父母做出某種特別的反應,但同樣的行為卻可能使伴侶做出截然不同的反應。在童年時代,只要她哭,媽媽就會心軟,進而做出讓步。然而,現在,她的哭泣只會讓丈夫更加封閉,更加疏遠自己,甚至背過身去睡大覺!隨著這種事情反復發生,兩人各自都會逐漸看清與他們建立了親密關系的另一半究竟是一個怎樣的人,進而再去修正伴侶契約中的各種錯誤。 歸屬感與價值感 我們在前面提到過,與其他契約一樣,伴侶契約里也包含一些重要的約定,例如雙方各自付出什么,得到什么,哪些事能做,哪些事不能做,等等。所有這些條件都不是巧合。這份契約的本質是雙方在不自覺中向對方“許諾”,以此來為對方提供歸屬感和價值感。 每個人都有獲得這種感覺的條件。根據對方的性格和行為方式,每個人都能在極短的時
看不見的契約 作者簡介
齊薇特·艾布拉姆森(Zivit Abramson) 齊薇特·艾布拉姆森博士是一位專事家庭、伴侶和性治療的心理學家。多年來,她在以色列熱門電視節目《家庭關系》(Family Ties)中提供指導和咨詢,也就育兒、夫妻關系和性問題在《新消息報》上撰寫問答專欄。齊薇特·艾布拉姆森博士擔任阿德勒研究所養育與伴侶關系學校(Parenting and Couple Hood School)和家庭與兒童治療診所(Clinic for Treatment of the Family and Child)負責人多年,并根據阿德勒理論開創了家庭治療方法。另外,她還創建了提升伴侶關系的培訓項目。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巴金-再思錄
- >
煙與鏡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