掃一掃
關注中圖網
官方微博
本類五星書更多>
-
>
妙相梵容
-
>
基立爾蒙文:蒙文
-
>
我的石頭記
-
>
心靈元氣社
-
>
女性生存戰爭
-
>
縣中的孩子 中國縣域教育生態
-
>
(精)人類的明天(八品)
中丹對話:文化遺產研究 版權信息
- ISBN:9787552036671
- 條形碼:9787552036671 ; 978-7-5520-3667-1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中丹對話:文化遺產研究 本書特色
文化遺產是中丹文化交流的長青主題。中丹學者圍繞文化遺產主題,闡述中丹文化遺產的保護、文化遺產的身份建構意義以及文化遺產在當代文化傳播與交流中的意義。
中丹對話:文化遺產研究 內容簡介
本書主要聚焦于中國文化遺產的調查和研究,旨在通過對話的形式,互相交流、互相借鑒。文化遺產是文化交流的長青主題,本書涉及的中國文化遺產有龍門石窟、少林功夫、清代泥塑、長白山剪紙、龍泉青瓷,乃至京劇、彩燈、美食、馬王堆古墓等。基本每一篇論文就是一個案例,講述了這些文化遺產如何在不同的文化和社會語境中展示獨特的魅力。通過學者們深入闡述文化遺產的保護、文化遺產的身份建構意義以及文化遺產在當代文化傳播與交流中的意義,促進文化對話和傳播。
中丹對話:文化遺產研究 目錄
前言
我國文化復興與傳播中的文化遺產 張喜華
老陶工與他的制陶作坊——正在中國與丹麥瀕臨絕跡的史前遺產? 因戈爾夫·蒂森(Ingolf Thuesen)/著 余沁/譯
中國和全球歷史視野下的文化遺產 何莫邪(Christoph Harbsmeier)/著 徐志杰/譯
“遺產(Heritage)”和“文化遺產(Kulturarv)” 蘇納·沃肯(Sune Auken)/著于春華/譯
如何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核心價值——以海寧硤石燈彩為例 馬馳
從用戶角度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 莫滕·沃姆德(Morten Warmind)/著劉靜賢/譯
考古遺產和當地身份 埃斯本·阿爾斯萊夫(Esben Aarsleff)/著 張家川/譯
論“Kulturerbe” 莫里茨·金澤爾(Moritz Kinzel)/著 馬亞楠/譯
清代傳統技藝和泥塑 約瑟菲娜·巴克(Josefine Baark)/著 盧嘉欣/譯
丹麥建筑遺產 克里斯托弗·施密特(Kristoffer Schmidt)/著 武彥如/譯
中國古代志怪小說中的人文光輝——以《聊齋志異·陸判》中的異想與妙構為例 宋紫珍 鄭承軍
少林功夫在世界舞臺的傳播分析 曹洪瑞
孔子故里曲阜“三孔”的文化意義建構與海外傳播反思 于春華
黃海電影海報設計作品的東方美學意蘊 武彥如
龍泉青瓷在宋士大夫休閑生活中的意境構成——以南宋龍泉窯鬲爐為例 余沁
京劇的海外傳播問題與對策探析 孫寧
關于中國瓷器與中國文化國際傳播的思考——以景德鎮瓷器為例 郭戎榮
天津美食中的幸福文化身份建構與可持續發展對策 張家川
中國京劇文化的對外傳播 劉琦
從龍門石窟看文化自信與文化交流 沈安童
靈魂何處是歸路——論長沙馬王堆漢墓T形帛畫的轉生成仙示意功能 王艷華
長白山剪紙藝術在日韓的傳播研究 于洪鑒
向世界遞上“中國名片”——以泰山挑山工為例 鄭天嬌
展開全部
中丹對話:文化遺產研究 作者簡介
張喜華,女,1969年11月出生,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英語教授,文學博士, 碩士生(博士生)導師、國家公派留學歸國人員,教育部丹麥研究中心主任、北京高校大學英語教育發展中心主任、北京市大學英語研究會常務理事、中國翻譯協會對外話語體系研究委員會委員、2018年第十四屆北京市高等學校教學名師。
書友推薦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山海經
- >
巴金-再思錄
- >
自卑與超越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本類暢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