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兩種文化之爭 戰后英國的科學、文學與文化政治
-
>
東方守藝人:在時間之外(簽名本)
-
>
易經
-
>
辛亥革命史叢刊:第12輯
-
>
(精)唐風拂檻:織物與時尚的審美游戲(花口本)
-
>
日本禪
-
>
日本墨繪
城市、公民與技術:都市生活與后現代性 版權信息
- ISBN:9787303261505
- 條形碼:9787303261505 ; 978-7-303-26150-5
- 裝幀:一般純質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城市、公民與技術:都市生活與后現代性 本書特色
本書研究當代城市以及生活在城市里的人。因此,本書也研究(20世紀60年代延續至今)這個時代的都市世界,我們把這個時代稱之為后現代。尤為重要的是,本書探討了后現代性的都市空間和都市主體(以及共同體)是如何相互回應和相互創造的。這里設想的“都市空間”十分寬泛,以至于包括建筑物、廣場、公園、街道和人行道。進一步說,人們認為,這些建筑物創造空間并且使空間變得富有變化和多樣性,而并非僅僅是被放在空間里的東西。這樣來理解,都市空間體現在其具體的和物質的形式中,這些空間容納和體現社會形態的觀念和意識形態。這些空間被設計出來是為了對居住和在其中活動的人產生影響,或者獲取人們在其中居住和活動的容量,從而誘發或反過來抑制存在、思想和行動的特定形態。在這個過程中,城市空間成為了策略性的、規訓機制或“機器”,盡管它們也可能具備其他功能。這些影響,無論是有意還是無意的(事情并非總是按照計劃進行),對于個人、群體和作為一個整體的社會來說,都可能是正面的或負面的,但它們很少是中立的。
城市、公民與技術:都市生活與后現代性 內容簡介
本書研究了我們稱之為后現代時代的城市世界,特別是后現代城市在全球化、新信息和通信技術的影響下正在發生的變化。作者探討了后現代性的城市空間(公園、廣場、街道、人行道)與后現代城市主體和社區之間彼此應對、相互創造和構建的關系。本書主要包括導論、從后現代文化到后現代城市、可讀的城市、都市網格與都市想象、控制之城與城邦、城市移動、全球城市與公民等幾個篇章。作者不僅闡述了后現代城市與現代城市之間在政治、經濟、科技、文化結構等方面的差異,而且探討了后現代城市的變化如何改變我們認識和體驗世界的方式,以及如何改變我們自己作為后現代都市人和后現代性公民的方式。
城市、公民與技術:都市生活與后現代性 目錄
致謝
圖片提供
導論 從后現代文化到后現代城市
**章 可讀的城市:都市符號與主體
第二章 都市網格與都市想象:從城市到賽博空間,從賽博空間到城市
第三章 控制之城與城邦
第四章 城市移動:都市空間與運動
第五章 全球城市與公民
注釋
參考文獻
索引
譯后記
城市、公民與技術:都市生活與后現代性 作者簡介
李建盛,北京外國語大學中文學院教授,北京市文藝學會會長,全國文化智庫聯盟常務理事,中國瑤族文化傳承研究中心主任,主要從事文藝理論、文化理論和首都文化發展研究。主要學術著作有《當代設計的藝術文化學闡釋》《后現代轉向中的美學》《藝術學關鍵詞》《美學:為什么與是什么》《藝術 科學 真理》《北京文化60年(1949-2009)》《公共藝術與城市文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之都建設研究》《北京公共文化服務體系與惠民工程建設》等,多部學術著作獲省部級優秀科研成果獎,《北京文化發展報告》多次獲全國皮書獎。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月亮與六便士
- >
回憶愛瑪儂
- >
推拿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姑媽的寶刀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詩經-先民的歌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