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妙相梵容
-
>
基立爾蒙文:蒙文
-
>
我的石頭記
-
>
心靈元氣社
-
>
女性生存戰爭
-
>
縣中的孩子 中國縣域教育生態
-
>
(精)人類的明天(八品)
蔣仲仁論教材 版權信息
- ISBN:9787107346637
- 條形碼:9787107346637 ; 978-7-107-34663-7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蔣仲仁論教材 內容簡介
《中國教材研究文庫 蔣仲仁論教材》主要輯錄了蔣仲仁先生在語文教育本體論、語文教材、語文教學實踐方面的研究成果。
一,對語文教育本體論的研究。他深刻闡明了語言和思維的關系問題,他認為語言同思維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語文教學首要、基本的原則就是發展兒童的語言和發展兒童的思維緊密相聯。從首要原則出發,他認為語文教學實踐和語文教材編寫既要重視學習語言規律,重視運用語言的實踐活動,又要讓學生多體驗,形成語言所要表達的思想內容;既要強調語文學科的工具性,又要兼顧語文學科的思想性;教學和教材在難度上的“深”“淺”,要適應學生在該階段的思維發展程度。他也清楚地論述了語文科的本質屬性就是工具性。他認為外部語言是交際的工具,內部語言是思維的工具,語文科就是教學生學會運用語言這個工具。語文課要抓住語文科的工具性,不能上成政治二,對語文教材編寫理論的探索和對語文教材編寫經驗的總結。他從上述基本觀點出發,認為教材的編寫要以語言學和教育學的研究為根本依據,一方面要有計劃地、系統地安排語言的種種規律和法則,提升語文教材的科學性;另一方面要遵循教學上的量力性原則,不要“只準淺,不準深”。為了強化語言規律的學習,可以分兩條腿走路,在文選型教材外,再編一整套專門學習語言規律的教材。語文教材的選文要把“文本于語”作為基本原則,要選合乎現代漢語規范的讀得上口、聽得入耳的“范文”。在處理教材的“文道關系”方面,他指出語文教材要注意它的教育意義,但也不能只注重思想性,忽視了語文作為工具學科、基礎學科的根本性質。他還從編寫語文教材的實際工作出發,總結了教材編寫工作的經驗,認為編寫語文教材要做好材料的儲備,不得隨要隨找;語文教材要跟廣大地區的師生的接受能力相適應,重視試教工作;對教材內容的安排、時間的安排、編寫人員的安排都要有周密、詳細的計劃;對于原則性問題,要統一規劃考慮;等等。
三,聽、說、讀、寫教學的研究。他認為口頭語言學習能對書面語言的學習帶來積極影響,要改變輕視口頭語言教學的偏向;語文學習重要的方法是朗讀和背誦,在朗讀到背誦的讀的過程中,才會消化習得作者的語言;教師要鼓勵學生多讀書,做好推薦、組織和解答疑難的工作。
第四,拼音教學和識字教學的研究。他認為口頭語言和書面語言的發展可以分成兩條道路進行,兩者“各行其道”,殊途同歸。口頭語言教學利用漢語拼音識字、閱讀、寫作,提前先行,書面語言教學依照先識字,再閱讀和寫作的辦法,慢慢跟上,兩條道相互聯系,相互促進,共同走向語文能力的提高。
蔣仲仁論教材 目錄
語文教材三十年
新編小學語文課本**冊工作總結
新編初小語文課本**冊的圖畫
略談小學語文編輯室的工作計劃
發展語言與發展思維
語言規律與語文教學
學文雜憶
第二編
教育改革中的教學改革”
思維·語言·語文教學
“語文”和“教學”
語文課·政治課·文學課
試論語文科是工具學科
語文教育與語文發展
——《語文教育學》序
知識的教學和品德的培養
第三編
口頭語言的教學
略論朗讀和背誦
論讀書指導
中學文言文教學問題
說話和作文
應用文寫作
第四編
小學語文教學前進的道路
識字·拼音·語文教學
小學拼音教學的目的
小學拼音教學的要求
《漢語拼音方案》在教學上的應用
漢字教學改革的回顧
漢字簡化與漢字教學
“開學了”
——關于漢字教學的幾點思考
試論漢字的“望文生義”
——以書寫稱謂詞的漢字為例
蔣仲仁論教材 節選
《中國教材研究文庫 蔣仲仁論教材》: 版面的大小跟構圖的設計大有關系。畫的原稿當然得大一些,縮小制版之后顯得更緊湊。可是動筆之前得想到縮小以后是什么樣子。構圖要疏松一些,不宜太擠;重要的東西要突出,次要的能減則減,不要喧賓奪主;用筆宜精練,減去不必要的閑筆。這一冊課本,起初曾經計劃過用十八開和大三十二開,以為可以畫大一些。結果仍用小三十二開,有的構圖就顯得局促,不開朗;加上畫的時候沒注意到還要縮小,只照原稿大小放手揮毫,有的圖畫就看不清楚了;再加上印得不好,有的圖畫競一塌糊涂,簡直看不出是什么來。 這些看法,不知道對不對,提出來供繪圖科的同志參考。 這一冊課本的圖畫除了優點之外,還有些問題。造成這些問題的原因在哪里呢?從小學語文編輯室的角度來檢查,原因有這些個。 首先是工作布置得太緊(當然由于這冊課本要供今年秋季試教,不得不趕任務)。從今年四月起(三月先畫過準備課的圖畫)到六月中旬,兩個半月時間畫了兩百多幅畫,當然不可能有足夠的時間來構思、斟酌和修改,這就直接影響了圖畫的質量。 其次是課文的反復改動,老不確定。有的圖畫畫好了作廢,有的畫好了又重畫。*突出的例子是注音字母的部分,光大修改就有三次,零星的小修改還不算,其間造成了不少的返工浪費。本來應該等稿子完全確定之后才送去作畫的,因為任務緊,時間急,確定了一部分稿子就先送一部分稿子,而稿子的確定,往往又因后面有了變化不得不牽動前面的部分。于是稿子一改再改,圖畫也隨著一改再改。 再其次是對圖畫的要求,有的不明確,有的有變動。這也讓繪圖工作受到影響。前面提到的那些圖畫不符合教學要求的缺點,主要的原因就在此。課文送去作畫,應該把要求交代清楚,可是沒這樣做,只說了個大意,讓繪圖的去捉摸,這就不免會有出入了。當然,圖意不宜定得太死,妨礙了繪圖者的創造活動,可要把要求提明確,才能跟課文密切配合。 *后是我們對圖畫提意見沒一定的制度。有時,編輯的同志直接去請繪圖科畫,畫成之后,提了意見。有時,有的編輯的同志直接就請繪圖科改,有時甚至于照某甲意見改了,某乙不同意又再改,讓繪圖科不知道誰說了算數。這就造成了工作上的混亂。應該訂出制度:送去作畫,該誰負責,誰簽字;畫成之后,提了意見,該誰*后認可,誰簽字;送去作畫的時候,應該寫出圖意、要求、初稿畫成時間、定稿時間等。用制度來糾正過去的混亂現象。 繪圖工作本來就是編輯工作的一部分。這跟一般書籍的“插圖”不同,插圖是“插”進去的,是外加的;課本的圖畫就是教材本身的一個構成部分。*好是繪圖的人直接參加編輯工作(過去這樣做過),做不到這樣,也得繪圖的人跟編輯的人密切聯系。繪圖的人應該了解教學的要求,畫來才合用;編輯的人應該懂得圖畫的表現方法,才好考慮怎樣用圖畫來作教材。 **冊課本好歹印出來了。第二冊的畫圖工作就要開始。第二冊一完,接著要畫第三冊,同時還要修改**冊。任務是十分繁重的。為了完成這個任務,我們,編輯的人和繪圖的人,必須緊密團結、共同努力。 ……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隨園食單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月亮與六便士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回憶愛瑪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