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妙相梵容
-
>
基立爾蒙文:蒙文
-
>
我的石頭記
-
>
心靈元氣社
-
>
女性生存戰爭
-
>
縣中的孩子 中國縣域教育生態
-
>
(精)人類的明天(八品)
北極星報告——科技場館教育活動案例 版權信息
- ISBN:9787520191920
- 條形碼:9787520191920 ; 978-7-5201-9192-0
- 裝幀:一般純質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北極星報告——科技場館教育活動案例 內容簡介
科技場館作為非正式科學教育的重要場所,其獨特的教育功能的發揮,離不開每一位兢兢業業的一線工作者。本報告匯集了全國各地科技場館很好的教育活動案例,通過梳理和分類,呈現當下科技場館與學校合作的行業樣態,適合實踐工作者和研究者閱讀與參考。 科技場館教育事業的進一步發展,需要匯集團體力量,形成行業凝聚力、向心力,讓我們立足當下,共同攜手,未來可期!
北極星報告——科技場館教育活動案例 目錄
海洋教育——為孩子們的成長增添一抹亮麗的藍色 孫穎/005
以職業體驗為媒介的館校結合模式探索
——以重慶科技館“小小科技輔導員”項目為例 繆慶蓉 曾曉華 梁婭娜/014
生物學科館校結合助力學生發展 張帆/026
館校合作二十年科學教育譜新篇 陳宏程/033
“十全大補丸”助力小鄉村的科技夢
——以前沿科技走進瑤鄉為例 杜琳 潘麗/042
讓貝殼開啟海洋科學的大門 郭利/050
創新“館校結合”形式,探索運行長效機制
——以紹興科技館為例 陶思敏 尹薇穎/062
新課標,新理念,新模式
——對于“學校科技館建設”的思考與實踐 王振強/070
共識與行動——館校合作創新引領校本課程建設 徐瑞芳/079
防震減災科普館校結合的實踐與探索
——以北京國家地球觀象臺為例 楊家英 王紅強/087
篇二:館校合作促進更公平的教育
探究式教學在科技館教育活動中的應用
——以“光的幻影”館校結合科學課程設計為例 胡新菲/099
基于戶外科普場館資源的“生態文明教育”館校結合實踐 洪士寓 白加德 宋苑/111
“蟻我為主”科學教育項目 王翠/122
“冰雪總動員”科學冬令營 王翠/132
館校結合背景下綜合實踐活動與學科教育相結合的實踐
——以“開國大典”中偉人塑型技術探究為例 李瀅/141
“奪寶奇兵”:電磁大搜索
——黑龍江科技館電磁展區教育活動開發 梁志超/149
巴山“植”旅野外科學考察 何倩 王劍 林長春/161
看不見的“微”脅 李今/173
大國小工匠——小小造船匠 馬澤川 梁倩敏/189
“追日尋蹤”日環食天文主題系列活動 朱朝冰/200
篇三:館校合作科學教育的創新嘗試
一往無前氣墊盤 黃麗琴/215
淺析館校結合教育活動的開發與實施
——以南京科技館“大自然的啟示”為例 唐倩倩 尹笑笑 許妍/227
古法欹器——兒童科學園項目化課程 張自悅/234
詩詞中的科學系列課程——以“動物的保護色”為例 董金妮/245
“末日”啟示錄 閆夏/254
館校結合、互動探究式學習
——北京科學中心“火星找水”課程案例 劉萍 何素興 張永鋒/262
基于館校合作模式的校本課程實施
——以“小小航海家”研學旅行課程為例 鄭志英/272
香料之路 梁倩敏 馬澤川/284
基于PBL教學模式的教育活動
——以重慶科技館“坦克模型DIY”教案為例 徐曉萍/299
篇四:校外資源的充分利用為學生提供更廣闊的探索空間
引入5E教學模式開發館校結合課程
——以重慶科技館“呼吸的力量”為例 劉麗梅/311
我的探“蜜”之旅 王翠/317
館校合作科學教育活動案例——分類學家養成記 趙妍/327
基于NGSS的在地化研學實踐活動探索 繆慶蓉 曾曉華 方小霞/337
嫦娥工程,中國人的探月夢
——館校結合科學教育活動設計與實施 張安琪/345
基于創客教育理念的館校結合科學教育活動
——以神奇的小車為例 馬紅 王劍 林長春/353
“幫水搬家”——虹吸項目方案分析 孫茜/363
酷玩電路系列課程——“阻對”電音趴 賈惠霞 張梓馨 李偵/375
成都工業文明的傳承與創新——講好東郊記憶的故事 羅德燕 張冬梅/383
篇五:為學生提供真實的科學探究和問題解決體驗
“后視眼鏡”教育活動案例——項目式學習教學設計 張亦舒/397
生命的周期 賀玉婷 袁倩茹/405
紅樹林濕地保護區館校結合活動設計 胡張瑩/416
大自然的恩賜 于艦 孫龍/426
以“小球大世界”展示的宏觀現象為驅動的科學探究課程設計
——以“海水溫度知多少”課程為例 宋男迪/432
水有多珍貴 趙冉 苗秀杰/443
科技館里的“機械”課范向花 張卓 趙成龍/451
一度電的意義 賀玉婷 胡心艷/467
以STSE教育理論探尋水足跡 趙茜/474
北極星報告——科技場館教育活動案例 作者簡介
李秀菊,博士,中國科普研究所副研究員。主要從事科學教育相關研究工作,特別關注校外科學教育領域,主持中國科協調查類課題、中國科協普及部委托課題等多項課題。在青少年科學素質測評、青少年創造性想象力測評、科學競賽評估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李秀菊博士2016.12-2017.3曾在伊利諾伊理工大學數學與科學教育系做訪問學者。公開發表中英文學術論文近40篇,出版《中國科學教育發展報告2015》、《青少年創造性想象力培養理論與實踐》等多部著作。獲“第三屆全國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先進工作者”稱號。 高宏斌,博士,研究員,現任中國科普研究所科普理論研究室主任,北京市科委科普專家庫入庫專家。主要研究方向為科普基礎理論研究、公民科學素質研究、科學教育研究、基層科普研究、科普創作研究、科普人才研究。從事科普研究工作以來以第一作者或者獨立作者身份發表研究論文40余篇,參與出版著作30余部。
- >
經典常談
- >
推拿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巴金-再思錄
- >
隨園食單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