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妙相梵容
-
>
基立爾蒙文:蒙文
-
>
我的石頭記
-
>
心靈元氣社
-
>
女性生存戰爭
-
>
縣中的孩子 中國縣域教育生態
-
>
(精)人類的明天(八品)
人類學與人類學家:二十世紀的英國學派 版權信息
- ISBN:9787100202978
- 條形碼:9787100202978 ; 978-7-100-20297-8
- 裝幀:70g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人類學與人類學家:二十世紀的英國學派 本書特色
適讀人群 :對人類學感興趣的學生本書是把人類學發展史和人類學家作為“田野”來研究的精彩之作,展現了人類學發展初期和關鍵期的學科史。
人類學與人類學家:二十世紀的英國學派 內容簡介
本書主要論述了英國社會人類學的黃金時期(1922—1972)這門學科的發展,以及當時有名人類學家的思想及其交鋒。這一時期的人類學深刻影響了這門學科后續至今的發展脈絡。書中介紹和評述了包括現代人類學創始人馬林諾夫斯基和拉德克利夫-布朗的學說,以及如埃文思-普里查德、森、利奇、瑪麗·道格拉斯、列維-斯特勞斯等有名人類學家的學術發展歷程、著作及其影響,并以此為基礎,展現了英國社會人類學從創立到發展到壯大到減弱影響的過程。書中所論述的這段時期正是現代人類學的形成和發展期,其論述對于今天我們理解這一學科的主旨和未來的發展方向,探尋如今錯綜異質的學科話語體系的根系脈絡及其土壤,思考它的歷史性和局限性,并以此反觀當下涌動的諸多新思潮、轉向和動議,均具有重要意義。本書在論述學科發展歷程時,聯系民族志和理論產生的社會、政治和經濟背景,以及人類學家所受教育背景和性格,提出自己的觀點。同時,作者把聚光燈打向了研究者本身,把奠定學科基石的人類學家當作一群特殊的“土著”來研究,這種研究視角本身是一種“去魅化”的過程。其文本本身亦稱得上是以人類學學科為對象的人類學研究。在本書作者把知識生產看作一個有機的、社會性的、帶有政治意味的過程。在當時體現出了一種超前知識論視角。
人類學與人類學家:二十世紀的英國學派 目錄
第四版前言
致謝
**章 馬林諾夫斯基
第二章 拉德克利夫-布朗
第三章 1930年代與1940年代:從功能到結構
第四章 人類學與殖民主義
第五章 從個人魅力到例行常規:“二戰”之后的十年
第六章 埃德蒙??利奇與新結構主義者
第七章 伙計,你能給我一個范式嗎?
附錄一 關于英國社會人類學史的若干研究
附錄二 英國社會人類學家的理論和區域興趣點一覽
約1920-1980年
索引
譯后記
人類學與人類學家:二十世紀的英國學派 節選
拉德克利夫-布朗不會否認他對于合乎邏輯的形式結構的關注。在澳大利亞,這一結構被歸結為親屬制度結構,因為——又是和涂爾干一樣,事實上也和大部分維多利亞時期的民族學家一樣——拉德克利夫一布朗想當然地認為澳大利亞的部落不過是由有親屬關系的人們組成的共同體,而社會結構僅僅是家庭發展壯大之后的結果。 但是澳大利亞原住民家庭具有非常獨特的特征。當初,維多利亞時代的民族學家們就著迷于那些記錄了原住民不通人事的報告。他們似乎認為男人和孕育孩子這件事無關,而正因為父親在生物上被否決了,他們在家庭生活中也沒有地位。事實上,核心家庭根本不存在,而因為只有母親是真正的親屬,這些社會都是母系社會。一個部落會劃分為多個母系氏族和半偶族,這些群體實行外婚制——也就是說,在同一個氏族或者半偶族的內部找伴侶是被禁止的。據記載,同屬于一個“婚姻等級”(marriage class)的所有男人們會集體和另一個“等級”中的所有女人們結合。雖然民族志學者們承認如今幾乎已經沒有部落還實行群婚了,但是據一部分學者所說,過去的婚姻等級依舊陰靈不散,決定著親屬的分類。 拉德克利夫-布朗致力于推翻這一對于原住民社會的說法,并代之以一個可靠的模型。馬林諾夫斯基關于原住民親屬制度的博士論文表明,當地的核心家庭由一個丈夫、一個妻子(也可能是多個妻子)和他們的孩子們組成,他們一起居住、做飯、旅行。核心家庭不僅存在于哪怕是*偏遠、隔絕的澳大利亞部落中,還是一個正在繁榮發展的、至關重要的制度。拉德克利夫-布朗贊同馬林諾夫斯基的論證,并專注于研究從核心家庭所輻射開來的、構建起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的親屬關系網。因此,他采用了當時親屬關系領域*重要的專家——他的老師w.H.R.里弗斯的理論。 1914年,里弗斯發表了他的民族志代表作《美拉尼西亞社會的歷史》,書中提出了一個關于該區域親屬制度發展演變的理論。里弗斯的方法傳承自劉易斯??亨利??摩根,主要是從親屬稱謂中推斷出哪些親戚可以婚配,哪些不可以。他認為美拉尼西亞的制度大體上是以對表親婚姻的偏好為基礎的,雖然對不同輩分之間表親婚姻的區分使實際情況變得遠比這項基本原則復雜。(這是因為美拉尼西亞社會掌控在年長的男人們手中,他們紛紛爭搶年輕女性作為妻子。)美拉尼西亞的制度與澳大利亞的制度截然不同,里弗斯認為后者是建立在群婚制基礎之上的。 在那之后不久,里弗斯指導下的幾個年輕劍橋人類學家紛紛去往美拉尼西亞各地驗證這個理論的準確性。23拉德克利夫一布朗卻采取了另一個策略,他把目光轉向了澳大利亞的制度。他堅信當時通行的婚姻等級理論是錯誤的,婚姻是個體之間的事,婚姻選擇是由真實的親屬譜系關系所決定的,而不是虛無縹緲的婚姻等級。所有原住民社會所偏好的結婚對象都是表親,*常見的模式是一個男人和他母親的兄弟的女兒結婚。拉德克利夫一布朗劃分出兩種主要的澳大利亞親屬制度,區分標準取決于結婚對象是一代表親還是遠方表親。 因此,里弗斯是錯誤的。事實上,澳大利亞的親屬與婚姻制度和美拉尼西亞的制度十分相似。拉德克利夫一布朗甚至提出,“在南印度和錫蘭的大部分地區只存在著唯一一種親屬組織類型[達羅毗荼——澳大利亞型(Dravidian-Australian type)]……可能也是整個澳大利亞,還有美拉尼西亞的某些地區的唯一親屬組織類型……它或許可以追溯到澳大利亞和美拉尼西亞的**代原住民”。 于是拉德克利夫一布朗便開始對親屬制度進行比較研究。每一種親屬和婚姻制度都是建立在普世的核心家庭之上的,社會和社會之間就核心家庭內部的關系來說差異并不大,但是它們對家庭關系有著各不相同的想法。比如,對于受孕的歸因,還有對于親人間共同財產的認知,再或者是關于家庭中父親一邊的親戚和母親一邊的親戚之間有什么區別的觀點,均千差萬別。 ……
人類學與人類學家:二十世紀的英國學派 作者簡介
亞當??庫珀,倫敦政治經濟學院百年教授,英國社會科學院院士,曾任副院長,歐洲科學院院士,皇家人類學學會里弗斯紀念獎章及赫胥黎獎章獲得者。 譯者簡介: 沈沉,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系學院外交學專業本科,倫敦政經社會人類學碩士,亞當??庫柏學生。
- >
二體千字文
- >
經典常談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姑媽的寶刀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隨園食單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