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法國現代紀傳體小說·不確定宣言:本雅明在伊比薩島·本雅明在巴黎·本雅明在逃亡 (全三冊) 版權信息
- ISBN:9787541160752
- 條形碼:9787541160752 ; 978-7-5411-6075-2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法國現代紀傳體小說·不確定宣言:本雅明在伊比薩島·本雅明在巴黎·本雅明在逃亡 (全三冊) 本書特色
◎ 21世紀歐洲現代文學藝術現象級新作,九年九卷,鴻篇巨制,斬獲三項文學大獎 九卷本《不確定宣言》,從2012年到2020年每年出版一本,連續九年,先后斬獲三大文學獎項:2014年以第三卷獲法國美第奇散文獎,2019年以第七卷獲法國龔古爾傳記獎,2021年以全部九卷獲瑞士文學大獎。以多種材料、多種媒體、多種文體、多種風格打通文學、藝術,橫空出世,震撼歐洲文壇。 ◎ 作者的一生之書,為心目中的知識分子、哲學家、藝術家、作家、詩人塑像,以碎片化的方式,喚回被抹去的歷史和對時間的戰斗 尋訪本雅明、凡·高、戈比諾、艾米莉·迪金森、瑪利亞·茨維塔耶娃、萊奧托、勒南、佩索阿的足跡,重建他們在歷史、文學、藝術、生活的形象。《不確定宣言》的醞釀可以追溯到費德里克·帕雅克10歲時的創作靈感,是作者畢生的集大成之作。 ◎關于本雅明命運的全局性回溯、思考與描述,以三卷的巨大篇幅為歐洲*后一位知識分子樹傳。 此次出版的前三冊是獨樹一幟的瓦爾特·本雅明傳,講述1932年后,居無定所的本雅明從西班牙伊比薩島到巴黎,到關進涅夫勒的集中營,再到馬賽,*終自決于比利牛斯山布港小鎮的經歷。本雅明的動蕩與流亡,貧困與孤獨,其中有他壓抑的童年,躊躇的婚姻和愛情,以及對現代經驗的批判。同時以電影般的敘事,穿插了與本雅明同時代的一群歐美藝術家、知識分子、詩人、作家的故事,比如貝克特、布勒東、霍珀、法爾格、霍克海默、卡夫卡、路德維希·霍爾、布洛姆、龐德等人的命運,與本雅明形成呼應、對照、交織。基調沉郁、憂傷,又不乏黑色幽默。 ◎以歷史、情感、記憶、中國墨為材料,不拘門類,不限文體,創造集傳記、散文、小說、詩歌、繪畫于一體的全新圖文敘事。 三卷15萬字,配以黑白繪畫534幅,帕雅克用中國水墨作畫,以散文化的語言寫作,繪畫與文字像兩種建筑材料,共同搭建起一個不確定的、開放性的神秘空間。在這個無限生長的空間里,帕雅克試圖喚起被抹去的歷史,抵制一個越來越屈服于現在、沒有過去的現代世界。
法國現代紀傳體小說·不確定宣言:本雅明在伊比薩島·本雅明在巴黎·本雅明在逃亡 (全三冊) 內容簡介
《不確定宣言1 ·本雅明在伊比薩島》: 瓦爾特·瓦爾特·本雅明,被譽為歐洲*后一位知識分子,一生顛沛流離,留下以作品構筑的傳奇一生。本雅明的命運,被本書作者帕雅克置于歐洲危機之中,并進行了一次新的闡 釋。第二次世界大戰、當時的文化圈、20 世紀 80 年代末的新納粹抬頭……這是反浪漫的浪漫小說,是對小說的思考,是碎片化的、融合寫作和繪畫的作品,是一位被摧毀的夢旅人在美、恐懼、蠢行、幻想和幻滅之間的旅行。 《不確定宣言2 ·本雅明在巴黎》: 本雅明在巴黎的經歷,展現出一位知識分子的幸福和失意。在巴黎的一個街角,安德烈·布勒東遇到了娜嘉,一本關于愛情的名著誕生了,一位女性卻枯萎了。在另一個街角,畫家霍珀和詩人法爾格正在獵取他們各自的奇遇和機會。 在諷刺和憂郁之間,《不確定宣言》第二卷喚起了這座城市八十年前的陰影。 《不確定宣言3·本雅明在逃亡》: 本雅明身為猶太人,必須逃離德國納粹的追捕。在一次次失敗之后,他顛沛流離的旅程結束于西班牙邊境的布港小鎮。就在本雅明竭盡全力想要逃往美國之際,美國詩人龐德卻自愿投身于對墨索里尼的宣傳……通過兩個人物的命運,我們可以看到歷史如何錯位、對立和展開。
法國現代紀傳體小說·不確定宣言:本雅明在伊比薩島·本雅明在巴黎·本雅明在逃亡 (全三冊) 目錄
法國現代紀傳體小說·不確定宣言:本雅明在伊比薩島·本雅明在巴黎·本雅明在逃亡 (全三冊) 節選
前 言 我是個小孩,大約十歲。我夢想寫一本書,把文字和圖畫混雜在一起。一些歷險,一些零碎的回憶,一些警句格言,一些幽靈,一些被遺忘的英雄,一些樹木,以及怒濤洶涌的大海。我積攢著句子與素描,晚上,星期四下午,尤其是犯咽炎和支氣管炎的日子,獨自一人在家里,自由自在。 我已經寫畫了厚厚的一沓,卻又很快把它們毀掉。書每天都在死去。我十六歲。我進了美術學校,我很煩悶。六個月后,我離開了那里,毅然決然。我燒掉全部畫作:它們不像是我所夢想的書。 我成了國際列車臥鋪車廂的列車員。那本書突然就于深夜出現在了一列火車中,那是在跟一個徹夜無眠的旅客好幾個小時的閑聊之后。凌晨,在羅馬火車站附近的一個咖啡館里,我有了這個題目:“不確定宣言” 。在那個時代,意識形態到處存在,左派分子,法西斯分子,各種確定性在一個個腦袋里打架。意大利受到種種恐怖襲擊的威脅,大家都認定是無政府主義者干的,實際上卻是秘密警察所操縱的新法西斯主義者小團體干的。而他們的資助者呢?有人說是基督教民主黨的高層,有人說是共濟會的宣傳二處 ,甚至還有人說是美國的中央情報局。徹頭徹尾的一派大混亂。在工廠中,工人全面自治已成為日常秩序。所有的政黨都焦慮不安。如何讓工人階級閉上嘴?恐怖主義顯然成了反對烏托邦的*佳藥方。 在一份小報上,我發表了一篇很短的故事,它的題目就已經叫作“不確定宣言”了,那是一種以青春過失為形式的模糊嘗試。那時候我住在瑞士。我離開了瑞士,我一個人去巴黎郊區的薩爾塞勒過暑假。在這個整個八月都是一片荒涼的小城鎮中,在一個塔樓群的腳下,有一家酒吧,那是街區中的唯一一家酒吧。去酒吧的只有北非人。和他們有一些接觸之后,我就下定決心立刻前往阿爾及利亞,去尋找我的《宣言》。不過,那卻是另外一個故事了。那時候,我的書重新成形,也就是說,它重新形成為一篇枯燥乏味的草稿:那是一個孤獨者的精神狀態,對愛戀之苦的抽象報復,對意識形態、時代氛圍、逝去時光的哀號。 我在巴黎安頓了下來,住在皮加爾街 42 號的頂層樓上,一間小小的兩居室。始終孤單一人,沒有女人,沒有朋友。一年的孤獨、悲慘。我沒有錢,沒有工作。我想盡辦法發表繪畫作品,但遭到所有報刊編輯的拒絕:“商業價值不夠。”這一理由,我將會反復聽到,在巴黎,在歐洲,尤其在我將去生活一段時期的美國。我成了乞丐,好幾次。所有金錢關系都是反人性的罪惡。 我用中國墨來畫畫,但我也用水粉顏料來表現長著人類身子的怪鳥,它們踩著滑雪板,在小小的公寓中要飛起來。我寫一些很短的敘事作品,有時候短得僅僅只有幾行。我毀了一切。《宣言》在沒完沒了地死去。 一年又一年過去,我四十歲了。我在一家出版社出了**本書。這是一次慘敗:“商業價值不夠。”四年后,又出版了一本新書,然后,新書接二連三地出版,奇跡般地暢銷。它們每一本都是重新找回《宣言》的一種嘗試,但是,每一本都與它失之交臂。于是,我重拾《宣言》,我隱隱約約地知道,這事情根本就沒有完結。我拾取好幾百頁的筆記本:報紙的片段,回憶文字,閱讀筆記。然后,一幅幅圖畫積累起來。它們如同檔案館的圖像:復制的舊照片,照著大自然臨摹的風景,種種奇思妙想。它們經歷著各自的生命,卻什么都不闡明,或者只是闡述一種模糊的情感。它們進入圖畫盒,而在那里,它們的命運還不確定。對于字詞也是同樣,小小的微火,就像黑色書頁上的洞。然而,它們凌亂地向前,貼到突然出現的圖畫上,形成一些到處凸現的、由一旦借到便永不歸還的話語構成的片段。伊西多爾·杜卡斯 寫道:“剽竊是必需的。進步要求剽竊。它緊緊地抓住一個作者的句子,采用他的表達法,抹去一個錯誤的想法,代之以正確的想法。”這話說得英明至極。瓦爾特·本雅明說得也同樣精彩:“我作品中摘錄的語句就像是攔路搶劫的綠林強盜,它們全副武裝地從斜刺里殺出, 把閑逛者所相信的一切都奪走。”我們總是要借用別人的眼睛,才會看得* 清楚。為了更好地說出痛苦與憐憫,基督與圣母被世人抄襲和剽竊多少遍? 孩提時代,我在書本的夢幻中寄放了后來將成為回憶的東西。而現在, 我依然有強烈的歷史感,在學校的長椅上,我清楚地聽到了奴隸們在雅典街道上的哀嘆,戰敗者從戰場上走出來時的悲號。但是,歷史在別處。歷史是學不會的。歷史是整個社會都必須體驗的,不然就會被抹去的一種情感。戰后的一代人因為重建了世界而失去了歷史的線條。沒錯,他們是重建了世界,他們也讓和平降臨在大地上,宛如長長的一聲嘆息過后,就忘卻了苦難的時代。現在,我們還生活在這和平的殘余中,而正是帶著這些殘余,我們即興創造一個社會,一個抹去了以往許多社會的社會,一個沒有了記憶的社會,就像那個美國社會,它為我們規定了要哪一種和平,至少是規定了和平的面具。今天的和平是完全相對的,因為它靠那些發生在遠方的、地區性的戰爭滋養著,而那些戰爭與我們拉開了距離,體現出令人絕望的種種景象。 但是,有另一種戰爭在啃噬著我們,卻從來沒有正式爆發過:這就是“使時間消失的時間戰爭”,是由一種現在時態所進行的戰爭,而它被剝離了過去,并被粉碎在不可信的、燦爛的或幻滅的未來之中。現在時態失去了過去時態的在場,但過去時態并不因此而徹底消失—它延續在回憶的狀態中,一種無生氣的,被剝奪了話語、物質以及現實的回憶。現在時態把時間變成了一種空洞的時間,懸浮在一種根本找不到的歷史之中,而這空洞充滿了一切,并展開在一切可能的空間中。或許正是因為這空洞的自我完成,某種東西才會突然出現,就仿佛那消逝的時間應該讓位給另一種時間,一種前所未有的時間。從此,被冠以“現代性”之名的現在時態就有了完成生命進程的可能性。或者不如說:現在時態應該不惜一切代價地插入到它那重構的過去,以免讓自己淪落到被遺忘的境地。這是哲學家科斯塔斯·帕帕約阿努的鄭重警告:“現代性正是以一種純粹而又專一的人類經驗的名義,肯定了現在對過去的優先權。人類時間明確地脫離了物理或生理時間的支配。它不再按照天體運轉或者生命循環的樣子,描畫出一個圓圈的形象。它從自然中擺脫出來,解放出來,它所包含的只有對物質上的那些新因素的唯一承諾:它所傳達給意識的,再也不是星辰與季節那永恒不變的秩序,而是簡化為人的自身、人的孤獨、人的未完成狀態的形象。” 歷史總是愚弄我們,因為事后證明它總是有道理的。它可以完美地變成一出反對現代性和科學的開放式戰爭戲劇,而科學全然在它的統治之下——正如威廉·福克納 所說,科學是一張“不可親吻的危險的嘴”。 以碎片化的方式,喚回被抹去的歷史和對時間的戰爭,這就是我創作《宣言》的目的。**卷由此開啟,而其他各卷將以不確定的方式,跟隨而來。
法國現代紀傳體小說·不確定宣言:本雅明在伊比薩島·本雅明在巴黎·本雅明在逃亡 (全三冊) 作者簡介
費德里克·帕雅克(1955— ),瑞士、法國雙國籍, 作家、畫家、電影制作人。他寫過小說和電影劇本, 還編輯雜志并撰稿,出版了 20 多本著作。他以成名作《巨大的孤獨》(L'immense Solitude)獲得 1999 年的米歇爾·當丹獎,并由此確立集傳記、散文、詩歌、繪畫于一體的創作風格。此后他創作了《愛之傷》( Le Chagrin d'amour),描繪詩人 阿波利奈爾。他從 2012 年起出版《不確定宣言》系列,2014 年第三卷獲得美第奇散文獎,2019 年第七卷獲得龔古爾傳記獎,2021 年以全部九卷獲得瑞士文學大獎。 余中先,1954 年生于浙江寧波,作家、翻譯家、《世界文學》前主編。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教授、 博士生導師。畢業于北京大學西語系法語專業研究生班,在巴黎第四大學獲得文學博士學位。長年從事法國文學作品譯介工作,翻譯了奈瓦爾、克洛岱 爾、阿波利奈爾、貝克特、克洛德·西蒙、阿蘭·羅伯 - 格里耶、昆德拉等人的小說、戲劇作品 30 多部。獲法國政府授予的文學藝術騎士勛章 ,2018 年 8 月榮獲第七屆魯迅文學獎文學翻譯獎。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莉莉和章魚
- >
經典常談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煙與鏡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