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妙相梵容
-
>
基立爾蒙文:蒙文
-
>
我的石頭記
-
>
心靈元氣社
-
>
女性生存戰爭
-
>
縣中的孩子 中國縣域教育生態
-
>
(精)人類的明天(八品)
傳統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教育的課程設計 版權信息
- ISBN:9787030699145
- 條形碼:9787030699145 ; 978-7-03-069914-5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傳統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教育的課程設計 內容簡介
本書聚焦大學生思想教育中的重點問題,如大學生思想道德教育、中國古代治理智慧在現代化治理中的傳承等,收集中華很好傳統文化相關的教學案例,挖掘其中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范,將其融入高校思想教育課程,以豐富教學內容,提高教學效果。設計“主要內容分析”“教育教學中傳統文化相關問題”“中華傳統文化集萃”“延伸閱讀”等教學模塊,作為高校思想教育與中華很好傳統文化融合的“切入點”。本書旨在使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結構更合理,加強道德性、文化性的內容;彌補教師自身對傳統文化及經典著作的知識儲備不足:提升學生對傳統文化的接受意趣,提高思想教育教學效果。 本書適合高校思想文化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師和學生,中小學德育課教師,以及對傳統文化感興趣的讀者。
傳統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教育的課程設計 目錄
**章 傳統文化融入大學生思想道德教育 1
**節 領悟人生真諦 3
第二節 堅定理想信念 10
第三節 弘揚中國精神 16
第四節 堅守價值追求 24
第五節 遵守社會道德 31
第六節 塑造良好品格 38
第二章 傳統文化融入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教育 45
**節 馬克思主義唯物論 47
第二節 馬克思主義認識論 54
第三節 馬克思主義人類社會發展理論 60
第四節 科學社會主義與共產主義崇高理想 66
第三章 傳統文化融入反帝反封建斗爭史教育 73
**節 反對外國侵略的斗爭及資產階級民主主義革命 75
第二節 開天辟地的大事變 83
第三節 中華民族的抗日戰爭 90
第四節 為新中國而奮斗 97
第四章 傳統治理智慧在現代化治理中傳承 105
**節 中國古代創新意識 107
第二節 中國古代民本主義思想 113
第三節 中國古代法治思想 120
第四節 中國古代樸素生態文明思想 127
第五節 中國古代天下觀 133
主要參考文獻 139
后記 147
傳統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教育的課程設計 節選
**章 傳統文化融入大學生思想道德教育 **節 領悟人生真諦 一、主要內容分析 人生觀是人們對人生的總看法和總觀點,它決定著人生道路的方向,也決定著人們行為選擇的價值取向,以及對待生活的態度。大學時代是大學生形成正確人生觀的關鍵時期,怎樣才能不虛度人生,是每個大學生都要面對的問題。青年大學生要深入思考人的本質,人生目的,應該以什么樣的態度對待人生,什么樣的人生更有價值,樹立起服務人民、奉獻社會的科學高尚的人生觀,在服務人民、奉獻社會的實踐中創造和實現人生價值。 二、教育教學中傳統文化相關問題 1. 中國古代對于“人是什么”這一問題的探索 樹立正確的人生觀,首先需要對“人是什么”和“人的本質是什么”等問題有科學的認識。在我國古代思想史上,有許多思想家在回答這個問題時進行了深刻思考,提出了獨到的見解,為揭示人的本質提供了豐富的可借鑒的思想資料。 戰國時期思想家告子主張性無善無惡論,他說:“生之謂性”“食色性也”。認為人性是生而具有的,其內容就是“食色”,性無善無惡。告子還說:“性猶湍水也,決諸東方則東流,決諸西方則西流。人性之無分于善不善也,猶水之無分于東西也。”(《孟子 告子上》) 孟子與告子進行了激烈的論戰,提出了性善論的主張。他認為,每個人生來就有仁義禮智的萌芽,即善端。“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孟子 公孫丑上》)孟子的性善論,將人性與動物之性、人性與神性區別開來,是對人性認識的深化。 2. 超越小我,利濟蒼生的人生觀 明末清初的思想家顏元主張,人的一生應該以“斡旋乾坤,利濟蒼生”為己任,努力做有德行的圣賢。顏元認為,一個人在選擇人生目標時,應該以“大人自命”,立志作圣。“父母生成我此身,原與圣人之體同;天地賦與我此心,原與圣人之性同。若以小人自甘,便辜負天地之心,父母之心矣。常以大人自命,自然有志,自然心活,自然精神起。”(《存學編》卷一)圣人并非遙不可及,圣人與庸人的區別僅在于肯不肯立志用功。他說:“圣人是肯做功夫的庸人,庸人是不肯做功夫的圣人。”(《習齋先生言行錄》卷上) 人生目的是人生觀的核心,是對“人為什么活著”這一人生根本問題的認識和回答。對這個問題的不同回答,決定一個人的人生道路、人生態度和人生價值取向。在我國傳統文化中,那些超越了個人“小我”的仁人志士,表現出的不為狹隘私心所擾、不為浮華名利所累、不為低俗物欲所惑,心懷百姓、為民請命的胸懷和情操,對我們確立科學高尚的人生觀具有借鑒意義。 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集萃 1. 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 【注釋】該句出自《左傳 襄公二十四年》。意思是,人生*高的境界是樹立德行,其次是建功立業,然后是著書立說。個人不應只為自己活著,而應為群體著想,承擔起應盡的責任,有所作為,為社會作出有益貢獻。 2. 德莫高于愛民,行莫賤于害民。 【注釋】該句出自《晏子春秋 內篇問下》。叔向與晏子就何為高尚與卑劣進行問答,晏子的觀點是:*高尚的意愿,莫過于愛民;*卑劣的意愿,莫過于刻薄百姓;*低賤的行為,莫過于戕害百姓。在我國歷史上,正己愛民始終是一種備受推崇的高尚風范。 3.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 【注釋】該句出自西漢時期司馬遷的《報任安書》。意思是,人終究是要死的,但死的價值不同,有的人的死比泰山還重,有的人的死比鴻毛還輕。這句話表現了司馬遷遭腐刑之辱境遇下的生死觀,也常用來比喻人生價值的輕重懸殊。1944年毛澤東同志《為人民服務》一文中引用此句。 4.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注釋】該句出自南宋文天祥的《過零丁洋》。大意是說,自古以來,人都不免一死,但懷有一顆愛國之心,能夠為國盡忠,死后仍可光照千秋,青史留名,表達了文天祥的民族氣節。儒家的生死觀是中國傳統生死觀的主流,它培育塑造了無數志士仁人,在歷史上產生了深刻影響。
- >
朝聞道
- >
巴金-再思錄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山海經
- >
回憶愛瑪儂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我與地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