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妙相梵容
-
>
基立爾蒙文:蒙文
-
>
我的石頭記
-
>
心靈元氣社
-
>
女性生存戰爭
-
>
縣中的孩子 中國縣域教育生態
-
>
(精)人類的明天(八品)
傾聽生命的天籟:“天籟教育”的實踐與探索 版權信息
- ISBN:9787576014334
- 條形碼:9787576014334 ; 978-7-5760-1433-4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傾聽生命的天籟:“天籟教育”的實踐與探索 本書特色
特色學校辦學,校長用書,學校文化建設,課程體系設計 《傾聽生命的天籟:“天籟教育”的實踐與探索》圍繞“天籟教育”的教育文化理念,從課堂教學、學校空間、管理等方面主張回歸原生態的教育形態特征,引導學校課程體系建構、引領師生精神生命成長、釋放學生天性、展現學校文化,推進素質教育的進一步發展。
傾聽生命的天籟:“天籟教育”的實踐與探索 內容簡介
本書為福清市濱江小學學校文化建設實踐案例,幫助年輕的一線小學解決學校聲名遠揚和內涵相對不足的矛盾。學校根據地域文化歷史背景與發展導向,決定以“聲音”作為學校文化切入點,以“天籟”為學校核心價值追求,吸納山水文化的精髓,建立富有校本特色的“三聲”文化體系,引領學校發展。在瑯瑯書聲、爽朗笑聲、悅耳歌聲中,感受“三聲”文化的魅力,打造全新概念的“天籟校園”,興底蘊深厚之學堂,育內外兼修之桃李,使學校成為師生知識的殿堂、藝術的樂園、快樂的家園。
傾聽生命的天籟:“天籟教育”的實踐與探索 目錄
前言 追尋天籟般的教育境界
**章 “天籟教育”的時代背景
任何教育思想都是基于一定的文化架構,都是教育實踐孕育而生的。“天籟教育”亦如此,它扎根于深厚的文化土壤,追求純粹、靈性、自然,是一種原生態的素質教育實踐形態,是學校“三聲”文化的深耕,是立足當代宏觀歷史背景和學校微觀情境所作出的選擇,是古今中外教育思想的一次融合與創新,是對美好生活的一種喚醒、追索和頂層立意,是一種悄無聲息的浸潤。
一、 學校文化變革的邊走邊看
二、 發展素質教育的必然選擇
三、 教育思想的一次喚醒與浸潤
第二章 “天籟教育”的美學境界
教育就是這樣,有時候一聲簡單的問候,一句淡淡的鼓勵,一句普通的應答,一聲平凡的叮嚀,也會在兒童的心海投下點點帆影,讓心湖蕩開圈圈漣漪,讓心靈的天空像雨后初霽,澄澈、明凈、愉悅、空靈、溫馨……是啊,教育是一種天籟般的存在。每一個孩子都具有無限可能,總有一首歌可以唱響生命的天籟。只要用心去聆聽,時時都有天籟之音;只要勇敢去探索,處處都有天籟之境。
一、 “三聲”文化的價值叩問
二、 教育理應純粹、自然、靈性
第三章 “天籟教育”的育人品質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天籟教育”脈延龍江流域歷史文化資源,立足當代宏觀文化架構,貼近兒童身心特點。我們給孩子的心靈花園種下真、善、美的種子,使他們擁山之德,懷水之志,充滿向上的力量。我們欣喜地看到,在“三聲”校園文化的引領下,陽光、聰慧、博雅、多藝的少年兒童在茁壯成長,“天籟教育”正煥發出獨有的魅力。
一、 陽光美少年
二、 聰慧美少年
三、 博雅美少年
四、 多藝美少年
第四章 “天籟教育”的課程體系
讓每一個孩子感受生命的天籟,是學校課程的核心理念。在這里,課程即生命美學,是曼妙的詩篇;在這里,課程即美好期待,是兒童成長的禮物;在這里,課程即自然生長,是跳動的旋律;在這里,課程即文化追尋,是成長的印跡。學校是美好事物的薈萃地,尊重兒童的個性需求,設計豐富多彩的課程,讓孩子們找到屬于自己的世界,讓書聲瑯瑯、歌聲嘹亮、笑聲陣陣,讓每一個生命沉浸于天籟之聲。
一、 感受生命的天籟
二、 *好的成長禮物
三、 遇見“好聲音”
四、 多維途徑推進課程建設
五、 讓課程變革落地
第五章 “天籟教育”的教學策略
荷爾德林說過:“人,詩意地棲居在大地上。”這句話可以表征為教育的一種至純追求。教育無聲,教育無痕;教育有聲,教育有色,這些說法并不矛盾。“天籟教育”所追求的課堂教學呈現出自由呼吸的感覺,是生命本然的樣子。學習不是毫無熱情地把知識從一個頭腦裝進另一個頭腦,而是師生之間每時每刻都在進行心靈的交流,進行心靈的碰撞。課堂是一場生命旅程,洋溢著生命光彩、充滿詩意與美好,孩子們從課堂中能得到愉悅、幸福和滿足。
一、 課堂,自由呼吸的感覺
二、 課堂,生命本然的樣子
第六章 “天籟教育”的空間文化
花圃草地,蓬勃著春的綠意;詩情花語,流淌著愛的甜蜜;夢想花開,幸福在這里落地。遵循天性,守護天真,維護天成,讓學校這一天籟之境成為會說話的風景。我們以活躍的空間布局詮釋課程的深刻內涵,讓校園空間成為課程的有機組成部分,*大限度地讓每一個物理空間釋放教育能量。我們努力突破教室和校園圍墻的限制,讓社區、大自然和各種場館成為課程深度推進的生命空間。
一、 恢弘大氣的廣場文化
二、 輕靈逸致的廳館文化
三、 質樸自然的樓層文化
四、 舒然愜意的廊道文化
第七章 “天籟教育”的專業姿態
愛是*美的語言,是教育藝術的魅力所在,學校應該成為追尋生命天籟的地方。因為愛,生命才會是天籟,情之深深,愛之濛濛,這是對學生的愛,對教育的愛,對腳下這片土地*深沉*熱烈的情懷。因此,我們提出“愛到深處,生命盡是天籟”之理念。這就是我們的教育信仰和精神圖騰。我們將以這樣的精神狀態去追尋天籟,追逐夢想,探索教育的詩和遠方,追尋天籟般的教育生活。
一、 因有愛,才天籟
二、 追尋天籟般的教育生活
三、 教師的五項修煉
四、 向著夢想奔跑
第八章 “天籟教育”的管理思維
追溯教育之本源,追問教育之初心。一所特色鮮明、內涵豐富的學校,必須具備理念先進、方法多元的管理,通過管理進行人文關懷,實施愿景激勵,促進內在覺醒,創造和諧家園,做到以管理促效益,以管理促保障,以管理促發展。教育,是一種信仰,一種堅守,一種情懷。朝氣蓬勃的學校,總是承載著山的堅韌,水的智慧,且行且歌,駛向幸福的彼岸。
一、 走向內在覺醒的文化管理
二、 注重愿景激勵的夢想管理
三、 秉持人文關懷的微笑管理
四、 飽含溫馨和諧的情境管理
后記
傾聽生命的天籟:“天籟教育”的實踐與探索 節選
后 記 教育乃國之重器,民生之根本,民族之未來,不可不察。校長使命在肩,任重道遠,唯有不斷探索,用科學的方法引領學校發展,方能成就師生,福澤一方。多年來,我孜孜以求尋找興校發展之路,夙興夜寐探索科學育人之道。 一路走來,有彷徨,有困惑,有激動,也有喜悅,秉持*初的教育夢想,始終執著于以更好的形式呈現學校文化,以靈動、豐盈的課程引領師生精神生命成長,初心不改,堅韌前行。感謝福建教育學院專家團隊的培養,感謝上海市教育科學研究院楊四耕教授的提點,他們為我打開一扇窗,讓我眺望遠方希望的麥田,鼓舞我向著校長專業化的夢想執著前行。我還要感謝濱江小學教育集團親愛的伙伴們,在這段文化苦旅中結伴而行,共探未竟。 蘇霍姆林斯基說: 校長的領導首先是辦學思想的領導,其次才是行政的領導。我以為,這種辦學思想絕不是固化、僵硬的,而是動態、發展的,呈波浪式前進和螺旋式上升的,唯如此,才符合事物發展以及人類認知規律。學校文化建設需要水滴石穿的堅韌,繩鋸木斷的毅力,且行且思,且思且行,不斷打磨,才能臻于完善,使文化潤澤校園,成就孩子們的美好人生,成就教師們的專業夢想,實現教育立德樹人之神圣使命。 始生之物,其形必陋,拙陋文筆,羞見方家,懇請諸位斧正。 福清市濱江小學校長 李斌 2020年11月2日
傾聽生命的天籟:“天籟教育”的實踐與探索 作者簡介
李斌,華東師范大學教育管理專業研究生課程班結業,福清市政協委員,中學高級教師,福建省“十三五”名校長工程培養人。現任福建省福清市濱江小學教育集團總校長、黨總支書記。曾榮膺“福建省優秀教師”“福建省優秀輔導員”“福建省星星火炬獎”“福州市新長征突擊手”等榮譽稱號。擔任正職校長15年來,他堅持文化立校、特色發展的治校方略,致力于探索校園特色文化活動,他創意獨具特色的“三聲”校園文化,及在此基礎上凝練出的“天籟教育”,成為當地頗具影響力的教育品牌。 楊四根,筆名楊四耕,上海市教科院普教所課程與教學研究室主任,研究員。華東師范大學教育學系教育學原理專業畢業,獲教育碩士學位,主要研究方向為教育基本理論、課程與教學論。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推拿
- >
我與地壇
- >
經典常談
- >
二體千字文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山海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