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妙相梵容
-
>
基立爾蒙文:蒙文
-
>
我的石頭記
-
>
心靈元氣社
-
>
女性生存戰爭
-
>
縣中的孩子 中國縣域教育生態
-
>
(精)人類的明天(八品)
傳統與變遷 版權信息
- ISBN:9787565728310
- 條形碼:9787565728310 ; 978-7-5657-2831-0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傳統與變遷 本書特色
《傳統與變遷(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十年沉思錄)/語言文化傳播叢書》設置了“非遺的文化政治”“民俗的城市化語境”“曲藝的老樹與新枝”“傳統節日在古與今之間”“農民畫與銅鼓:相同的結論”五編。收錄了《當代藝術民俗學發展的城市化語境與契機》《曲藝藝術與明清京、津城市形態的推移》等文章。
傳統與變遷 內容簡介
“江湖夜雨十年燈。"非物質文化自從進入中國,經歷了從象征性文化符號到地方文化資源,再到民眾之“地方性知識”的進程。本書諸篇文章,完整體現了這一歷程。就此而言,本書既是當代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發展的經歷者與見證者,也是作者學術歷程中思之、愛之的重要經歷。 心思之既深,可見奇怪。本書的結論是疑問可:將非物質文化遺產還給“老百姓"是否一還了之?非物質文化遺產很終應是當代文化政治的一部分。
傳統與變遷 目錄
壹當代中國非遺保護的權益公正問題
貳 “后申遺”時代的公共性發生與文化再生產
叁 地方與遺產: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地方性與當代問題
肆 “文化遺產保護北京學派”的理論與現實實踐
第二編 民俗的城市化語境
伍 當代藝術民俗學發展的城市化語境與契機
陸 城鄉關系視野中的中國民俗傳統與發展
第三編 曲藝的老樹與新枝
柒 相聲藝術傳統與北京城市文明格局的變遷
捌 相聲藝術發展的當下語境與文化認同
玖 相聲藝術的產業化之路與日常生活再生產
拾 曲藝藝術與明清京、津城市形態的推移
拾壹 新媒體時代曲藝還能不能“講故事
拾貳 青年的“嚴肅性”與曲藝作為社會學教師
拾叁 “喊麥”與曲藝
拾肆 融媒體時代曲藝批評的引導意義
拾伍 曲藝直播是”生活中曲藝“的呈現與展開
拾陸 《新虎口遐想》為什么沒有成為社會“大事件”
拾柒 馬季先生的精神遺產與當代傳承
第四編 傳統節日在古與今之間
拾捌 從過節到看節:“中元節”的神圣內涵及其失落
拾玖 年節的民眾覺醒與社會培育
——以“好客山東賀年會”為個案
貳拾 從非遺到傳統文化:中國傳統節日研究的范式轉換
第五編 農民畫與銅鼓:相同的結論
貳拾壹 “世界性命運”視角下的民間藝術與農民畫
貳拾貳 銅鼓藝術的社會展演與東蘭社會建設
附 相聲藝術的當下語境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
傳統與變遷 節選
《傳統與變遷: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十年沉思錄》: 四、藝術民俗與城市消費 經濟學家向我們指出,人類的生產活動可以分為生產、流通和消費三個環節,這是對任何一個社會形態中生產規律之普遍性的總結。但是,生產活動三個環節中的生產與消費兩個環節,在不同的社會組織中,側重點又是不同的,大體而言有三種情況:生產與消費持平;偏向于生產;偏向于消費。對應于具體的社會組織形態,可以這樣劃分:鄉土社會的生產形態是生產與消費持平;工業化城市階段偏向于生產;消費化城市階段則以消費為主。馬克思政治經濟學的研究表明,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因此在不同社會形態中,生產與消費雖然只是側重點不同,但由此造成的文化差異卻是巨大的。藝術民俗作為文化形式的一種,必然受生產與消費不同關系的影響,這一部分我們重點將討論藝術民俗在不同生產語境中的不同藝術形態。 鄉土社會中生產與消費保持平衡狀態,所生產的產品剛好能夠滿足所需,這與鄉土社會處于適中的生產力水平相適應。先秦思想家墨子的思想就是對于這種生產與消費平衡狀態的維護,他說:“古之民未知為官室時,就陵阜而居,穴而處,下潤濕傷民,故圣王作為宮室。為宮室之法,日:‘室高足以辟潤濕,邊足以圉風寒,上足以待雪霜雨露,宮墻之高足以別男女之禮。’謹此則止,凡費財勞力,不加利者,不為也。役,修其城郭,則民勞而不傷;以其常正,收其租稅,則民費而不病。民所苦者非此也,苦于厚作斂于百姓。是故圣王作為宮室,便于生,不以為觀樂也;作為衣服帶履,便于身,不以為辟怪也。故節于身,誨于民,是以天下之民可得而治,財用可得而足。”也就是說,生產出來的東西夠基本所需就可以了,再多了就是浪費,甚至有悖天理。 生產與消費平衡的生產模式使生產個體與大自然達成了一種和諧相處的關系,生產個體在大自然的懷抱中身心健康,自由自在。偉大詩人陶淵明的《歸園田居》(其三):“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興理荒穢,戴月荷鋤歸。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無違。”正是描繪了這種自由的心態。生產個體與大自然的和諧相處使得鄉土社會的文化體現出穩定性、實用理性以及反形式化三個特點。 **,穩定性。鄉土社會中生產個體與大自然之間取與予的平衡關系使人們無須流動遷徙就可以滿足需要,空間上的穩固帶來的是社會組織形式上的穩定以及價值傳統上的連續性。 第二,實用理性。在鄉土社會中,生產與消費的平衡性使得鄉民個體不必向日常生活世界之外尋求超越的神的保護,在其所處身的現實世界中,個體的生產活動提供了所需的一切,因此,鄉土社會的價值世界就是建立在現實的生產活動之上的,由此發展出的理性內涵也是一種實用理性。 第三,反形式化。形式化沖動來自于個體休閑觀賞的需要,個體也只有在休閑的生活狀態中,才能將形式化創造看作是一種富有意義的創造活動。在鄉土社會中,鄉土社會的衛道者對于形式創造堅持壓制的立場,因為在他們看來,對于形式化的過度追求對生產活動的神圣性造成了沖擊。 在鄉土社會特有的生產模式中,藝術民俗也體現出如下特點: **,在以生產為核心的鄉土世界中,藝術民俗在題材上多取材于生產活動,在節奏上遵循著生產活動的節奏,不強調自身的獨立性。鄉土社會中的藝術民俗充滿了濃重的山野氣息,在鄉土社會中隨處取材,將鄉土社會的生活內容巧妙化入,點綴成為具有韻味的藝術形式。如甘肅隴東有一種“草貼”藝術,所用的材料就是田野里隨處可取的草桿、葉、花以及瓜子,將其巧妙拼貼,制成孩子玩耍以及窯洞裝飾之物。凡此種種,數不勝數。不僅如此,鄉土社會中的藝術民俗在基本節奏韻律上也遵循著生產活動的節奏韻律,作為生產活動的一部分存在而不強調其獨立性。比如,流傳各地比較廣泛的勞動號子,古人記載“勞動必謳歌,舉大木者必邪許”,這里的“邪許”就是在勞動過程中,人們為凝聚氣力而發出的有節奏的簡單的呼號聲,從某種意義上講,這種號子以其節奏可以稱為“藝術”,但它其實又是“勞動”,很難分清。再比如形形色色的各地山歌,從藝術的標準來看,它們具備藝術的形式要素,但在鄉土社會的語境中,它們更是勞動生活的一種,起著傳承生產知識、協調生產團體、恢復生產活力的功能作用。 ……
傳統與變遷 作者簡介
耿波,1976年生,山東沂源人。中國傳媒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專業學科帶頭人。上海交通大學都市文化研究院兼職研究員,山東大學文化遺產研究院兼職研究員,中華美學學會會員,《都市化進程報告》副主編,《廣西北部灣經濟區文化發展研究》編委。主要研究方向為區域與城市發展研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研究、審美文化、城市文化。出版專著5部,在核心期刊上發表論文90余篇。
- >
月亮虎
- >
隨園食單
- >
經典常談
- >
二體千字文
- >
巴金-再思錄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有舍有得是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