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zhàn)為何爆發(fā)及戰(zhàn)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阿拉伯伊斯蘭文化史(第五冊) 版權信息
- ISBN:9787100171380
- 條形碼:9787100171380 ; 978-7-100-17138-0
- 裝幀:70g膠版紙
- 冊數(shù):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阿拉伯伊斯蘭文化史(第五冊) 本書特色
《阿拉伯伊斯蘭文化史》被稱為《艾哈邁德·愛敏伊斯蘭百科全書》。迄今已印行九版。是研究和了解阿拉伯-伊斯蘭世界,尤其是文化成就的重要參考書。
阿拉伯伊斯蘭文化史(第五冊) 內(nèi)容簡介
《阿拉伯伊斯蘭文化史》根據(jù)大量原始史料,敘述了伊斯蘭教產(chǎn)生之前阿拉伯地區(qū)的情況,并詳細記載和論述了伊斯蘭教產(chǎn)生后阿拉伯伊斯蘭國家的政治、經(jīng)濟、社會、文化和學術活動,特別詳細論述了伊斯蘭教各教派的產(chǎn)生和發(fā)展,被阿拉伯學術界譽為“劃時代的伊斯蘭百科全書”,為研究阿拉伯伊斯蘭歷史、文化的重要史籍。全書共八冊,分為《黎明時期》(1冊),《近午時期》(3冊)和《正午時期》(4冊)。第五冊闡述了阿技斯王朝0位哈里發(fā)穆臺瓦基勒(伊歷222-241/公元841-86年在位)時代至伊斯蘭帝國中突厥人、波斯人、阿拉伯人、羅馬人、黑人以及猶太人和基督教徒的地位和作用,分析了帝國的分裂、各地的獨立王朝的出現(xiàn),記述了埃及與沙姆地區(qū)、伊拉克與波斯、呼羅珊及河外版權頁上阿文書各及出版者各稱和出版日期。
阿拉伯伊斯蘭文化史(第五冊) 目錄
著者序言
**篇 自穆臺瓦基勒時代至伊斯蘭教歷四世紀末期的社會生活
**章 阿拉伯伊斯蘭帝國的居民
第二章 *重要的社會和政治現(xiàn)象
第二篇 自穆臺瓦基勒時代至伊斯蘭教歷四世紀末期的文化生活中心
**章 埃及和沙姆地區(qū)
第二章 伊拉克和波斯南部
第三章 呼羅珊及河外地區(qū)
第四章 信德和阿富汗
第五章 馬格里布諸國
第六章 阿拉伯半島
阿拉伯伊斯蘭文化史(第五冊) 節(jié)選
《阿拉伯伊斯蘭文化史(第五冊)/漢譯世界學術名著叢書》: 隨著時間的流逝和哈里發(fā)職權的削弱,各地的埃米爾紛紛中斷了與哈里發(fā)的臣屬關系,自封為穆民的領袖,或哈里發(fā)。法蒂瑪人是這一行動的始作俑者,他們在伊歷297年/公元909年征服凱魯萬之后,給自己戴上了哈里發(fā)的頭銜。法蒂瑪人這樣做,是因為他們是什葉派人,什葉派認為倭馬亞人和阿拔斯人剝奪了他們出任哈里發(fā)的權利。現(xiàn)在什葉派掌握了政權,便把“阿里及其直系后裔*有資格擔任哈里發(fā)”的理論付諸實踐。安德魯斯的倭馬亞人盡管是遜尼派人,在見到法蒂瑪人自稱哈里發(fā)后,阿卜杜·拉赫曼·納綏爾于伊歷350年/公元961年將自己的埃米爾稱號改為穆民的領袖,而在此之前,倭馬亞人只稱埃米爾或哈里發(fā)的子民。麥蓋里說:“阿卜杜·拉赫曼·納綏爾見突厥釋奴大權獨攬,哈里發(fā)地位岌岌可危,便給自己冠以穆民的領袖這一稱號;當聽到穆厄尼斯·穆扎法爾于伊歷311年/公元930年將自己的主人穆格臺迪爾哈里發(fā)殺死的消息后,便又給自己加上了哈里發(fā)的頭銜。” 這里要提出兩個問題:**,阿拉伯伊斯蘭帝國的分裂對各地的伊斯蘭獨立王朝是否有利?這個問題看起來有些奇怪,因為人們習慣上把團結或分裂作為判斷國家是發(fā)展進步、還是衰弱落后的標準,換句話說,就是把阿拉伯伊斯蘭帝國的發(fā)展與哈里發(fā)聯(lián)系在一起:哈里發(fā)如果強大,其權力如果能控制全國各地,國家就是強大的;否則,國家就是虛弱的。 筆者以為這種判斷標準是不正確的。因為有可能出現(xiàn)哈里發(fā)軟弱無能反倒對各獨立王朝有利的情況。這種情況確實發(fā)生了:很多伊斯蘭王朝在脫離了巴格達哈里發(fā)的統(tǒng)治、獲得獨立之后,反而比獨立前的情況要好得多。如:埃及在受突倫人、伊赫什德人和法蒂瑪人統(tǒng)治時的情況,就比巴格達派遣總督統(tǒng)治時要好;薩曼人統(tǒng)治下的法里斯及河外地區(qū)比以前受阿拔斯總督統(tǒng)治時要強。當然,各地的獨立對巴格達的哈里發(fā)來講是不幸的。 如果我們從被統(tǒng)治者的利益,而不是從哈里發(fā)的利益去衡量事情的話——筆者認為這是*正確的衡量標準——分裂在大多數(shù)情況下,對分裂出去的國家和地區(qū)是有利的,這和獨立前的惡劣狀況相比,至少是比較有利的。每個國家自己管理自己,財政收入可用于本國的發(fā)展,財富分配也較為公正,這些都要比在被軟弱無能、且受制于突厥人的哈里發(fā)統(tǒng)治之時好得多。 安德魯斯是在阿拔斯王朝建立之初獨立的。在擺脫了阿拔斯人的控制之后,逐漸強大繁榮起來,對學術、文學和文明的建設作出了貢獻。筆者認為,倘若安德魯斯一直在阿拔斯王朝的卵翼之下,其發(fā)展是不可能達到這么高的水平的。 是的,分裂之后,在外來侵略面前,如面對羅馬人的入侵,人們是軟弱無力的。一個獨立的小王朝,如哈姆丹王朝獨自挑起了原本應由整個帝國承擔的抵御重任。從這個角度講,這是帝國衰弱的表現(xiàn)。特別要指出的是,那些獨立王朝之間不能達成諒解,不能做出抵御外部敵人入侵的整體安排,因為這種安排需要有很高的思想境界,不能感情用事,而且要把共同的利益放在一國的私利之上。這是一個穆斯林直到今天都沒有達到的境界!當時,每個獨立王朝與其穆斯林鄰國之間大多是敵對關系,相互之間沒能達成內(nèi)部利益高于外部利益的諒解。假如各王朝能在保持各自獨立的基礎上處理好與鄰國的關系,共同抵御外侵,是能取得勝利的。盡管有這些不利之處,筆者仍然認為,很多伊斯蘭王朝從其獨立之中得到了在聽命于巴格達時所無法享有的安全與繁榮。 第二個問題:帝國分裂后的學術和文學狀況如何?分裂對學術和文學的發(fā)展有什么影響?好影響,還是壞影響?學術和文學是隨著巴格達哈里發(fā)的沒落而一蹶不振,還是因各王朝的獨立而得到發(fā)展? ……
阿拉伯伊斯蘭文化史(第五冊) 作者簡介
艾哈邁德·愛敏(1886-1954),20世紀阿拉伯世界最負盛名、最有影響的伊斯蘭學者之一,畢生致力于阿拉伯歷史的研究,留下了幾十部著作。其中八冊本《阿拉伯伊斯蘭文化史》影響*大。他生于開羅,曾就讀于愛資哈爾大學。先后擔任中學教員、地方宗教法官、開羅大學文學院教授、系主任、開羅語言學會理事、敘利亞語言學會成員等職。艾哈邁德·愛敏一生著述頗豐,著名的有研究阿拉伯學術思想、宗教、文化生活的巨著《伊斯蘭黎明時期》、《伊斯蘭近午時期》與《伊斯蘭正午時期》,另著有散文集《隨想錄》、自傳體小說《我的生活》等。 史希同,為北京外國語大學教授,阿拉伯語專家,從事阿拉伯語研究教學多年。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山海經(jīng)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姑媽的寶刀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月亮虎
- >
經(jīng)典常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