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妙相梵容
-
>
基立爾蒙文:蒙文
-
>
我的石頭記
-
>
心靈元氣社
-
>
女性生存戰爭
-
>
縣中的孩子 中國縣域教育生態
-
>
(精)人類的明天(八品)
流動的豐盈:一個小區的日常景觀 版權信息
- ISBN:9787545820706
- 條形碼:9787545820706 ; 978-7-5458-2070-6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流動的豐盈:一個小區的日常景觀 本書特色
適讀人群 :大眾☆記錄當下,面向未來,一次突破常規的先鋒嘗試,構建一段生動有溫度的日常歷史 ☆我們都是日常生活的專家之“居住”篇,一份不同以往的小區觀察指南,你會從中看到環衛工人除雪撒鹽粒蘊含的復雜倫理,小廣告背后頑固的控制意圖,寵物狗、流浪狗不同的生存狀態,垃圾箱獨特的處理運行機制…… ☆重復并不平庸,瑣碎亦有意義,在小區司空見慣的流動場景中發現“附近”,捕捉時代精神,思索城市陌生感的消弭之法 ☆歷史學學者高毅,社會學學者田豐、嚴飛,哲學學者汪民安、徐英瑾一致推薦:很有意思!
流動的豐盈:一個小區的日常景觀 內容簡介
小區是中國城市很小的行政規劃,人們在其中出生、成長,獲得情感和知識,但這個小空間里的日常生活在現代思想中是一塊空白,轉瞬即逝,不會留下文字,也不會進入歷史。本書是對此的一種突破嘗試,試圖捕捉小區的日常生活,將其納入未來的史學視野中。作者徐前進是一位很好的歷史學者,具備扎實的學術功底和出色的思辨能力,他以自己居住的小區為重點,構建了一個微小的日常生活空間,記錄下那些不間斷流動、不會進入歷史檔案的人物、語言和場景。
流動的豐盈:一個小區的日常景觀 目錄
00前言
實踐寫作/流動的日常生活/小區的身份/日常生活敘事
01街景
02公共設施
03廣場
04廣告
05公共道德
06書店
07 狗
08有償公共空間
09 商業化
10 人與汽車
11 文藝與思想
12歲末年初的同時性效應
13 國家與社會
14 2018年之后
15結論:陌生是一種現代感覺
流動的豐盈:一個小區的日常景觀 節選
狗 在城市文明中,狗是一個處在人類情感體系邊緣的、不可預期的因素。它們能持續地制造并輸出類人化的情感,但這不意味著它們能夠完全進入日常生活秩序,進而在其中獲得一個人類意義的確定角色。在這個小規模的、沒有獨立院子的立體生活空間里,狗以一種類人性化的方式擴展了人的情感范疇。但這種擴展具有內在的沖突。養狗的人獲得了情感的滿足,也提高了獨居女性的安全感,但不規律的動物行為和聲音為樓下居民制造了噪音和安全隱患。另一方面,那些養狗的人有時能獲得愉悅,但有時也會厭煩它們。 2017年末中午12點,我從小區北側買包子回來:五個素包子(白菜、木耳、粉條),兩個白菜豬肉和三個芹菜豬肉包子。前一天氣溫要高一些,今天降溫起風,我提著包子,穿過一個木牌坊。這個小區的物質基本處在為日常生活化的時間慢慢覆蓋的緩慢變化狀態,但這一年打破了這種狀態。春夏之際,政府開展舊城改造項目,小區里的物質條件煥然一新,這塊牌坊就是這期間立起來的,實木結構,噴了淺色油漆,中間鑲著一塊木牌,上面有五個金色的字“桃李滿天下”。在下臺階的地方,我看到了一只公雞死亡的現場,一地羽毛,中間有稀稀拉拉的血跡,還有用熱水拔毛后冰雪融化的跡象。這是一種古老的狀態,在人文主義的視野里我們可以視而不見,但在人文主義與自然倫理交界的地帶上卻讓人驚詫。深冬的冰冷中有一種死亡所制造的嚴酷。 走過這個景觀后,我聽到一個奇特的聲音,像是汽車里傳來的,但又不是。音調有高有低,高音聽起來像“嚶嚶……嚶嚶”,低音聽起來像“????……????”。我停在那里,前面和后面的車里都沒有人,我看向路北側的草地,希望能發現一個收音機之類的東西。我前面是一輛五座的私家車,里面沒有人,我俯下身看向車底,仍舊沒有發現,那聲音依舊在繼續,“嚶嚶……嚶嚶”,“????……????”。我走到聲音傳來的地方,那是一個黑色的塑料袋,里面還有一個編織袋,編織袋上有貓砂的用途說明: 粉塵≤0.1% 添加除臭功能彩粒 添加抗菌劑 吸附力強,凝結力佳 具有良好的吸水性,結團能力 使用時間長,比重輕,垃圾量少,便于清理 文字一側有一只黃白相間的小貓圖片,瞪著圓圓的眼睛看過來。袋子的一端開著,有一只小狗蜷縮著嚶嚶叫,通身是黃色的毛,頭上有一圈白色毛,袋子底部還要一只,它發出的是低音部,“????……????”,出生不過一個月。 一個道德困境立刻將我包圍。我希望收留它們,但我沒有足夠的空間條件,家里容不下兩只狗。我站在那里,無法逃脫,呼出的氣息結成濃濃的霧。我陷入一個在人文主義與自然倫理的邊界上出現的、不完整的情感旋渦。我想拯救它們的心理是存在的,但又怎么辦呢?由于居住空間所限,我無法實踐這個情感訴求,只能以旁觀者的身份看著兩個在嚴寒中瑟瑟發抖的生命。我決定打破這個困境,無論如何要讓它們活下來。我將包子掰開,放在它們面前,負責高音部的小狗嗅了嗅,然后就吃起來,負責低音部的小狗身體一直蜷縮著,不看不聞,它被凍壞了。之后,我能做的是提供一些溫暖,在延緩中尋找一些徹底解決問題的可能。我跑上樓,從家里拿了兩個大紙盒子,套在一起,又塞了一些泡沫。高音部小狗很快吃了一個包子,低音部小狗仍舊蜷縮著趴在那里,“????……????”,它快要凍僵了,聲音越來越微弱。我將它們放到紙盒里,然后又做了一個決定:在附近找一個避風的地方,然后每天去喂,它們至少能活下來。 一個老人領著她的外孫女從東向西經過。之前我們互相認識,但不熟悉。夏天的時候,她在樓前養了兩只兔子,她有一個女兒,兩年前生了二胎,老人承擔起料理家庭的重擔。我看著她走過來:“這里有兩只小狗,被人扔掉了。”“你說啥,我沒聽明白。”她快步走過來,打開紙盒子看了看,“唉呀媽呀,這可不行,你要養嗎?”“我養不了,家里沒地方。”“那我養了,孩子的奶奶在農村,有地方”。 ”說完她蓋上盒子,搬起來就走,她的外孫女跟在身后,提著一個包。 兩條小狗的命運就這樣改變了,它們的主人拋棄了它們。這個人可能養著貓,他的狗意外懷孕了,他可能沒有辦法,所以也可能會陷入道德困境,但他以低劣的方式克服了這個困境。我沒有辦法養活它們,所以也處在這個道德困境里。內心的崇高在不具備實踐的力量時并不能解決問題。這個老太太具備溝通城市與農村里的物質與空間的能力,所以解決了這個問題,也就不會像我一樣因為無能為力而陷入情感與倫理困境。在現代城市生活中,居住空間與個體的情感和道德狀況密切相關。 ………… 走丟的狗從此開始了流浪生活,有的狗變得自由自在,搖著尾巴,大搖大擺地四處逛蕩,有吃的就吃,有喝的就喝。它的本能里沒有囤積食物的意識,所以生存狀態會越來越艱難。有的狗在被主人離棄或自己走丟后即刻變得惶恐,夾著尾巴溜溜地逃竄,眼神里有不安,對行人又有希望,希望重新得到一個家,但它不得不接受被遺棄的現實,由惶恐到落寞。有的狗與其他流浪狗組成臨時團隊,三五成群,遇到食物它們會相互爭搶,如果有新來的狗,它們會排斥,一起去咬它。如果它堅持跟著,或者新來者力量大,也能進入團隊。不過這個團隊不會長久,走著走著就散了。 *讓人揪心的是那些懷孕的或處在哺乳期的流浪狗,這是一種讓人難以忍受的、具有悲劇性的母愛。我在小區中部的路上碰到一只剛生完小崽的狗,它慢慢走在街上,四處尋找食物。過路的汽車看到她在路中間,放慢速度,等它過去。它習慣了車來車往,一點也不驚慌,慢慢地走在街上。我不知道它的孩子在哪里,它們會有什么樣的結局,是有人收養還是聽天由命?我雖然不確定這只狗媽媽的命運,但預料到一種悲劇性的結局。中國在現代化進程中的這個時刻還沒有保障流浪狗生命的完善的道德基礎,也沒有廣泛存在的救助機制,所以它們的境遇不會好。有的狗在家庭情感結構的保護下有好的生活,但它們一旦脫離人類的情感結構,一般會在絕對自由的狀態下流浪、忍饑挨餓,然后以自然的方式死去,在清晨時刻進入城市垃圾處理機制。 狗在這個社會的身份是模糊的,它們小時候住在人的家里,作為家庭準成員、老人或小孩的伴侶,但它們在私人生活里的身份不穩固,主人不喜歡了就將之扔在離家遠的地方,在汽車尾氣的干擾下,它們失去方向感,或是因為與粗心主人外出時走丟了,在大街上流浪。在走丟的那一刻,主人著急,全家人分頭行動,在它的活動地找來找去。狗在走丟的一兩天內也急匆匆地尋找主人,之后它習慣了流浪生活,接受人文主義道德體系的判決。無論流浪有多么高的思想意義,但對于狗是危險的,它可能很快進入人的食物鏈。人的口腹之欲可以減弱自然倫理和其他道德規范的束縛力,在這種欲求下流浪狗等同于食物。 小區東北部有一家狗肉店,店面一百多平米,窗玻璃很大,總有人在里面吃飯。這家店西南三十多米又有一家狗肉店,店面二十多平米,夏天人要多一些。2016年冬天,這家狗肉店對面的包子鋪前有一只鐵籠,籠子里有三只狗,同一品種的黑狗,一只大一些的,兩只小一些的。兩只趴在籠子的角落里,另一只蜷縮在一個鐵盤里。 天太冷了,氣溫零下20度。一個五十多歲的女人牽著一只小狗從籠子邊經過,那只小狗穿紅底灰筒的鞋,前面兩只,后面兩只,身上套著棉兜,絨毛里子。它在籠子邊的樹根處停下,抬起左后腿對著樹撒尿。它斜了一眼鐵籠子,看到三只狗,嚇了一跳,尿瞬間止住,退了幾步,警惕地看著黑狗。主人趕緊牽著它走。黑狗在籠子里瑟縮,沒有理它。 我走近時,其中一只看著我,眼神溫和,有一些希望,但更多的是平靜。包子鋪老板走出來,三只黑狗頓時都起來,怯生生地望著他。主人拿起一把掃帚,朝它們扔去,三只狗咧著嘴,“我叫你們看”。主人拾起掃帚又扔了一次,三只狗汪汪地叫喚。包子鋪里走出一個人,剛吃完包子,喘著熱氣,“這是你們家的狗?怎么關在籠子里?”“賣的”。主人說完回到屋里,三只狗放松下來,大狗伏在籠子前端,一只小黑狗在它身上練習交配。它的尾巴不停搖晃,碰在另一只小黑狗的鼻子上,它不停齜牙,低聲咆哮。練習交配的狗卻以為自己受到威脅,低聲咆哮。大狗對趴在自己身上的小黑狗更加不滿,它也在咆哮,聲音越來越大。問話的食客走進車里,屋里又出來一男一女,男的想停下來看看,女的穿著時尚,拉著男的向前走。受到尾巴撩撥的小黑狗首先憤怒,它躥起來咬向它的兄弟,大狗也憤怒了,猛地回頭去沖撞亂作一團的兩個狗崽子。 如果沒有轉折性的事件,它們的命運基本已確定。它們存在意義對于店主是上百塊的利潤,對于顧客是一頓飽飯。這個小區存在動物倫理,但它的領地有限,它的邊界也是變化的。三只狗生來就沒有機會與某個人或某個家庭建立親密關系,它們天性中對人的情感始終沒有表達的機會。小區里有很多種類的孤獨:一類是法律意義的孤獨,一個人受了傷害,但無法獲得法律援助,得不到正義的保護;一類是情感意義的孤獨,一個人沒有依靠,親人疏遠了他,朋友背叛了他,他覺得再也不能從現實中獲得人的尊嚴;一類是思想意義的孤獨,他看透了生活的道理,又要在繁復的交往中表演,所以會感到孤獨。這些孤獨都沒有三只黑狗所面臨的孤獨深刻,它們希望與人接近,希望向人類輸出情感,但沒有人收養它們。它們在嚴酷的季節里活著,無法進入小區的情感體系和倫理體系。當下的法律體系是針對人的,對它們幾乎沒有保護作用。它們很快會死掉,但沒有人在乎它們想什么,它們的身體是唯一有價值的東西。它們的孤獨是絕對意義的孤獨,是關于虛無與死亡的孤獨。
流動的豐盈:一個小區的日常景觀 作者簡介
徐前進,東北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副教授,北京大學歷史學博士,先后在英國伯明翰大學、法國巴黎政治學院、法國巴黎高等師范學院訪學。著有《一七六六年的盧梭:論制度與人的變形》,譯有《啟蒙運動的綱領:〈百科全書〉序言》,并在《歷史研究》《史學理論研究》《外國文學評論》《讀書》等刊物發表數篇文章,近年來致力于思考日常生活狀況以及相關理論,以實踐性的寫作開拓文字制度的邊界,發掘歷史學家與未來的關系。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隨園食單
- >
煙與鏡
- >
山海經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