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分寸 跨越社交圈層的底層邏輯
-
>
生命唯愿愛與自由
-
>
中國式人情世故
-
>
看心理·第2輯(全5冊)
-
>
心靈四書(全4冊)
-
>
非暴力溝通
-
>
往里走,安頓自己
終結拖延癥:寫給年輕人的7個行動指南 版權信息
- ISBN:9787518088010
- 條形碼:9787518088010 ; 978-7-5180-8801-0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終結拖延癥:寫給年輕人的7個行動指南 本書特色
面對拖延癥,我們首先想到依靠意志力,但用意志力對抗拖延癥相當不靠譜的! 因為意志力是非常有限的資源,很快就會耗竭一空。 打游戲、聚餐泡吧、刷微博……在現代生活中,工作時需要意志力抵抗的誘惑太多了! 如果靠內在的意志力、外在的壓力和指責自己都沒用, 不如采用三大策略(防患于未然+覺察和干預+終結停滯狀態), 提防七個陷阱(深層動機×稍后思維×情緒壓力×模糊不清×行動阻抗×低效模式×精力危機) 靠行動起來戰勝拖延癥!
終結拖延癥:寫給年輕人的7個行動指南 內容簡介
很多人對自己的拖延行為深惡痛絕,陷在由拖延引發的焦慮與自責中,心灰意冷。將拖延歸咎于懶是片面且武斷的,因為拖延通常都有指向性,沒有人會在所有的事情上都拖延,只是碰到某種特定的問題時,才會拖延。要解決拖延的問題,就要找到拖延背后的深層動機,知道自己在逃避什么。《終結拖延癥:寫給年輕人的7個行動指南》從拖延背后的心理動機入手,逐層剖析拖延現象,力求從根本上認識拖延心理和拖延思維,從目標導向上減少拖延的發生,從實用技巧上觸發行動,從注意力和精力管理上提高效率。
終結拖延癥:寫給年輕人的7個行動指南 目錄
終結問題1:深層動機——沒有誰會故意選擇拖延,所有行為背后都有其原因 005
01 不是所有的推遲行為都叫“拖延” 006
02 厭惡情結:人不可能追著完成討厭的任務 008
03 自證預言:從習得性無助走向拖延晚期 012
04 懼怕失敗:要是不開始,永遠都不會失敗 016
05 約拿情結:為什么我無法安心追求成功? 019
06 完美主義:想等到萬事俱備的那一刻 023
07 被動攻擊:看見躲在拖延背后的憤怒 027
08 自欺欺人:先踏上一條看似安全的岔道 032
09 逃避責任:不想對決策的后果負責 035
10 即時傾向:拖延的“阿喀琉斯之踵” 040
終結問題2:稍后思維——斬斷拖延思維,走出你的“自以為是” 045
01 拆穿思維陷阱,斬斷拖延的自動進程 046
02 明天再說:不要對未來的自己期望過高 048
03 等待靈感:只有投入,思想才能燃燒 052
04 自我設阻:轉化內心的不合理信念 055
05 時間錯覺:唯一能夠掌控的只有現在 059
06 過度樂觀:別忽略了執行過程中的障礙 063
終結問題3:情緒壓力——拯救拖延的核心,是妥善處理情緒 069
01 拖延的核心是情緒,而不是效率 070
02 壓力可以產生動力,也可以觸發拖延 074
03 自我解壓練習:Stop!叫停壓力 077
04 恐懼不是敵人,等待恐懼消失才是敵人 080
05 越焦慮就越拖延,越拖延就越煩躁 084
06 迅速減緩焦慮情緒的“三步法” 088
終結問題4:模糊不清——看似是“懶癌”發作,實則是方向不明 091
01 沒有明晰的方向,改變很難發生 092
02 SMART法則:制訂清晰有效的目標 094
03 怎樣設計目標才能增加動力效應? 098
04 為自己設置一個合理的期望值 101
05 確定終點線,為任務畫一條Deadline 103
06 合理拆解目標,循序漸進地完成 106
07 不看遠方模糊的,做好手邊清楚的 109
08 塑造習慣,將目標轉化為固定流程 111
09 給計劃留一點應對突變的余地 115
終結問題5:行動阻抗——當情與理拉扯時,觸動內心的“大象” 117
01 騎象人的勝利是意外,大象的勝利是常態 118
02 認識你心中的大象,構建親密友善的關系 120
03 制造危機感,用負面情緒刺激大象 123
04 先調動*少的資源,跳出舒適的狀態 126
05 體驗到有所進展,才能進入良性循環 129
06 用行動滿足需求,實踐5秒鐘法則 132
07 營造特定環境,阻止無益行為的發生 135
終結問題6:低效模式——切斷分心的誘惑,重塑時間價值 137
01 是什么偷走了你的時間和自由? 138
02 凌亂無序的辦公桌是分心的雷區 141
03 牢牢抓住應對工作干擾的主動權 145
04 你指望加班拯救你,加班只會毀掉你 149
05 以專注力為中心進行任務分配 152
06 貪多嚼不爛,一次做好一件事 155
07 事分輕重緩急,掌握四象限法則 158
08 學會使用高效的“番茄工作法” 162
終結問題7:精力危機——主動地補充精力,明智地分配精力 165
01 沒有足夠的精力,拖延就成了必然 166
02 精力是稀缺的,學會拒絕很重要 169
03 積極休息,別讓自己熬到精疲力竭 172
04 調整飲食結構,吃對了就不會累 176
05 將有限的精力放在*重要的事情上 179
06 找到你的滿足時刻,獲取正向情緒 182
終結拖延癥:寫給年輕人的7個行動指南 節選
05 / 時間錯覺:唯一能夠掌控的只有現在 去年,Simon先生要參加一個職業資格考試,從年初就開始準備。他給自己預留的復習時間是9個月,相關課程的復習順序也都安排好了,一副志在必得的樣子。 春去夏來,時間過去了半年,距離考試還剩下3個月。Simon先生的復習進度,比計劃中慢了很多,有幾門課程還尚未打開書本去看。不過,他倒是很淡定,仿佛時間是橡皮筋,在*后的那段時間可以無限延伸,能讓他完成所有科目的復習。所以,他依然不緊不慢,朋友約他出去玩,他照樣會去,全然忘了自己還要備考,更忘了時間一去不復返。他習慣說這么一句話:“今天耽誤點兒時間,明天再補回來。” 其實,我也有過和Simon先生類似的想法,并且做過相似的事。本來按照計劃,每天要完成至少5000字的工作量,但某一天突然受到朋友邀約,明知道自己的任務沒完成,可還是決定去赴約。原因就是,我對自己說了一句:“今天沒寫完的,明天再補上吧。”然后就心安理得地出門了,盡情地享受“今天”的時間,把沒有完成的工作和壓力全都留給了“明天”。 欠自己的賬,遲早是要還的。當“明天”如約而至時,壓力比平日里要大,因為自己很清楚,任務量增加了。恰恰是在這個時候,才會忽然感受到,時間并沒有前一天想象得那么充裕,它依然只有24小時,我能集中精力寫稿的時間,依然只有5~6個小時。即便可以延長伏案時間,可代價是很大的,會焦慮煩躁,會效率低下,甚至是寫不出來。 當然,能夠順利延長伏案時間,也還算是好的。問題在于,你不知道這一天還會有什么樣的意外狀況發生。正所謂,計劃趕不上變化。我親身體驗過這樣的意外:原本安排好把前一天的工作補回來,可任務還沒完成一半,就接到媽媽打來的電話,告知身體不適,需要我陪同到她去醫院看急診。看病不能拖,必須馬上去,但究竟要花費多長時間,卻不得而知。望著積壓的工作,再加上內心的恐慌焦慮,別提多沮喪了。 當一切塵埃落定后,終于可以重新回歸工作了,卻發現不斷被叫停、被打斷的思緒,怎么也拉不回來了。人是坐在電腦前一整天,可腦子卻是一片混亂,根本不聽使喚。回頭去看,自己失去的根本不是赴約那一下午的時間,積壓的也不只是那一天的工作量。 后來,我了解到一個事實:時間有“客觀時間”和“主觀時間”之分。 所謂客觀時間,就是能用日歷和鐘表來衡量的,可預知且不可更改。這很好理解,你知道什么時間上課、上班,電影什么時間開場,一目了然。 所謂主觀時間,是我們對鐘表之外的時間的經驗,是不可量化的。跟朋友聚會聊天時,覺得時間過得飛快;等公交車時,時間顯示只等了10分鐘,卻覺得無比漫長;和一個漂亮的姑娘坐2個小時車,時間過得很快;跟不喜歡的人共處一室,分分鐘都是煎熬。主觀時間的變體是“事件時間”,即圍繞一件事的發生、發展而定位我們的時間感。 如果我們可以做到,把個人的主觀時間和不可更改的客觀時間整合到一起,讓兩者實現無縫銜接,即沉浸于某個事件的同時,也知道自己什么時候該離開,哪怕距離*后期限還遠,也能按部就班地做事,就不會導致拖延。 問題的關鍵是,我們的主觀時間和客觀時間經常會發生沖突,致使我們不愿也不能認識到,兩者存在很大的差異。就Simon先生和我自身的經歷來說,把今天的任務拖到明天時,我們都想象著明天有充裕的時間去完成它,卻忽略了不可更改的客觀時間。 可以這樣說,拖延賦予了我們一種全知全能的幻覺,讓我們誤以為自己可以掌控時間、掌控他人、掌控現實。但事實上,我們根本無法超越時間的規則,也無法避免喪失和限制,更無法抵擋變化和意外。*終的結果就是,無論我們喜不喜歡,承不承認,有無意識到,真實的時間一直都在流逝,從未停止。 ###終結之戰:唯一能夠掌控的只有現在 拖延者總是覺得,耽誤一點當下的時間,拖延一點當下的進度,再找時間補回來就可以了,不會損失什么。請注意,如果這種念頭從你的腦海里冒出來,你一定要及時“叫醒”自己,因為你對時間的感知出現了錯覺。 無論是“待會兒再做”,還是“明天再補”,都猶如一張“借條”,預支著“現在就玩”的特權,讓“以后”為“現在”買單。可是,當借款到期時,甚至用不著等到那個時候,我們就會發現利息高昂得嚇人。所以,把明天的時間透支給現在,把現在的事情拖延到明天,我們實際付出的成本遠比想象中要高。 謹記一個事實:每天的時間都只有24小時,今天浪費的、錯過的時間,永遠都不可能找回來,我們唯一能夠掌控和把握的只有現在。因為明天還有明天的事,而明天的事誰又說得準呢?
終結拖延癥:寫給年輕人的7個行動指南 作者簡介
舒婭 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長期致力于自我提升、心靈成長方面的研究。 她堅信,當一個人把問題從外部世界轉向內心的時候,就是成長與蛻變的開始;用心理學的眼光檢視自己和周圍,就找到了“我為什么是我”“現在為什么是這樣”的答案。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自卑與超越
- >
二體千字文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月亮虎
- >
史學評論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中國歷史的瞬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