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宋代外交史 版權信息
- ISBN:9787229158880
- 條形碼:9787229158880 ; 978-7-229-15888-0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宋代外交史 本書特色
本書有別于“屈辱求和”的悲情化歷史解讀,陶晉生以卓越的史識、客觀的態度重新審視宋代的對外交往關系,提出宋與遼、金、蒙古之間基本上是平等的外交關系這一顛覆性的觀點。以前被視為城下之盟的《澶淵誓書》,在陶晉生看來,是宋朝統治者出于務實和理性的考慮,以彈性外交與強敵達成的適度的“包容之道”。 宋代的外交承繼唐五代以來的制度而又有許多新的創舉。作者花費較多筆墨介紹了宋代外交的各種細節,如外交機構的設立、外交禮儀與使節交聘的規范、宋遼互賀新年和皇帝生日的流程、宋遼處理劃界等外交糾紛的經過。客觀、生動的敘述改變了我們對宋代外交“屈辱求和”的刻板印象,從而對兩宋與其他政權的互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宋代外交史 內容簡介
300年文治帝國的生存之道,知名歷史學家陶晉生十年心血力作!有別于“屈辱求和”的悲情化歷史解讀,陶晉生以很好的史識、客觀的態度重新審視宋代的對外交往關系,提出宋與遼、金、蒙古之間基本上是平等的外交關系這一顛覆性的觀點。以前被視為城下之盟的《澶淵誓書》,在陶晉生看來,是宋朝統治者出于務實和理性的考慮,以彈性外交與強敵達成的適度的“包容之道”。
宋代外交史 目錄
緒論/8
第1章 宋代外交的背景/20
第2章 宋遼外交關系的建立和沖突/30
第3章 澶淵之盟/40
第4章 外交機構和外交禮節/60
第5章 使節交聘/78
第6章 外交文書、出使報告及出使詩/116
第7章 增幣交涉與宋遼夏三角交涉 /150
第8章 宋遼劃界糾紛/170
第9章 宋與遼、夏、高麗的互動/192
第10章 聯金滅遼與北宋滅亡/208
第11章 宋金和戰/240
第12章 南宋爭取對等/360
第13章 聯蒙滅金與宋亡/390
結論/412
后記/418
宋代外交史 節選
宋代外交的主要對象是遼、金和蒙元三朝。宋代建立以前,契丹(遼)領袖耶律阿保機自五代初期即已建號稱帝,其皇帝的地位,中原無人能夠動搖。后晉石敬瑭用割地、稱臣稱子和進貢歲幣的方式與契丹耶律德光議和,得到“父皇”的援助,取得中原的政權。而后晉成為契丹的附庸,是中國歷史上的一件大事,影響深遠。宋以前的朝代曾經用賄賂的方法應付周邊政權,*顯著的是利用和親政策來籠絡鄰邦的君長。以歲幣和土地來換取和平與政治軍事的支持,則是后晉對契丹首開其端。宋代君臣對后晉的稱臣納貢記憶猶新,尤其歲幣在適當的時候可以作為外交的籌碼。其后兩宋外交政策的核心竟是歲幣,并且發展為外交方面的一種重要手段。 宋太祖雖然有心締造大一統的帝國,但當時他的重點在于先收服南方諸國。宋太宗試圖以武力奪回五代時失去的燕云地區,兩次北伐契丹失敗后,群臣紛紛勸太宗“屈于一人之下,伸于萬人之上”,他們提出的政策是用平等的國書致契丹,以金帛和貿易以及和親來避免戰爭。也就是說,當時宋已經承認契丹的勢力可以和中國匹敵,恢復燕云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面對這樣的對手,利用中原豐富的資源和物產來換取和平,即使有些委屈,卻是當時宋朝君臣認為比較適當的外交政策。 宋真宗與遼圣宗訂立澶淵盟約,形成“澶淵模式”,就是以外交的手段締結和約,維持與鄰邦之間的友好及和平。南宋葉適說:“以金幣啖虜,本景德以來立國之素規耳。”宋朝以此模式執行外交的態度是務實和理性的,從10世紀到13世紀,約有一半的時間,兩宋和遼、金、蒙元三朝維持著對等的關系。宋遼兩國間的外交制度建立后,每年至少互相派遣兩次使節,另派遣特使(“泛使”)解決重要問題。這樣通過外交的方式建立交換信息的溝通管道,避免了誤解和歧見。當然,“澶淵模式”不完全是東亞國際關系的創舉,因為中國古代已經存在國際間的外交關系,歷代的外交政策和制度已經具有規模。但是“澶淵模式”的內涵和與此模式相關的種種制度的建立,以及此模式在兩宋和遼、金、蒙元持續運作,則是宋遼兩國統治者智慧的結晶,也可以說是文明的進步。 北宋的外交以維持皇帝地位及疆土完整為主要目的,用歲幣來代替割地。締結《澶淵誓書》及《慶歷誓書》兩次和約的外交,雖然于建立平等關系之外,致送歲幣與遼是瑕疵,但是兩國間的和平維持了一百二十年之久。所以可以說直到徽宗破壞和約,北宋對遼外交是成功的。 南宋建立后,新政權處于風雨飄搖之中,對金的實力不夠,皇帝的地位岌岌可危,只好屈辱求和,而歲幣對金人來說是一種難以拒絕的誘惑。高宗屢次遣使求和,提出歲幣這個必要的條件。高宗也同意除付出作為貢品的歲幣之外,如不能維持土地的完整,可以退而放棄一部分土地;甚至犧牲名分,對金稱臣。高宗和秦檜一意求和的外交策略過于屈辱,是失敗的,不過卻也維持了宋金對峙的局面。 宋孝宗于北伐失敗后,努力以外交的手段改變高宗的難堪困境,雖然尚無法完全維持“大宋皇帝”的名分,卻與金朝達到近于平等的地位。直到金朝滅亡,蒙古驟興,12至13世紀末的局勢是南北分裂。 蒙古崛起,宋人對于是否聯合蒙古來滅亡金朝議論紛紛。雖然君臣都知道應以聯金滅遼的失敗為鑒,但是南宋對金朝有靖康之難的大仇恨和大恥辱,聯蒙滅金是報仇的好機會。可惜宋人在滅金之后,對蒙古的外交屢次失誤。加以蒙古并不遵循兩宋與遼金外交的“澶淵模式”,到了蒙古大軍進逼臨安之時,宋君臣仍冀圖以送歲幣和稱臣來保全一隅之地,但既無效力,也為時已晚。 ......
宋代外交史 作者簡介
陶晉生:1933年生,臺灣知名歷史學家。臺灣大學歷史系學士、碩士,印第安納大學歷史學博士。先后師從姚從吾、鄧嗣禹先生學習宋遼金元史與東亞史。曾任教于臺灣大學、臺灣師范大學、東吳大學、西密歇根大學、亞利桑那大學和香港中文大學。致力于宋遼金史和中國史、邊疆史、社會史研究,造詣頗深。著有《宋遼關系史研究》《女真史論》《北宋士族:家族??婚姻??生活》等。其中《女真史論》獲中山學術文化基金會學術著作獎。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煙與鏡
- >
推拿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月亮虎
- >
月亮與六便士
- >
經典常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