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以利為利:財政關系與地方政府行為
-
>
立足飯碗 藏糧于地——基于中國人均耕地警戒值的耕地保護視角
-
>
營銷管理
-
>
茶葉里的全球貿易史(精裝)
-
>
近代華商股票市場制度與實踐(1872—1937)
-
>
麥肯錫圖表工作法
-
>
海龜交易法則
棋盤與網絡 版權信息
- ISBN:9787521731613
- 條形碼:9787521731613 ; 978-7-5217-3161-3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棋盤與網絡 本書特色
適讀人群 :政策制定者;企業管理人員;專業學者、老師、學生;互聯網從業者;對國際關系、外交政策、政治時事、網絡戰如果我們討論當今世界處于什么狀態,“網絡化”這個詞首當其沖。有形與無形的網絡改變了一切,甚至定義了我們。《棋盤與網絡》一書基于這個大的時代背景,探討了如下幾個問題: (1)與傳統的“棋盤”時代相比,網絡時代有哪些獨特的特征? (2)如何運用網絡的方式,解決網絡時代的問題? (3)為什么“連接”如此重要? (4)如何建立網絡思維,重塑網絡世界觀,強化網絡領導力? 本書介紹的理論與方法適用于多個領域,無論對政策制定者、企業管理人員、專業學者還是互聯網從業者,都有較高的參考價值。閱讀本書,讀者可以建立一種嶄新的思維范式,并應用于對如下問題的思考: (1)如何在復雜的網絡環境中重新思考國家戰略與外交政策? (2)如何重新認識企業的生存策略,并指導行為與決策? (3)如何優化內部管理結構,充分發揮團隊、人員在組織中的作用?
棋盤與網絡 內容簡介
政客和外交家長期以來將世界看成一個棋盤,在一場永無止境的戰略優勢博弈中分析大國的決策,預判各方的反應。然而,當今世界互聯互通,國家、組織、機構、企業、個人等各類行為體共享優選舞臺,網絡權力成為新的權力形態,博弈論不再適用于解釋和處理當前優選所面臨的多種問題。《外交政策》雜志連續四年評選出的“優選100位思想家”之一安妮-瑪麗·斯勞特打破棋盤與網絡的界限,提出了一套新的網絡戰略理論。斯勞特認為,盡管目前各領域中棋盤式的競爭關系仍然存在,但網絡時代的問題勢必需要網絡化的應對方式,我們必須學會理解、塑造并建立網絡聯系,打造全新的“網絡戰略思維”。作者介紹了恢復力網絡、任務網絡和規模網絡三種具有不同結構和作用的網絡類型,闡述了建立網絡領導力的方法,同時明確了構建網絡大戰略的重要意義。本書提出了一種全新的思維方式,為政治、外交、軍事、經濟、商業、管理等眾多領域的問題提供了網絡化的思考角度和解決方法。
棋盤與網絡 目錄
前 言
**部分 網絡的世界
**章 大國與全球化
第二章 網絡無處不在
第三章 棋盤視角與網絡視角
第二部分 連接的戰略
第四章 恢復力網絡
第五章 任務網絡
第六章 規模網絡
第三部分 權力、領導力和大戰略
第七章 網絡力量
第八章 網絡領導方式
第九章 大戰略
結 論 治網方略的崛起
致 謝
參考文獻
圖表注釋
棋盤與網絡 節選
棋盤與網絡 政客和外交家一直以來接受的都是這樣的教育,即將世界看成一個棋盤,在一場永無止境的戰略優勢博弈中分析大國的決定,預測敵人的反應。19 世紀的英國和俄羅斯政治家公開擁護這一比喻,把他們在中亞的對抗行為稱為“大博弈”。國家間討價還價的理論基礎是博弈論,1960 年托馬斯·謝林撰寫的《沖突的戰略》對它進行了詳細闡述。半個世紀后,《權力的游戲》向我們展示了一種極其血腥和無比誘人的地緣政治,彼此征戰的王國展開你死我活、難以捉摸和無休止的競爭。 享利·基辛格是此類博弈的衛冕大師,他堪稱20 世紀的梅特涅或俾斯麥,行事大膽,不懼變革,1972 年向中國敞開了美國的大門。基辛格本人擴充了上述比喻,用美國人下國際象棋、中國人下圍棋來說明美中外交戰略的不同。圍棋“象征戰略包圍理念”并“形成戰略靈活性”,而國際象棋“旨在完勝”和“從一而終”。 用棋盤作為觀察和認識由國家組成的世界的隱喻被廣為接受,約瑟夫·奈把冷戰后更為紛繁的世界政治比喻為“復雜的三維國際象棋”。 *高層是美國主導的軍事力量的博弈,中間層是經濟大國的多極世界,*底層是由眾多非國家行為者組成的分散領域。外交官和外交政策制定者在進行多重博弈,正如我們將看到的,不是所有的博弈都是下棋。另外,博弈各方仍執著于一場增加本國利益的競爭,順便增加別國的利益,但更多時候是給別國造成損失。 用棋盤描述190 多個相互競爭的國家以及那些參與了雙邊、地區和多邊博弈的更小的國家,多數時候是精準和有意義的。但這不是唯一的描述方式,只通過棋盤一個視角來觀察世界,會阻擋其他同樣重要和有關系的視角。 想象一幅標準的世界地圖,就像掛在5 年級教室墻上的地圖一樣,它會標出邊界和所有國家的首都。這就是棋盤視角。現在,想象一幅夜間世界地圖,城市和人口密度高的地區燈火輝煌,郊區和荒野則是漆黑一片。那些光帶代表公路、汽車、房屋和辦公室,它們標志著把家人、職員和游客聚集起來的人類關系網。 這就是網絡的視角。這張地圖不是講述分隔而是講述聯系,不是標出主權邊界而是代表跨越國界聯系的密度和強度。把國際體系看成一個網絡,就是認為世界是由網絡節點而不是國家構成的,這個世界在一些地方相互交叉,緊密交融,在另一些地方則更為錯綜復雜。這個世界不僅有恐怖分子,有合法和非法的全球貿易,如販賣毒品、武器和人口,有氣候變化和生物多樣性下降,有水資源戰爭和食品安全,有腐敗、洗錢和逃稅,還有通過空中、海上、陸地擴散的流行病。簡言之,這是一個充滿緊迫威脅的21 世紀。這個變化莫測的地圖是我們這個時代的前沿。 毫無疑問,我們看到身邊的互聯互通只是“網絡化時代”的開端。當所有人都彼此連接且不僅僅停留在表面時,他們就像科羅拉多州白楊樹的巨型菌落,共同組成一個有機體,當我們可以創造出神經網絡,使其運轉速度遠超人類大腦的理解(更不用說相匹配了)時,許多壞事就可能發生。但從我簡單的觀察來看,外交政策制定者的眼光至少還停留在17 世紀,當時《威斯特伐利亞和約》建立了主權和國家平等的框架,它們構成了國際法、國際政治、國際商業與貿易的基礎,甚至“國際”一詞也因此而誕生。無論未來會給我們帶來什么,我們都需要能力和工具以確保這個截然不同的世界得以高效運轉,國家仍舊存在并行使權力,但同時又與企業、公民、犯罪分子一起陷入一個網絡組成的網絡。
棋盤與網絡 作者簡介
【美】安妮-瑪麗·斯勞特國際法學家、外交政策專家、政治學家和政策評論家,普林斯頓大學伍德羅-威爾遜公共與國際事務學院院長,2009年年初出任美國外交部政策規劃司司長,曾被《福布斯》評為“全球迷人女性”,著有《世界新秩序》及《我們為什么不能擁有一切》,作品入選《華盛頓郵報》、《經濟學人》、美國國家公共電臺2015年度書籍。2013年至今,斯勞特擔任新美國基金會主席兼首席執行官。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煙與鏡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史學評論
- >
莉莉和章魚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