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以利為利:財政關系與地方政府行為
-
>
立足飯碗 藏糧于地——基于中國人均耕地警戒值的耕地保護視角
-
>
營銷管理
-
>
茶葉里的全球貿易史(精裝)
-
>
近代華商股票市場制度與實踐(1872—1937)
-
>
麥肯錫圖表工作法
-
>
海龜交易法則
電子商務導論 版權信息
- ISBN:9787030693464
- 條形碼:9787030693464 ; 978-7-03-069346-4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電子商務導論 內容簡介
《電子商務導論》包括電子商務基礎與原理、電子商務服務與應用、電子商務策略與環境三部分,共分十二章,詳細介紹電子商務的知識體系。《電子商務導論》注重電子商務的基本理論、基本應用,同時突出電子商務的創新性和前沿性,力圖比較完整地反映電子商務專業知識的基本概貌和電子商務理論與實踐的*新進展。
電子商務導論 目錄
叢書序
前言
**篇 電子商務基礎與原理
第1章 電子商務概述 3
1.1 電子商務的產生 3
1.1.1 電子商務產生的背景與動因 3
1.1.2 EDI 3
1.1.3 電子商務的發展歷程 6
1.2 電子商務的含義 7
1.2.1 電子商務的定義 7
1.2.2 電子商務的內涵 8
1.2.3 電子商務的特征 9
1.3 電子商務的分類 10
1.3.1 按照參與電子商務主體分類 10
1.3.2 按照網絡支撐平臺分類 12
1.3.3 按照交易活動網上完成程度分類 13
1.3.4 按照交易地域范圍分類 13
1.3.5 電子商務的其他業務類型 14
1.4 電子商務的發展概況 15
1.4.1 國外電子商務的發展概況 15
1.4.2 中國電子商務的發展概況 17
本章小結 18
習題 18
參考文獻 19
第2章 電子商務基本原理 21
2.1 電子商務的體系結構及流程 21
2.1.1 電子商務的體系結構 21
2.1.2 電子商務流程 23
2.2 電子商務的經濟學原理 26
2.2.1 電子商務的商業模式 26
2.2.2 電子商務的交易機制 27
2.2.3 電子商務的定價策略 31
2.2.4 長尾理論 33
2.3 電子商務的管理學原理 33
2.3.1 客戶關系管理 33
2.3.2 供應鏈管理 34
2.3.3 企業資源規劃 35
2.3.4 業務流程再造 36
本章小結 36
習題 37
參考文獻 38
第3章 B2C電子商務 39
3.1 B2C電子商務概述 39
3.1.1 B2C電子商務的定義 39
3.1.2 B2C電子商務的特征 39
3.1.3 B2C電子商務對傳統零售業的影響 40
3.2 網上消費者市場行為分析 41
3.2.1 網絡消費者的購買動機 42
3.2.2 影響網絡消費者購買的主要因素 43
3.2.3 網絡消費者的購買決策過程及網上服務支持 44
3.3 B2C電子商務運作及盈利模式 46
3.3.1 B2C電子商務模式下的典型運作方式 46
3.3.2 B2C電子商務盈利模式 47
3.4 B2C電子交易市場 48
3.4.1 EM的運營特征 48
3.4.2 基于B2C的EM運營商 49
本章小結 50
習題 51
參考文獻 52
第4章 B2B電子商務 53
4.1 B2B電子商務概述 53
4.1.1 B2B電子商務的定義 53
4.1.2 B2B電子商務的優點 54
4.2 企業自建B2B 55
4.2.1 以賣方為主導的B2B電子商務 55
4.2.2 以買方為主導的B2B電子商務 56
4.3 B2B電子交易市場 57
4.3.1 B2B電子交易市場的組成 57
4.3.2 B2B電子交易市場的功能 59
4.3.3 B2B電子交易市場的類型 59
4.3.4 B2B電子商務的盈利模式 60
本章小結 61
習題 61
參考文獻 62
第二篇 電子商務服務與應用
第5章 網絡營銷 65
5.1 網絡營銷概述 65
5.1.1 網絡營銷的定義 65
5.1.2 網絡營銷的職能 65
5.1.3 網絡營銷的策略 66
5.2 網絡市場細分 69
5.2.1 網絡市場細分的定義 69
5.2.2 網絡市場細分的標準 69
5.3 網絡營銷方法 71
5.3.1 網絡廣告 71
5.3.2 搜索引擎營銷 73
5.3.3 許可E-mail營銷 74
5.3.4 病毒式營銷 76
5.3.5 會員制營銷 76
5.3.6 RSS營銷 77
5.3.7 微博營銷 78
本章小結 79
習題 79
參考文獻 80
第6章 電子商務物流 81
6.1 物流與電子商務物流 81
6.1.1 物流的定義 81
6.1.2 物流的基本職能 81
6.1.3 電子商務物流及其特征 83
6.2 物流信息技術 84
6.2.1 條碼技術 84
6.2.2 二維碼技術 85
6.2.3 RFID技術 86
6.2.4 GIS技術 87
6.2.5 GPS技術 88
6.3 電子商務物流模式 88
6.3.1 自營物流 88
6.3.2 第三方物流 89
6.3.3 物流聯盟 90
6.3.4 第四方物流 92
6.4 電子商務物流配送中心 92
6.4.1 配送中心的定義 92
6.4.2 配送中心的功能 93
6.4.3 配送中心的分類 94
本章小結 95
習題 95
參考文獻 96
第7章 電子商務安全 97
7.1 電子商務安全概述 97
7.1.1 電子商務的安全威脅 97
7.1.2 電子商務的安全需求 99
7.1.3 電子商務安全的保障體系 100
7.2 加密技術 102
7.2.1 加密的相關概念 102
7.2.2 加密技術方法 103
7.3 認證技術 105
7.3.1 數字信封技術 105
7.3.2 數字簽名技術 106
7.3.3 數字時間戳 108
7.3.4 數字證書 109
7.3.5 認證中心 110
7.4 電子商務安全交易協議 112
7.4.1 SSL協議 112
7.4.2 SET協議 114
7.4.3 SSL協議與SET協議的比較 117
本章小結 118
習題 118
參考文獻 119
第8章 電子支付 120
8.1 電子支付概述 120
8.1.1 電子支付的定義與特點 120
8.1.2 電子支付的發展階段 121
8.2 電子支付方式 121
8.2.1 電子現金 121
8.2.2 電子信用卡 122
8.2.3 電子支票 125
8.2.4 微支付 126
8.2.5 國際電子支付與結算系統 128
8.3 網上銀行 130
8.3.1 網上銀行概述 131
8.3.2 網上銀行的管理 133
8.3.3 移動銀行 135
8.4 第三方支付 136
8.4.1 第三方支付概述 136
8.4.2 第三方支付的發展趨勢 137
8.4.3 第三方支付的典型平臺 137
本章小結 139
習題 139
參考文獻 140
第9章 電子商務服務 141
9.1 電子商務服務體系 141
9.1.1 電子商務服務的定義 141
9.1.2 電子商務服務體系的構成 141
9.2 電子商務交易服務 142
9.2.1 電子商務交易服務的分類 142
9.2.2 電子商務交易服務平臺 143
9.3 電子商務支撐服務 144
9.3.1 網絡接入服務商 144
9.3.2 網絡服務提供商 145
9.3.3 網絡內容提供商 145
9.3.4 應用服務提供商 146
9.4 電子商務衍生服務 147
9.4.1 電子商務代運營服務 147
9.4.2 電子商務咨詢服務 147
9.4.3 電子商務教育培訓服務 148
9.5 基于云計算的電子商務服務 148
9.6 電子商務服務創新 149
9.6.1 網絡團購 149
9.6.2 威客服務 150
9.6.3 電子商務輔助決策服務 151
9.7 電子商務服務質量評價 153
9.7.1 電子商務服務質量概述 153
9.7.2 電子商務服務質量的評價指標與量表 154
本章小結 155
習題 155
參考文獻 156
第10章 電子商務的其他應用 157
10.1 網上拍賣 157
10.1.1 網上拍賣的定義 157
10.1.2 傳統拍賣類型 157
10.1.3 電子商務拍賣類型 159
10.2 跨境電子商務 161
10.2.1 跨境電子商務的定義 161
10.2.2 跨境電子商務的分類 161
10.2.3 跨境電子商務的發展階段 162
10.2.4 跨境電子商務的發展特征與趨勢 163
10.3 移動電子商務 165
10.3.1 移動電子商務的定義 165
10.3.2 移動電子商務技術 165
10.3.3 移動電子商務運營模式 167
10.4 區塊鏈與電子商務 167
10.4.1 區塊鏈的定義 167
10.4.2 區塊鏈在電子商務中的應用 168
本章小結 170
習題 170
參考文獻 172
第三篇 電子商務策略與環境
第11章 電子商務策略 175
11.1 基于價值鏈的電子商務應用策略 175
11.1.1 戰略業務單元價值鏈 175
11.1.2 行業價值鏈分析 176
11.1.3 面向電子商務模式的企業價值鏈變革 178
11.1.4 互聯網思維 178
11.2 電子商務環境下的傳統企業轉型 179
11.2.1 傳統企業互聯網轉型路徑 179
11.2.2 渠道沖突與整合 180
11.3 電子商務策略的實施 181
本章小結 183
習題 183
參考文獻 184
第12章 電子商務支撐環境 185
12.1 電子商務技術環境 185
12.1.1 計算機技術 185
12.1.2 網絡技術 185
12.1.3 通信技術 186
12.1.4 技術標準 186
12.1.5 電子商務新技術 187
12.2 電子商務金融環境 189
12.2.1 電子商務金融服務 190
12.2.2 互聯網金融 190
12.3 電子商務法律環境 191
12.3.1 國外電子商務法律環境 191
12.3.2 我國電子商務法律環境 192
12.4 電子商務信用環境 193
12.4.1 信用概述 193
12.4.2 電子商務信用體系構建 194
12.4.3 我國信用體系建設概況 196
本章小結 197
習題 197
參考文獻 198
電子商務導論 節選
**篇 電子商務基礎與原理 第1章 電子商務概述 1.1 電子商務的產生 1.1.1 電子商務產生的背景與動因 電子商務*早產生于20世紀60年代,并在20世紀90年代得到迅猛發展。電子商務的產生是計算機和Internet技術的發展以及商務應用需求增長的必然結果,電子商務的產生具有深刻的商業背景與技術背景。 1. 電子商務產生的商業背景 由于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在商品經濟條件下,商業貿易的國際化,國際貿易的迅速增長迫切要求在貿易過程中制造商、供貨商和消費者之間,跨國公司和其各分公司之間提高商業文件和票據的傳遞處理速度與準確度。傳統的文件處理采用人工方式處理,勞動強度大,效率低,出錯率高。因而實現商業貿易的“無紙化”成為所有貿易伙伴的共同需求。 2. 電子商務產生的技術背景 信息技術(information technology,IT)的發展為電子商務的產生和發展奠定了堅實的技術基礎,并且推動著電子商務應用的蓬勃發展。計算機的處理速度越來越快,處理能力越來越強,價格越來越低,因而進入普通百姓家庭和中小企業,這一切都為電子商務的應用提供了物質基礎;Internet逐漸成為全球通信與交易的媒體,全球上網用戶呈指數增長,國際線路容量不斷增大,帶寬不斷擴容,特別是越來越多的用戶使用寬帶上網,Internet上的應用和服務也更加豐富,這些又為電子商務的發展提供了應用條件;網絡計算技術迅速發展,網絡數據庫也不斷推陳出新,許多商家開始采用Web應用系統來支持電子商務,Java語言的誕生進一步促進了Internet與網絡計算的發展,這種集數據、文本、圖像、語音的超文本功能與超鏈接功能于一體的網絡信息服務方法,使得Internet更加適合于商業應用。網絡的發展與日漸成熟使電子商務的產生成為可能。電子支付的實現,計算機安全保障技術和網絡安全技術的研究和發展,包括數據加密技術、數字簽名技術和防火墻技術的應用等,為電子商務的發展提供了重要的保障作用。 1.1.2 EDI 在貿易的推動下,為了克服傳統的人工處理單證和文件的效率問題,貿易商們開始在商務活動中嘗試運用計算機來處理商務活動中所涉及的文件和單據。使用計算機處理各類商務文件時,重復的輸入輸出需要頻繁的人工操作,這影響到數據的準確性和數據處理的工作效率。因此,人們開始嘗試在貿易伙伴之間的計算機上實現數據的自動交換,于是電子數據交換(electronic date interchange,EDI)應運而生。它是指標準化的商業文件在計算機之間從應用到應用的傳送和處理。 1. EDI的定義 EDI的定義雖然至今還沒有一個統一的規范,但在三個方面的內容是相同的:資料使用統一標準;利用電信號傳遞信息;計算機系統之間的連接。 國際標準化組織(International Standards Organization,ISO)將EDI描述成:將貿易(商業)或行政事務處理按照一個公認的標準變成結構化的事務處理或信息數據格式,從計算機到計算機的電子傳輸。聯合國國際貿易法委員會EDI工作組從法律上將EDI定義為:EDI是計算機之間信息的電子傳遞,而且使用某種商定的標準來處理信息結構。 總之,EDI將企業與企業之間的商業往來文件轉化為標準化、規范化的文件格式,無需人工介入,無需紙張文件。它采用電子化的方式通過網絡在計算機系統之間直接地進行信息業務的交換與處理。相對于傳統的訂貨和付款方式,傳統貿易所使用的各種單證、票據全部被計算機網絡的數據交換所取代。EDI系統的大范圍使用,可以減少數據處理費用和數據重復錄入費用,并大大縮短交易時間,降低庫存和成本,提高效率。 2. EDI的工作原理 在商業貿易活動中,企業需要與貿易伙伴進行大量的商務信息交流。傳統貿易過程的通信方式通常是參與貿易的各方通過電話、傳真和郵遞等方式進行磋商、簽約和執行。有關的貿易文件制作和傳輸通過人工來進行處理和郵寄。手工條件下貿易單證的傳遞方式如圖1.1所示。操作人員首先使用打印機將企業數據庫中存放的數據打印出來,形成貿易單證。然后通過郵件或傳真的方式發給貿易伙伴。貿易伙伴收到單證后,再由錄入人員手工錄到數據庫中,以便各個部門共享。傳統商業貿易在單據流通過程中,買賣雙方之間重復輸入的數據較多,容易造成準確率低、勞動力消耗大及延時增加等問題。 圖1.1 手工條件下貿易單證的傳遞方式 EDI將所有貿易單證的傳送由EDI通信網絡實現,并且買賣雙方單證的處理全部(或大部分)由計算機自動完成。其工作原理是: (1)EDI系統將需要通信的文件從發送方數據庫調出至EDI系統; (2)EDI系統將原始文件通過映射轉換為平面文件。平面文件可直接顯示、閱讀、輸出和打印,可由用戶通過應用系統直接編輯、修改; (3)EDI系統將生成的平面文件通過翻譯模塊翻譯成標準格式的EDI報文。EDI標準報文是將平面文件中的目錄項加上特定的分隔符、控制符和其他信息,生成的一種包括控制符、代碼和單證信息在內的ASCII碼文件,可由計算機系統直接閱讀; (4)EDI系統將生成的EDI標準報文通過通信模塊發送至EDI系統信箱,信箱按要求在報文文件加上信封、信頭、信尾、投送地址、安全要求及其他輔助信息,并通過通信平臺將該文件投遞到對方EDI信箱系統; (5)接收方使用自己的EDI系統到EDI信箱中取出所需的文件發送到自己的計算機中,再通過上述的逆操作,檢查校驗后,經過翻譯、映射成原始文件,接收方對原文件檢查、編輯、處理、使用。 在實際的處理過程中,用戶能看到和處理的只有原始文件,其中的映射、翻譯、通信、校驗等過程都由EDI系統自動完成,用戶不必操作。EDI條件下貿易單證的傳遞如圖1.2所示。 圖1.2 EDI條件下貿易單證的傳遞方式 3. EDI的標準 EDI標準是指以聯合國有關組織頒布的聯合國貿易數據交換目錄(UNTDID)、貿易數據交換所應遵循的統一標準(UNCID)以及用于行政、商業、運輸的電子數據交換的聯合國規格(UN/EDIFACT)等文件的統稱。 EDI標準應該遵循以下兩條基本原則:**,這種標準能夠提供一種發送數據及接收數據的各方都可以使用的語言,這種語言所使用的語句是無二義性的;第二,這種標準不受計算機機型的影響,既適用于計算機間的數據交流,又獨立于計算機之外。 目前國際上存在兩大EDI標準體系。一個是流行于歐洲和亞洲的由聯合國歐洲經濟委員會(UNECE)制定的UN/EDIFACT標準,另一個是流行于北美的由美國國家標準學會(ANSI)制定的ANSIX.12標準。此外,還有應用于行業的EDI標準,如適用于化工業的CIDX標準、適用于百貨業的VICX標準、適用于運輸業的TDCC標準等。 1.1.3 電子商務的發展歷程 1. 基于EDI的電子商務 通過EDI,電子商務實現了商業數據的無紙化處理。各種商業機構建立了相互之間電子通信和商務活動的處理關系,加快了供方處理速度。到20世紀80年代,一些專門的數據交換系統逐漸建成并投入運行,EDI用于電子計算機之間商業信息的傳遞,包括日常咨詢、計劃、采購、到貨通知、詢價、付款、財政報告等,特別是當電信部門推出增值網絡服務后,這樣的專用信息交換系統得到了巨大發展,如海關報關系統、民航訂票系統等。由于EDI大大減少了紙張票據,所以,人們也形象地稱之為“無紙貿易”或“無紙交易”。基于EDI的電子商務是電子商務發展的初級階段。 2. 基于Internet的電子商務 EDI的運用使得單證和文件處理的勞動強度、出錯率和費用大為降低,效率大為提高,極大地推動了國際貿易的發展,顯示出巨大的優勢和強大的生命力。然而,EDI通信系統的建立需要較大的投資,使用VAN的費用很高,限制了基于EDI的電子商務應用范圍的擴大,而且EDI對于信息共享的考慮也較少,比較適合大型公司。隨著大型跨國公司對信息共享的需求增加和中小公司對EDI的渴望,迫切需要建立一種新的成本低廉、能夠實現信息共享的電子信息交換系統。 20世紀90年代中后期,Internet迅速普及,在Internet基礎上建立的電子信息交換系統為在企業中全面實現商務活動的電子化提供了可能,電子商務也成為互聯網應用的*大熱點。戴爾公司網上直銷、亞馬遜網上書店、eBay網絡拍賣都利用電子商務獲得了巨大成功。與此同時,大量的風險投資涌入電子商務領域,新的電子商務網站不斷涌現,在財富效應的驅動下,電子商務經歷了爆炸式發展。 3. E概念電子商務 進入21世紀,人們對于電子商務的認識逐漸擴展,電子商務實際上就是電子信息技術同商務應用的結合。更進一步地,電子信息技術不但可以和商務活動結合,還可以和醫療、教育、衛生、軍事、政府等有關的應用領域結合,從而形成E概念電子商務。電子信息技術同教育結合孵化出在線教育;電子信息技術和醫療結合孵化出在線醫療;電子信息技術同政務結合孵化出電子政務;電子信息技術同企業組織形式結合孵化出虛擬企業等。隨著電子信息技術的發展和社會需求的不斷提出,人們會不斷地為電子信息技術找到新的應用。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煙與鏡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月亮與六便士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中國歷史的瞬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