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道德經說什么
-
>
電商勇氣三部曲:被討厭的勇氣+幸福的勇氣+不完美的勇氣2
-
>
新時期宗教工作與管理
-
>
帛書道德經
-
>
傳習錄
-
>
齊奧朗作品·苦論
-
>
無障礙閱讀典藏版:莊子全書
現代性沖突中的倫理學:論欲望、實踐推理和敘事 版權信息
- ISBN:9787300294148
- 條形碼:9787300294148 ; 978-7-300-29414-8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現代性沖突中的倫理學:論欲望、實踐推理和敘事 內容簡介
麥金泰爾探討了一些關于現代性的哲學、政治和道德主張,認為只有放棄這些主張才能正確理解人類利益。在本書涉獵廣泛的討論中,他解釋了如何理解規范性判斷和評價性判斷,如何分析欲望和實踐理性,如何獲得足夠的自知之明,以及如何看待敘事在我們認識人類生活中的作用。他進一步提出了如何從新亞里士多德或托馬斯哲學的視角來認識現代性的條件,并辯稱托馬斯式的亞里士多德哲學,通過馬克思的思想啟發,能為我們提供構建一種當代政治和倫理的資源,而這種當代政治和倫理能夠使身處現代性的我們去制衡現代性,并且要求我們去這樣做。本書的豐富內容及其重要性,奠基于麥金太爾思維在倫理學和道德哲學方面的造詣,是其思想的提高和發展,能給這些領域的讀者帶來極大的興趣。
現代性沖突中的倫理學:論欲望、實踐推理和敘事 目錄
**章 關于欲望、利益和“善”的一些哲學問題
1.1 為什么要研究欲望?什么是欲望?什么是欲望的良好理由?
1.2 “善”、利益和關于利益的分歧
1.3 表現主義對“善”和利益分歧的解釋
1.4 人類繁榮意義上的“善”和利益:亞里士多德主義
1.5 表現主義和新亞里士多德主義之間的分歧
1.6 關于道德發展的兩個論爭
1.7 主體的判斷和其欲望之間具有啟發意義的沖突:表現主義者、法蘭克福和尼采
1.8 新亞里士多德主義的理性主體的概念
1.9 表現主義者和新亞里士多德主義者的較量:一場似乎沒有贏家的哲學沖突
1.10 我為什么沒有探討當今道德哲學家的哲學立場和道德立場
第二章 理論、實踐以及它們的社會背景
2.1 如何回應**章中描述的哲學爭論:哲學理論的社會背景
2.2 以休謨為例:他用本土的、具體的觀念來解釋自然性和普遍性
2.3 亞里士多德及其社會背景,阿奎那從該社會背景對亞里士多德的復興,阿奎那如何看似無關
2.4 馬克思、剩余價值和對阿奎那在此看似無關的解釋
2.5 學院派經濟學呈現的理解模式和誤解模式
2.6 馬克思主義者和分配主義者競相對主流觀點的批判
2.7 關于如何超越**章的對峙,我們學到了什么?
第三章 道德與現代性
3.1 道德:現代性的道德
3.2 適合現代性道德存在的現代性
3.3 國家和市場:國家倫理和市場倫理
3.4 欲望、目的以及欲望的多重性
3.5 通過規范對欲望的構建
3.6 現代性道德發揮作用的方式和原因
3.7 表現主義對現代性道德的質疑:表現主義批判的局限
3.8 奧斯卡·王爾德對現代性道德的質疑
3.9 D.H.勞倫斯對現代性道德的質疑
3.10 伯納德·威廉姆斯對現代性道德的質疑
3.11 給威廉姆斯提出的問題和威廉姆斯提出的問題
……
第四章 當代托馬斯語義中發展起來的新亞里士多德主義:關于相關性和理性論證的問題
第五章 四個敘事
參考文獻
索引
譯后記
現代性沖突中的倫理學:論欲望、實踐推理和敘事 節選
《現代性沖突中的倫理學:論欲望、實踐推理和敘事》: 相比之下,善于反思的表現主義者認為她的諸多關系像她的評價性判斷和規范性判斷一樣,表現了她的態度、關注和情感,尤其表現了她對自己極其關心的那些個人和群體、那些理想以及事業的態度、關注和情感。實際上,如果她所關心的事情發生了變化,或者如果她發現她的關系、評價性判斷或規范性判斷事實上并不能滿足她對這些個人、群體、理想和事業的愿望,而這些個人、群體、理想和事業又是她*關心的對象,那么,她就會立刻重構那些關系,并修改那些判斷。她怎么看待這種變化?新亞里士多德主義者的問題是“我們預設的前提是什么”,表現主義者的問題是“我承諾的對象是什么”。問題上的這種差異反映了歷史上的一種差異,我們和他們都是通過這些歷史來理解對方現在所持的立場。 表現主義者的歷史是主體自己的歷史,反映了這個特定的個體與其他個體互動交往和向其他個體學習的情況,但更重要的是反映了她如何回應這些互動交往以及她學到了什么或沒學到什么。主體的社會背景提供了她的行為和交往的環境,主體關系的歷史則提供了認識她的歷史諸方面的關鍵,這是主體從出生到死亡的經歷。如果她講述這個經歷的話,她可以理所當然地說“這是我的歷史”。相比之下,新亞里士多德主義者的歷史是主體和一些群體的歷史,主體在這些群體中與他人分享共同利益和追求自己的個體利益。在這個歷史中,實現共同利益便構成了人類的繁榮,實現共同利益的活動影響到每一個人的生活。主體作為個體的歷史,只有作為那個歷史的一部分才能得到充分理解。因此,她通常會說我們的歷史,而不會說她的歷史是她自己的歷史。 在這兩種情況下,正如我們說過的那樣,每個特定歷史的內容在某種程度上都取決于主體生活的社會和時代。18世紀的人們能夠認可休謨或亞當·斯密給他們描繪的道德主體的畫像,但他們的道德歷史和20世紀的人有著顯著的不同。13世紀身處巴黎的新亞里士多德主義者和他們16世紀的西班牙繼承人或20世紀的愛爾蘭繼承人有著截然不同的爭論。有時,各種立場的支持者會在對方的歷史中扮演一個角色,會抨擊對方的判斷和主張,也會駁斥對方的批判。如果這種批評系統地持續下去,各方就會形成批評對方的歷史,寫作這樣的歷史是要證明,只有從寫作者的立場出發,才能充分地辨析與解釋對方的錯誤和困惑。 我描述了善于反思的表現主義者,也刻畫了新亞里士多德主義者,兩者之間有三個層面的分歧。**個層面的分歧是實踐上的,這是關于如何*好地解決欲望之間的沖突或判斷和欲望之間的沖突的分歧。第二個層面的分歧是哲學上的,這是關于如何解釋“這種情況下適宜或*適宜如此感受、判斷和行為”這種形式的判斷的分歧,然后是關于主體的實踐推理在這種沖突中應該采取什么形式的分歧。第三個層面的分歧涉及應該如何講述一個主體的實踐歷史的敘事,人們通過這個歷史把自己塑造成有欲望和理性的動物,既彰顯了自己,也使他人得以理解。 基于這些相互論爭的歷史,各派代表人物都提出了自己的主張,都明確地或含蓄地強調自己的主張能夠使人們理解那些爭論觀點之間的沖突,而其他主張則不能或在某種程度上不能做到這一點,并強調堅持其他主張的人沒有能力認識和理解自己的困境。新亞里士多德主義者并不否認,許多個人和群體(甚至也許是一些文化)的評價性和規范性的態度、判斷,在很大程度上符合表現主義者的描述。這些態度、判斷讓這些個人和群體在許多場合的說話與行動,好像證明表現主義就是正確的,讓人們進行反思性的話,可以用表現主義的詞匯來認識和理解自己。 新亞里士多德主義者(我以這樣的新亞里士多德主義者自居而寫作)的主張是,表現主義者在理解自己的過程中無法考慮到自己的一些重要方面,而且他們在長期活動中的表現只能用亞里士多德主義的術語來描述和理解。因此,他們自己的歷史永遠是有缺陷的歷史。《現代性沖突中的倫理學:論欲望、實踐推理和敘事》在堅持這一主張及其與我們對欲望之研究的相關性的前提下展開其余部分的寫作。當然,善于反思的表現主義者把新亞里士多德主義者的歷史看作困惑和錯誤的歷史,如啟蒙運動思想家和尼采都這樣認為。雙方訴諸自己認可的標準,誰也沒有資源去駁倒對方。那么,還有什么要說的? ……
現代性沖突中的倫理學:論欲望、實踐推理和敘事 作者簡介
阿拉斯代爾·麥金泰爾,任教于美國印第安納州的圣母大學,2010年從教學崗位上退下來后專心學術研究。他1981年的出版《美德缺失的時代》是獲獎著作。其他著作有兩卷集的《哲學的任務》和《倫理與政治》《伊迪絲·斯坦:哲學的序言1913-1922年》《上帝、哲學、大學:天主教哲學傳統的歷史》。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推拿
- >
隨園食單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