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妙相梵容
-
>
基立爾蒙文:蒙文
-
>
我的石頭記
-
>
心靈元氣社
-
>
女性生存戰爭
-
>
縣中的孩子 中國縣域教育生態
-
>
(精)人類的明天(八品)
博物館藏品管理學 版權信息
- ISBN:9787030673831
- 條形碼:9787030673831 ; 978-7-03-067383-1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博物館藏品管理學 本書特色
本書填補了國內博物館藏品管理學教材的空白,適合于高校文物與博物館學專業教學使用,同時也是文物與博物館工作者、尤其是文博系統藏品管理工作者、藏品管理研究者的**參考書。
博物館藏品管理學 內容簡介
藏品管理學是博物館學的基礎學科,是一門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相結合,自然科學滲透到社會科學的綜合性新興學科。本書力求全面反映當前博物館藏品管理學理論研究若干前沿課題、熱點課題的進展情況和博物館藏品管理實踐發展趨勢,結合國內外博物館藏品管理相關案例,對博物館藏品管理的理論與實踐問題展開論述。全書共分為十二章,其中章總論部分系統闡述了藏品、藏品管理、藏品管理學的基礎知識和學科理論問題,第二章到第十二章則分別對具體問題及其原則方法進行了系統論述,修訂并增補了有關我國博物館及藏品管理等領域近年來新的實踐及研究成果,同時就相關問題進行了探討和展望。
博物館藏品管理學 目錄
**章 總論 (1)
**節 藏品 (1)
第二節 藏品管理 (23)
第三節 藏品管理學的學科理論 (56)
第二章 藏品搜集 (64)
**節 藏品搜集的意義和作用 (64)
第二節 藏品搜集的基本要求 (67)
第三節 藏品搜集的途徑和方法 (72)
第四節 藏品搜集的范圍和政策 (78)
第五節 新時期藏品搜集的新變化 (84)
第三章 藏品接收和鑒選 (93)
**節 藏品接收 (93)
第二節 藏品鑒選 (102)
第三節 入藏品的清潔消毒和技術處理 (105)
第四節 不入藏的資料的處理 (111)
第四章 藏品鑒定、定級和定名 (112)
**節 藏品鑒定 (112)
第二節 藏品定級 (119)
第三節 藏品定名 (128)
第五章 藏品登記 (143)
**節 藏品登記的重要性及要求 (143)
第二節 藏品登記的內容和方法 (146)
第六章 藏品分類 (166)
**節 藏品分類概說 (166)
第二節 藏品分類辦法 (174)
第三節 國內幾種分類主張 (187)
第四節 藏品分類的實例 (196)
第七章 藏品庫房管理 (208)
**節 藏品庫房的建筑和設施 (208)
第二節 藏品入庫和出入庫管理 (220)
第三節 藏品退出注銷 (230)
第四節 藏品核對統計 (236)
第八章 藏品編目、建檔和備案 (241)
**節 藏品編目 (241)
第二節 藏品建檔 (250)
第三節 藏品備案 (259)
第九章 藏品保護、修復和復制 (263)
**節 藏品保護 (263)
第二節 藏品修復 (275)
第三節 藏品復制 (278)
第十章 藏品管理數字化、信息化和標準化 (284)
**節 藏品管理數字化 (284)
第二節 藏品管理信息化 (296)
第三節 藏品管理標準化 (317)
第十一章 藏品管理法規和制度 (330)
**節 藏品管理法規 (330)
第二節 藏品管理制度 (335)
第十二章 藏品管理機構和管理隊伍 (341)
**節 藏品管理的組織機構設置 (341)
第二節 藏品管理隊伍 (352)
參考書目 (370)
附錄 藏品管理相關法規文件(節選/全文) (374)
后記 (397)
博物館藏品管理學 節選
**章 總論 管理是社會共同勞動中一種不可缺少的社會職能。它產生于社會的共同勞動中,并隨著社會分工的發展而發展。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指出,在人類社會中“一切規模較大的直接社會勞動或共同勞動,都或多或少地需要指揮,以協調個人的活動,并執行生產總體的運動一不同于這一總體的獨立器官的運動一所產生的各種一般職能”。 博物館的藏品管理是逐步發展的。當博物館處于奇珍異物收藏室的階段時,雖然已經有了管理,但它的內容和形式還很簡單。到了近代,博物館已成為一種獨立的社會文化事業,博物館的規模逐漸擴大,博物館藏品的種類數量逐漸擴大增多,藏品管理的組織、工作內容和方式方法也逐漸復雜,博物館藏品管理也相應發展,形成了博物館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藏品管理學。 藏品管理學作為博物館學的一個分支學科,是一門新興學科,又是一門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相結合,自然科學滲透到社會科學的綜合性學科。它有自己的研究領域和范圍,與其他學科緊密相關。藏品和藏品管理是博物館藏品管理學的兩大研究主體。 **節 藏品 博物館的藏品,是國家和民族寶貴的科學文化財產,是博物館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是博物館業務活動的重要基礎。它在博物館里有多種存在狀況,隨著博物館事業的發展,藏品的范圍和種類也在不斷地變化和擴大著。 一、藏品的概念 (一)藏品的一般概念 1.藏品的定義 什么是藏品?顧名思義,藏品就是收藏的物品。那么是不是說,凡是博物館所收藏的物品就都可以稱為博物館的藏品呢?對此,《中國大百科全書 文物博物館》卷曾提出:“藏品一詞內容非常廣泛,博物館藏品系博物館收藏品的總稱,它具有特殊的含義,不是任何實物都能成為博物館藏品的,而只有那些能夠反映人類和人類環境的具有歷史、藝術、科學價值的實物才能成為博物館物品。”①由此可知,并非凡博物館所收藏的物品就一定都是博物館藏品。博物館的藏品是指博物館為實現其“收藏機構”職能而收藏的文物、自然標本、科技成果/實物資料等一切物件。在中國各級各類博物館中,有的專門收藏文物,有的專門收藏自然標本,有的專門收藏科技成果/實物資料,也有兼收文物和自然標本的。所以,要給博物館藏品下一個比較周密的定義的話,應該說:一般來講,博物館的藏品,就是博物館根據本館的性質、特點、任務,按一定標準履行一定手續有計劃入藏的具有歷史價值、藝術價值和科學價值的有關文物、自然標本和科技成果/實物資料等,它是國家和民族寶貴的科學文化財產,是博物館業務活動的重要物質基礎。 實際上,收藏在博物館內的文物、自然標本等物件還存在著幾種不同的情況: (1)正式藏品:是博物館搜集來并決定編號入藏的文物、標本和科技成果/實物資料等。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屬于國家和民族寶貴的科學文化財產,是博物館業務活動的重要物質基礎的“藏品”,在具體保管過程中,要求登入藏品總登記賬。 (2)參考性藏品:是博物館搜集來,經過鑒定不夠一定級別但又具有一定價值的有關文物、標本及有關資料,決定編參考品號入庫收藏者。它包括與陳列展覽中的文物、標本等有關的資料,如陳列中曾使用的復制品,及輔助陳列品,如沙盤、模型、情景畫等,另外還包括考古發掘出土的大量陶片、瓷片中那些不可復原者,以及大量重復的文物標本等。這部分資料可以做參考性藏品,而不宜成為正式藏品,即在保管中只登入參考品賬,而不宜登入藏品總登記賬,但它也屬于博物館藏品范疇。 (3)資料性收藏品:通過各種途徑進入到了博物館,但是一直沒有做過進一步的鑒定,對其價值缺乏足夠的認識,是暫時不編號入藏的資料性收藏品。這部分資料中,或多或少地存在著有一定價值的可以正式入藏的物件,只是需要開展相應的鑒定工作來加以確認。保管過程中,只建立資料性收藏品登記賬。 (4)待處理品:已經進入到博物館,但經過鑒定確定沒有多少收藏價值,或不符合該博物館性質和特點者,決定不入庫收藏而等待處理者,可以登入待處理品賬。 需要明確的是,“待處理品”原先可能是藏品,后來確定為待處理品,便已不再是藏品,因此,不應把待處理品與藏品混為一談。 ①中國大百科全書總編輯委員會《文物 博物館》編輯委員會、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編輯部編:《中國大百科全書 文物博物館》,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3年1月版,第21頁。 2.藏品概念的認識過程 根據宋向光先生的研究,對博物館藏品概念的認識,大體上經歷了三個階段。 **階段:20世紀80年代初以前,我國博物館界多認為博物館藏品是“文物、標本”的代名詞。 第二階段:20世紀80年代中期,博物館藏品是“供研究和社會教育之用的有價值的歷史文化遺產、自然標本和科技成果及有關的一切資料”,“是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物質文明、精神文明發展的見證物”,要通過博物館相應的藏品管理工作程序,才能得以確認藏品的身份。 第三階段: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提出博物館藏品是“能夠反映人類和人類環境的具有歷史、藝術、科學價值的實物”。 我國博物館界對博物館藏品的認識大體經歷了從20世紀80年代初之前的“無限制的文物標本”到“根據博物館性質、需求搜集的文物、標本”,進而到突破文物范疇的“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物質文明、精神文明發展的見證物”,再到90年代“反映人類和人類環境的具有歷史、藝術、科學價值的實物”的認識過程②。這一認識發展過程是與我國博物館事業多學科、多層面的發展,博物館工作專業化、職業化的發展,以及博物館學研究逐漸成熟、深入的過程大致相吻合的。 2007年,國際博物館協會在維也納召開的全體大會再次通過了對博物館定義的修訂,定義是“博物館是一個為社會及其發展服務的、向公眾開放的非營利性常設機構,為教育、研究、欣賞的目的征集、保護、研究、傳播并展出人類及人類環境的物質及非物質遺產”。這一定義把博物館藏品范圍擴大到了非物質遺產領域。 3.現代博物館學理論中的博物館藏品概念 現代博物館學工作者認為,博物館藏品是全面反映人類和人類生存環境的現狀及發展的實物證據,與以前對博物館藏品的認識相比較,藏品的內涵更為深化,外延更為擴展。其一,博物館藏品不再僅僅是自身存在的反映,它還是實物所蘊涵、表現、傳達和映射的豐富的信息的載體;其二,它不再僅僅是實物現狀的表現,還是其存在過程中質地、結構、重量和外觀等要素變化的記錄;其三,博物館藏品不僅包括實物,也包括反映和記錄客觀真實存在和發生的現象與過程的非實物記錄;其四,當代博物館藏品與其說是靜止不變的物,不如說是以實物為外在表現和檢索標志的信息組。博物館藏品是博物館工作的重要信息資源。與博物館工作人員結合才能充分發揮其科研、教育和流傳后世的社會作用。博物館藏品的價值體現在其客觀、真實、典型及其攜帶的信息含量上。 ①宋向光:《博物館藏品概念的思考》,《中國博物館》1996年第2期。 ②宋向光:《博物館藏品概念的思考》,《中國博物館》1996年第2期。 (二)藏品的范圍 傳統博物館的藏品。老的博物館一般都是收藏可移動的文物、標本等物件的。可以搬進庫房收藏的文物就是通常所說的“庋藏文物”。還有一部分博物館,其建筑物本身就是文物。例如,故宮博物院所在的整個建筑群是***文物保護單位。也可以這樣說,整個故宮建筑和庭院都是故宮博物院的藏品。 新興博物館的藏品。新興的博物館,有的把很大面積的遺址、墓地用現代建筑物保護起來,例如中國陜西西安市市郊的半坡博物館,把整個新石器時代的村落遺址都變成了博物館內的藏品。陜西臨潼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的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則把總面積14260平方米的兵馬俑坑都覆蓋在一座大廳之內。美國紐約的大都會博物館專門修建一個大廳用以容納從埃及搬遷來的整座古代神廟。 露天博物館的藏品。還有越來越流行的辦法就是搞露天博物館,例如日本發掘的新石器時代的稻田遺址,就是采用了這種辦法。英國比米什博物館也采用這種方式保存和展示反映英國早期工業發展和與當地居民生活有關的建筑、機械裝置、各類實物和資料信息等。而世界上**所露天博物館,是斯坎森(Skansen)露天博物館②,在瑞典斯德哥爾摩的吉爾卡登島。1880年籌建,1891年建成,是世界博物館史上的一個創舉。占地30余萬平方米。大體可分為北部地區和南部地區兩種類型,都是木結構建筑。為了真實反映各個時期的建筑面貌,所有建筑嚴格按照原狀進行復原陳列。有從斯德哥爾摩舊市區遷來的15棟店鋪和手工作坊,有從瑞典各地遷來的各個不同時期的83棟農舍,還有教堂、鐘樓、風車等各種建筑30余棟。室內陳設也按當時情景布置,穿著當時民族傳統服裝的工作人員“生活”在這特定環境中,造成一種強烈的時代氣息。 生態博物館的藏品。生態博物館是一種以村寨社區為單位,沒有圍墻的“活體博物館”。它強調保護和保存文化遺產的真實性、完整性和原生性。生態博物館的概念*早于1971年由法國人弗朗索瓦 于貝爾和喬治 亨利 里維埃提出。其“生態”的含義既包括自然生態,也包括人文生態。目前,全世界的生態博物館已發展到400余座,1995年中國和挪威兩國政府聯合在貴州省六枝特區梭嘎鄉建立中國乃至亞洲**個生態博物館,即梭嘎苗族生態博物館。中國目前已有各種形式的生態博物館超過50個,成功地保護了苗、侗、瑤、漢等民族村寨的傳統文化。 ①甄朔南、沈永華主編:《現代博物館學基礎知識問答》,中國自然科學博物館協會,2000年12月出版(編印),第26、27頁。 ②中國大百科全書總編輯委員會《文物 博物館》編輯委員會、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編輯部編:《中國大百科全書 文物博物館》,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3年1月版,第485頁。 (三)對藏品認識的發展 隨著博物館事業的不斷發展,博物館藏品的范圍也在逐步發生著變化。主要表現為,藏品范圍隨文物范圍的拓寬而擴大,由原來傳統的可移動的物件擴大到包括可移動的物件和不可移動的文物古跡(遺址、墓葬及文物保護單位);藏品收藏也從室內(庫房)管理擴展到室外(露天博物館)管理。藏品范圍隨著文物時限的延長而擴展,由傳統的古代文物擴展到近代文物、現代文物,甚至當代文物,而民族文物和民俗文物都沒有時間界限的。藏品范圍隨著遺產形態的擴展而拓寬,從形態上由傳統的實物拓寬到包括非實物記錄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內的非實物的文化資源;從狀態上的靜態(遺址)到動態,活體(生態)博物館。 (四)藏品廣義的定義 綜上所述,博物館的藏品,并不限于可移動的物件,已經包括不可移動的建筑物、建筑群、遺址、墓地等。所謂“收藏”的概念,也由藏于室內而擴大到露天管理。 廣義地講,凡是經過選擇確定為博物館所有產權的文物(包括文物保護單位)、自然標本和實物資料等物件,均可視為博物館的藏品。 二、藏品的種類 博物館藏品,根據其本質屬性和特點,大體上可以劃分為文物、自然標本、實物資料(科技成果)、非實物記錄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等四種。 (一)文物 我們現在所講的“文物”一詞,在我國古代早已出現,只是該詞的含義古今有所不同。 1.文物的定義 在《左傳 桓公二年》中已有“文物”之稱:“夫德,儉而有度,登降有數,文物以紀之,聲明以發之;以臨照百官,百官于是乎戒懼而不敢易紀律。”此處的“文”是指禮儀制度規定的各種紋飾圖案,“物”是指禮儀活動中使用的器具。后來,“文物”這一合成詞兼有兩方面含義。一種是指禮樂典章制度,如《后漢書 南匈奴傳》:“制衣裳,備文物”,唐代李白詩:“朝野盛文物,衣冠何翕齙”。另一種是指與典章制度相關的禮器、樂器,如唐代詩人駱賓王《夕次舊吳》詩:“文物俄遷謝,英靈有盛衰”,杜牧《題宣州開元寺水閣閣下宛溪夾溪居人》詩:“六朝文物草連空,天澹云閑古今同”,韓愈《題子美墳》詩:“有唐文物盛復全,名書史冊倶才賢”。并進一步引申而可以泛指有歷史、藝術價值的古代遺物。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山海經
- >
月亮虎
- >
自卑與超越
- >
我與地壇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