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妙相梵容
-
>
基立爾蒙文:蒙文
-
>
我的石頭記
-
>
心靈元氣社
-
>
女性生存戰爭
-
>
縣中的孩子 中國縣域教育生態
-
>
(精)人類的明天(八品)
歐洲跨文化學習研究 版權信息
- ISBN:9787030689979
- 條形碼:9787030689979 ; 978-7-03-068997-9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歐洲跨文化學習研究 本書特色
本書將著重關注歐洲跨文化學習歷史發展脈絡、理論基礎、主要政策、形態與特征,總結出其發展趨勢和經驗,為我們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提供借鑒與啟示。
歐洲跨文化學習研究 內容簡介
歐洲作為一個語言、文化多樣性存在的大陸,在基于共同文化價值與遺產的同時,倡導尊重文化多樣性。在這樣一種“多元統一”的張力關系中,歐洲的跨文化學習作為一種整體概念,在一定時期促進了歐洲的融合,在實現“歐洲認同”的理想方面有著我們值得借鑒之處。要理解歐洲跨文化學習對歐洲實現“多元統一”社會目標所發揮的重要作用,需要對其開展系統研究和全面分析。本書將著重關注歐洲跨文化學習歷史發展脈絡、理論基礎、主要政策、形態與特征,總結出其發展趨勢和經驗,為我們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提供借鑒與啟示。
歐洲跨文化學習研究 目錄
叢書序
前言
**章 緒論 1
**節 緣起:培養跨文化公民的時代需求 1
第二節 相關概念辨析 6
第三節 研究現狀 14
第二章 歐洲跨文化學習的歷史演進 37
**節 戰后調解與和平重建的跨文化學習 37
第二節 促進移民融入的跨文化學習 43
第三節 認同文化多樣性的跨文化學習 50
第四節 歐洲一體化深度融合的跨文化學習 59
第三章 歐洲跨文化學習的理論基礎 68
**節 文化理解 68
第二節 經驗學習理論 73
第三節 終身學習理論 78
第四節 認同協商理論 82
第五節 跨文化敏感度發展理論 88
第四章 歐洲跨文化學習的主要政策 95
**節 歐洲跨文化學習的語言政策 95
第二節 歐洲跨文化學習的文化政策 105
第三節 歐洲跨文化學習的教育政策 117
第五章 歐洲跨文化學習的形態與特征 130
**節 歐洲跨文化學習的組織機構 130
第二節 歐洲跨文化學習的主要策略 137
第三節 歐洲跨文化學習的基本特征 160
第六章 歐洲跨文化學習的發展趨勢及經驗借鑒 169
**節 歐洲跨文化學習的基本動向 169
第二節 歐洲跨文化學習的基本經驗 177
第三節 歐洲跨文化學習對我國的啟示 187
參考文獻 199
歐洲跨文化學習研究 節選
**章 緒 論 **節 緣起:培養跨文化公民的時代需求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發表的《跨文化能力:概念與操作框架》報告在前言中指出:“所有現存的文化都是跨文化交流的結果。當一種文化清楚地知道自身的優勢與局限,它就能夠突破自身的界限,豐富其智力和精神資源,在 知識、倫理 、審美與世 界觀方面獲 得不同的視 野。 ”(UNESCO,2013)在全球化的今天,不斷演化的文化圖景展示出民族、社會與個體日益多樣化、緊密聯系的特征。國際社會對未來世界公民的要求以及流動中動態轉換的文化多樣化,預示著個體和社會需要具備具體的能力去學習、再學習以及解構和拋棄偏見與陳規陋習,基于開放與多元的信念和自我文化意識,以公平和有意義的方式解讀他文化,成就個體發展、文化發展和社會進步?缥幕瘜W習成為全球化實存狀態的一種選擇和動力。 中國政府提出“我們應該堅持包容精神,推動不同社會制度互容、不同文化文明互鑒、不同發展模式互惠”(***,2014a)。這一立場充分闡釋了各種文明的交流推動了人類的共同進步,文明互容、互鑒、互通的歷史潮流勢不可擋,不同文化之間的相互學習也勢在必行。歐洲作為多種語言和文化并存的典型,在基于共同文化價值與遺產的同時,倡導尊重文化多樣性。在這樣一種“多元統一”的張力關系中,歐洲跨文化學習作為一種整體概念,促進了歐洲的融合,在實現“歐洲認同”的理想方面有值得借鑒之處。 一、培養跨文化公民是二十一世紀教育的內在要求 培養跨文化公民是時代對教育的要求。跨文化不再是少數人在國際環境中生活和工作的奢華行為,而是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境遇下人們的生存狀態,與所有人如何在社會中更好地生活密切相關。2006 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頒布的《跨文化教育指南》綱要清楚地闡述了培養跨文化的世界公民的重要意義(UNESCO,2006),其中“文化差異”“文化知識”“技能和態度”“相互理解與尊重”這些關鍵詞貫穿其中,開放的自我、對待他人的寬容態度、與他人共享價值的能力、多元的價值取向和批判性的文化意識成為國際社會對跨文化公民的要求。動態轉換中的文化多樣化要求個體和社會具備新的能力去學習、再學習以及解構和拋棄偏見,基于開放與多元的信念和自我文化意識,以公平和有意義的方式解讀他文化。 跨文化學習是以個體跨文化學習促成的帶有集體含義的社會共同成長過程。通過跨文化學習,人們才能在一個文化更開放、心態更寬容的平臺上展開文化互動與有效交流,才能避免帶有好惡情感或“我向思維”傾向,從而能夠以客觀的、毫無畏懼的、不以反唇相譏的態度來看待他者及其受社會調節與制約的行為。 培養跨文化公民也是教育發展的重要問題。能否與不同文化群體的人們進行充分交往并相互理解,實現跨文化學習的全球性意義和民族性意義,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個體是否具備跨文化能力。在全球化加深相互依賴的時代,通過跨文化學習培養具有跨文化能力的跨文化公民,使他們在面對不同文化環境下能做出得體、明智的判斷和決定,已經成為教育界亟待優先考慮的問題(蔣瑾,2013)。新世紀的教育需要培養出具有開放心態和反思意識的跨文化公民,他們能察覺文化的多層次,不再滿足于文化差異“是什么”,而能通過跨文化學習以“為什么”和“應如何”的自覺態度來對待生活與工作中日益增強的跨文化交往,培養批判性思維、跨文化意識和問題解決、合作與交流的能力,實現主體意識狀態的躍升,使個人在全球化形勢下,以主動應對的態度獲得對文化多樣性的理性理解和實踐智慧。可以說,跨文化學習的個體性發展意義體現了人的全面發展的需要,以跨文化學習的思維學會思考、學會共事、學會利用工具和學會生存,才能成為具有國際視野的多項度的人。 二、跨文化學習是培養跨文化公民的重要路徑 跨文化學習有助于跨文化公民理解全球化下文化多樣性。每一種文化形成一種并不必然是其他社會形態都有的獨特的意圖(露絲 本尼迪克特,1992)。人類的認知與發明塑造了“人類本性”,也成就了人類的文化習性。文化成為人類群體不斷演進的生活方式,在一套共有的世界觀基礎上,在特定社會情境之中形成了一套共有的生活實踐體系。文化作為人們在歷史發展過程中逐步形成的穩定的生存方式,不斷地被整合與模式化,展現出相當驚人的變異性與多樣性。歷史上,每一種文化都有過它的輝煌時期和重大成就,都對整個人類文明做出了寶貴的貢獻,理應得到同樣的尊重與認可,在文化間的交流與對話中應該平等相待,互相寬容。世界是豐富多彩的,人類社會不能只有一種文明、一種社會制度、一種發展模式、一種價值觀念,文化的多樣性恰恰就是世界發展的活力所在。然而,與此同時,全球化也伴隨著個別強勢文化對傳統文化造成的安全威脅,霸權維度擴張招致承擔著維系民族身份的本土文化的抵御,使文化自護與紛爭不可避免。但這樣的矛盾關系并不表示人類前途的暗淡與失序,而是需要人們對自己的意識和行為采取更有效的選擇,即學習一種辨知自我多重認同與維系多種文化共存的新個性。跨文化學習可以幫助人們認識到,文化多樣性不僅表現為一種簡單的文化共存,而是不同文化的深度交互過程,是與文化共生共存的人相互學習的過程。 跨文化學習有助于跨文化公民理解全球化下文化的關聯性與自我發展。人類文化演進的基本軌跡是從相對獨立的民族文化,經過與他文化的交流與溝通,逐步拓展關于自身和社會發展的視野。進入二十一世紀,全球化進程造就并敞開了文化間的共生、共存,形成了一種互鑒互治的關系。在任何條件下,文化的世界化和文化的民族化、世界文化和本土文化、共性的文化和個性的文化都是共生和互為存在條件的。世界文明的整體發展,在很大程度上有賴于不同文明之間保持良性的互動關系,有賴于有經常的對話和交流,乃至相互吸收和交融(尤爾根 哈貝馬斯,2004),創造出人們共同面對的世界。全球化必將推動人類各種不同文化在保留其各自特殊性的同時共同發展和提高,人類的普同文化將在集中各民族國家文化精華的基礎上形成和普及(孫嘉明、王勛,2006)。跨文化學習有助于理解全球化下民族文化創新與發展趨勢?缥幕瘜W習有助于人們清醒地看到,全球化進程下的文化不斷的整合并不意味著一切民族文化與本土文化的徹底消亡和一種無地域差別、無民族差異的大一統的世界文化的建立。隨著主體意識的拓展,各民族的、地域的、本土的文化在自由競爭、自由傳播過程中,都在展示著自己的魅力和影響力,都在努力拓展自己的生命力。在這個過程中,各種民族的、地域的、本土的文化努力克服自身封閉的、保守的、僵化的、固執的狀態,利用原有的文化資源和新的文化創造來展示各自的文化特征。多種文化在傳承與發展中也推動著世界文化的健康發展,形成人類社會發展的共同氛圍和文化機理,F實境遇已將跨文化學習聚焦到文化多元共存時代下文化的發展與創新問題上,跨文化學習作為同時帶有集體與個人發展含義的過程,成為時代的要求,成為培養跨文化公民的重要路徑。 三、歐洲跨文化學習發展經驗的參考意義 歐洲跨文化學習積累了較豐富的經驗。歐洲跨文化學習從二戰后開始逐步涌現,并隨著時代的演變而不斷發展。新出現的戰爭、政治體制的改變、旅游與定居新環境以及新移民使得歐洲已呈現出與二戰后不一樣的圖景:新的交流方式不斷更新、人們的信息分享和各種形式的交往已經發生根本性的改變,歐盟的擴大以及歐洲委員會成員國的增加等都使歐洲的國際社會范圍不斷延伸,歐洲的議事范圍也隨著全球化和恐怖主義而不斷擴大。在這些新的形勢下,歐洲更加重視跨文化學習重要意義,通過出臺大量密集性的語言、文化和教育政策,在經濟發展中促進歐洲社會文化的發展,推動歐洲的社會團結與融合?缥幕瘜W習作為所有教育的一個重要因素和核心理念,是歐洲民主多元社會中的一項政治社會化工程,成為相互信任和共擔責任的轉化工具,以及保持歐洲多樣化中的統一的主要方式。歐洲跨文化學習在將相互理解、和平、民主和發展這些目標轉換為日常實踐的過程中,不僅有扎實的實施策略為支撐,還在相關組織機構的大力推進下和豐富多樣的跨文化學習活動中,構建出歐洲跨文化學習獨有的形態和特征,可以為我們深入開展跨文化學習提供有價值的啟示。 我國文化軟實力提升需要跨文化學習。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明確提出“以激發全民族文化創造活力為中心環節”“提高文化開放的水平”的任務,彰顯出我國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戰略部署中積極地構建文化交往、以一種文化自覺的姿態促進文化體制機制創新的時代性共識。我國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創新需要與外來先進文化不斷地學習與交流,從而避免走向封閉和保守,開辟自己的文化創新之路,以盡快形成與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和大國地位相適應的國家文化軟實力?缥幕瘜W習是一種雙向的學習,在學習他文化同時,強化對自身文化的理解與認識,在借鑒他文化資源的同時,增強對自身民族文化的自信。中國在與世界其他國家交往中,越來越多地將經濟關系之外的“新思維”納入到整體戰略考慮之中。從可持續發展的現實角度出發,中國已經開始從以往的強化經濟政治關系,過渡到注重文化交流,以跨文化的思維增強人文交流的高度和力度。在這樣的新形勢下,應該說我們與世界的、與國內各民族的跨文化學習正處在一個十分有利的國內環境中,如何開展具體的互容、互鑒、互通的跨文化學習,在理論與實踐層面還有更大的空間。研究歐洲跨文化學習,可以為處理我國國際關系提供有益的參考,從而提升我國跨文化學習的全球性意義、民族性意義和個體性意義。 第二節 相關概念辨析 歐洲跨文化學習以不同的話語表述出現在各種文本中,但其基礎是對文化的間性認識,即跨文化中的不同文化并不是單純地相遇在一起,而是相遇時發生意義重組的互動過程。歐洲跨文化學習與國際上提出的跨文化教育的理念相生相伴,構成了一體兩面的關系。充分認識和理解歐洲跨文化學習的核心概念內涵,將有助于對歐洲跨文化學習展開深入研究。 一、跨文化 首先,跨文化的字面解讀強調了互動交往的本質。漢語字典中對“跨”的釋義包括“抬腿向前或向旁移動越過,邁過”;“騎,兩腳分在器物的兩邊坐著或立著”;“超過時間或地區之間的界限”;“附在旁邊”(在線新華字典)。從這些釋義中可以辨析出“邊界或障礙存在”的含義,進一步引申為“差異”存在,才有“越過、騎、超過和依附”的指稱對象!翱纭贝_定了關系的定位和取向。漢語的“跨文化”在英文中有“cross-culture”和“inter-culture”兩種表述。隨著對“跨文化”相關研究的不斷深入,當前國內外學者都對這兩者的內涵意義有比較一致的理解。Gudykunst(2007)認為 cross-culture 源于文化人類學,重點強調文化對比研究;而 inter-culture 涵蓋任何意義上的或任何層面上的不同文化或不同文化人際間的交流。國內學者也認為 cross-culture 涉及的是不同文化及交往類型的對比,其典型的研究方法是將一文化群體與另一文化群體交往時的文化行為和交流方式進行對比研究,也就是說,按照研究旨趣對兩種文化的某一方面進行交往對比研究。inter-culture
歐洲跨文化學習研究 作者簡介
肖丹,博士,西南大學外國語學院副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西部地區外語教育研究會理事,英國樸茨茅斯大學訪問學者,主要從事外語跨文化教育、外語教師專業發展及外語教學論方面的研究。曾獲“重慶市青年教師技能大賽”五項全能團體冠軍、個人亞軍,全國教育碩士“優秀教師”等榮譽。主持重慶市教育科學規劃課題、重慶市高教協會重點課題、重慶市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課題等。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煙與鏡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唐代進士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