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妙相梵容
-
>
基立爾蒙文:蒙文
-
>
我的石頭記
-
>
心靈元氣社
-
>
女性生存戰爭
-
>
縣中的孩子 中國縣域教育生態
-
>
(精)人類的明天(八品)
文化文本(第一輯) 版權信息
- ISBN:9787100198257
- 條形碼:9787100198257 ; 978-7-100-19825-7
- 裝幀:70g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文化文本(第一輯) 本書特色
適讀人群 :文學理論研究者,人類學研究者主題較為新穎,文學人類學是頗為引人注目的一個新的研究流派,是跨學科研究中一個新領域。
文化文本(第一輯) 內容簡介
本書側重文化人類學內容,結合考古學等學科,通過結構上的安排,能夠看出編者對文化理論方面的重視,突出理論創新和范式革命,要用如此兼顧性的視野,去克服見木不見林的學科本位主義短視。內容設置上,包括理論前沿、文明探微、田野調查、經典闡釋、學術爭鳴五大板塊。希望讓研究者和讀者認識到文化文本這個新術語,旨在突出文化的整體性認識,呈現大小傳統之間的或隱或顯的承傳因革。在文字或書寫文本的底層,不僅有共時性的文化文本,這種共時性的背后還有歷時性的生成演變過程。
文化文本(第一輯) 目錄
一 理論前沿 / 1
葉舒憲 文化文本:一場認知革命 / 3
朝戈金 作為文化文本的口頭傳統 / 17
王明珂 文本﹑文化與社會情境 / 24
徐新建 神話文本:從天地創生到萬物顯靈 / 38
李永平 “縱出”與“橫出”:“文化文本”觀念對文學研究的革新
——兼論“后理論”時代的理論創新 / 48
王海龍 視覺人類學與視覺文本語法簡論 / 63
李 菲 新“文化文本”觀:文學人類學方法論整體主義與個體主義的
分野與彌合 / 89
胡建升 文化文本:為非文本的表述形式制作新文本 / 106
二 文明探微 / 119
易 華 夏源于西北說 / 121
黃亞平 大地灣陶符的性質及史前陶符研究方法 / 138
李 川 東西文化摩蕩中的印章及其“中國性”問題 / 152
三 田野調查 / 177
彭兆榮 作為文化文本之“舌尖上的中國” / 179
夏 敏 蟲變母題與蠶馬故事
—兼及江浙蠶花娘娘祭祀與瑤畬等族蟲變盤瓠信仰之比較 / 192
曹婭麗 邸莎若拉 從格薩爾史詩到音畫詩劇
——以《賽馬稱王》戲劇表演為例 / 201
張 玉 歷史書寫中的現實訴求
——民間流傳扶蘇故事的敘事意圖解讀 / 210
四 經典闡釋 / 219
王 暉 楚簡《恒先》為惠施派名家佚文說 / 221
唐啟翠 文化文本的意義與限度
——以“豊”字考古探源為例 / 235
五 學術爭鳴 / 257
吳秋林 文化基因中的“彼岸”密碼 / 259
趙周寬 作為文化符號之祭司的“文人” / 284
附 關于文學人類學的感言 / 306
《文化文本》征稿啟事 / 309
文化文本(第一輯) 節選
從歷史看,一個鼓勵全民創新的時代是十分罕見的。可是,在我們從業的這個人文學科的教學和研究領域,陳陳相因早已經成為常態,根本原因是舊的范式本身具有強大的束縛力。翻翻發行量較大的教科書的內容,你就會明白:根本不能指望在常規教育中學到理論創新和方法創新的一點點秘訣;只有強調學生去自學新知識,才有望達到“預流”的前沿性。 《文化文本》創刊伊始,就要鮮明地亮出理論創新和范式革命的旗幟,寄希望它能夠成為這樣一面旗幟。如今市面上各種學術出版物不是太少,而是太多,幾乎成泛濫之勢,這會給后學的選擇帶來極大困惑。在學術追求方面,寧為雞口,毋為牛后,權且作為辦刊**宗旨。文化文本,這個術語聽起來好像既熟悉又陌生。在結構主義和符號學大潮到來之前,這是個完全陌生的概念。人文學界經歷過結構主義思想的半個世紀的洗禮,大家對這個概念已經耳熟能詳了。可是我們必須首先聲明,本刊以“文化文本”為名,絕不是因襲和照搬結構主義—符號學的概念。這種情況和八年前我們采用“大傳統”和“小傳統”這一對現成術語的情況一樣,顛覆性地再造、灌注新的內涵,以求引領學術變革,才是本刊采納這個術語的初衷。 文學人類學派所強調的文化文本,除了名稱上和結構主義—符號學的思路一致外,其所秉承的學術傳統更多地側重在文化人類學方面,而其研究旨趣則更接近符號人類學(亦稱“象征人類學”)、歷史人類學、認知考古學。在此,文化文本,若要發揮理論統領性的作用,需要讓它和一切結構主義的文本概念劃清界限。從文學人類學視角看,文化文本,不是指客體存在的、靜止不動的文本,而是帶有歷史深度認知效應的一種生成性概念, 而是指在主客體相互作用下不斷生成和演變的文化符碼系統本身。相對于后代的一切文本(不論是語言文字的,還是非語言非文字的),文化文本的源頭期*為重要。沒有源頭的,即沒有找到其原編碼的文本,是沒有理論解釋力的。結構主義和符號學的共時性研究思路,被視為人文學科在20世紀發生的*重要的學術轉向—語言學轉向,并且和19 世紀的歷史語言學思路相區別。但正是結構主義的共時性研究范式,閹割了文化文本生成脈絡認識的可能性,所以必須有一個學術再轉向,從關注共時性視角,到兼顧共時性與歷時性,恢復發生學的視角。文化文本的生成方式是原編碼,其演變的方式則是再編碼,即在原編碼基礎上的某種置換變形或再創造。對原編碼的追溯,在理論上幾乎沒有止境的。 我們在此暫界定在先于文字符號產生的舊石器時代后期和整個新石器時代,以免使研究領域漫無邊際。就中國的情況而言,舊石器時代的符號材料十分稀少,因而可以暫且側重研究新石器時代以來的時段。對于有文字的社會傳統而言,原編碼是先于文字而存在的。文字的出現,就已經是再編碼。在N級編碼論中,甲骨文只能算二級編碼。就華夏文明而言,探尋文化文本的原編碼工作,不能在甲骨文字產生以后的年代里進行。因為我們經過四十年的探索,直到*近才終于覺悟到:一個古老文明的所有重要的文化原型,一定是在先于文字符號的更早年代里出現的,這就必然要訴諸考古學和史前史的全新知識領域,要相對地弄清楚:文字符號出現以前的世界是什么樣的。沒有這個補課的功夫,就永遠無法知道文字世界是如何取代無文字世界的。試問,哪一種結構主義的或符號學的教科書是這樣教給你談起“文化文本”的概念呢?如果你發現以前的結構主義—符號學一派的學者并沒有這樣做,那么文學人類學派所標榜的“文化文本”的范式革新意義,就會逐漸不言自明了。為了更好地說明文學人類學研究的當下理論建構意向,有必要回溯先于文學人類學的交叉學科思路而存在的文化人類學的范式轉型。
文化文本(第一輯) 作者簡介
李繼凱,陜西師范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中國現當代文學及文學文化學研究,主持國家社科規劃項目“20世紀中國文學的文化創造”及參與主持、撰稿多項工作。主要著作有《新文學的心理分析》、《中國近代詩歌史論》(與史志謹合著)、《民族魂與中國人》、《秦地小說與“三秦文化”》、《全人視境中的觀照——魯迅與茅盾比較論》、《20世紀中國文學的文化創造》等,在《中國社會科學》、《文藝研究》、《文學評論》、《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魯迅研究月刊》、《社會科學戰線》等刊物發表學術論文160余篇。 葉舒憲,上海交通大學首批人文社科資深教授 。曾任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教授,中國比較文學學會常務理事,青年學術委員會主任,中國文學人類學研究會副會長,兼任《20世紀國外文藝學叢書》等多種叢書主編。在比較文學、文學人類學研究等方面的研究處于國內領先地位,曾在《中國比較文學》、《文藝爭鳴》、《上海文論》等刊物開辟個人專欄,已出版《文學與人類學》、《中國神話哲學》等專著、譯著24部,在《北京大學學報》《中國文化》《哲學研究》《文藝研究》等發表論文300余篇。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月亮虎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史學評論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經典常談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