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妙相梵容
-
>
基立爾蒙文:蒙文
-
>
我的石頭記
-
>
心靈元氣社
-
>
女性生存戰爭
-
>
縣中的孩子 中國縣域教育生態
-
>
(精)人類的明天(八品)
變態心理學 版權信息
- ISBN:9787521726701
- 條形碼:9787521726701 ; 978-7-5217-2670-1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變態心理學 本書特色
《變態心理學》是一本心理學入門讀物,屬于心理通識系列讀物之一。《變態心理學》自1948年詹姆斯·科爾曼撰寫出版以來,已長銷七十多年,并且一直被認為是變態心理學領域的全面系統的優選教材。本書第18版由哈佛大學心理學教授吉爾·胡利、馬修·諾克教授及明尼蘇達大學的詹姆斯·布徹教授等知名心理學家共同編著,并根據DSM-5標準進行了修訂與更新。 變態心理學通過研究異常心理或病態行為的表現形式、發生原因及發展規律,描述了在生物、心理和社會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所導致的心理障礙及其發展,系統深入地闡述了各種障礙的特征及相關治療方法。 《變態心理學》的內容基于深厚的專業背景,詳細闡述并歸納了變態心理學所有主要的理論點,并且提供具體的測評方法幫助我們了解異常心理或病態行為的特征,充分掌握變態心理學的基礎知識,提升自己的心理學理論基礎水平。《變態心理學》通過七十多年的更新與升級,已成為廣大心理學專業人士及大眾讀者的重要入門級讀物,能夠為我們提供更多理論支持與啟發。
變態心理學 內容簡介
《變態心理學》(版)于1948年由詹姆斯·科爾曼編寫出版,其后數十年不斷在內容和版本上進行更新與升級,至今已長銷73年,并且一直被認為是變態心理學領域的優選教材。 《變態心理學》(8版)由哈佛大學的吉爾·胡利、馬修·諾克及明尼蘇達大學的詹姆斯·布徹等知名心理學家共同編著,并根據DSM-5進行了修訂與更新。 變態心理學通過研究異常心理或病態行為的表現形式、發生原因及發展規律,闡述了生物、心理和社會因素的共同作用導致的心理障礙及其發展,系統深入地介紹了各種障礙的特征及相關治療方法。具體包括:(1)臨床描述障礙的癥狀及其相關特征;(2)解析障礙形成的原因;(3)提供相關治療方法,檢查生物因素和社會因素的證據、社會文化所帶來的影響。 社會進步與研究成果的不斷積累與更新,推動著變態心理學領域的進一步發展。《變態心理學》是廣大心理學專業人士及普通讀者了解心理學及心理障礙的重要入門級讀物,能夠為我們提供更多理論支持與啟發。
變態心理學 目錄
DSM-5 修訂指南 XXV
序言 XXVII
致謝 XXXI
第1 章 變態心理學:緒論
1 . 1 什么是異常? 4
1 . 2 分類和診斷 11
1 . 3 文化和異常 15
1 . 4 精神障礙有多普遍 17
1 . 5 變態心理學的研究方法 23
1 . 6 信息的來源 24
1 . 7 形成假設和驗證假設 27
1 . 8 相關研究設計 30
1 . 9 實驗法 36
第2 章 關于異常行為的早期觀點
2 . 1 精神障礙的*初觀點 47
2 . 2 16 世紀至17 世紀對異常行為的觀點 53
2 . 3 人道主義改革 55
2 . 4 19 世紀和20 世紀對精神障礙的成因和治療的觀點 58
2 . 5 當代觀點的出現 62
2 . 6 未解決的問題 70
第3 章 致病因素的理論觀點
3 . 1 異常行為的成因和風險因素 74
3 . 2 理解異常行為成因的觀點 81
3 . 3 生物學觀點 82
3 . 4 心理學觀點 96
3 . 5 社會觀點 112
3 . 6 文化觀念 125
第4 章 臨床診斷與評估
4 . 1 評估的三個基本概念 135
4 . 2 評估的性質和目標 136
4 . 3 影響評估的重要因素 138
4 . 4 心理評估的方法 140
4 . 5 生理機能評估 154
4 . 6 整合評估數據和優化決策 159
4 . 7 異常行為的分類 160
第5 章 應激與身心健康
5 . 1 什么是應激? 175
5 . 2 應激與身體健康 180
5 . 3 應激與免疫系統功能 185
5 . 4 情緒與身體健康 190
5 . 5 與應激相關的軀體障礙及治療 197
5 . 6 應激與心理健康 200
5 . 7 創傷后應激障礙:特征及風險因素 204
5 . 8 應激障礙的預防與治療 216
第6 章 驚恐、焦慮、強迫及相關障礙
6 . 1 恐懼與焦慮的反應模式 229
6 . 2 焦慮障礙概述 231
6 . 3 特定恐怖癥 233
6 . 4 社交焦慮障礙 239
6 . 5 驚恐障礙 246
6 . 6 廣泛性焦慮障礙 261
6 . 7 強迫及相關障礙 270
6 . 8 文化觀點 288
第7 章 心境障礙與自殺
7 . 1 心境障礙:概述 297
7 . 2 抑郁障礙 300
7 . 3 抑郁障礙的成因 311
7 . 4 雙相障礙及相關疾病 332
7 . 5 雙相障礙的成因 337
7 . 6 社會文化因素對抑郁障礙和雙相障礙的影響 341
7 . 7 治療與結果 343
7 . 8 自殺的臨床表現與因果模型 352
7 . 9 自殺的預防及干預 361
第8 章 軀體癥狀障礙和分離障礙
8 . 1 軀體癥狀及相關障礙 368
8 . 2 軀體癥狀障礙 370
8 . 3 疾病焦慮障礙 376
8 . 4 轉換障礙(功能性神經癥狀障礙) 377
8 . 5 做作性障礙 385
8 . 6 分離障礙: 概述 388
8 . 7 人格解體/ 現實解體障礙 390
8 . 8 分離性遺忘癥 392
8 . 9 分離性身份障礙 397
8 . 1 0 分離障礙的文化因素、治療方法和結果 407
第9 章 進食障礙與肥胖
9 . 1 進食障礙的臨床表現 419
9 . 2 進食障礙的風險和致病因素 437
9 . 3 進食障礙的治療 446
9 . 4 肥胖問題 452
9 . 5 肥胖的風險和原因 455
1 0 . 6 人格障礙的一般社會文化原因 508
1 0 . 7 人格障礙的治療和預后 509
1 0 . 8 精神病態 514
第11 章 物質相關障礙
1 1 . 1 酒精相關障礙 535
1 1 . 2 酒精使用障礙的成因 543
1 1 . 3 酒精相關障礙的治療 551
1 1 . 4 物質使用障礙 557
1 1 . 5 鴉片及其衍生物 559
1 1 . 6 興奮劑 564
1 1 . 7 鎮靜劑 570
1 1 . 8 致幻劑 572
1 1 . 9 賭博障礙 577
第12 章 性功能障礙、性別焦慮和性欲倒錯障礙
1 2 . 1 性功能失調 585
1 2 . 2 男性性功能失調 589
1 2 . 3 女性性功能失調 594
1 2 . 4 性別煩躁 598
1 2 . 5 性欲倒錯障礙 602
1 2 . 6 性虐待 613
第13 章 精神分裂癥和其他精神病性障礙
1 3 . 1 精神分裂癥 633
1 3 . 2 精神分裂癥的臨床表現 635
1 3 . 3 其他精神病性障礙 642
1 3 . 4 遺傳和生物學因素 646
1 3 . 5 大腦結構與功能的異常 664
1 3 . 6 心理、社會和文化因素 676
1 3 . 7 治療與臨床療效 683
第14 章 神經認知障礙
1 4 . 1 成人的大腦損傷 697
1 4 . 2 譫妄 702
1 4 . 3 重度神經認知障礙 705
1 4 . 4 阿爾茨海默病 708
1 4 . 5 血管問題引起的神經認知障礙 722
1 4 . 6 以重度記憶損傷(遺忘障礙)為特征的神經認知障礙 723
1 4 . 7 與頭部損傷相關的障礙 724
第15 章 兒童和青少年的精神障礙(神經發育障礙)
1 5 . 1 理解兒童和青少年障礙時的特殊考慮 738
1 5 . 2 兒童和青少年的焦慮和抑郁障礙 739
1 5 . 3 破壞性、沖動控制及品行障礙 746
1 5 . 4 排泄障礙 752
1 5 . 5 神經發育障礙 753
1 5 . 6 特定學習障礙 767
1 5 . 7 智力障礙 769
1 5 . 8 對兒童和青少年治療的特殊考量 777
第16 章 心理治療
1 6 . 1 治療概述 788
1 6 . 2 評估心理治療的成果 792
1 6 . 3 應該使用什么治療方法? 797
1 6 . 4 心理社會療法 799
1 6 . 5 社會文化視角 818
1 6 . 6 生物治療方法 820
第17 章變態心理學中的社會和法律問題
1 7 . 1 針對預防的觀點 843
1 7 . 2 住院患者精神衛生治療 848
7 . 3 非自愿住院 850
1 7 . 4 治療師和警告的責任 852
1 7 . 5 患者的權利 854
1 7 . 6 精神錯亂辯護 855
1 7 . 7 有組織的精神衛生工作 861
1 7 . 8 未來的挑戰 865
術語表 871
變態心理學 節選
變態心理學(異常心理學)是研究精神障礙的性質、成因和治療的一門學科。變態心理學領域的話題內容時常出現在我們的生活中。你只需閱讀報刊雜志、瀏覽網頁,或者是看一場電影,就能接觸到心理醫生和心理研究者日常處理的一些問題。很多時候,一些名人會因為吸毒、酗酒、自殺未遂、飲食失調或其他心理問題出現在新聞中。大量的書籍傳記中也描寫了精神分裂癥、抑郁癥、恐怖癥和驚恐障礙患者與疾病抗爭的個人記錄,電影和電視節目也在不同程度上部分地描繪了人類的異常行為,還有一些關于母親殺害孩子的悲慘新聞,其中涉及抑郁癥、精神分裂癥或產后抑郁等。異常心理現象也出現在我們的周圍。在任何一所大學校園里漫步,你都可能看到一些傳單,上面介紹了為患有進食障礙、抑郁癥或其他心理疾病的人群提供同伴支持的團體。你甚至會認識一些有患病經歷的人,可能會有一個吸食可卡因的堂兄,也可能有一個患貪食癥的室友,或是患阿爾茨海默病的祖父母。也許你母親的同事因為抑郁癥住院了,也許你有一個不敢出門的鄰居,也許你在健身房里剛剛認識一個人——盡管他已經很瘦了,但仍然在緊張地進行著鍛煉。你甚至可能遇到一個頭戴鋁箔帽、衣冠不整的路人沖著周圍的人群大喊:“離我遠點!”異常心理的現象引起了我們的興趣和關注,它迫使我們提出問題。為了進一步了解這門學科,讓我們看看以下兩個臨床案例。案例莫妮卡是一名24 歲的法律系學生。她聰明伶俐、衣著整潔、舉止優雅、魅力十足。從表面上看,人們不會認為她的生活中有什么問題,但實際上莫妮卡從14 歲就開始喝酒,而且還抽大麻。盡管她稱自己只是一個“社交型飲酒者”,但只要和朋友出去,她就會喝4 ~ 5 杯烈酒;當她夜晚一個人在公寓里的時候,也會喝上幾杯。因為宿醉,她時常會錯過早上的課,甚至有好幾次因喝酒而昏迷不醒。盡管莫妮卡否認自己酗酒,但她也承認家人和朋友非常擔心她,他們建議她尋求幫助。然而,莫妮卡說:“我并不認為我是一個酒鬼,因為我早上從不喝酒。”就在一周前,她決定不再吸食大麻,因為她擔心自己對毒品成癮。可是,她發現自己無法戒斷,又開始復吸了。案例斯科特出生于一個富裕的家庭。他出生時沒有任何問題,童年時的發育也很正常。他上了一所著名的大學,還獲得了數學學位。然而不久之后,他突然遠離家人,還放棄了攻讀研究生的計劃。隨后他去了舊金山,在某處租了一套破舊的公寓,并且對周圍的人越來越懷疑,還對大腦移植技術產生了古怪的想法。就在圣誕節前不久,他收到了一個朋友寄來的包裹。據他后來回憶說,當他打開包裹時,感覺到“頭爆炸了”。他開始聽到一些聲音——盡管周圍并沒有人。這些聲音開始告訴他應該做些什么,不該做些什么。后來,他父母來看望他,他也不愿意跟他們回家,甚至拒絕尋求任何幫助。不久之后,他便離開了舊金山,像一個無家可歸的人一樣四處流浪,幾經曲折才回到了東海岸。在那段流浪的日子里,他幾乎每天都能聽到那些并不存在的聲音——有時候甚至會聽到多達五六種的不同聲音。后來,斯科特的家人終于找到了他,并說服他開始治療。在治療期間,斯科特多次住院,并服用了許多不同的藥物,但他仍然有精神障礙的癥狀。他腦海中的聲音從未完全消失,而且在相當大的程度上支配著他的行為。現在,49 歲的斯科特住在療養院里,在一所大學的圖書館里做著兼職工作。當你讀莫妮卡和斯科特的故事時,也許會發現自己一邊閱讀,一邊提出了疑問。例如,因為莫妮卡早上并不喝酒,你可能想問問她是否真的屬于嚴重酗酒。是的,她的確是。這個問題涉及某人在接受特定診斷之前必須符合的標準,而她達標了。或許你會問莫尼卡的其他家人是否也有酗酒問題——是的,她有些家人也有酗酒問題。這個問題涉及“家族聚集性”——換而言之,一種障礙是否具有家族遺傳性。你可能會好奇斯科特到底怎么了,為什么他會聽到那些聲音。你可能已經想到了有關他癥狀發作時的年齡以及誘發因素等問題。事實是,斯科特患有精神分裂癥,這種障礙通常發生在一個人的青春期晚期或成年早期。此外,正如斯科特的案例中所表明的,患有精神分裂癥的人在突然發病之前一般看不出有什么異常。這些描述真實人物的案例表明,由于精神障礙的影響,人們的生活可能會發生巨大的不幸。每當讀到案例中患者所面臨的困境時,我們會自然地對這些在病痛中掙扎的人產生同情。然而,除了同情之外,想要幫助像莫妮卡和斯科特這樣的患者,臨床醫生和研究者必須擁有專業素質和技能。我們想要增強對于精神障礙的了解,就要學會提出各種有價值的問題,這樣才有能力去幫助患者以及他們的家庭。這些問題即以研究為基礎的方法的核心,該方法試圖使用科學探究和細致觀察來理解變態心理學。能夠提出有價值的問題是成為一名心理學家需要具備的重要條件。心理學是一個令人著迷的領域,而變態心理學又是這個領域中*有趣的部分(盡管我們肯定有所偏愛)。雖然不是所有接受過變態心理學訓練的人都會從事研究工作,但他們仍然非常依賴自己的專業素養和技能,既要具備提出問題的能力,又要具備將信息連貫而有邏輯地綜合起來的能力。例如,當臨床醫生初次見到一位來訪者或患者時,即會對其進行很多提問,試圖了解與其相關的信息。除了這些信息之外,臨床醫生也會依據目前*新的研究成果來選擇*佳的治療方法。20 年前、10 年前甚至5 年前,*好的治療方法也不一定是今天*好的治療方法。社會在進步,知識在不斷積累和更新,新的研究成果在不斷地發表,而這一切都是推動變態心理學領域發展的引擎。在這一章中,我們介紹變態心理學的研究領域,以及成為該領域的工作者所需要參與的各種培訓活動。需要說明的是,我們這個領域中的某些問題可能比你想象的更加復雜和具有爭議。我們還提供了異常行為的人群在總體人口中所占比例的基礎信息。本章第二部分為研究性的內容。我們將盡可能向你解釋如何研究人類的異常行為。研究是變態心理學學科發展的核心。你對如何進行研究了解得越多,就會越明白研究結果的作用和意義。1.1 什么是異常?解釋我們如何定義異常及如何對精神障礙進行分類你可能會驚奇地發現,我們對于異常或障礙的定義目前仍然沒有達成共識。我們并非沒有定義,當然有,但是我們還在不斷地尋找一個真正令多數人都滿意的定義。(Lilienfeldet al., 2017; Stein et al., 2010)。1.1.1 異常的指標為什么定義精神障礙這么困難?一個重要的原因是:沒有任何一種單一的行為能確定一個人的異常。不過,我們的生活中也確實明顯存在著一些異常的指標(Lilienfeld et al., 2017;Stein et al., 2010)。我們知道,任何單一指標本身都不足以定義或是用來判斷異常。當一個人在以下諸方面的問題中遇到的情況越多,他/ 她也就越有可能患上某種形式的精神障礙:1. 主觀痛苦:如果人們感覺到心理的痛苦,我們傾向于認為這是異常的表現。抑郁癥患者和焦慮癥患者都主述有明顯的內心痛苦。但如果是一個處于躁狂期的患者呢?這類患者可能不會感覺到任何痛苦。事實上,多數患者不愿意吃藥,因為他們不想失去躁狂時亢奮的快感。也許明天的考試會令你憂心煩躁,但我們很難將你的主觀痛苦定性為異常表現。雖然在很多情況下主觀痛苦是異常的一個癥狀,但它既不是我們界定異常的充分條件(所謂充分條件,是指如果有此行為,則一定是異常),也不是必要條件(所謂必要條件,是指如果是異常,則一定有此行為)。2. 適應不良:適應不良的行為通常是異常的一個指標。厭食癥患者可能會大幅度限制食物的攝入量,從而導致自己非常瘦弱,以至于需要住院治療。抑郁癥患者可能會遠離朋友和家人,有可能連續幾周甚至幾個月無法工作。適應不良的行為不僅影響人們的幸福感,還會影響他們對于生活的感受,甚至導致他們喪失工作及與人交往的能力。但并非所有的障礙都會產生適應不良。比如騙子和職業殺手,他們都明顯具有反社會人格障礙——前者可能會巧舌如簧地騙走人們畢生的積蓄,后者則會拿他人的生命來換取報酬。這種行為適應不良嗎?對于他們來說并沒有,因為這是他們謀生的方式。而我們認為他們是異常的,因為不論怎樣,他們的行為對于社會來說都是適應不良的。3. 統計偏差:“異常”一詞的字面意思就是“偏離正常”。但是,簡單地把統計上罕見的行為看作異常行為,并不是我們對異常行為的正確定義方式。比如,統計數據顯示,天才就很罕見,我們卻不認為他們異常。反過來講,僅僅通過某些數據在統計上的常見也并不說明就是正常的。比如,普通感冒就很常見,但它仍然被視為一種疾病,智力障礙則會被認為是異常的反映。這告訴我們,在定義異常時,我們會做出價值判斷。如果某件事在統計上罕見且不符合期望(如智力功能嚴重受損),我們更可能認為它是異常的;如果某件事在統計上罕見但符合期望(比如天資聰穎),我們則認為是正常的。4. 違反社會準則:所有文化都存在規則。其中一部分是正式的法律,另一部分形成了行為規范或道德標準。雖然有些社會規則在一定程度上是武斷的,但是,當人們不能遵守這些由法律、傳統或道德所形成的規則時,我們可能會認為他們的行為是異常的。例如,當一位母親溺死她的孩子時,人們立即意識到這是異常行為。對于賓夕法尼亞州的阿米什人來說,開汽車或觀看電視節目是極不正常的行為。但我們都知道,這兩項活動其實是賓夕法尼亞州絕大多數居民的日常行為。當然,對這些行為的判定很大程度上取決于違規的程度和頻率。如前所示,當一種行為既違反了社會標準,又在統計上屬罕見,那么這種行為*有可能被認為是異常行為(或稱作變態行為)。相比之下,許多人都有過違章停車的經歷。這種不遵守規則的情況在統計上非常普遍,以至于我們經常不認為這是異常的。然而,對于母親溺死嬰孩,人們會立刻意識到這是異常行為。5. 社會適應不良:并非所有的規則都是明確的,也不是所有對規則的違反都會困擾我們。如果一個人違反了某一不成文的社會規則,周圍的人可能會感到不適或不安。想象一下,你坐在一輛乘客稀少的公共汽車上,大多數的座位都空著。某人上車后直接坐在了你的身旁,你會有什么感覺?這個人的行為不正常嗎?為什么呢?這個人其實沒有違反任何正式的規則。他買了車票,理論上可以坐在任何他喜歡的地方。但是你卻會產生社交不適感。你可能會想:為什么這個人周圍有那么多空位置不坐,非要坐在我的旁邊,他有什么企圖嗎?這時,你可能會認為這是一種行為異常。換而言之,社會適應不良是我們識別異常的另一種潛在方式。但同樣,這些行為其實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實際環境。比如,如果上車的人是你認識的,那么要是他/ 她沒有坐在你的旁邊才會顯得更奇怪。6. 不合理性和不可預測性:在社會傳統和一定的文化背景下,我們會預測人們的行為方式。雖然有時候稍微地打破傳統反而會給生活增添情趣,但是,在某些時刻,我們很可能會認為某種特定的不符合傳統的行為是異常的。比如,坐在你旁邊的人突然無緣無故地大叫,你很可能會認為這種行為是異常的,因為它不可預測,所以對你來說是一種驚嚇。精神分裂癥患者的言語和行為常常是混亂且不合理的,這樣的行為也可能是雙相情感障礙躁狂期的一個癥狀。然而,也許*關鍵的因素是我們對一個人是否有能力控制自己行為的評估。如果我們提前知道了室友將要在校園莎士比亞戲劇《李爾王》中扮演李爾王,當他在宿舍里排練,聽他背誦劇本,以及看到他做出戲劇中那些夸張的動作時,我們不會認為有什么不妥;但是,如果換一個場景,我們突然發現室友躺在了地板上,亂撲亂撞,嘴里還大聲背誦著莎士比亞的劇本,在不知道緣由的情況下,我們很可能會給醫院打電話求助。7. 危險性:對自己或他人構成危險的人被認為是心理異常的,這似乎相當合理。事實上,如果患者明確威脅要傷害自己或他人,治療師需要將有自殺傾向的患者送進醫院,或者報警以幫助受到威脅的人。但是,如同其他的異常因素一樣,如果我們僅把危險當作異常唯一的特征,就會遇到問題。戰斗中的士兵有精神疾病嗎?那些開車技術極差的司機呢?這兩類人都有對他人構成危險的可能性。然而,我們并不會認為他們患有精神疾病。還有一類是極限運動愛好者或有危險嗜好的人(如喜歡自由潛水、蹦極、賽車或飼養毒蛇作為寵物等),這類人常常會對自己構成一定的危險,但我們也不會視這些人為精神病患者。相反,我們不能假定被診斷為精神障礙的人就一定具有危險性。雖然某些精神患者犯下過嚴重的罪行,但是沒有精神障礙跡象的人也可能犯罪。事實上,研究表明,對于患有精神疾病的人來說,危險的發生多數屬于意外,而并不會構成一種規律(Corrigan & Watson, 200)。*后值得特別說明的是,異常行為的界定總是涉及整個社會的判斷,基于價值觀和社會期望。這意味著文化在評判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此外,由于人類社會在不斷演化,對于某些行為的評判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有所改變,10 年之內被認為是異常或反常的行為,有可能在10 年或20 年之后就被世人認可了。曾經,同性戀被歸類為一種精神障礙,但是現在這一狀況已經得以改變(于1974 年從正式的分類系統中刪除)。在肚臍或鼻孔上穿洞曾經被普遍認為是十分反常的行為,當時的人懷疑這類人有精神健康問題。然而,時至今日,這樣的裝飾甚至已經成為某種時尚,由于司空見慣以致很少再會引人注意。而兩種態度之間,也就僅僅經過了一代人的時光。此外,你還能想到哪些行為現在已經被認為屬于正常范圍,但在以往的歷史中被認為是異常的?當你思考這些問題時,參閱專欄“我們周圍的世界”中所描述的那個人。他的確是一個與眾不同的人,但是他的行為是否屬于異常呢?你認為大家會取得共識嗎?
變態心理學 作者簡介
【美】吉爾·胡利(Jill M. Hooley)哈佛大學心理學教授,哈佛大學實驗精神病理學和臨床心理學項目負責人。胡利教授通過使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技術,在抑郁癥患者和邊緣型人格障礙患者的情緒調節以及非自殺性自傷行為等方向上取得了重大研究成果,并于2000年獲得“亞倫·T.貝克精神病理學研究杰出獎”,于2015年獲得美國精神病理學研究協會頒發的“約瑟夫·祖賓精神病理學研究終身成就獎”。胡利博士曾任美國精神病理學研究協會主席,并著有多部學術著作。此外,她還曾擔任《臨床心理科學》雜志副主編、《應用和預防心理學》副主編及《咨詢和臨床心理學雜志》《家庭心理學》《人格障礙》等期刊的編委。【美】詹姆斯·布徹(James N. Butcher) 明尼蘇達大學心理學系名譽教授,曾任該校臨床心理學項目主任和副主任19年之久,并已在變態心理學、跨文化心理學、人格評估等心理學領域出版著作60余部,發表論文250余篇。【美】馬修·諾克(Matthew K. Nock)哈佛大學心理學教授。2011年,他因在自殺和自我傷害行為方面的研究獲得麥克阿瑟“天才獎”。
- >
推拿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姑媽的寶刀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月亮虎
- >
中國歷史的瞬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