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往事分明在,琴笛高樓——查阜西與張充和(精) 版權信息
- ISBN:9787101147810
- 條形碼:9787101147810 ; 978-7-101-14781-0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往事分明在,琴笛高樓——查阜西與張充和(精) 本書特色
一、作者長期致力于古琴歷史與文獻的整理與研究,學術積累豐厚;又曾參與整理即將出版的查阜西文集,并從事編纂查阜西年譜,更兼多位師友助力,接觸核心材料得天獨厚。在撰寫本書過程中,直接或間接采訪了張充和、查阜西之子查克承、鄭穎孫之女鄭慧等多位當事人,既做到無一字無出處,又細節豐富,真實可信。如今,寫張充和的文章與著作可謂多矣,但能讓張充和本人滿意,被她贊賞者,唯此而已。 二、本書四色全彩印刷,裝幀極為精美,隨文配有數量眾多的重要照片、手稿、書畫,其中相當一部分是首次披露。尤其值得稱道的,是附冊以經折裝的形式,完美復刻了張充和抄寫贈給查阜西的昆曲譜《長生殿·彈詞》手卷。這一張充和早期書法作品是**次面世,長約十米,精美絕倫,僅此一件,已屬超值之選。 三、張充和的書法弟子、學者白謙慎為本書題簽并作序,古琴家龔一、昆曲家梁谷音、掌故家趙珩、藝術史家范景中、文史學者揚之水,皆欣然列名推薦本書。
往事分明在,琴笛高樓——查阜西與張充和(精) 內容簡介
上世紀三十年代末,許多中國知識分子為躲避戰亂而流寓西南。一代古琴大家査阜西在昆明結識了琴人鄭穎孫、音樂學家楊蔭瀏及其表妹琵琶名家曹安和,也認識了年輕的張充和,開始了“樂人詞家,朝夕晤對”的歲月。抗戰勝利后的一九四六、一九四七年,查、張兩家皆居蘇州,琴笛之會仍斷續有之。隨著時局的動蕩,一九四八年張充和婚后遠赴美國,兩人從此再無機緣見面,直到査阜西去世的前一年(一九七五年),方恢復了書信聯系。本書通過大量詩文、日記及口述、未刊手稿等資料細致梳理張充和與查阜西的交往,生動展現了二人之間的真摯友誼,娓娓道來,曲折動人。同時,作者將二人之間的交往放置于大的歷史背景之下,描繪了古中國的優雅如何在一群現代知識分子那里賡續傳承。正如同白謙慎先生在序言中所說,作者“懸鵠高遠,與眾不同,寫的是兩位文化人的故事,揭橥的卻是一段罕為人知的琴學歷史”。全書另配相關圖片60幅,擬四色彩印。目錄、樣稿請見附件。
往事分明在,琴笛高樓——查阜西與張充和(精) 目錄
故事與歷史(代序)/白謙慎
**章 重招梅隱
一、《甘州》唱和本事
二、查阜西
第二章 珍重記前游
三、楊家大院
四、龍溪幻影
五、當時嘯傲見天真
六、高樓銀燭春花影
七、度長空、一掬見龍泉
八、多少歡娛都夢幻
第三章 萬里寄寒泉
九、干戈未損好春光
十、劍膽琴心
十一、琴名辨正
十二、“蠙山琴士韻泉顧氏”考
第四章 盡艱辛事事,不掛上眉頭
十三、喜佳音萬里,故人猶健
十四、撫新詞、臨風緘淚
本書所涉文獻
張充和《八聲甘州》的版本
關于莊劍丞抄本《琴人書札》
征引及參考文獻目錄
往事分明在,琴笛高樓——查阜西與張充和(精) 作者簡介
嚴曉星,江蘇南通人,學者、媒體人。著有《近世古琴逸話》、《梅庵琴人傳》、《金庸識小錄》、《七弦古意:古琴歷史與文獻叢考》等,編有《高羅佩事輯》、《民國古琴隨筆集》、《莊劍丞古琴文稿》等,主編《上海圖書館藏古琴文獻珍萃·稿鈔校本》、《掌故》叢刊、《現代琴學叢刊》等。
- >
莉莉和章魚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山海經
- >
史學評論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姑媽的寶刀
- >
唐代進士錄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