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兩種文化之爭 戰后英國的科學、文學與文化政治
-
>
東方守藝人:在時間之外(簽名本)
-
>
易經
-
>
辛亥革命史叢刊:第12輯
-
>
(精)唐風拂檻:織物與時尚的審美游戲(花口本)
-
>
日本禪
-
>
日本墨繪
中國游藝史話(典藏版)/傳媒藝苑文叢 版權信息
- ISBN:9787507847802
- 條形碼:9787507847802 ; 978-7-5078-4780-2
- 裝幀:簡裝本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中國游藝史話(典藏版)/傳媒藝苑文叢 本書特色
知名歷史學者講述中國傳統游戲藝術,呈現博大精深的游藝文化。
中國游藝史話(典藏版)/傳媒藝苑文叢 內容簡介
中國人懂得生命的意義和生活的藝術。游藝蘊含著超凡脫俗、愉悅快樂的人生哲學,獨特典雅,精致細膩,充滿活力和趣味,體現著中華民族的樂觀主義精神。中國人創造出圍棋、象棋、蹴鞠、捶丸、麻將、風箏、七巧板、九連環、酒令等眾多游藝項目,祖輩相襲,傳承不絕。本書摘取古代游藝寶庫中很為耀眼的幾顆明珠,娓娓講述中國游藝歷目前那些可愛而動人的故事。
中國游藝史話(典藏版)/傳媒藝苑文叢 目錄
一、帝堯之世,擊壤而歌
二、石球、陶球之謎
三、河圖洛書、九宮圖和圍棋
四、黃帝作蹴鞠與堯舜造棋
第二章 春秋戰國游藝
一、弈與博
二、六博的歷史故事
三、對酒設樂,雅歌投壺
四、龍舟競渡溯源
五、秋千的傳入
六、魯班、墨子造木鳶
七、孔子的游藝思想
第三章 秦漢三國游藝
一、神仙棋話
二、漢代古圍棋盤
三、仙人六博
四、古代的跳棋游戲
五、陳思王創骰子的誤說
六、劉太公的愛好
七、“舍蹴鞠而好彈棋”
八、曹植的《斗雞賦》
九、藏鉤、射覆和投壺
第四章 兩晉南北朝游藝
一、“忘憂清樂在枰棋”
二、“盤龍癖”之樗蒲
三、彈棋名家譜
四、六面體骰子的傳入
五、周武帝制象戲
六、投壺的新氣象
七、“海陵斗鵝”的傳說
八、廬山赤鱗魚
九、《璇璣圖》、高末和踢毽子
第五章 隋唐五代游藝
一、“酒食罷無事,棋槊以自娛”
二、唐詩與圍棋
三、中國圍棋傳朝鮮、日本
四、寶應象戲
五、博戲的盛行
六、龜背戲與宮棋
七、打馬球壁畫與擊鞠
八、氣球與白打
九、拔河兆豐年
十、“斗雞走馬勝讀書”
十一、繁富多彩的酒令
第六章 宋遼金元游藝
一、宋元文人弈趣
二、《七國象棋》和《投壺新格》
三、中國象棋的定型
四、蒙古草原上的棋戲
五、李清照與《打馬圖經》
六、宋徽宗的馬球詩
七、中國古代的“高爾夫球”
八、嬰戲圖中的童戲
九、閑時節打髀(bì)殖
十、“我識南屏金鯽魚”
十一、賈似道與《促織經》
十二、分茶游戲
十三、獅貓的故事
第七章 明清游藝
一、《明宣宗宮中行樂圖卷》賞析
二、宣德蟋蟀罐的前世今生
三、由盛至衰的蹴鞠活動
四、珍貴的明清游藝文物
五、從馬吊牌到撲克牌
六、天花噴礡的奇妙煙火
七、從《群嬰斗草圖》說起
八、豐富多彩的兒童游戲
九、嘎拉哈和抓子兒
十、風靡世界的“唐圖”(Tangram)
十一、消寒迎春的“九九消寒圖”
十二、隆冬時節話冰嬉
十三、“東方圣魚”傳四方
十四、嘉靖帝與“霜眉”的故事
后 記
主要參考文獻
中國游藝史話(典藏版)/傳媒藝苑文叢 節選
**章 中國游藝的起源
游戲是人類與其他動物都具有的一種本能活動,游藝則是人類獨有的文化現象和精神活動,融入了人類的思想智慧和創造能力,是其他動物的本能游戲無法比擬的。中華民族的游藝活動有著五千多年的悠久歷史,170萬年前,我國大地上出現了*早的人類,那時“人民少而禽獸眾”,人們“食草木之實,鳥獸之肉”,“未有麻絲,衣其羽毛”。人類的生存環境十分艱苦,但生活并不單調。在食可果腹、風和日暖的時候,他們會進行各種有意識的嬉戲,學術界稱之為超越動物生理機制驅動下的“娛樂原欲”。所以,中國古代典籍《毛詩?序》 中說:“情動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詠歌之;詠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意思是說,人的內心情感是通過語言、表情、歌唱、舞蹈來充分表達的,這段話說明藝術起源于人類傳達情感的需要,而游藝的產生同樣是因為人類精神世界的需求。動物的游戲是捕獵能力的模擬與練習,而人類的游戲是情感和思想的表達,是對物質生活的藝術升華,所以古代哲人將人類的游戲稱為“游藝”,也就是游戲的藝術。
遠古時代,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和人類自身的進化,人類的各種感覺和意識變得豐富深刻起來,那種受生理機制驅使、無意識的游戲演變成了有意識的精神活動。人類的勞動與休閑、部落紛爭和神靈崇拜等對游藝的產生都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休閑時間的出現是游藝活動產生的前提。《詩經?民勞》中說:“民亦勞止,汔可小休。”勞動之后的休息時間,人類需要游戲或歌舞等消除疲勞,獲得精神的愉悅。在人類歷史的早期階段,游藝與祭祀和巫術活動混雜在一起,娛神與娛己的功能同時存在。朱光潛在論述藝術與游戲的起源時說:“藝術和游戲都是要在實際生活的緊迫中發生自由活動,都是為著享受幻想世界的情趣和創造幻想世界的快慰,于是把意象加以客觀化,成為具體的情境。”朱光潛明確指出游戲的產生是在原始社會物質生產豐富之后,人類有了閑暇時間后產生的,從而由精神的愉悅快樂轉化成客觀的玩具和游戲情境。
早期游藝活動的產生和演變過程可以從擊壤、球戲、圍棋等游戲種類的產生上反映出來,而后期眾多游藝活動的起源則變得更為多樣化,與社會文化、風俗、宗教、軍事以及人們對自然界的認識和各種科學知識都有著密切的關系。我們在探索中國游藝起源的問題時,既要注重早期游藝活動產生的自發性,也不能忽視游藝活動產生的社會性。在世界游藝發展史上,中國游藝史具有歷史悠久、內涵豐富、傳承連續、兼容創新等鮮明特色。
一、帝堯之世,擊壤而歌
擊壤是一種古老的民間游戲,起源于傳說中的帝堯時代。東漢王充《論衡?藝增篇》引《尚書》記載:帝堯時,“有年五十擊壤于路者,觀者曰:‘大哉!堯德乎!’擊壤者曰:‘吾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鑿井而飲,耕田而食,堯何等力?’”意思是說:堯的時候,有老者在田間的路上擊壤。看熱鬧的人說:“真好哇!如果沒有堯的恩德,老人家哪有閑暇玩擊壤呢?”老者聽了這番議論,很不高興,沖著他大聲說:“我太陽出來去耕作,直干到很晚才休息,吃水靠自己鑿井,吃糧靠自己耕種,堯與我們有什么相干?”這首《擊壤歌》是我國古代民謠的代表作,歌頌了堯時代的太平盛世,展現了遠古先民原始簡樸的安閑與快樂。堯是我國原始社會晚期黃河流域部落的首領,他鼓勵人們開墾農田,發展歷法,人民豐衣足食,被后世譽為圣賢。擊壤源于古代農業生產,是農民在田間閑暇時利用身邊的土塊發明的游戲。《說文解字》上說:“壤,柔土也。”所以東漢劉熙《釋名》曰:“擊壤,野老之戲,蓋擊塊壤之具,因此為戲也。”擊壤是中國早期投擲類游藝的典型代表,游戲的方式非常簡單,就是將土塊置于遠處,人們手拿另一塊土塊去擊打遠方的土塊,以擊中為勝。這種擊壤游戲一直流傳至今,現今許多地區都有類似“打瓦”“拽包”之類的兒童游戲,其起源便是擊壤。
擊壤的起源說明游藝是在人們衣食豐足,出現閑暇時間以后產生 的,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與人們的生產活動有著密切的聯系。遠古時代,我們的祖先為了生存,憑借自己創造的簡陋生產工具,向大自然索取生活資料。當人們處在茹毛飲血的時代,衣不蔽體,食不果腹,根本無暇于娛樂游藝。隨著人類生活資料逐步豐富,人們在得到溫飽之后,才有了閑暇時間,有了獲得精神享受的要求。于是,那些曾是訓練生產技能的活動便以娛樂游藝的形式再現出來,追逐演變成賽跑,攀登轉變為秋千、爬繩,投射發展成為擊壤、投壺等游戲活動,人們生產勞動中的工具和自然界的動植物便成為*早的玩具。堯時代的擊壤游戲*初采用的用具不過是*普通的土塊,隨著歷史的發展,擊壤的用具演變成木制或石制等材質,規則也更加完備。
擊壤不僅是*早的投擲技能類游戲,也是*早的節令游戲。節令游戲的出現源于歷法的完善,農耕時代,歷法節令保障了農業生產和日常生活的正常運作,人們才有了真正意義的閑暇時間。《莊子?讓王》中說:“春耕種,形足以勞動;秋收斂,身足以休食。”反映的正是古代農民依節令進行耕種和休息。《尚書?堯典》說,帝堯時創制完善了歷法,劃分出春分、秋分、夏至、冬至,為民眾提供了時間秩序的法則。擊壤游戲流傳到后世,依舊多在冬春的農閑時間進行。明代文獻中記載,江南地區流行的打棒壤游戲“即古之擊壤”,是冬天兒童們玩的游戲。童謠唱道:“楊柳青,放風箏;楊柳黃,擊棒壤。”
社會生產的發展帶來兩個積極的結果,一是社會財富的增加,二是閑暇時間的增加。人們有了比過去多得多的閑暇時間,充實人們閑暇生活的游藝活動便迅速地發展起來。原來簡單的游藝逐漸發展成為復雜的娛樂形式,或演變成新的游藝種類。擊壤在三國和兩晉時已相當流行。晉朝的盛彥寫了一篇《擊壤賦》,認為擊壤是眾多游戲中*有趣味的游戲,“論眾戲之為樂,獨擊壤之可娛”。這時的“壤”演變為專門的用具,一種長一尺四寸、寬三寸、前寬后窄、形狀如屐(古代的一種木鞋)的木制品。宋代以后,擊壤進一步演變為多種游戲形式,稱作拋堶、飛石、擲磚、打柭柭、打瓦等。
中國游藝的產生源于人們追求內心愉悅的精神需求,從產生的那一刻起便具有文化屬性。擊壤是上古原生態的田間娛樂活動,后人將其演繹為對太平盛世的贊揚,對閑適農耕社會生活的向往。南朝詩人謝靈運《初去郡》詩中說:“即是羲唐化,獲我擊壤聲。”“羲唐”是伏羲氏和堯的并稱,擊壤是上古羲唐太平盛世的象征物。唐代詩人薛存誠《聞擊壤》詩云:“堯年聽野老,擊壤復何云。自謂歡由己,寧知德在君。”贊美了太平盛世人們發自內心的歡樂,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和諧狀態。擊壤游戲對中國文化的發展也產生了深刻影響。宋代著名理學家邵雍將自己的詩集命名為《伊川擊壤集》,唐代畫家韓滉,宋代李嵩、勾龍爽,元代趙孟頫,明代崔子忠等都畫過《堯民擊壤圖卷》。
二、石球、陶球之謎
文物是一定歷史時期人類社會活動的產物,保存著人類的具有歷史、藝術、科學價值的遺物和遺存,古代游藝文物提供了中國古代游藝發展過程中重要的實物或文獻信息,真實地反映了古代游藝的面貌,成為研究中國游藝的重要史料。
石球是指經過人類加工的圓形石料,作為原始人狩獵和敲砸食物的用具,*早出現在距今170 萬—50萬年的云南元謀猿人、陜西藍田人、北京周口店猿人遺址中。到了距今7000—5000年的新石器時代,石球開始小型化,直徑多在2—6厘米,磨制精細,其用途引起學術界的興趣。西安半坡遺址152號墓是一個三四歲女孩的墓葬,出土了三個磨制非常精細的石球和一個陀螺玩具。石球與陀螺玩具兩件隨葬品同時出現在女孩的墓葬中,意味著石球所具有的玩具性質。目前,學術界普遍認為半坡遺址出土的石球是一種球形玩具,寄托著家人希望女孩在另一個世界依然能夠玩這些玩具的愿望。
除石球外,考古學家在山東、安徽、湖北、四川、浙江等地龍山文化、薛家崗文化、大溪文化、屈家嶺文化、良渚文化等新石器時代的文化遺存中,發現距今7000—5000年的陶球。山東淄博在董褚遺址中出土一件陶球,白褐色泥陶質,表面潤澤光滑,古樸自然,屬于距今4600年的龍山文化。安徽省潛山市王河鎮薛家崗文化遺存的陶球用紅沙泥土燒制,直徑為2—9厘米,空心,薄殼,內心裝有陶丸,搖之有聲,球面有紅彩、黑彩不同顏色,有斜刺花紋,有的鏤孔,鏤孔數量不一,其中一件陶球鏤孔有136個。這些陶球形態對稱均衡,具有古拙樸實之美。考古研究者認為許多陶球已超越了生產工具的范疇,成為當時人們精神文化生活的娛樂品,是一種精致的兒童玩具。
在玩具的起源問題上,不同形態玩具產生的時間是不同的。球形具有其他形狀所不具備的特點,有親切感和趣味性,不停地滾動*容易引起兒童的游戲興趣,形態也便于掌握把玩,所以球形兒童玩具可能是*早出現的玩具。從半坡遺址石球和眾多新石器時代遺存中的陶球來分析,在中國游藝發展史上,新石器時代已經產生了原始兒童玩具,這既印證了學術界關于游戲起源于人類本能的觀點,也說明兒童玩具是*早的游藝用具,兒童是人類游藝活動的*早參與者。兒童的游戲活動是一種幻想世界和尋求快樂的本能需求,尤其是人類社會的早期階段,在“野老之戲”擊壤產生之前,原始人類的孩童已經開始游戲活動,而游戲玩具或取材于大自然,或由身邊的勞動或生活用具改制而成。
人類兒童期的游戲不同于其他動物,因為人類兒童期的游戲除本能 需求外,還有人類社會和文化的影響。兒童在游戲獲得愉悅的同時,培養學習和傳承的能力,可以模仿和創造新的游戲和玩具。韓非子在《韓非子?外儲說左上》中說:“夫嬰兒相與戲也,以塵為飯,以涂為羹,以木為胾,然至日晚必歸餉者,塵飯涂羹,可以戲而不可食也。”意思是說,孩童做游戲,用塵土當飯,用稀泥充當湯羹,用木塊當大肉,到了晚飯的時候,這些塵土、稀泥的飯羹只可以游戲,卻不能吃。韓非子的觀點說明早期兒童游戲用的玩具就來自大自然,如同石球和陶球,這種“過家家”的游戲是兒童對成人社會生產生活的模仿,同時也是一種創造兒童幻想中的世界。后世許多兒童游戲的產生和發展大都沿襲游戲需求及模仿和創造的過程,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生活所有物品都有可能成為兒童游戲時使用的玩具,并演繹出如夢如幻、妙趣橫生的童話故事。
三、河圖洛書、九宮圖和圍棋
中國的游藝起源于遠古時代人們的生產生活,除了直接來源于自然界或人類社會的具體事物外,還與人們對宇宙和自然的認識,以及與人們的天文、地理、氣候等知識有關。
相傳在遠古伏羲氏統治天下的時候,洛陽東北孟津縣境內的黃河里浮出龍馬,背負“河圖”。在夏禹治水的時候,洛河里出現一只神龜,背馱“洛書”。伏羲依河圖而演成八卦,大禹靠洛書而治水成功。這兩幅神秘而又奇妙的圖形蘊含了遠古先民對宇宙和自然界的認識與想象。一般認為河圖為圓,象征天,洛書為方,象征地。河圖上的符號代表著天上的星座,洛書上的符號則代表反映地域觀念的九州。后來,在洛書的基礎上,出現了一種“九宮圖”。它在一個由若干個排列整齊的數組成的正方形中,任意一橫行、一縱行及對角線的幾個數之和都相等。這種排列的圖表,就是數學里說的幻方或縱橫圖。
在唐宋時期,人們在九宮圖的基礎上發明了一種“重排九宮”的數學游戲,這就是移塊玩具的“老祖宗”。“重排九宮”的玩法是制作一個帶有3×3個方格的方盒,里面放8塊正方形木塊。木塊上分別寫有1至8這8個數字。玩時,先把8塊木塊隨意地放在方盒內,然后利用一個空的方格,使隨意排列的木塊排出具有一定規律的順序來。后來,人們在“重排九宮”玩具的基礎上,創造出至今仍然風靡世界的益智游戲“華容道”。華容道是中國古老民間益智游戲的代表,數學原理深奧,變化多端,體現了中華民族的聰明才智,與魔方、鉆石棋并稱為“智力游戲界的三大不可思議”。從現有文獻來看,華容道游戲大約發明于19世紀30年代,但它的淵源卻非常古老,是一個名副其實的中國益智游戲。
河圖與洛書相結合,并結合古代的八卦思想,又演變成了“太極圖”。太極圖中的黑白相對的對稱結構暗示宇宙間陰陽的變化和自然界永無休止的運動。這種遠古的思維方式在圍棋這一游藝項目中得到充分的體現。圍棋的圓形棋子代表天,方形棋盤代表地。黑白棋子則分別代表著陰、陽。陰陽*初的含義是指冷和熱,后來便具有了抽象意義,即表示黑暗與光明,而且還表示女性和男性。古代人認為一切事物都是在陰陽的消長與融合中發展的。圍棋棋盤上的“天元”代表著方位坐標的中心;分布在棋盤上的8個“星”,分別代表了東、南、西、北、東北、東南、西北、西南8個方位;四個角上的星和天元,代表了“五岳”;四個角星則體現春、夏、秋、冬四季中*有特征的那一天。這反映了古人對地域方位和季節的認識。如果把棋盤上的天元、星構成圖形,不正與“洛書”的圖形相近嗎?難怪古代學者總是把圍棋與天文、地理、陰陽、五行等聯系起來。《敦煌棋經》中說:“碁子圓以法天,碁局方以類地。碁有三百一十六道,放周天之度數。”元代虞集在《玄玄棋經》序中說:“夫棋之制也,有天地方圓之象,有陰陽動靜之理,有星辰分布之序,有風雷變化之機,有春秋生殺之權,有山河表里之勢。”在古人創造圍棋等游藝活動的過程中,融入了他們對宇宙和自然界的認識。除圍棋外,古人的科學智慧體現在諸如象棋、六博、葉子戲、風箏、七巧板等游藝中。
四、黃帝作蹴鞠與堯舜造棋
古代神話是原始人類口頭傳承的文化結晶,在萬物有靈的觀念支配下,原始人類建構了瑰麗神奇的神話世界。在中國游藝的創造中融入了原始人類對宇宙萬物的看法,神話世界成為游藝產生的土壤。朱光潛在《文藝心理學》中認為,游戲的特點之一是“它們都是意象的客觀化,都是在現實世界之外另創意造世界”。中國的游藝起源于遠古時代,因為那時沒有文字記載,游藝產生的情形是靠世代口頭相傳下來的,黃帝作蹴鞠和堯舜造棋的神話和傳說正是遠古游藝產生的曲折反映。
蹴鞠,亦稱蹙鞠、蹋鞠。“蹴”,意思是腳踢;“鞠”即皮球,早期的鞠是用毛充填皮囊而成,宋代以后出現了充氣的皮球。蹴鞠與現在的足球很相似,是我國古代人們非常喜愛的一種娛樂游戲。史籍中記載,蹴鞠是黃帝發明的。西漢學者劉向在《別錄》中寫道:“蹴鞠,傳言黃帝所作,所以練武士知有材也。”1973年湖南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先秦佚書《十六經》,其中《正亂篇》記載了黃帝戰勝蚩尤的經過和對蚩尤的懲處,可補上古文獻的不足。黃帝俘獲蚩尤后,下令將蚩尤的皮作箭靶,剪蚩尤的頭發作旌旗的飾物,把蚩尤的骨肉剁成肉醬,而且“充其胃以為鞠,使人執之,多中者賞”。意思是說:用蚩尤的胃填充做成球,讓人們踢,踢中數量多的人可以獲得賞賜。這段記載不僅反映了古代部落戰爭的野蠻性和原始巫術的盛行,而且佐證了黃帝始作蹴鞠的可能性。《十六經》成書于戰國后期,多采納傳說中黃帝和臣下的問答。傳說黃帝有許多發明創造,制作衣裳,挖掘水井,發明弓箭,創造文字、音律等,蹴鞠的發明歸于黃帝,符合古人崇拜圣賢而把許多發明創造歸為遠古圣君的思維模式。古人云:“圣人作之,而天下不以為疑。”陜西、山西等地的新石器時代遺址中發現有大量精致的石球,說明球戲已經產生,從石球演變成填充動物的皮毛而制作皮球并不困難,皮球的產生意味著蹴鞠游戲的出現。從《十六經》等文獻記載來看,蹴鞠起源于原始社會末期,早期的蹴鞠與戰爭有關,是由某種武士技能演變成為娛樂性的游戲。
古代神話傳說中有不少講到棋類游戲的起源。戰國末年的著作《世本?作篇》記載:“堯造圍棋,丹朱善之。”丹朱是堯的長子,頑劣不堪,喜歡帶著隨從臣仆,到各地游歷。那時洪水泛濫,丹朱不顧百姓疾苦,總是乘船到處游蕩,稍不遂意,就大發脾氣。堯見丹朱驕傲乖戾,教育無效,便制作了圍棋來教丹朱玩,希望用弈棋來潛移默化地改造丹朱的性情,結果丹朱從此真的改邪歸正。據說堯給丹朱制作的圍棋是用文桑木做棋盤,拿犀角和象牙做棋子的。唐代詩人皮日休不同意堯造圍棋之說。他寫了一篇《原弈》的文章,認為圍棋是斗智的游戲,詐謀奇計是常理,堯是仁義禮智的圣君,“豈能以害詐之心,爭偽之道教其子哉”!他認為圍棋是戰國時謀士們發明的。
在象棋的起源上也有類似的傳說。如,北宋晁補之《廣象戲格序》說:“象戲,兵戲也。黃帝之戰,驅猛獸以為陣,象,獸之雄也,故戲兵以象戲名之。”此外,還有舜造象棋教育商均和象的傳說。商均是舜的兒子,他少年時,驕橫不馴,愚笨無知。為此,舜也用象棋來教育商均,培養他的智力。另一個傳說是,象是舜的異母弟,性格傲慢狠毒,多次想謀殺舜。為此,舜把他禁居起來,又恐他寂寞,所以為他發明了象棋,使他有所娛樂。因他名叫象,所以稱作象棋。堯、舜造圍棋、象棋的神話傳說雖然難以考證,但它們反映了圍棋、 象棋的起源很早。考古發掘的材料可以推測堯造圍棋、舜造象棋的傳說,在甘肅永昌縣鴛鴦池新石器文化遺址、仰韶文化遺址中都曾發現一種“棋盤紋圖案”,這種圖案線條均勻,格子整齊,類似圍棋盤。甘肅永昌縣鴛鴦池遺址出土一個彩陶罐,上繪有縱橫各十至十三道類 似圍棋盤的圖案。當然,這還不是圍棋棋盤本身,但是說明當時具有 萌發圍棋的可能性。
圍棋的起源始終充滿著神仙洞府的色彩。歷代圍棋繪畫中有儒佛道三教共同弈棋的繪畫題材,名為三教會棋。美國費城藝術博物館收藏一件金大定元年(1161)豆形瓷枕,上繪《三教會棋圖》。河北宣化遼代張文藻墓也發現一幅表現仙弈神話的《三教會棋圖》。遼寧法庫葉茂臺遼代墓葬出土了一件《深山會棋圖》,描繪了山路上數位隱士前往會棋的場景,是另外一種意境下的神仙會棋。三教合一題材的繪畫雖然出現的年代較晚,但與堯舜造圍棋的古代神話一脈相承,寓意著圍棋起源的悠久和神奇,反映出古人“天人合一,君子比德”的神仙思想。
有趣的是,在一些國家的百科全書中,明確寫著中國圍棋的發明時間。例如,《大不列顛全書》中說:“圍棋,公元前2306年起源于中國。”《美國百科全書》說:“圍棋于公元前2300年由中國發明。” 根據中國夏商周斷代工程的研究,公元前2306年是堯的時代,國外各百科全書的說法顯然也是依據了中國古書中“堯造圍棋”的傳說, 承認圍棋源于中國,距今已經有四千多年歷史。
神話傳說作為上古流傳下來的超現實的歷史記錄,與巫書、圖騰崇拜和原始宗教混雜在一起,口頭傳承經過后人的文字記載,可能部分失去原始的狀態。盡管如此,神話傳說如同歷史現實的夢境,無論內容是否荒誕神奇,都是歷史客觀存在的曲折反映。研究古代游藝的起源要結合人類學、考古學的研究成果,透過神話傳說可以還原歷史的真實。
中國游藝史話(典藏版)/傳媒藝苑文叢 作者簡介
王宏凱,高等教育出版社編審,長期從事高等教育教材編輯出版工作。1983年畢業于北京師范大學歷史系,業余從事明清史、中國教材發展史、中國文化史等方向的研究,曾任中國歷史教學研究會常務理事、中國歷史文獻研究會理事,明史研究會、北京史研究會會員。專著有《益智愉心的中國古代游藝》《明成祖營建北京始于永樂四年考》等,合著有《中國隋唐五代習俗史》等,發表《清末“學校教科書委員會”史略》《美國弗利爾美術館藏中國貓畫考》等文章百余篇。
- >
自卑與超越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姑媽的寶刀
- >
朝聞道
- >
莉莉和章魚
- >
巴金-再思錄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