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道德經(jīng)說什么
-
>
電商勇氣三部曲:被討厭的勇氣+幸福的勇氣+不完美的勇氣2
-
>
新時期宗教工作與管理
-
>
帛書道德經(jīng)
-
>
傳習錄
-
>
齊奧朗作品·苦論
-
>
無障礙閱讀典藏版:莊子全書
近思錄詳注集評 版權信息
- ISBN:9787229157371
- 條形碼:9787229157371 ; 978-7-229-15737-1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shù):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近思錄詳注集評 本書特色
適讀人群 :熱愛傳統(tǒng)文化,喜歡閱讀國學經(jīng)典;對理學和心學感興趣者欲讀懂朱熹,必先看《近思錄》;欲讀懂《傳習錄》,必先讀懂《近思錄》 將先賢的真知灼見以語錄體的形式來呈現(xiàn)的經(jīng)典,我們熟悉的是《論語》《道德經(jīng)》《傳習錄》等,同樣的經(jīng)典《近思錄》雖然暢銷近800年,曾經(jīng)讀書人人手一冊,在現(xiàn)當代卻被忽視和嚴重低估。如今人人都追捧《傳習錄》,殊不知宋以后塑造、奠定中國人乃至東亞人文化性格和思維方式的是《近思錄》。《近思錄》在中國文化思想史上占據(jù)著極為重要的地位。它匯編北宋四位大思想家周敦頤、張載、程頤、程顥 600多則精彩語錄,高度濃縮四位大師的思想精華,有“性理諸書之祖”之稱。錢穆先生說:“后人治宋代理學,無不首讀《近思錄》。”而我們知道,理學在宋以后主宰中國人乃至東亞人的思想七八百年。《近思錄》還起著承前啟后的經(jīng)典作用。一方面它總結、融合了儒、釋、道三家的精華,另外一方面為陽明心學提供了豐腴的思想素材。正如臺灣學者朱高正所言:“沒有《近思錄》的基礎,你去讀《傳習錄》,你自以為懂,其實是不懂的。” 更為重要的,《近思錄》是了解朱熹思想的起點。朱熹在編撰《近思錄》時正處于創(chuàng)作的井噴期,當時他已完成對周敦頤、張載代表作的解讀,也將二程著作整理完備,思想成熟,對于大師們的思想與作品了然于胸。在《近思錄》中,他巧妙地把周敦頤的無極、太極之說與二程性命學說貫通融會,把宋代理學的源頭從二程推到周敦頤,又將張載的《西銘》提升到哲學的高度,使自己的思想不再限于二程學,融會北宋四子學說于一體。可以說,朱熹用周、程、張的語言建立了自己簡明精巧的理學體系,《近思錄》的問世是朱熹學派及其思想確立的標志。《近思錄》編好之后,朱熹的整個思想體系基本上就定型了,后來只是做了一些完善的工作而已。所以,欲讀懂朱熹,必先讀《近思錄》。朱熹稱《近思錄》為“圣學之階梯”。他解釋說,《四書》是儒學元典《五經(jīng)》的入門階梯,《大學》是《四書》的綱領,《近思錄》按大學“三綱八目”(明明德、親民、止于至善;正心、誠意、格物、致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規(guī)模來編輯周、程、張四子語錄,所以讀《近思錄》可以和《大學》相補充,并循級而上,漸登圣學殿堂。如果說《白鹿洞書院揭示》是濃縮版《大學》,《近思錄》便是完整版《大學》。從內(nèi)容來看,《近思錄》廣博而貼己,集“古圣賢窮理正心修己治人之要”,談論與每個人息息相關的話題:天地是怎樣構成的,人性是怎么來的,人的氣質(zhì)如何變化,我們應該如何讀書,如何提升自我的修養(yǎng),治國平天下的基本原則是怎樣的。經(jīng)過幾百年持續(xù)不斷的傳播,《近思錄》中的思想*終成為中華民族的文化基因。現(xiàn)代讀者若想走進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堂奧,閱讀《近思錄》是一條終南捷徑。國際朱子學泰斗陳榮捷的《近思錄詳注集評》堪稱《近思錄》注解珍本,主要有兩個特點,一是“以朱注朱”,二是博采眾長。《近思錄》問世后,朱熹有許多議論、評說文字散見于各書,是理解《近思錄》*好的注腳。陳榮捷選用朱子論述八百多條,“以朱注朱”,一不離本意,二容易理解,因為朱熹極善于用淺顯的比喻來讓人理解深奧的內(nèi)容。陳榮捷博采眾長,從葉采、江永等《近思錄》優(yōu)秀注本中精挑細選,又從日本、朝鮮學者的注本中篩選注評,輯錄評語不在于多而全,而在于恰當而精辟。有一條便一語中的的,也有從多個角度對一句話的理解進行多層次闡釋的,其目的在于幫助讀者準確、深入理解經(jīng)典的含義。如果你想讀懂《近思錄》,《近思錄詳注集評》無疑是不二之選。
近思錄詳注集評 內(nèi)容簡介
本書是國學經(jīng)典《近思錄》的詳注集評版。國際著名的中國哲學宗師、朱子學研究專家陳榮捷先生發(fā)揮自己中國哲學研究和資料整理的專長, 對《近思錄》各種版本中的評語進行梳理和篩選, 收錄了朱熹以及南宋至今中、日、韓三國幾十個《近思錄》注家、評述者、研究者對其詞、句、篇等進行解說評論的頗具代表性的精要文字, 又對《近思錄》的原文、評語考訂出處, 對涉及的典籍、術語、引語、人名、地名等進行詳細解釋, 版本權威, 注解翔實全面, 既方便讀者理解《近思錄》原文的含義, 也幫助讀者拓展思維, 從更廣闊的層面上理清理學的來龍去脈, 領悟理學各個核心概念與思想的深刻含義。
近思錄詳注集評 目錄
推薦序……004
引言……012
卷之一 道體(道體)……022
卷之二 為學大要(為學)……074
卷之三 格物窮理(致知)……158
卷之四 存養(yǎng)(存養(yǎng))……210
卷之五 改過遷善克己復禮(克己)……258
卷之六 齊家之道(家道)……282
卷之七 出處進退辭受之義(出處)……298
卷之八 治國平天下之道(治體)……320
卷之九 制度(治法)……338
卷之十 君子處事之方(政事)……362
卷之十一 教學之道(教學)……394
卷之十二 改過及人心疵病(警戒)……408
卷之十三 異端之學(異端)……424
卷之十四 圣賢氣象(圣賢)……438
近思錄后序……朱熹466
近思錄后序……呂祖謙468
引用書目表……470
近思錄詳注集評 節(jié)選
卷之一 道體 7.天所賦為命,物所受為性。(《周易程氏傳》卷一,頁二下,釋《乾卦**??彖辭》)。 朱子曰:這個理在天地間時只是善,無有不善者。生物得來,方始名曰性。只是這理在天則曰命,在人則曰性。(《語類》卷五,第十五條,頁一三四/八三) 又曰:蓋天之所以賦與萬物而不能自已者,命也。吾之得乎是命以生而莫非全體者,性也。故以命言之,則曰元亨利貞,而四時五行,庶類萬化莫不由是而出。以性言之,則曰仁義禮智,而四端①五典②萬物萬事之理,無不統(tǒng)于其間。蓋在天在人,雖有性命之分,而其理則未嘗不同。(《中庸章句》,頁三上,總頁五) ①惻隱為仁之端,羞惡為義之端,辭讓為禮之端,是非為智之端。(《孟子??公孫丑第二上》第六章) ②五典,即五常,仁義禮智信。 …… 卷之二 為學大要 22.所見所期,不可不遠且大。然行之亦須量力有漸。志大心勞,力小任重,恐終敗事。(《河南程氏遺書》卷二上,頁六上下) 佐藤一齋曰:所見是著眼處,所期是規(guī)摹處。(《近思錄欄外書》卷二“所見”條) 37.人之學不進,只是不勇。(《河南程氏遺書》卷十四,頁一下。卷十四皆明道語) 朱子曰:為學不進,只是不勇。(《語類》卷八,第四十一條,頁二一七/一三五) 張伯行曰:學期日進。然既學矣,自當有進境,而亦有學而不進者,或諉諸氣質(zhì),或托之時勢,皆非也。原其故,非懦無志,則餒而因循,直不勇耳。若勇往直前,則食可忘,憂可忘,何論時勢?愚必明,柔必強,何論氣質(zhì)?有不進者,斷無是理也。(《近思錄集解》卷二,頁二十二下) 103.心大則百物皆通,心小則百物皆病。(《張子全書》卷五,《氣質(zhì)》頁六下) 朱子曰:“心大則百物皆通”。通,只是透得那道理去;病,則是窒礙了。(《語類》卷九十八,**一一條,頁四〇一九/二五二九)。 居甫①問:“心小則百物皆病。”如何是小?曰:此言狹隘,則事有窒礙不行。仁則流于姑息,義則入于殘暴。皆見此不見彼。(《語類》卷九十八,**一二條,頁四〇一九/二五二九)。 又曰:此心小是卑陋狹隘,事物來卻沒奈何打不去,只管見礙,皆是病。如要敬則礙和,要仁則礙義,要剛則礙柔。這里只看得一個,更著兩個不得。為敬便一向拘拘,為和便一向放肆沒理會,仁便煦煦姑息,義便粗暴決裂。心大便能容天下萬物。(《語類》卷九十五,**四五條,頁三八九三/二四五一)。 潘子善②以書問:橫渠云,“心要洪放”③。又曰:“心大則百物皆通,心小則百物皆病。”孫思邈云:“膽欲大而心欲小。”④竊謂橫渠之說,是言心之體,思邈之說,是言心之用。未知是否?答曰:心自存要大處,有合要小處。若只著題目斷了,則便無可思量矣。(《文集》卷六十,《答潘子善第三書》頁二十六下至二十七上) ①居甫,徐寓之字。參看卷一,第十三條,注③。 ②即潘時舉,子善乃其字,朱子門人。錄《語類》近四百條,問答亦七八十處。參看拙作《朱子門人》頁三二八。 ③參看本卷,**〇一條。 ④參看本卷,第四十條。 ……
近思錄詳注集評 作者簡介
陳榮捷(1901—1994):歐美學界公認的中國古代哲學和朱子學研究權威。1901年出生于廣東開平縣, 1916年考入香港拔萃書院,學習英文和中文。1924年嶺南學院畢業(yè)后赴美留學,入哈佛大學英語系,1926年改入哲學系。1929年以題為《莊子哲學》的畢業(yè)論文獲哈佛大學哲學博士學位,后相繼在嶺南大學、中山大學、夏威夷大學任教職。1943年任美國東北名校達特茅斯學院中國哲學教授,1951年任該校人文學院院長,是當時東方人在美國擔任的**學術職位。1966年自達特茅斯學院退休,被授以“中國哲學和文化榮譽教授”的稱號。20世紀60年代為各種英文百科全書,包括《大英百科全書》撰寫中國哲學詞條,被歐美學界譽為“把東方哲學文化思想最為完備地介紹到西方的中國大儒”。長期致力于中國古代哲學資料的英文翻譯。1963年,四部英文譯著《壇經(jīng)》《王陽明〈傳習錄〉及其他著述》《老子之道(道德經(jīng))和《中國哲學文獻選編》(又名《中國哲學資料書》)在美國出版。其中《中國哲學文獻選編》集十余年之功,英譯標準極高,至今無人超越,一直是美國院校教授中國哲學的標準教科書。1975年起任哥倫比亞大學中國思想兼任教授,與狄百瑞教授聯(lián)合執(zhí)教哥大新儒學討論班,直至晚年。1978年被選為臺灣地區(qū)“中研院”院士,1980年當選為美國“亞洲哲學與比較哲學學會”會長。在生命的最后二十年里,將全部的學術關注集中在對朱熹的研究和對朱熹研究事業(yè)的推動上。1982年在夏威夷檀香山組織召開“國際朱熹會議”,成為當時世界朱子學術研究的高峰。朱子學研究方面的著作有《近思錄詳注集評》《朱子門人》《朱學論集》《朱熹》《朱子新探索》等,另有作品《王陽明〈傳習錄〉詳注集評》。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史學評論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山海經(jīng)
- >
詩經(jīng)-先民的歌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