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太平記》的時代:南北朝時代-室町時代(講談社·日本的歷史06) 版權信息
- ISBN:9787549634460
- 條形碼:9787549634460 ; 978-7-5496-3446-0
- 裝幀:書寫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太平記》的時代:南北朝時代-室町時代(講談社·日本的歷史06) 本書特色
【關于本書】 本書是“講談社·日本的歷史”第六卷,講述的是日本南北朝時代至室町時代的歷史,在時間上相當于中國的元末明初。 日本史學家新田一郎的經典力作,從物語的角度解讀歷史 東京大學教授新田一郎承襲家學淵源,廣泛涉獵日本文化史、法制史,具有廣闊的研究視野。本書以《太平記》為線索,從“物語”的角度切入歷史,大膽提出歷史在很大程度上是后人“虛構”的觀點,并重申了講述歷史、回溯過往對當下、對現代人的意義。 兩個朝廷同時存在,天皇與將軍針鋒相對,還原一段極具爭議的歷史 京都與吉野朝廷并立,哪個朝廷才是正統的問題一直延續到后世,甚至曾引起政治紛爭。同一時期,鐮倉幕府被推翻,室町幕府建立,天皇與將軍之間的矛盾正是南北朝分裂的導火索。本書聚焦一個不為讀者所熟知的時代,以生動的筆法展現了日本朝廷與武家之間的拉鋸戰,描寫了京都在毀于應仁之亂前的繁華景象。 從中日“南北朝”的異同看兩國歷史文化的差異,管窺日本政權結構的核心 南朝天皇與北朝天皇同出于一個家族,從側面印證了天皇“萬世一系”,其血統不可替代。本書提供了一個解讀兩國政治、歷史與文化差異的新角度。 【關于“講談社·日本的歷史”】 “講談社·日本的歷史”(中文版)共十卷。史學名家湯重南、王勇、王新生、劉曉峰鄭重推薦。 日本史里程碑之作,講談社百年獻禮巨制;日本史學名家寫給大眾讀者的誠意之作。 日本史學泰斗網野善彥領銜出品,十位日本一級學者撰述,十位國/內新銳學者譯介,整套書開放、客觀、國際化,集四十年研究成果,代表日本史學界前沿水準,是一部此前未有的地道日本史。 一套書讀懂日本史。 本套書共10卷,4112頁,200萬字,覆蓋了日本從部落發展為近代國家共2000多年歷史中的重要事件和時期,從東亞與世界的視野出發,有助于我們深刻理解今日之日本,乃至今日之東亞以及今日之世界。 每卷以關鍵問題為錨,日本史學家從內部看自身歷史,既有對宏觀歷史的縱橫把握,也有對微觀歷史的細致體察;講述既有大家風范,又有超強的親和力和可讀性。 中文版歷時五年,精心打造,設計考究,插圖精美,值得日本歷史和文化愛好者閱讀收藏。 從翻譯、編輯到裝幀設計,諸多細節,無不用心。每卷彩插,涉及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社會生活諸多方面,再現經典歷史場景,圖文互證,頗具風格。
《太平記》的時代:南北朝時代-室町時代(講談社·日本的歷史06) 內容簡介
鐮倉幕府末期,一位雄才大略的帝王——后醍醐天皇橫空出世,決心奪回被幕府瓜分的政治權力。同時,各地武士掀起推翻鐮倉幕府的浪潮,源氏武士的后裔——足利尊氏脫穎而出,成為武士階層新的代表。隨著尊氏就任征夷大將軍、建立室町幕府,武士階層與專制王權之間的矛盾再難避免。
本卷以《太平記》為線索,展現了南北朝時期兩個朝廷、兩位天皇并立的特殊局面,并重申了“物語”對現代人、對歷史研究的重要意義。
南北朝,日本歷史中動亂和變革的時代。
書寫者的筆墨緊緊扣住了歷史演進的旋律,記錄下無法掌握自己命運的人們,在歷史中的奮力選擇和追逐的足跡。
——清華大學教授劉曉峰
《太平記》的時代:南北朝時代-室町時代(講談社·日本的歷史06) 目錄
序章作為歷史的《太平記》
**章動亂前夜
**節“蒙古襲來”的遺產
第二節“德政”的歸宿
第二章帝王后醍醐
**節后醍醐親政
第二節建武政權的建立
第三節建武政權的結構
第四節建武政權的理念
第三章將軍足利尊氏
**節建武政權的反作用力
第二節“內亂”的爆發
第三節回歸“傳統”
第四節初期室町幕府的構造
第五節足利氏的內訌
第四章《太平記》的世界
**節京童的視角
第二節內亂再起
第三節南朝的頹勢
第四節二代將軍義詮的時代
第五章社會整合的轉換
**節“法”的確立
第二節文書的滲透
第三節貨幣與流通
第四節認識世界的方式
第五節知識和古制
第六章北山殿源道義
**節幕府體制的穩定
第二節公武關系的重組
第三節南北朝統一
第四節“日本國王”與天皇制
第五節“北山殿”的政務
終章南朝的去向——作為物語舞臺的歷史
《太平記》的時代:南北朝時代-室町時代(講談社·日本的歷史06) 節選
序章作為歷史的《太平記》 《太平記》的成書 良史不采傳說與臆測,而是依據文書和日記等同時代的優質史料,以事實為基礎,構建符合邏輯的歷史。然而,這只是理想狀態,實則難以實現。因為依據史料推斷和復原出來的歷史只是“點”而已,若想重構“線”與“面”的歷史,還原某一時代的歷史圖像,還必須填補“點”與“點”之間的空白。 這并非“說謊”,各類歷史敘述的背景中都包含著無法從史料直接推導出來的“物語”。物語作為歷史的大背景,賦予孤立的歷史事實以不同的意義并使其相互關聯。物語的差異即“歷史認識的差異”,往往造成政治問題。以物語為媒介,對照現在與過去—歷史就誕生于這種行為,而并非存在于某處,等著被人發現。對我們來說,有必要意識到歷史背后的物語,并不斷向其提問。 占據了14世紀大部分時期的是“南北朝時代”,而我們對這段歷史的認識繞不開《太平記》。現存通行本的《太平記》從后醍醐天皇的治世(文保二年[1318]踐祚)寫起,到足利義滿接管政務、細川賴之就任管領的貞治六年(正平二十二年,1367)為止,描寫了約半個世紀的歷史。現行的四十卷(但是第二十二卷在16世紀已散佚,通行本的該卷是根據前后卷的內容補寫的)鴻篇巨制生動再現了那個動亂時代的眾多形象。通過以水戶藩《大日本史》為代表的近世修史事業,以及以這些史書為藍本的近代歷史敘述,《太平記》為我們提供了認識這個時代的基本框架,也規定了我們面對過去的方式。 例如,關于鐮倉幕府的滅亡,我們經常能看見這樣的說明:末期的鐮倉幕府政治衰敗,引發了社會不安,各階層對鐮倉幕府統治的不滿化為倒幕運動,直至建立起以后醍醐天皇為核心的建武政權。實際上,集結在后醍醐天皇身邊的倒幕各集團利益訴求種類雜多,僅在“反幕府”一點上一致,而戰前的“皇國史觀”卻將其功利主義的一面包裝成“尊皇”思想,認為鐮倉幕府從衰退走向滅亡是必然的歷史潮流,而且這種觀點基本上沒有變過。這與《太平記》的看法一脈相承,是將“太平”的到來作為物語結尾,從現在回顧過去。《太平記》承載著諸多現代歷史的認知—南北朝對立的基本構圖,室町幕府在北朝的成立,“下克上”所表現出的舊有秩序的崩潰,等等。 原本就個別事件來看,《太平記》的敘述與更為優質的史料闡述的史實相比有所出入。近代日本的歷史學是從推敲和批判《大日本史》開始的,而《大日本史》*主要的依據就是《太平記》。其中,重野安繹斷定《太平記》描寫的南朝忠臣兒島高德是杜撰的人物,并因此得名“抹殺博士”;另外,久米邦武逐一指出了《太平記》中的虛構之處,并道破“《太平記》無益于史學”。然而,《太平記》原本就不是從超然的立場來記錄的、不帶任何主觀色彩的事實,而是敘述者根據發生在不久之前的事來講述的、與其生活的“現在”有關的物語。毫無疑問,在物語成型的過訂。有學者推測,初版的寫作意圖可能是為在延元四年(歷應二年,1339)去世的后醍醐天皇鎮魂。關于后來的修訂工作,《難太平記》說:“(《太平記》的修訂)中斷了,至近代又不斷續寫。”中斷可能是由于直義失勢,以及玄惠(觀應元年/正平五年[1350]去世)、惠鎮(延文元年/正平十一年[1356]去世)相繼死去。一度中斷、脫離直義掌控的《太平記》修訂工作直到今川貞世所說的“近代”才重新啟動。現在的《太平記》寫到了直義死后的事情,便是此事*好的證明。
《太平記》的時代:南北朝時代-室町時代(講談社·日本的歷史06) 作者簡介
新田一郎,1960年生,畢業于東京大學文學部,修完同校大學院人文科學研究科碩士課程。現任東京大學法學部、同校大學院法學政治學研究科教授。研究領域為日本法制史、中世史,對相撲史研究也有所涉獵。主要著作有《日本中世的社會與法》《相撲的歷史》《法誕生的時刻》(多人合編)等。 鐘放,1998年北京大學國際政治系畢業,2001年入東北師范大學日本研究所工作。長期研讀中國傳統詩歌、日本詩歌與俄羅斯詩歌,曾赴日本大東文化大學、櫻美林大學、岡山大學,俄羅斯西伯利亞聯邦大學,蒙古國立大學訪學。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回憶愛瑪儂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巴金-再思錄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