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兩種文化之爭 戰后英國的科學、文學與文化政治
-
>
東方守藝人:在時間之外(簽名本)
-
>
易經
-
>
辛亥革命史叢刊:第12輯
-
>
(精)唐風拂檻:織物與時尚的審美游戲(花口本)
-
>
日本禪
-
>
日本墨繪
文化記憶:早期高級文化中的文字、回憶和政治身份 版權信息
- ISBN:9787301252611
- 條形碼:9787301252611 ; 978-7-301-25261-1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文化記憶:早期高級文化中的文字、回憶和政治身份 本書特色
★《文化記憶》無疑應當被列入今年面世的思想豐富的著作,作者的見解讓讀者耳目一新。 ——庫爾特·羅伊曼,《法蘭克福匯報》 ★這是一本立論不落俗套、論述層層深入,結論讓人深思的必讀書。 ——克里斯蒂安·邁爾 ★揚·阿斯曼跨越其專業埃及學的界限,對古代文化進行了綱要性的解讀。不僅如此,書中深邃的剖析和令人信服的論證對我們正確理解當下自身的處境將大有裨益。 ——阿爾貝特·馮·西恩丁格,《南德意志報》 ★該書深刻闡述了記憶.身份和文化延續性之間的關系。阿斯曼認為,傳統應當被視為一個動態的、不斷變化的過程,而正典和經典的確立是傳統得以延續的先決條件。 ——戈爾丁·瓊克,《元神》
文化記憶:早期高級文化中的文字、回憶和政治身份 內容簡介
記憶問題是歷史研究中的新領域,叢書中已經收入一本討論社會記憶問題的文集,本書之論題為文化記憶。本書的譯介將會促進國內史學界對記憶問題的深入研究。兩位作者是夫妻,都以研究文化記憶問題而聞名。應叢書主編之約,兩人從兩本專著中選取部分章節,合編為一書。原著分別為Jan Assmann的Das kulturelle Gedaechtnis.(Munich: C.H. Beck, 2nd Edition 1997)和Aleida Assmann的Erinnerungsraeume.(Munich: C.H. Beck, 3rd Edition 2006)。
文化記憶:早期高級文化中的文字、回憶和政治身份 目錄
前言
導論
**部分 理論基礎
**章 回憶文化
緒言
一 對“過去”的社會性建構:莫里斯·哈布瓦赫
二 集體回憶的形式——交往記憶和文化記憶
三 文化記憶的類型:“熱”回憶和“冷”回憶
第二章 書寫文化
一 從儀式一致性到文本一致性
——卡農:如何界定此概念
第三章 文化認同和政治想象
一 認同、意識和反思性
二 民族的產生作為對集體認同的基本結構的升級
第二部分 個案研究
緒言
第四章 埃及
一 埃及書寫文化的基本特征
二 充當“法則”的王朝后期神廟
第五章 以色列與宗教的發明
一 作為抵抗手段的宗教
二 起到回憶作用的宗教:《申命記》作為文化記憶術的范例
第六章 法律精神促成歷史的誕生
一 表現為懲罰與拯救的歷史
二 以意志神學為標志的歷史被神學化:從“超凡的事件”到“超凡的歷史”
第七章 希臘與思維的規訓
一 希臘與書寫文化的結果
二 荷馬與希臘民族的形成
三 接合性:希臘的書寫文化與思想進化
結語 文化記憶理論概述
參考文獻
人名索引
內容索引
譯后記
文化記憶:早期高級文化中的文字、回憶和政治身份 節選
《文化記憶:早期高級文化中的文字、回憶和政治身份》: 這一點的正確性是毫無疑問的,我們無需對此再作強調。今天我們更為關注的是另一個問題:為什么相比較而言,人類的這種“原始本能”在某些社會或者文化中發展得更為充分?①此外,這種人類擁有的本能或者說意愿——假定人類真的擁有這些——在某些社會中,不光是遠沒有被發展起來,甚至是出現了完全與之相悖的行為。因此,我懷疑這所謂的歷史感是否真的存在,并認為文化記憶這個概念顯得更為謹慎和合適一些。和尼采一樣,我的出發點是,人類的記憶在自然狀態下的*根本形式是遺忘而非回憶,而回憶、對過去本身及對其產生的研究和梳理的興趣,才是需要被闡釋的問題。我認為,與其談論一種特殊的意愿或者本能,不如在具體情況中探尋為何人們會著手去關心自身過去。首先,我可以確定的是,相比較而言,對過去的興趣起初并未表現為一種對“歷史”的特殊興趣,它首先是普遍而具體表現為對論證合法性、證明正當性、達成和解、做出改變等的興趣,而且其發揮作用的框架可以用回憶、傳承和認同來圈定。在這個意義上,我們可以考察歷史回憶的鎮靜作用或者刺激作用,或者說,這其中那些起到阻礙作用的成分和起到激發作用的成分。古埃及文化為研究這一問題提供了一個非常合適的例子,因為我們在那里看到的是,一個社會的過去以無與倫比的壯觀姿態出現在人們眼前,他們擁有詳盡的編年史和法老名單,然而,他們卻幾乎從未真正著手去研究過去。2.“冷”的和“熱”的類型 對這個問題的研究要回溯到列維斯特勞斯及其對“冷社會”和“熱社會”的區分,肖特也曾探討過這一問題。列維一斯特勞斯認為,冷社會追求的是“可以借助于自身的社會機構,用一種近乎自動的方式,將歷史因素對社會平穩和連續性可能產生的影響消解掉”。①他在別處提到這個問題時,談到了一種“智慧”。“冷”社會“似乎獲得或保有了一種特殊的智慧,每種試圖通過進入歷史來獲取些什么,并以此改變社會結構的嘗試,都會遭到這種智慧令人絕望的抵抗”。而與此相反,“熱”社會的特點是“永不知足地追求改變”,它將自己的歷史內化,從而使其成為發展的動力。但是,相對于“無歷史性”和“缺失的歷史意識”來說,“冷”不光是另一個詞語或比喻,列維一斯特勞斯所說的“冷”不是指缺乏什么,而是一種值得肯定的工作,它同時擁有一種特殊“智慧”和專門“機構”。冷并不是文化的零起點,冷是被生產出來的。它涉及的不光是這個問題:社會在何種范圍內、以何種方式創立了一種歷史意識,它同時還涉及另一個問題:社會在何種范圍內、以何種方式、借助于哪些社會機構和社會機制,實現了“凍結”變遷的目的。“冷”文化并非遺忘了那些“熱”文化回憶著的內容,而是生活在另外一種回憶中,為了這種回憶,“冷”文化有意不進入歷史之中,而“冷”回憶恰好服務于此。 ……
文化記憶:早期高級文化中的文字、回憶和政治身份 作者簡介
揚·阿斯曼(Jan Assmann),國際知名埃及學專家,現為德國海德堡科學院院士,兼任德國考古研究所、德國歷史人類學研究所等機構研究員。從1970年代起組織有關記憶問題的跨學科研究,開創“文化記憶”理論,在學術界產生廣泛影響。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莉莉和章魚
- >
隨園食單
- >
經典常談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山海經
- >
史學評論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