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以利為利:財政關系與地方政府行為
-
>
立足飯碗 藏糧于地——基于中國人均耕地警戒值的耕地保護視角
-
>
營銷管理
-
>
茶葉里的全球貿易史(精裝)
-
>
近代華商股票市場制度與實踐(1872—1937)
-
>
麥肯錫圖表工作法
-
>
海龜交易法則
全球金融失衡與治理 版權信息
- ISBN:9787521729825
- 條形碼:9787521729825 ; 978-7-5217-2982-5
- 裝幀:一般純質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全球金融失衡與治理 本書特色
1.智庫前沿研究成果,剖析后疫情時代金融改革和發展趨勢的重磅讀本。2.學術價值和政策建議價值兼具,吳曉靈、黃益平、曹遠征、盛松成鼎力推薦。3.關注金融領域的熱點話題,預測金融科技、數字貨幣、全球金融安全的未來趨勢。
全球金融失衡與治理 內容簡介
優選經濟失衡是本世紀以來靠前社會面臨的日趨嚴峻的新挑戰,由它引發的優選金融危機使優選金融體系處于崩潰的邊緣,優選金融治理沒有發揮應有的作用。優選金融體系脆弱性的根源在哪里?未來怎么應對?上海發展研究基金會在2016年和2017年分別發布了《優選金融治理:挑戰、目標和改革》和《優選金融失衡:含義、影響和對策》這兩份研究報告,本書以這兩份報告為基礎,重新進行了梳理、補充和更新。作者提出,金融不平衡是優選不平衡的一個重要側面,但往往容易被人們有意或無意地漠視。優選金融不平衡,或者說失衡的本質是優選流動性供給和需求持續和過度的不匹配,其主要的外在表現是跨境資本流動的過度增長和大幅波動,其根本原因是優選金融治理存在一系列缺陷,其中主要的則是一國的主權貨幣充當了優選的信用和儲備貨幣。因此,作者認為,應對失衡是優選金融治理的未來之路,并提出了優選金融治理改革的目標和具體建議。
全球金融失衡與治理 目錄
前言 I
**篇
失衡——全球金融體系的脆弱根源
**章?? 全球金融失衡的含義 003
一、全球不平衡等于全球貿易不平衡嗎? 003
二、全球金融不平衡對全球經濟的沖擊遠大于貿易不平衡 006
三、全球金融失衡的經濟后果 013
四、全球金融失衡的根源 020
第二章?? 全球金融失衡的傳導與沖擊 026
一、發達經濟體貨幣政策對全球流動性的驅動 026
二、金融中介的流動性創造 030
三、新興經濟體承受的金融外部沖擊 033
第二篇
失衡溯源——全球金融治理框架的缺陷
第三章?? 國際貨幣體系具有內在不穩定性 041
一、“美元本位制”的缺陷 042
二、匯率與國際收支調節機制的缺失 044
第四章?? 國際金融治理機構難以充分發揮作用 048
一、國際金融治理機構概述 048
二、國際金融治理機構面臨的挑戰和改革建議 057
第五章?? 貨幣政策缺乏國際協調 073
一、金融自由化與貨幣政策的潛在成本 073
二、金融全球化與貨幣政策的溢出效應和溢回效應 077
三、貨幣政策國際協調的現狀 081
第六章?? 全球金融監管存在的缺陷 084
一、金融全球化與監管國別化的矛盾 085
二、監管理念的偏頗 087
三、宏觀審慎監管的缺失 089
四、“大而不倒”的問題 092
五、金融監管的滯后性 095
第三篇
應對失衡——全球金融治理的未來之路
第七章?? 強化貨幣政策的國際協調機制 101
一、宗旨和目標 101
二、具體建議 103
三、建立貨幣政策的國際協調機制的可行性 108
第八章?? 對跨境資本流動實施有效監測和監管 111
一、監測跨境資本流動的新指標 111
二、對跨境資本流動的監管建議 118
第九章?? 完善多層次全球金融安全網 128
一、當前背景下完善全球金融安全網的重要性 128
二、全球金融安全網發展現狀和面臨的挑戰 130
三、政策建議 145
第十章?? 構建全球化的金融監管體系 152
一、“一宏三微”的監管內容框架 152
二、全球宏觀審慎監管 153
三、對全球系統重要性金融機構的監管 154
四、對跨境資本流動的監管 155
五、對復雜金融創新工具和衍生產品的監管 155
第十一章?? 應對全球金融失衡的長期設想 157
一、多元儲備貨幣體系 158
二、超主權儲備貨幣體系 163
附錄?? 杠桿率、利率和風險偏好的相互作用機制:
理論模型 169
全球金融失衡與治理 節選
在2008 年全球金融危機爆發后的一段時間內,有一種說法,認為這次全球金融危機與1929—1933 年的世界經濟大危機相比,其造成的社會負面影響并沒有那么嚴重。但現在看來,這個說法有點早了。實際上,2008 年全球金融危機以后,美國也出現了“茶黨”運動和“占領華爾街”運動,兩者是一右一左的民粹主義運動,后來在歐洲又出現了英國脫歐,在意大利、法國等國出現了民粹主義思潮抬頭的現象,一直到特朗普當選美國總統,這一切都反映了這次全球金融危機至少是民粹主義抬頭以及逆全球化的一個重要原因。如果說,1929—1933 年的世界經濟大危機是“急性發作”,那么2008 年的全球金融危機就是“慢性潰瘍”。眾所周知,治療慢性病并不比治療急性病更容易。 毫無疑問,經濟全球化具有雙面的效果。一方面,使得國家之間的收入差距縮小了。另一方面,在一個國家內部,特別是發達國家內部,各個階層經濟收益都受到了影響,甚至有一部分社會階層還受到了經濟全球化所帶來的傷害,例如美國的藍領工(Milanovic,2019)。由于受廉價勞動力因素的驅使,加之追求經濟效益,美國公司紛紛將生產線遷往勞動力成本較低的發展中國家,同時物美價廉的進口商品又導致一部分留在美國國內的工廠利潤減少,甚至難以生存。因此,美國藍領工人的就業機會大為減少,進而影響到了他們的生活。就解決上述問題而言,需要美國等發達國家在制度安排、政策措施上做出必要的應對,然而,遺憾的是這些情況并未出現。可以這樣說,*近出現的逆全球化、民粹主義的思潮其實是2008 年全球金融危機的負面效果以及一些國家應對經濟全球化的措施不足導致的共同結果。在這樣一個過程中有一個錯誤的觀念發揮了很重要的作用,即在談到全球不平衡時,有些人就武斷地把它等同于經常項目不平衡或者說貿易不平衡,甚至以此批評包括中國在內的新興市場國家與發展中國家(Bernanke,2005)。正如大家所知道的,經濟全球化包括多種因素的跨境流動,例如商品、勞動力、資金、技術、信息等。那不禁要問,為什么談到全球不平衡,僅僅就指貿易不平衡而不提其他方面,特別是金融不平衡,這不是非常奇怪嗎?當然,也有些人,比如國際清算銀行(BIS)經濟學家申炫松(Shin)、博里奧(Borio)等,他們認為金融不平衡也是全球不平衡中的組成部分,甚至更為重要,而經常項目不平衡并不是引發全球金融危機的主要外部原因(Gourinchas,2012)。他們發現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爆發以前,實際上歐洲與美國的經常賬戶是平衡的。然而歐洲跨國銀行通過其在美國的分行從美國的貨幣市場上借入大量的美元,調回到歐洲。同時在美國市場上購買大量結構性產品,壓低了美國金融市場的利率,因此誘發了美國的金融危機(Shin,2012)。我們認同他們提出的“全球金融不平衡”的概念,并在這個基礎上對其內涵進行挖掘,擴大了其外延,認為全球金融不平衡(或失衡)a 是指全球流動性的需求和供給在不同經濟體之間存在持續和過度的不匹配,而且進一步認為相比貿易不平衡而言,金融不平衡對全球經濟的負面影響更為嚴重。為什么這樣說呢?**,全球已經存在一個由資本流動量、資本流動方向,以及杠桿和信貸增長等因素構成的全球金融周期。它與芝加哥期權交易所(CBOE)使用的市場波動性指數(Volatility Index,VIX)呈負相關關系,受到G4 國家(美國、歐元區、日本、英國),特別是美國貨幣政策的驅動,并*終對資本跨境流動以及其他國家的匯率和貨幣政策產生很大的影響(Rey,2013)。縱觀世界金融發展歷史,金融周期的幅度遠遠超過商品周期的幅度,因而對經濟沖擊的程度更大,也給全球的經濟帶來更多的沖擊。第二,資本的集中度大大高于商品的集中度,大量資本集中在少數對沖基金和大型資產管理公司中,它們對跨境資本的推動和沖擊力是大于商品貿易的。而商品貿易則是分散的、有形的、緩慢的,遠不如資本流動那樣量大且迅速。另外,無論是經常項目還是貿易賬戶,它們都是一個凈量,反映的是一段時間內對進出口貿易額的總結,細節則在簡單的正負相抵中被掩蓋。而資本跨境流動在一個時點所呈現的是一個毛值,它體現出來的沖擊力度,無疑是大大超過凈量的(喬依德,2017)。不僅如此,從對社會的負面效果來看,金融不平衡比貿易不平衡更為嚴重。它加劇了收入的不平衡,金融業不僅控制了更多的資源,財富也更為集中,而且從業人員的收入也大大高于制造業或者其他部門。此外,還存在一種類似于“資源詛咒”的現象。由于美元在世界貨幣中占據主導地位,所以美國的金融部門非常發達,資源和人才都向該部門集中,這導致了制造業的收入和就業機會相對減少,從而對藍領工人造成了很不利的影響。這里著重闡述了全球失衡可能產生的后果,并不意味著否認貿易失衡會帶來的負面影響,只是認為必須對全球不平衡的內涵有全面而準確的理解,從而避免由此產生的政策錯位以及輿論偏差。不言而喻,準確把握經濟全球化有著明顯的政策含義。麥肯錫前幾年有一個報告指出,金融危機發生時的跨境資本流動總量是現在的三倍,如此巨大的跨境資本流動是發生全球金融危機的原因之一(McKinsey Global Institute,2017)。《金融時報》的肖恩·唐南在解讀這份研究報告時指出,“在美國總統唐納德·特朗普等經濟民族主義者威脅要設置新的貿易壁壘的當今世界,圍繞全球化的辯論被過去半個世紀商品貿易激增及其對社會的沖擊所主導。大多數經濟學家在表示擔心通向更高程度經濟一體化的進程如今可能在逆轉時,主要憂慮的正是這類商品貿易。被較少談論的是資本流動,或者金融全球化的狀態。然而,資本流動過剩是導致全球金融危機的主要原因之一——可能也會是滋生下一場危機的誘因”。對于目前存在的因理論上的不準確而造成的輿論上的偏差,沒有比這段話解釋得更清楚、更明白的了。
全球金融失衡與治理 作者簡介
喬依德 上海發展研究基金會副會長兼秘書長,財政部國際財經研究專家工作室專家,國際金融30人論壇執行理事。1985年進入美國哈佛大學肯尼迪政府學院公共管理專業學習。獲碩士學位后在哈佛國際發展研究所進行研究工作。1995年由美國紐約人壽派往中國擔任中國首席代表、總經理至2003年5月,然后進入上海發展研究基金會,負責日常工作至今。在《國際經濟評論》《比較》《清華金融評論》《第一財經日報》《金融時報》中文版等媒體上發表了大量的論文和文章。參與編寫的主要作品有《全球金融大變局》等,譯作有《國際經濟秩序的演變》等。 何知仁 上海交通大學安泰經濟與管理學院博士后,金融學博士,美國哥倫比亞大學訪問學者。主要研究領域:中國宏觀經濟、國際金融。曾任上海發展研究基金會研究員,系《全球金融格局的變化和中國對外金融》等研究報告的主要作者,與喬依德先生等合著《全球金融大變局》,在核心期刊發表論文數篇。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唐代進士錄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回憶愛瑪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