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兩種文化之爭 戰后英國的科學、文學與文化政治
-
>
東方守藝人:在時間之外(簽名本)
-
>
易經
-
>
辛亥革命史叢刊:第12輯
-
>
(精)唐風拂檻:織物與時尚的審美游戲(花口本)
-
>
日本禪
-
>
日本墨繪
文化資源學 版權信息
- ISBN:9787560749884
- 條形碼:9787560749884 ; 978-7-5607-4988-4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文化資源學 內容簡介
文化軟實力是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重要組成部分。當前,文化的地位和作用未有過的突出。在經濟生活中,經濟文化化和文化經濟化是兩股不可阻抑的發展潮流。特別是文化產業的發展如火如荼,正成為新的經濟引擎。然而,文化產業畢竟不是無本之木,需要前提和基礎——文化資源。
文化資源學 目錄
**節 文化資源、文化產業與文化強國
第二節 “文化資源魔咒”
第三節 文化資源的整合與創新
第二章 文化資源的解構與重構
**節 文化資源解構與重構的維度
第二節 區域文化資源開發的解構與重構
第三節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解構與重構
第三章 歷史建筑物保護
**節 建筑遺產保護與城市景觀
第二節 建筑物保護的理念
第三節 建筑物保護的方式
第四章 歷史街區保護
**節 歷史街區的文化價值
第二節 歷史街區保護的原則
第三節 歷史街區的保護措施
第五章 歷史城市保護
**節 歷史城市的保護歷程
第二節 歷史城市的類型
第三節 歷史城市的保護
第六章 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保護
**節 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的現實困境
第二節 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的認定
第三節 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的保護
第七章 昆曲的傳承和推廣
**節 昆曲的歷史流變
第二節 昆曲“入遺”
第三節 昆曲的保護和發展
第八章 故宮的產業開發
**節 文化旅游
第二節 館藏
第三節 影視
第九章 青島中山路歷史街區復興
**節 青島中山路歷史沿革
第二節 青島中山路的價值及衰落
第三節 青島中山路復興
第十章 臺兒莊古城的再生
**節 臺兒莊古城再生的前提
第二節 臺兒莊古城的開發方式
第三節 臺兒莊古城再生的經驗與啟示
后記
文化資源學 節選
《文化資源學》: 二、“實”:作為“資源”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作為“虛”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非物質”的理念已經深入人心。然而,僅僅從“非物質”理解非物質文化遺產則是片面的、不完整的。這是因為,理解非物質文化遺產需要從“文化”和“資源”兩個視角去思考,才更接近非物質文化遺產自身。從“文化”的角度看,非物質文化遺產是無形的,是“虛”的。從“資源”的角度看,非物質文化遺產卻是有形的,是“實”的。 非物質文化遺產之“實”體現在方方面面。比如,作為“人”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是可見的,作為“物”的琳瑯滿目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產品是實實在在的。當我們提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時候,更多提到的是“非物質”,而“非”卻是不可見、不可觸摸的。那么問題在于,“非”從何處可知其存在?當我們循此思路追問下去,勢必會得出“非”來自“是”。這里的“是”就是“物質性”的“人”或“物”。此處的“人”可以理解成龐大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群,而“物”則是與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群秉持技藝相關的各種器物或場所。也就是說,認知作為“非”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必須從作為“物”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入手。 在生活中,當我們說“某某為非物質文化遺產”時,實際上是從“物”開始的。既然是“物”,那么就可以作為一種資源來理解。“資源”是一個經濟學概念。因而,作為一種“資源”,非物質文化遺產就具有經濟屬性,具有稀缺性的特征,就可以通過價格機制,在市場上創造經濟效益。 與從“文化”的視角理解非物質文化遺產不同,從“資源”的角度所理解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是面向市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市場上遭遇困境,很大程度上是由非物質文化遺產從業者對消費者的需求認知不足引起的,甚至存在較大認知誤區,主要體現在以下三點: **,消費者喜歡原汁原味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產品。關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變”與“不變”是一個充滿爭議的話題。從學術的角度講,這個話題可以永遠地討論下去。出現這種爭議的根本原因在于論爭的核心是一個“文化”議題。然而,消費者喜歡什么樣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產品卻是一個“經濟”議題,盡管它與“文化”有關。這個問題的復雜性在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市場生存問題是一個“文化”和“經濟”的問題。當我們強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文化性”時,實際上是在強調非物質文化遺產產品的正外部性。但是,從市場的表現看,消費者不一定關注非物質文化遺產產品的正外部性,更有可能選擇那些價格低廉的、粗制濫造的充滿負外部性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產品。因此,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從業者來說,在保持非物質文化遺產產品正外部性的同時,還要摸準消費者的趣味,促使其購買行為的發生,是一個極具挑戰性的問題。解決這一問題,非物質文化遺產產品是保持不變還是被動求變抑或主動求變,恐怕是市場選擇的結果。 第二,消費者看中的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產品的“非實用性”。非物質文化遺產產品主要是由手工完成,耗時長,人力成本高,因此市場價格就高。大多數非物質文化遺產從業者,覺得非物質文化遺產產品價格高合情合理。“合情”是因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產品所含“文化”價值高,“非實用”的效用屬于精神需求,自然需要付出更多的金錢成本。“合理”因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產品生產時間成本高,為回收高生產成本自然需要產品的高定價。這一思路內含的邏輯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產品更接近藝術產品,因而希望達到“藝術品”的價格。其實,非物質文化遺產產品和藝術產品是兩種不同的產品。藝術產品的消費者定位是小眾,產品可以歸為奢侈品,其產品對消費者而言,既有收藏價值,也有投資價值,“非實用”價值更為突出。很顯然,非物質文化遺產產品屬于生活化的產品,其消費者定位應為大眾,產品歸為“生活用品”更為妥帖,“實用性”價值所占比重更大。因此,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從業者來說,需要關注消費者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產品的“實用性”需求,并給出一個合理的、大眾可以接受的產品價格。 ……
文化資源學 作者簡介
唐月民,男,博士,山東藝術學院藝術管理學院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山東省首批文化產業專家庫成員,著有《中國電視傳媒產業化研究》《文化產業十八講》《文化市場營銷學》等。
- >
史學評論
- >
姑媽的寶刀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唐代進士錄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