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兩種文化之爭 戰后英國的科學、文學與文化政治
-
>
東方守藝人:在時間之外(簽名本)
-
>
易經
-
>
辛亥革命史叢刊:第12輯
-
>
(精)唐風拂檻:織物與時尚的審美游戲(花口本)
-
>
日本禪
-
>
日本墨繪
中國傳統文化概觀 版權信息
- ISBN:9787030253293
- 條形碼:9787030253293 ; 978-7-03-025329-3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中國傳統文化概觀 內容簡介
本書在吸收近年來中國傳統文化研究近期新成果的基礎上,對中國傳統史化作了全面而簡明的介紹。本書采用的是當代的學科分類法,即將傳統文化分為中國傳統哲學、倫理道德、宗教、法文化、教育、文學、藝術、史學、禮儀文化、衣食住行和科技文化十一類,分別介紹其基本概況,基礎知識和有關理論,使學生通過學習能夠認識和掌握我國很好傳統文化,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增強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本書適用于高等專業人才培養的人文素質通識教育,也可作為中國傳統文化教育的專門教材。
中國傳統文化概觀 目錄
緒論
**章 中國傳統文化產生發展的條件與背景
**節 中國傳統文化產生發展的自然地理環境
第二節 中國傳統文化產生發展的社會經濟基礎
第三節 中國傳統文化產生發展的社會政治結構
思考題
第二章 中國傳統哲學
**節 中國傳統哲學的發展歷程
第二節 中國傳統哲學的主要代表及其思想
第二節 中國傳統哲學觀及思維方式的影響
思考題
第三章 中國傳統倫理道德
**節 中國傳統倫理道德思想的發展歷程與特征
第二節 中國傳統倫理道德思想的主要內容與規范
第三節 中國傳統倫理道德的揚棄
思考題
第四章 中國傳統宗教
**節 中國原始宗教
第二節 道教與中國傳統文化
第二節 佛教與中國傳統文化
思考題
第五章 中國傳統法文化
**節 中國傳統法文化的發展歷程
第二節 中國傳統法文化的特質
第二節 中國傳統法文化的反思
思考題
第六章 中國傳統教育
**節 中國傳統教育制度及科舉制度
第二節 中國傳統教育思想及其特征
第三節 中國傳統教育思想對現代教育的影響
思考題
第七章 中國傳統文學
**節 中國傳統文學發展概覽
第二節 中國傳統文學的文化性格與基本特色
第三節 中國傳統文學的現代意義
思考題
第八章 中國傳統藝術
**節 中國傳統藝術發展概覽
第二節 燦爛的古代藝術成就
第三節 中國傳統藝術的民族特色
思考題
第九章 中國傳統史學
**節 中國傳統史學的發展概覽
第二節 中國傳統史學的特質與優良傳統
第三節 中國傳統史學與中國傳統文化
思考題
第十章 中國傳統禮儀文化
**節 中國傳統禮儀概說
第二節 中國傳統禮儀舉要
第三節 中國傳統文明禮儀的現代價值
思考題
第十一章 中國傳統衣食住行
**節 服飾文化
第二節 飲食文化
第三節 建筑文化
第四節 古代的交通工具
第五節 中國的傳統節日
思考題
第十二章 中國傳統科技文化
**節 中國傳統科技文化的發展
第二節 中國古代主要科技成就
第三節 中國傳統科技文化的反思
思考題
第十三章 中外文化交流與中國傳統文化的現代化
**節 中國傳統文化的對外傳播與對外來文化的吸收
第二節 中國傳統文化的成就和特點
第三節 中國傳統文化的現代化
思考題
主要參考書目
后記
中國傳統文化概觀 節選
《中國傳統文化概觀》: 二、中國古代的政治制度 (一)宗法制度 所謂宗法,就是宗族之法,是宗族內部以血緣關系為基礎,標榜尊崇共同的祖先,區分尊卑長幼,確定繼承秩序,確定宗族成員不同的權利和義務的法則。 宗法制度孕育于商代,定型完備于西周,源于氏族社會父系家長制公社成員間的親族血緣聯系,是這種血緣關系與社會政治等級關系密切交融、滲透、固結的產物。在父系氏族社會里,世系以父系計算,父權家長支配著整個家庭成員。進入階級社會以后,統治階級在父系家長制的基礎上,對政治、經濟特權的繼承和分配,統治階級內部成員身份的確定,都作出了系統的規范,于是出現了宗法制度。中國社會結構雖然發生過諸多變遷,但由血緣紐帶維系的宗法制度及其遺存卻被長期保留。 宗法制規定,社會的*高統治者天子是天帝的長子,治理天下土地臣民。從政治關系而論,天子是天下共主;從宗法關系而言,天子是天下大宗。君主之位,由嫡長子繼承,世代保持大宗地位。其余嫡系非長子和庶子則封為諸侯。他們相對天子為小宗,但在各自封國內又為大宗,其位由嫡長子繼承,余子封卿大夫。卿大夫以下,大宗、小宗關系依上例。嫡長子繼承制、分封制、宗廟祭祀制共同構成宗法制度的基本內容。 1.嫡長子繼承制 商代的繼承制度是父死子繼,輔之以兄終弟及。西周時,始興嫡長子繼承制。這一時期,宗法制度的特點是嚴格區分嫡、庶,確立嫡長子的優先繼承權。宗族內分大宗、小宗,都以正嫡為宗子,宗子具有特殊的權力,宗族成員必須尊奉宗子。嫡長子繼承制是宗法制度的核心。在天子、諸侯、卿、大夫和士這些等級中,其繼承父親財產和職位者,必須是嫡妻長子,如果嫡妻無子,則立庶妻中地位*尊的貴妾之子。古人把商代的兄終弟及和周代的父子相繼稱為“殷道親親”,“周道尊尊”。親親即立弟,尊尊即立嫡。顯而易見,嫡長子只有一個,由他來繼承*高王位,就杜絕了兄弟之間為爭奪王位所造成的混亂,從而維護了王權的威嚴與社會的穩定。 2.分封制 即封邦建國制。就是分地封諸侯,是由宗法制度直接衍生出來的一種鞏固政權的制度,具體內容就是按照血緣關系的親疏,把同姓子弟分封到各地建立起大小不等的諸侯國,周天子與諸侯之間有一系列的權利與義務的對應關系。這種兄弟國的分封制始于周武王。周公也曾分封,分封的對象范圍是親戚,也就是兄弟。諸侯把自己的子弟分封到周圍各地建立起諸多卿大夫之家,卿大夫再把自己的子弟分封到各地作士,即所謂“天子有田以處其子孫,諸侯有國以處其子孫,大夫有采以處其子孫”(《禮記·禮運》)。這樣就形成了層層相屬、代代相襲的政治結構,天子、諸侯、卿大夫、士形成了一套嚴密的宗法封建等級制度。 3.宗廟祭祀制 宗法制度是以血緣親疏來辨別同宗子孫的尊卑等級關系,以維護宗族的團結,所以十分強調尊祖敬祖。對祖先的尊敬表現在祭祀上,宗廟祭祀制度就是為達到維護宗族團結而形成的重要制度。通過祭祖,把宗族心理升華為階級意識,從而有效地鞏固和強化了現實統治秩序。西周之際,宗廟祭祀制度發展到了完善程度,規定天子七廟、諸侯五廟、公卿三廟、士一廟。祖先崇拜以嚴格的制度確定下來加以強制性地奉行,尊祖敬宗、昭孝息民,成為人們必須遵行的社會行為模式。 (二)君主專制制度與君權至上 君主專制制度是指以古代君王為核心的中央集權政治體制。在這種制度下,皇帝總攬天下大權,擁有龐大的官僚辦事機構,對人民實行嚴密的人身控制,對中國的政治影響深遠。中國社會組織的特色是宗法制度與專制政權緊密相連的長期持續,而中國社會政治結構發展總趨勢的集中表現就是專制主義和君權的日趨加強。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正式建立中央集權的君主專制政體。皇帝集權是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的核心,“天下之事無大小皆決于上”(《史記·秦始皇本紀》)。為了確保皇帝獨裁,皇帝之下,在中央是三公九卿,在地方是郡守縣令等官吏,地方官和中央官一律由皇帝任命。漢承秦制,并通過調整,加強了中央官僚機構。漢代的三公已不干預政治,完全成了皇帝個人的“官官”。秦漢以后直至明清,專制主義集權政治持久不衰,愈演愈烈。明初取消丞相制度,設立內閣。清朝設立軍機處,標志著皇帝獨裁專制制度發展到了極限。在皇帝獨裁、君主專制的氛圍中,所有的臣民都被剝奪了自由。 在君主專制體制下,皇帝掌管著從中央到地方各級政府一切政務的*高決定權。在經濟上,皇帝則“視天下為莫大之產業”(《明夷待訪錄·原君》),權力越大,獲利越多。在司法方面,皇帝的意志就是法律。即便有既定的法律,也可以隨著皇帝的喜怒哀樂而任意更改。除此之外,皇帝還掌握著軍事指揮權、官吏任免權、臣民們的生殺予奪之權,甚至對臣民的生活方式以及婚喪嫁娶等也有過問之權。皇帝的權威無所不在,沒有任何東西可以超越于皇權之上。 ……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煙與鏡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月亮虎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二體千字文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回憶愛瑪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