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妙相梵容
-
>
基立爾蒙文:蒙文
-
>
我的石頭記
-
>
心靈元氣社
-
>
女性生存戰爭
-
>
縣中的孩子 中國縣域教育生態
-
>
(精)人類的明天(八品)
溝通的力量(全4冊) 版權信息
- ISBN:9787201161709
- 條形碼:9787201161709 ; 978-7-201-16170-9
- 裝幀:暫無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溝通的力量(全4冊) 本書特色
適讀人群 :大眾讀者為什么與男人溝通要重視尊重事實,與女人溝通要注重維護關系? 為什么和領導溝通會心驚膽戰,和父母溝通會很吃力,但和朋友溝通卻很輕松自在? 當伴侶情緒暴躁時該怎么辦? 當既想自律又想放松享樂時該怎么辦? 在家庭中、商務活動中、工作中分別應該如何溝通? ★內容權威:《溝通的力量(套裝全4冊)》溝通心理學領域鼻祖級作品 1.從1970年開始,作者跨越37年的研究與寫作,完成《溝通的力量》全系列創作。 2.所有內容都建立在作者大量調查與實踐基礎之上,揭示溝通的本質核心的觀點。 3.整套書以元溝通為前提,闡述與溝通有關的外部行為、人格特征、內部行為。 4.開創性提出溝通的四維模型、溝通的八種人格模式、溝通的內心團隊模型三大溝通理論,奠定了后續溝通學研究的理論基礎,《溝通的藝術》的理論就來源于本書。 5.內容集實用性與趣味性于一體,解決讀者實際生活中的疑問 6.三百多幅溝通場景、模型圖,加強讀者對內容的理解和實用能力。 ★作者權威:溝通心理學領域的奠基人 1.德國心理學家、漢堡大學心理學教授、人際溝通專家。 2.1970年,作者給漢堡一家企業的員工做人際關系培訓,促使他開始對溝通心理學進行系統深入的研究。 3.分別于1981年、1989年、1998年開創了四維模型、八種人格模式、內心團隊模型三大溝通理論,促進了溝通心理學的發展。 4.2007年完成《溝通的力量》系列單本第四冊,對溝通心理學理論進行了進一步的完善。 ★領域權威:在學術領域和實用領域都得到廣泛認可 1.當涉及到溝通或修辭時,誰也不能回避舒茨·馮·圖恩這個名字。——今日心理學 2.整個系列經過無數的課堂、大學考試以及職業培訓的印證,促進了溝通心理學的發展。 3.該系列現為德國溝通心理學教學領域的標準教材,在中小學、大學和職業技能培訓中廣泛使用。
溝通的力量(全4冊) 內容簡介
《溝通的力量》系列是德國心理學家弗德曼·舒茨·馮·圖恩的代表作品,作者通過大型溝通項目的調查與研究實踐,跨越37年完成了全系列的創作。書中揭示了溝通的本質核心的觀點,以元溝通為前提,闡述了與溝通有關的外部行為、人格特征,以及內部行為。作者在書中開創性地提出溝通的四維模型、溝通的八種人格模式、溝通的內心團隊模型三大溝通理論,堪稱溝通心理學領域的一座里程碑。本系列現已成為德國溝通心理學教學領域的標準教材,在中小學、大學和職業技能培訓中廣泛使用。書中包含三百多幅溝通場景、模型圖,加強讀者對內容的理解和實用能力。
溝通的力量(全4冊) 目錄
【**冊:極簡溝通的四維模型】
**部分 人際溝通的基礎
**章 剖析一則信息
**節 事實維度:我在發送什么信息
第二節 自我表達維度:我想表達什么
第三節 關系維度:我對你的看法
第四節 訴求維度:我想達到什么效果
第五節 信息:溝通心理學的“診斷”對象
第二章 用“四只耳朵”接收信息
節 信息接收者的“自由選擇”
第二節 接收信息的“四只耳朵”
第三節 到達的信息:接收者的“粗加工產品”
第三章 與接收結果的邂逅
節 信息的“化學反應”
第二節 信息接收的三個過程
第三節 幻想的事實檢驗
第四節 信息接收者的責任
第四章 互動
節 個體特性與互動結果
第二節 加標點:誰先開始的
第三節 系統理論觀察法
第五章 元溝通
第二部分 人際溝通的“四個維度”
章 信息的自我表達維度
節 自我表達的恐懼
第二節 自我表達和自我隱藏
第三節 自我表達技巧的作用
第四節 自我表達的指導方針
第五節 自我表達真實性的討論
第二章 信息的事實維度
節 客觀性
第二節 理解性
第三章 信息的關系維度
節 概覽(如何與我交談)
第二節 捕捉關系事件的工具
第三節 他人的看法
第四節 關系定義環
第五節 信息消息的長期作用:自我概念
第六節 如何處理關系干擾
第七節 賦予關系層面功能性
第四章 信息的訴求維度
節 表達和效果
第二節 失敗的訴求
第三節 隱藏的訴求
第四節 矛盾的訴求
第五節 公開的訴求
后記
寫給所有心理學家及喜歡心理學的人
一、“心理學”溝通帶來的機遇和危險
二、元溝通
三、“職業病”
四、心理學術語
五、治療行為作為操縱工具和武器
六、心理學行為方式的兩面性
七、“人工”的原始性
【第二冊:重塑溝通的心智模式】
**章 從一般到特殊的心理溝通模式??
第二章 溝通心理學的三大思維工具
**節 信息維度??
第二節 循環模式??
第三節 價值模型??
第三章 重塑溝通的八種心智模式??
節 需求依戀型??
第二節 助人型??
第三節 自我犧牲型??
第四節 野蠻貶低型
第五節 證明自我型??
第六節 主導控制型??
第七節 疏離型??
第八節 夸大傾訴型??
結語
【第三冊:正確表達的藝術】
**章??表達的內在多元性
**節??兩個靈魂:無處不在的多樣性??
第二節??內心團隊成員:他們都有誰??
第三節??內心的多樣性和現代生活??
第四節??內心團隊模型的先驅和路標??
第五節??現實與內心團隊:平行主義論??
第二章??內心領導者與團隊組織
節??團隊領導的本質和任務??
第二節??分歧:如何對外建立聯系
第三節??和解:團隊會議和內心會議??
第四節??合作式的自我領導??
第五節??基本比喻的轉變??
第六節??我們都是“多重人格”甚至“精神分裂”??
第三章??內心團隊沖突和沖突管理
節??接觸和溝通帶來的結果
第二節??處理內心團隊沖突??
第三節??內心沖突:人類的宿命??
第四節??與內心的敵對者交往??
第四章??團隊模型下的人格特性
節??內心劇場上的演出??
第二節??常駐演員及隱藏面??
第三節??“走上前臺”及對立面的隱藏
第四節??驅逐的階段
第五節??驅逐的第二階段??
第六節??驅逐的第三階段??
第七節??內心團隊的發展??
第五章??內心團隊陣容的變化
節??快速變化:日常生活中的旋轉舞臺??
第二節??因人而異的基本陣容??
第三節??按主題為球隊排兵布陣??
第六章??內在表達和情景內容
節??溝通情況與情景吻合??
第二節??模型表述下的人際事實??
第三節??情景與系統間的相互關系??
第四節??特定情況下的錯誤陣容??
第五節??和諧一致的理想狀態??
第六節??雙重觀察方向的溝通咨詢
【第四冊:社交的底層邏輯】
**章??溝通的四邊形模型
四邊形模型形成史
四邊形模型與其他擴展模型
“表述”與“信息”
模型在實踐中的應用
人稱信息與第二人稱信息
學習溝通心理學是為了更好地交際
第二章??人文主義價值模型及其發展模型
價值模型之指導模型
價值模型之反饋模型
價值模型之化模型
價值模型之挑戰模型
價值模型之第三特性
價值模型之文化模型
價值模型之人生哲學式平衡模型
第三章??人際交往中的惡性循環及其轉變
如何脫離交際的惡性循環
角度一:“改變”他人的行為舉止
角度二:改變個人內心的想法
角度三:改變自己的行為舉止
角度四:探究對方內心的想法
從一開始就避免惡性循環
交際中易被誘發的憤怒情緒
第四章??內心團隊中的相關問題
具體的例子:內心的卑劣想法
同價值模型相互配合
內部調解的實現
整合的解決方案:同時或連續
在心理療法與職業技能領域的應用
內心團隊培養
專業應用的四個角度
第五章??關于個人的和一般性的問題
我為什么研究心理學
為什么偏向于研究溝通心理學
對我的理論產生影響的人和事
露絲·科恩與主題中心式交互
克里斯托夫·托曼和澄清助手
從人文主義的觀點看人類形象
卡琳·范·德蘭與真實情境
如何完成暢銷書的寫作
我的三個“共同作者”
溝通的終極要義
溝通的力量(全4冊) 節選
如何溝通才是“正確的” 當人們彼此建立聯系時,會發生什么事? 當發生人際關系互動時,我們還需要考慮些什么?每一句說出來的話都是一個和弦,一個帶有上泛音和下泛音的“四和弦”(事實,自我表達,關系,訴求)。為了聽到這個四和弦,“四只耳朵”必須運用得當,這樣才可以準確地理解四個維度相互影響下的談話和爭論,從而追溯每個維度可能存在的干擾和中斷,并在必要時通過合理的輔助手段來加以澄清。除了提高敏感度外,還有一個機會,就是通過練習有效利用自己的四張嘴和四只耳。 事實證明,“溝通的基本裝備”(身體、嘴巴和耳朵的訓練及操縱)是因人而異的。因此,有必要將開發溝通能力和社交能力視為一個個體化且影響深遠的事情來對待。任何一種“標準培訓”都會失敗或者僅粗淺地改善表面的談吐,唯有在價值觀與發展模型的幫助下,我們才有可能結合“溝通的美德教育”決定自身發展的方向,并朝著這個目標堅定地前進。 我不會告訴你應該如何正確與人溝通,因為我自己也不知道正確答案,或是即便我知道,我也無法制訂出標準的方案。 我們怎樣與人溝通才是“正確”的呢?怎樣的舉止才稱得上是“得體”的呢?本書就是要致力于這項巨大的工程:不是簡單地給出一個答案,而是設計出一個能讓人自行尋找答案的指南。 生活實踐者所面臨的針對“正確”行為提出來的問題不是抽象的,而總是會面臨具體的情境。例如,一個學生被她的同學問及是否能復印她已經整理好的資料時,她樂于助人,也樂于表達同學間互相幫助的情誼,但是她愿意就這么簡單地與他人分享她的成果嗎?她這時應該做什么呢?又應該怎么說呢?當一個男學員在一堂銷售培訓課中表現出對老調重彈的不屑時,女講師該如何反應呢?如果一個極度敏感的員工沒有按時完成工作,而他的工作又對整個部門至關重要時,他的老板應該如何與他溝通呢?如果一位父親對家長會不甚滿意,他應該如何正確地溝通呢?如果一位女士接到前夫的現任訴說情感問題的電話,她應該如何應對呢? 這些只是從各種實際情況中選出的一小部分例子,討論的內容將圍繞正確的內容和適當的方式進行。溝通咨詢師知道這些問題的答案嗎?不,一個好的咨詢師肯定是不知道這些問題的答案的。但他知道如何獲得這些答案,如何才能“雕琢”出這些答案。我的目標就是讓這樣的一個溝通咨詢師待在你的身邊,讓你在日常生活中能夠得以運用,并讓他成為你精神和心靈上的伴侶,陪你度過日常的工作和生活。 我的指南針將為你指明兩個方向,這是因為對我而言,一次適當的(優質的、正確的)溝通,其中心的標準和理想狀況是要達到一致性的。在《溝通的力量:極簡溝通的四維模型》中,我將這個概念定義為與自身特性和情景特性相契合的雙向一致性,這里包含著一個工作過程和一個反應過程,并且需要遵循雙向軌跡。 軌跡的一個方向指向外部,尋找外部情景的相互關系:哪些是外部情景的組成部分?它們彼此間有何關系?其中隱含著哪些原則和要求才能讓溝通“符合情景的要求”? 軌跡的另一個方向通往內心,尋找溝通主體的內部背景:誰在心里發言,并渴望讓自己發揮作用?怎樣表達才能與自己契合?內心的哪些原則和要求會表達訴求,使溝通變得自然真實? 既自然真實,又符合情境要求,這是一個能定義一致性的要求:我們理想的溝通就介于這兩個的互補和緊張關系之間。 有兩樣東西一直深刻影響著哲學家康德,促使他不斷做出新的思考,即“我頭頂的天空和心中的道德法則”。對溝通心理學家而言,我們也有兩樣東西,其表述相比于康德雖略顯平凡,但其影響卻毫不遜色:圍繞著我的系統性關系網絡,以及內心世界里心靈的認同與敵對。身為溝通和行動主體的我們嘗試去滿足這兩種結構的需要,我希望我的所作所為都能與自己達成一致,希望能站在自己這一邊,否則就違背了自己的意愿。這個原則不只包含單純的內心情感和外在態度的一致——這只是下意識的真實反應(如果心里感到憤怒,就不會面帶友好地微笑)。這個原則覆蓋的范圍更廣,它必須與我所知及所在并深切關注的事情契合。我暫時還沒有找到一個比“符合身份認同”更好的表述:溝通不只應該自然真實符合本性,還要符合自我的身份認同。確切地說,溝通應該一直符合身份認同,因為這是一個不斷尋找與發展的過程。 還有,無論說什么和做什么,我都希望能符合我所參與的情景的內容。如果不能明確情景內容和我所扮演的角色,即使我恰好完全(即時)真實,但實際上還是露怯了。因為情境會創造出一個形式,并要求參與者遵守,而我擾亂了情境中這個彼此關聯有條理且有意義的形式。就好像具體時刻的真實本性具有深遠的個人存在背景一樣,具體的情境也會在復雜的相關性中運行,情境的形成及意義也大都要歸功于這個相關性。上文提到的培訓女講師從男性學員那里“得到”輕蔑的評論,她必須克服這個具體的情景。然而,與其他地方一樣,情景本身也是一個尚待探索的內容,例如:為什么偏偏是她要跟這個團隊討論這個主題?誰是這項工作的委托人?費用由誰支付?為什么這些成員在那里坐著?等等,諸如此類的問題所導致的對整個系統的探究,必須在正確的行為中加以考慮。 因此,我們會建議這位講師:身為系統中一部分的你,如果想讓整體成功,你的溝通方式不僅要滿足情境的要求,同時還要更廣義地滿足系統的要求。 這個理念需要兩個認知:一方面是對“內心人物”的認知,另一方面是要了解受系統牽制的情景,它的本質特色及其邏輯。然后才能將兩種認知有效地連接起來。兩種思想在這里必須相互緊密聯系:人文主義思想(以獨立自主和實現自我的人格為理想),以及系統思想(認為人類的身份認同來自將自身視為整體的一部分)。 與此相關的“雙重”倫理有兩項職責:使個人所屬的整體成功,也使個人自己成功。這個雙重職責不應該只用艱難費心的妥協來實現,而應該讓一個責任在執行另一個責任時同時實現。“自我實現”和“奉獻投入”不應該是對立的,而應該是彼此相互促進的,達到這樣的境界才是一個成功的個體。在一個不容易掌握全貌的世界里,這不是一個簡單的生活模式,但如果我們期待理想的溝通,身邊就不能缺少規范的指南針。 每一個實際情況中所遇到的問題,從細小的溝通問題(我如何告訴我的同學?)到與個人存在相關的基本決定問題(我的生命中真正重要的是什么?),我們的內心世界里充滿了各種各樣相互矛盾的聲音,一些內在聲音的發聲者有一部分是急于有所作為的人格,他們對外急于求成(充當發言人和行動者),對內積極表現(充當情緒煽動者和內心自我對話的參與者)。通過這些可以證明,想要尋求與自身契合的“我”是一個多元的組合體,且內部的多元性是人類的本性。 這樣也是好的,但是在我們運用和享受“內心團隊”的優點之前,我們首先要克服“吵成一團”的困境。人類心靈具有令人著迷的內部團體動力,而那里的情況與現實團體中的情況具有驚人的相似性。基于這個認知,我提出了“內心團隊”這個概念,并且建立了我對人的基本看法和溝通心理咨詢的基礎。現在面臨一個重要的問題:一個從來不跟內心團隊是一條心的人,這樣一個多樣的人如何使自己對外可以有效地進行溝通,對內又能使自己保持和諧呢?研究這個復雜的主題也使我獲得了許多新的知識,因此在本書中,我大篇幅地描繪了內心團隊這個概念。 對于既好且正確的溝通而言,我們是否向智者之石又跨近了一步呢?在我看來是這樣的,但是,我們并沒有把智者之石包裝精美之后再送到你的手上:無論是在書中,還是在生活中,我們都需要付出努力才能得到智者之石。我希望本書能帶給你樂趣,看上去乏善可陳之處也自有它存在的意義! 如何溝通才是“正確的” 當人們彼此建立聯系時,會發生什么事? 當發生人際關系互動時,我們還需要考慮些什么?每一句說出來的話都是一個和弦,一個帶有上泛音和下泛音的“四和弦”(事實,自我表達,關系,訴求)。為了聽到這個四和弦,“四只耳朵”必須運用得當,這樣才可以準確地理解四個維度相互影響下的談話和爭論,從而追溯每個維度可能存在的干擾和中斷,并在必要時通過合理的輔助手段來加以澄清。除了提高敏感度外,還有一個機會,就是通過練習有效利用自己的四張嘴和四只耳。 事實證明,“溝通的基本裝備”(身體、嘴巴和耳朵的訓練及操縱)是因人而異的。因此,有必要將開發溝通能力和社交能力視為一個個體化且影響深遠的事情來對待。任何一種“標準培訓”都會失敗或者僅粗淺地改善表面的談吐,唯有在價值觀與發展模型的幫助下,我們才有可能結合“溝通的美德教育”決定自身發展的方向,并朝著這個目標堅定地前進。 我不會告訴你應該如何正確與人溝通,因為我自己也不知道正確答案,或是即便我知道,我也無法制訂出標準的方案。 我們怎樣與人溝通才是“正確”的呢?怎樣的舉止才稱得上是“得體”的呢?本書就是要致力于這項巨大的工程:不是簡單地給出一個答案,而是設計出一個能讓人自行尋找答案的指南。 生活實踐者所面臨的針對“正確”行為提出來的問題不是抽象的,而總是會面臨具體的情境。例如,一個學生被她的同學問及是否能復印她已經整理好的資料時,她樂于助人,也樂于表達同學間互相幫助的情誼,但是她愿意就這么簡單地與他人分享她的成果嗎?她這時應該做什么呢?又應該怎么說呢?當一個男學員在一堂銷售培訓課中表現出對老調重彈的不屑時,女講師該如何反應呢?如果一個極度敏感的員工沒有按時完成工作,而他的工作又對整個部門至關重要時,他的老板應該如何與他溝通呢?如果一位父親對家長會不甚滿意,他應該如何正確地溝通呢?如果一位女士接到前夫的現任訴說情感問題的電話,她應該如何應對呢? 這些只是從各種實際情況中選出的一小部分例子,討論的內容將圍繞正確的內容和適當的方式進行。溝通咨詢師知道這些問題的答案嗎?不,一個好的咨詢師肯定是不知道這些問題的答案的。但他知道如何獲得這些答案,如何才能“雕琢”出這些答案。我的目標就是讓這樣的一個溝通咨詢師待在你的身邊,讓你在日常生活中能夠得以運用,并讓他成為你精神和心靈上的伴侶,陪你度過日常的工作和生活。 我的指南針將為你指明兩個方向,這是因為對我而言,一次適當的(優質的、正確的)溝通,其中心的標準和理想狀況是要達到一致性的。在《溝通的力量:極簡溝通的四維模型》中,我將這個概念定義為與自身特性和情景特性相契合的雙向一致性,這里包含著一個工作過程和一個反應過程,并且需要遵循雙向軌跡。 軌跡的一個方向指向外部,尋找外部情景的相互關系:哪些是外部情景的組成部分?它們彼此間有何關系?其中隱含著哪些原則和要求才能讓溝通“符合情景的要求”? 軌跡的另一個方向通往內心,尋找溝通主體的內部背景:誰在心里發言,并渴望讓自己發揮作用?怎樣表達才能與自己契合?內心的哪些原則和要求會表達訴求,使溝通變得自然真實? 既自然真實,又符合情境要求,這是一個能定義一致性的要求:我們理想的溝通就介于這兩個的互補和緊張關系之間。 有兩樣東西一直深刻影響著哲學家康德,促使他不斷做出新的思考,即“我頭頂的天空和心中的道德法則”。對溝通心理學家而言,我們也有兩樣東西,其表述相比于康德雖略顯平凡,但其影響卻毫不遜色:圍繞著我的系統性關系網絡,以及內心世界里心靈的認同與敵對。身為溝通和行動主體的我們嘗試去滿足這兩種結構的需要,我希望我的所作所為都能與自己達成一致,希望能站在自己這一邊,否則就違背了自己的意愿。這個原則不只包含單純的內心情感和外在態度的一致——這只是下意識的真實反應(如果心里感到憤怒,就不會面帶友好地微笑)。這個原則覆蓋的范圍更廣,它必須與我所知及所在并深切關注的事情契合。我暫時還沒有找到一個比“符合身份認同”更好的表述:溝通不只應該自然真實符合本性,還要符合自我的身份認同。確切地說,溝通應該一直符合身份認同,因為這是一個不斷尋找與發展的過程。 還有,無論說什么和做什么,我都希望能符合我所參與的情景的內容。如果不能明確情景內容和我所扮演的角色,即使我恰好完全(即時)真實,但實際上還是露怯了。因為情境會創造出一個形式,并要求參與者遵守,而我擾亂了情境中這個彼此關聯有條理且有意義的形式。就好像具體時刻的真實本性具有深遠的個人存在背景一樣,具體的情境也會在復雜的相關性中運行,情境的形成及意義也大都要歸功于這個相關性。上文提到的培訓女講師從男性學員那里“得到”輕蔑的評論,她必須克服這個具體的情景。然而,與其他地方一樣,情景本身也是一個尚待探索的內容,例如:為什么偏偏是她要跟這個團隊討論這個主題?誰是這項工作的委托人?費用由誰支付?為什么這些成員在那里坐著?等等,諸如此類的問題所導致的對整個系統的探究,必須在正確的行為中加以考慮。 因此,我們會建議這位講師:身為系統中一部分的你,如果想讓整體成功,你的溝通方式不僅要滿足情境的要求,同時還要更廣義地滿足系統的要求。 這個理念需要兩個認知:一方面是對“內心人物”的認知,另一方面是要了解受系統牽制的情景,它的本質特色及其邏輯。然后才能將兩種認知有效地連接起來。兩種思想在這里必須相互緊密聯系:人文主義思想(以獨立自主和實現自我的人格為理想),以及系統思想(認為人類的身份認同來自將自身視為整體的一部分)。 與此相關的“雙重”倫理有兩項職責:使個人所屬的整體成功,也使個人自己成功。這個雙重職責不應該只用艱難費心的妥協來實現,而應該讓一個責任在執行另一個責任時同時實現。“自我實現”和“奉獻投入”不應該是對立的,而應該是彼此相互促進的,達到這樣的境界才是一個成功的個體。在一個不容易掌握全貌的世界里,這不是一個簡單的生活模式,但如果我們期待理想的溝通,身邊就不能缺少規范的指南針。 每一個實際情況中所遇到的問題,從細小的溝通問題(我如何告訴我的同學?)到與個人存在相關的基本決定問題(我的生命中真正重要的是什么?),我們的內心世界里充滿了各種各樣相互矛盾的聲音,一些內在聲音的發聲者有一部分是急于有所作為的人格,他們對外急于求成(充當發言人和行動者),對內積極表現(充當情緒煽動者和內心自我對話的參與者)。通過這些可以證明,想要尋求與自身契合的“我”是一個多元的組合體,且內部的多元性是人類的本性。 這樣也是好的,但是在我們運用和享受“內心團隊”的優點之前,我們首先要克服“吵成一團”的困境。人類心靈具有令人著迷的內部團體動力,而那里的情況與現實團體中的情況具有驚人的相似性。基于這個認知,我提出了“內心團隊”這個概念,并且建立了我對人的基本看法和溝通心理咨詢的基礎。現在面臨一個重要的問題:一個從來不跟內心團隊是一條心的人,這樣一個多樣的人如何使自己對外可以有效地進行溝通,對內又能使自己保持和諧呢?研究這個復雜的主題也使我獲得了許多新的知識,因此在本書中,我大篇幅地描繪了內心團隊這個概念。 對于既好且正確的溝通而言,我們是否向智者之石又跨近了一步呢?在我看來是這樣的,但是,我們并沒有把智者之石包裝精美之后再送到你的手上:無論是在書中,還是在生活中,我們都需要付出努力才能得到智者之石。我希望本書能帶給你樂趣,看上去乏善可陳之處也自有它存在的意義!
溝通的力量(全4冊) 作者簡介
弗德曼??舒茨??馮??圖恩(FriedemannSchulzvonThun,1944-) 德國心理學家、溝通學專家、漢堡大學心理學教授,專攻協商與訓練。《溝通的力量》系列是其代表作,且已成為德國許多學校師生與職場工作者的權威著作。由此延伸并與多位作者合著有《解釋協助:治療師、談話指導者與主持人的手冊》《交談:給主管們的溝通心理學》等。他的著作銷量超過百萬冊,翻譯成多國語言。作為溝通咨詢專家,他在很多領域都有極廣的影響力。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自卑與超越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莉莉和章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