掃一掃
關注中圖網
官方微博
本類五星書更多>
-
>
妙相梵容
-
>
基立爾蒙文:蒙文
-
>
我的石頭記
-
>
心靈元氣社
-
>
女性生存戰爭
-
>
縣中的孩子 中國縣域教育生態
-
>
(精)人類的明天(八品)
“時過境遷”的村校 版權信息
- ISBN:9787533488482
- 條形碼:9787533488482 ; 978-7-5334-8848-2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時過境遷”的村校 內容簡介
本書選取晉南一個普通農村小學 —— 翼城縣人望村小學為研究對象, 對該村小在新中國成立后的發展變遷進行個案研究, 嘗試運用口述史研究方法對農村學校發展的歷史軌跡進行解讀, 嘗試發現農村學校教育活動發生和發展的具體日常, 形成一所普通農村學校變遷的基本樣貌, 挖掘相關研究背后的鮮活故事, 并在此基礎上解釋不同時期村小發展的特點和原因。
“時過境遷”的村校 目錄
**章 R小變遷的宏觀教育環境考察
**節 自然環境
一、地理位置
二、地貌和氣候
三、資源狀況
第二節 社會環境
一、R村人口
二、R村政事
三、R村經濟
第三節 文化環境
一、文化活動
二、古代建筑
三、民情風俗
第二章 R小成長期:1949-1976年(從四年制初小到五年制完小)
**節 R小的前身:新中國成立前命運多舛的R村小學校
第二節 R小初立并迅速成長的階段:1949-1966年
一、R小初立:四年制初小的設立與校址的不斷變更
二、學校:從“不算啥”到“搞得好”
三、入學和升學:四年制初小教育的普及
四、課程和考試:內容簡單的語文和算術
五、學校作息時間:與村民農耕作息一致
六、“唯成分論”的影響:“好學生”衛志的命運
第三節 特殊發展階段:1966-1976年
一、學校:規模擴大但教育質量降低
二、教師和學生:“教師歸隊”和“學工、學農、學軍”
三、課程和教學:無所不在的毛主席語錄
四、學生個案:“假如沒有‘文革’,我肯定也上大學了”
第三章 R小勃興期:1976-1991年(辦學成效斐然的十五年)
**節 勃興的孕育階段:1976-1978年(撥亂反正中的恢復)
第二節 蓬勃發展階段:1978-1987年(*紅火的十年)
一、學校:“中衛鄉里*火的學校”
二、教師和學生:“中衛鄉里的一桿旗”和“人家就是好”
三、學校管理:校長呂吉武的精進管理
四、課程、教學、考試和升學:“考試中心”指揮棒
五、其他活動:文體兼顧,豐富多彩
第三節 平緩發展階段:1987-1991年(紅火之后的冷卻)
一、學校,教師和學生:“有點下滑,但是,還是能行”
二、教學管理:不規范和形式化
三、教師進修:進修動機的差異與進修實效
四、村校之間:親密關系的悄然演變
第四章 R小萎縮期:1991-2004年(規模驟減至被撤銷)
**節 萎縮階段:1991-2001年(逐漸淡出鄉民視野)
一、學校:復式教學的再現
二、教師:門檻很低
三、學生:數量減少一半
四、教學及其他活動:對往日的延續
五、課程和教材,考試和升學:不變的指揮棒“考試中心”
六、村校之間:漸行漸遠的疏離關系
第二節 撤并階段:2001-2004年(R小的消失)
第五章 R小變遷的特殊性研究
**節 地緣之特殊
一、資源缺乏的影響
二、地下水位的影響
第二節 “學董”之特殊
一、“學董”在山西的演進
二、“學董”對R小變遷的特殊作用
第三節 校長之特殊
一、趙連成對R小變遷的影響
二、呂吉武對R小變遷的影響
第四節 村校關系之特殊
一、20世紀90年代末之前村與校的“親密”
二、20世紀90年代末之后村與校的“疏離”
第六章 思考與啟示
**節 對晉南地區農村學校發展的思考
第二節 對農村教育價值取向的思考:“為農”抑或“離農”?
一、“為農”的“三教統籌”農村教育改革的實踐
二、由“三教統籌”引發對農村教育價值取向的思考
第三節 對農村學校布局調整的思考
一、農村學校布局調整的背景
二、農村學校布局調整的影響
三、對后撤并時代農村學校應然狀態的探討
參考文獻
**節 自然環境
一、地理位置
二、地貌和氣候
三、資源狀況
第二節 社會環境
一、R村人口
二、R村政事
三、R村經濟
第三節 文化環境
一、文化活動
二、古代建筑
三、民情風俗
第二章 R小成長期:1949-1976年(從四年制初小到五年制完小)
**節 R小的前身:新中國成立前命運多舛的R村小學校
第二節 R小初立并迅速成長的階段:1949-1966年
一、R小初立:四年制初小的設立與校址的不斷變更
二、學校:從“不算啥”到“搞得好”
三、入學和升學:四年制初小教育的普及
四、課程和考試:內容簡單的語文和算術
五、學校作息時間:與村民農耕作息一致
六、“唯成分論”的影響:“好學生”衛志的命運
第三節 特殊發展階段:1966-1976年
一、學校:規模擴大但教育質量降低
二、教師和學生:“教師歸隊”和“學工、學農、學軍”
三、課程和教學:無所不在的毛主席語錄
四、學生個案:“假如沒有‘文革’,我肯定也上大學了”
第三章 R小勃興期:1976-1991年(辦學成效斐然的十五年)
**節 勃興的孕育階段:1976-1978年(撥亂反正中的恢復)
第二節 蓬勃發展階段:1978-1987年(*紅火的十年)
一、學校:“中衛鄉里*火的學校”
二、教師和學生:“中衛鄉里的一桿旗”和“人家就是好”
三、學校管理:校長呂吉武的精進管理
四、課程、教學、考試和升學:“考試中心”指揮棒
五、其他活動:文體兼顧,豐富多彩
第三節 平緩發展階段:1987-1991年(紅火之后的冷卻)
一、學校,教師和學生:“有點下滑,但是,還是能行”
二、教學管理:不規范和形式化
三、教師進修:進修動機的差異與進修實效
四、村校之間:親密關系的悄然演變
第四章 R小萎縮期:1991-2004年(規模驟減至被撤銷)
**節 萎縮階段:1991-2001年(逐漸淡出鄉民視野)
一、學校:復式教學的再現
二、教師:門檻很低
三、學生:數量減少一半
四、教學及其他活動:對往日的延續
五、課程和教材,考試和升學:不變的指揮棒“考試中心”
六、村校之間:漸行漸遠的疏離關系
第二節 撤并階段:2001-2004年(R小的消失)
第五章 R小變遷的特殊性研究
**節 地緣之特殊
一、資源缺乏的影響
二、地下水位的影響
第二節 “學董”之特殊
一、“學董”在山西的演進
二、“學董”對R小變遷的特殊作用
第三節 校長之特殊
一、趙連成對R小變遷的影響
二、呂吉武對R小變遷的影響
第四節 村校關系之特殊
一、20世紀90年代末之前村與校的“親密”
二、20世紀90年代末之后村與校的“疏離”
第六章 思考與啟示
**節 對晉南地區農村學校發展的思考
第二節 對農村教育價值取向的思考:“為農”抑或“離農”?
一、“為農”的“三教統籌”農村教育改革的實踐
二、由“三教統籌”引發對農村教育價值取向的思考
第三節 對農村學校布局調整的思考
一、農村學校布局調整的背景
二、農村學校布局調整的影響
三、對后撤并時代農村學校應然狀態的探討
參考文獻
展開全部
“時過境遷”的村校 作者簡介
常釗,1975年生,山西翼城人,2018年畢業于福建師范大學,獲教育學博士學位。現任教于山西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講師,主要從事農村教育史、教育基本理論和家庭教育等方面的研究工作。主持并參與省級科研項目,研究成果在《教育史研究》《河北農業大學學報》等刊物發表。
書友推薦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月亮虎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朝聞道
本類暢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