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妙相梵容
-
>
基立爾蒙文:蒙文
-
>
我的石頭記
-
>
心靈元氣社
-
>
女性生存戰爭
-
>
縣中的孩子 中國縣域教育生態
-
>
(精)人類的明天(八品)
“圣賢文化傳承與華夏文明創新研究”叢書(管國興 主編)談賢論道:宿沙講壇集萃 版權信息
- ISBN:9787510898075
- 條形碼:9787510898075 ; 978-7-5108-9807-5
- 裝幀:一般輕型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圣賢文化傳承與華夏文明創新研究”叢書(管國興 主編)談賢論道:宿沙講壇集萃 內容簡介
2013年,中鹽金壇公司創設“宿沙講壇,志在打造一個以"鹽與中華文化"為主題,融人文精神與科技思想于一體的傳播交流平臺,以傳承和弘揚我國很好傳統文化,傳播鹽業文明,推動中國鹽業的振興。宿沙講壇已開辦84講,美國夏威夷大學成中英、南京大學徐小躍、中國人民大學葛榮晉、中山大學黎紅雷、復旦大學蘇勇、中國鹽文化中心曾凡英以及廈門大學曹劍波、曹志平、謝清果、黃永鋒等國內外知名專家學者受邀傳道、釋疑、解惑,聽眾達八千余人。本書根據講壇錄音整理,按中國鹽文化源流、傳統文化的價值觀、企業家精神培育、華夏傳播研究、科技創新與人類社會等主題匯編名家講座內容,為讀者呈現華夏文明博大精深的人文世界。
“圣賢文化傳承與華夏文明創新研究”叢書(管國興 主編)談賢論道:宿沙講壇集萃 目錄
前言
一、中國鹽文化源流
品味鹽文明
川鹽古道:歷史與現實的考察
二、世界經濟與中國管理哲學
新易學的管理之道
儒家思想與現代企業管理創新
平臺數據分析支持與網商經營績效:產品創新視角的實證研究
三、哲學智慧與人生修養
德性與價值——良知思想的啟示
“無為”智慧與現代企業管理
國學與人生
道教關善達真的人格培育
《道德經明意》的意、道、門
反思思維與人生智慧
一本、二本與實踐理性的困境
《周易》與《老子》
身體交往觀視域下的老子思想
親子閱讀的力量
【對話】親子閱讀是一種生活方式
四、華夏傳播研究
共生交往:“中國”元傳播符號的獨特氣質
“秦晉之好”:女性作為媒介及其政治傳播功能考
中國禮文化的當代傳播及價值建構
《道德經》在英語世界的傳播與接受研究
跨文化傳播理解的實現路徑:以中國儒釋道文化溝通為例
賦權的轉移:媒介化視角下的“四書”升格運動——以《中庸》為例
五、科技創新與人類社會
科技化的社會是怎樣形成的
六、企業文化與管理
用執行力提升競爭力的“八、九、十”
【對話】知行合一,文化致勝
新時代的企業文化與企業精神
【對話】以人為本,創新發展
王陽明良知學與企業職場文化培育
【對話】新時代王陽明良知學的創新性傳承與發展
職業精神的培養與修煉
高效管理和有效溝通
七、金壇人文
細說金壇——太平天國與晚清江南社會縮影
大醫精誠——以王肯堂為例探討書家的復合身份
后記
“圣賢文化傳承與華夏文明創新研究”叢書(管國興 主編)談賢論道:宿沙講壇集萃 節選
《談賢論道:宿沙講壇集萃》: 四、鹽與軍事 遠古時期,各部落之間除了亙古的血親復仇外,人類*早的戰爭大概是為爭奪食鹽產地的武裝沖突了。 中國古史傳說*早的部落戰爭大概是司馬遷在((史記·五帝本紀》中記載的黃帝殺蚩尤的故事:“蚩尤作亂,不用帝命。于是黃帝征師諸侯,與蚩尤戰于涿鹿之野,遂禽殺蚩尤,而咸尊軒轅為天子,代神龍氏,是為黃帝。”《孔子三朝記》也記載:“黃帝殺之(蚩尤)于中冀,蚩尤支解,身首異處,而且血化為鹵,則解州鹽池也。因其尸解,故名其地為解。”解讀這兩條遠古傳說,撩開其神秘的面紗,不難看出黃帝部落與蚩尤部落的涿鹿大戰,實質上是為了爭奪解池食鹽。占據解池食鹽資源,在遠古時期就等于掌握了對其他部落的控制權。 黃帝部落與炎帝部落也曾在涿鹿東北的坂泉展開過大戰,戰爭的主要意圖還是捍衛食鹽資源的掌握權。坂泉之戰中,黃帝部落之所以能夠戰勝炎帝部落,并非像司馬遷所說的那樣,是黃帝“修德振兵”,*根本的原因是黃帝部落早已掌握了解池的支配權,而其周邊部落則因要仰食解池鹽而聽命于黃帝部落。當炎帝部落為爭解池食鹽“欲侵凌諸侯,諸侯咸歸軒轅”,也就是說,炎帝部落的行動引起了解池四周以黃帝部落為中心的眾多部落的憤怒,結果可想而知,炎帝部落戰敗。如果我們堅信黃帝與炎帝兩個部落的戰爭及其后來的融合形成了華夏族的主干,那么我們就不難看出,鹽在遠古戰爭、華夏族的形成中所起到的特殊作用。 古代食鹽在軍事方面的重要性,還突出地表現在鹽利作為軍費支持著戰爭,產鹽區作為戰略性資源產地,兵家必爭。春秋時期的大國爭霸、戰國時期的統一戰爭、三國鼎足局面形成、漢代大規模用兵匈奴等無數史實,都彰顯出鹽在軍事方面的主要作用。 爭奪鹽利是歷代割據政權對抗中央政府在軍事方面的重要手段;而控制、獨占鹽利又是中央政府削弱地方勢力、加強對藩鎮控制的主要措施。歷代由于鹽利掌握在地方而養癰遺患,兵戈不息,戰亂不休,盈于史冊。 大家熟知的西漢“七國之亂”,其首領吳王劉濞煮海水為鹽,以故無賦,國用富饒,恃有鹽鐵之利,“誘天下豪杰,白頭舉世”。地方勢力擅有鹽利,遂至與朝廷兵戎相見。鹽利成為地方政權對中央離心力的重要基礎。僅以唐代后期為例,此時藩鎮割據,戰亂頻仍,時而中央政府得勢,時而藩鎮節度使興兵,究其緣由,實為雙方爭奪鹽利,以之作為軍事的強大支柱。唐德宗貞元元年(785),以浙西節度使檢校左仆射平章事韓愰為江淮轉運使,又加諸道轉運鹽鐵使,藩鎮領諸道鹽鐵使始于此。各地軍閥遂以鹽鐵之利自治,加劇了與中央的對抗。當時李納、李師古父子即據棣州“因城而戍之,以專鹽利”。有鑒于此,唐憲宗時,任命李巽為鹽鐵轉運使,著力整頓鹽法,使朝廷賦稅大增,達到了唐代的*高水平,增強了中央政府的經濟實力,有力地支持了中央政權對藩鎮的軍事行動,先后平定吳元濟、李師道、田弘正、王承宗之亂,無不靠各地鹽稅以供軍需。憲宗后至唐末,唐朝國勢日衰,河北鹽利復為諸道軍府所有,諸道藩鎮擅鹽利則一發而不可收,發展至唐末,倚仗鹽利,擁兵自重,不聽中央號令。即便是朝廷控制甚嚴的安邑、解縣兩池鹽,也為河中節度使王重榮所把持,利人私門,*后唐王朝終被擅有河中鹽利的大軍閥朱全忠滅亡。 作為商品的食鹽在歷代邊境防務、民族關系中起到的作用亦非常明顯。一方面中國古代邊區少數民族進攻中原*早和*突出的契機是為了爭奪食鹽;另一方面,中原王朝防御、平息周邊少數民族的武裝進犯也倚重鹽利。長期以來,中原政府為加強邊防力量,在邊境地區駐扎大量的軍隊,政府有限的軍費難以支撐龐大的費用。朝廷遂利用運銷食鹽牟利的商人,將邊防軍隊所需糧草運往邊關,以換取對食鹽的專賣權。久之,商人厭其運輸之苦,便出錢募夫,在邊關開荒屯田,就近轉輸,這對于穩定邊塞,開發邊疆起到了積極作用。中國近現代北洋軍閥、西南軍閥的割據混戰,無不與鹽有密切的關系,因鹽而引起的戰爭更是不勝枚舉。民國前期,四川軍閥混戰,時間長,地域廣,大小戰役480余次,其中絕大多數是為了爭奪川南鹽稅和井鹽產場。1915年袁世凱推翻共和復辟帝制,云南督軍唐繼堯、蔡鍔等人舉兵討袁,護國護法,舉義之所以能迅速且順利進行,*重要的原因就是當時云南鹽稅收入,除鹽務機關必需經費外,全部都撥給了滇軍使用。 ……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月亮虎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莉莉和章魚
- >
巴金-再思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