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道德經說什么
-
>
電商勇氣三部曲:被討厭的勇氣+幸福的勇氣+不完美的勇氣2
-
>
新時期宗教工作與管理
-
>
帛書道德經
-
>
傳習錄
-
>
齊奧朗作品·苦論
-
>
無障礙閱讀典藏版:莊子全書
“圣賢文化傳承與華夏文明創新研究”叢書(管國興 主編)賢文化經典選編釋讀 版權信息
- ISBN:9787510898082
- 條形碼:9787510898082 ; 978-7-5108-9808-2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圣賢文化傳承與華夏文明創新研究”叢書(管國興 主編)賢文化經典選編釋讀 內容簡介
本書為"圣賢文化傳承與華夏文明創新研究"叢書之一,融合中華很好傳統文化與現代企業經營管理的實際,把公司的企業文化命名為賢文化,提煉出代表賢文化理念的八個關鍵詞:敬天、尊道、明本、順性、尚賢、慧物、貴和、致遠,作為整體的研究框架,選編傳統文化經典中與賢文化理念關鍵詞相應的語句或段落,以白話文釋義并解讀其思想內涵,梳理和詮釋傳統圣賢思想文化基本范疇與思維方式,有助于深入理解和弘揚中華很好傳統文化的內涵和精神。
“圣賢文化傳承與華夏文明創新研究”叢書(管國興 主編)賢文化經典選編釋讀 目錄
前言
賢文化綱要
**章 敬天
第二章 尊道
第三章 明本
第四章 順性
第五章 尚賢
第六章 慧物
第七章 貴和
第八章 致遠
經典簡介
參考文獻
后記
“圣賢文化傳承與華夏文明創新研究”叢書(管國興 主編)賢文化經典選編釋讀 節選
《賢文化經典選編釋讀》: 【原文】愛問:“至善只求諸心。恐于天下事理,有不能盡。”先生曰:“心即理也。天下又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乎?”愛曰:“如事父之孝,事君之忠,交友之信,治民之仁,其間有許多理在。恐亦不可不察。”先生嘆曰:“此說之蔽久矣。豈一語所能悟?今姑就所問者言之。且如事父,不成去父上求個孝的理?事君,不成去君上求個忠的理?交友、治民,不成去友上民上求個信與仁的理?都只在此心。心即理也。此心無私欲之蔽,即是天理。不須外面添一分。以此純乎天理之心,發之事父便是孝,發之事君便是忠,發之交友、治民便是信與仁。只在此心去人欲、存天理上用功便是。”(《傳習錄·徐愛錄》) 【釋義】弟子徐愛問:“如果至善的境界只是在人的心里去求,恐怕不能窮盡天下事理吧?”先生(王陽明)說:“心就是理。天底下哪里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呢?”徐愛又問:“侍奉父母要孝,侍奉君主要忠,交友要信,治理百姓要仁,這些都有很多理在,恐怕不可不察吧?”先生嘆道:“這種說法的弊端流傳已久,哪里是一句話就能點醒的呢?今天我姑且就你所問的來談一談,比如侍奉父親,難不成要從父親本身上去求一個關于‘孝’的道理?侍奉君王,難不成要去君主身上求一個‘忠’的道理?交友和治理百姓,難不成要去朋友和百姓身上求一個‘信’和‘仁’的道理?這‘孝’‘忠’‘信’‘仁’的道理只在自己心中,可見心就是理。如果自己的心沒有被私欲蒙蔽,就是天理,沒有必要再增加絲毫。憑著這天理之心,表現在對待父親上就是孝,表現在侍奉國君上就是忠,表現在交朋友上就是信,表現在治理百姓上就是仁。只要在心里革去人欲,存養天理就可以了。” 【解讀】如果把道視作理的話,尊道,就是尊理。心便是理,只有一個心,所以只有一個理,這理叫作天理,是沒有被私欲蒙蔽的,一旦被私欲蒙蔽,就不叫天理了。這理只能從自己身上去求,而不能從其他人身上去求,這理在不同的事物之上就有不同的表現,所以可以體現為仁、義、禮、智、信。所謂尊道,就是遵循天理而已。 【原文】先生曰:“若只是溫清之節,奉養之宜,可一日二日講之而盡。用得甚學問思辨?惟于溫清時,也只要此心純乎天理之極;奉養時,也只要此心純乎天理之極。此則非有學問思辨之功,將不免于毫厘千里之繆。所以雖在圣人,猶加‘精一’之訓。若只是那些儀節求得是當,便謂至善,即如今扮戲子扮得許多溫清奉養得儀節是當,亦可謂之至善矣。”(《傳習錄·徐愛錄》) 【釋義】先生說:“如果侍奉父母只是讓其冬天溫暖、夏天清涼以及那些外在的禮節而已,那么一兩天就能講清楚,哪用得著什么學問思辨呢?唯有在冬溫夏清的禮節上,讓自己的心純然存天理。在奉養時,讓自己的心純然存天理,這就非要學問思辨不可,不然,就可能差之毫厘,謬以千里。所以,即便是圣人,都還要提倡‘惟精惟一’。如果只是在那些繁文禮節上做得恰當,就稱為至善,這就好比今天那些演戲的只是表演了很多溫清奉養的正確套路,就認為他們是至善的一樣了。” 【解讀】侍奉父母的那套禮節固然重要,但還不是根本的。如果沒有一顆純然存天理的誠心,即便這套禮節被表演得多么像模像樣,也只是虛偽的。如果有了這顆純然存天理的誠心,無論是侍奉父母還是侍奉君王,自然都恰當了。所以古人說“惟精惟一”,就是要在根本處一一即心體上下工夫! 【原文】愛曰:“如今人盡有知得父當孝、兄當弟者,卻不能孝,不能弟,便是知與行分明是兩件。”先生曰:“此已被私欲隔斷,不是知行的本體了。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和。圣賢教人知行,正是要復那本體。不是著你只恁的便罷。故《大學》指個真知行與人看,說‘如好好色,如惡惡臭’。見好色屬知,好好色屬行。只見那好色時已自好了,不是見了后又立個心去好。聞惡臭屬知,惡惡臭屬行。只聞那惡臭時已自惡了,不是聞了后別立個心去惡。如鼻塞人雖見惡臭在前,鼻中不曾聞得,便亦不甚惡,亦只是不曾知臭。就如稱某人知孝、某人知弟,必是其人已曾行孝行弟,方可稱他知孝知弟。不成只是明白說些孝弟的話,便可稱為知孝弟。 ……
- >
煙與鏡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二體千字文
- >
我與地壇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