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估到手價是按參與促銷活動、以最優惠的購買方案計算出的價格(不含優惠券部分),僅供參考,未必等同于實際到手價。
-
>
中國藥膳良方
-
>
先思而后語
-
>
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22 科普版
-
>
痰濕一去百病消
-
>
當癌癥來敲門
-
>
男孩生長發育保健JD
-
>
貓和狗的生活哲學
共情陷阱:你為何總被別人的壞情緒傷害 版權信息
- ISBN:9787517083146
- 條形碼:9787517083146 ; 978-7-5170-8314-6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共情陷阱:你為何總被別人的壞情緒傷害 本書特色
適讀人群 :大眾讀者如何才能不被他人的情緒左右?唯有平衡情緒的吸收與排斥,才能掌控社交主動權,趨利避害,正向互動。本書以大量真實有趣的實驗、故事,證實了情緒磁場和共情陷阱的存在,用科學的方法教你從容應對外部環境帶來的壞情緒干擾。 ★ 關于共情陷阱,你知道多少?情商高的人,不僅懂得共情,更懂得如何在共情的同時保護自己不受別人的壞情緒傷害。本書通過大量真實有趣的實驗、故事和觀察報告,證實了情緒磁場和共情陷阱的存在。“情緒磁場”“共情陷阱”,新穎的概念在滿足讀者獵奇心理的同時,也向讀者普及了大量心理學知識。 ★ 本書列舉了N多個情緒實驗,用科學有效的訓練方法,教給讀者從容應對外部環境給自身帶來的情緒干擾,真實有趣,簡單可行。 ★ 全書可讀性強,綜合心理學、環境學和微生物學,全面剖析人類情緒不穩定的根源,幫讀者自檢自測,自我調整。 ★ 作者克里斯朵夫·阿格背景資深,是法國埃姆里昂商學院教授、社會心理學研究員、法國哈佛商業評論專欄作家,更是情緒管理領域領軍人物,他曾著有多部心理學著作,對情緒管理和心理療愈有深刻洞察。
共情陷阱:你為何總被別人的壞情緒傷害 內容簡介
每一分,每一秒,我們的情緒都在飽受周圍環境的干擾。所以,你要學的不只是控制和疏導情緒,更要學會將外界對你情緒的影響降到大力度優惠。這本書中列舉了多個情緒實驗和觀察報告,以真實而有趣的實驗證實了情緒磁場和共情陷阱的存在,進而用科學的訓練方法教你從容地應對外部環境給你帶來的壞情緒的干擾。
共情陷阱:你為何總被別人的壞情緒傷害 目錄
前言
**章 失重的情緒
我們的情緒,隔著光年
情緒的*大值
難以適應的落差
聚焦情緒
情緒傳染,是一份歸屬感
沒有情緒傳染就沒有愛情
情緒會遺傳嗎?
第二章 ??“零情緒”職場
每分每秒穩準狠
情緒,揮向自己的利刃
壓制帶來的反噬
情緒虐待
聚焦情緒
有毒情緒的根源
搞垮一個團隊只需三個步驟
遠離職場渾蛋
反洗腦從情緒預警開始
虛擬世界的有毒情緒
第三章?? 站在高處“看”情緒
幸存者情緒日記
用情感積累避險資產
關鍵時刻救人命的情緒
聚焦情緒
冥想的力量
流動的安全感
情緒是把雙刃劍
第四章?? 一個念頭決定生死
是談判警察,也是情緒醫生
是刑事律師,也是陪審制度的高級玩家
聚焦情緒
測試你的情緒敏感度
情緒傳染隔離艙
彩?? 蛋?? ?? 你是如何被寵物治愈的
共情陷阱:你為何總被別人的壞情緒傷害 節選
幸存者情緒日記 列城故事 9年前,我和瑪德琳娜(當時她還不是我的妻子)出發去喜馬拉雅山背包徒步旅行。這次旅行要攀登至5000米海拔以上,只攜帶*少的生存物資,為的就是從現代社會中完全脫離出來。 我們在出發地列城適應幾天后,終于動身開始徒步。一天后,我們到達了海拔3500米的揚唐村。到達時,前一天抵達列城的一隊西班牙人正打包行李,準備去下一站日宗村。我們在背靠巨山巖壁的高處安營扎寨。 當晚,狂風暴雨席卷而來,閃電刺眼,雷聲轟鳴。幾分鐘不到,危險的暴風雨就來到了我們安營的上空……山脈如共振箱一般,放大了低沉的轟鳴聲,讓人感覺就像一大群嗡嗡作響的蜜蜂。更讓人開始害怕的是,在高海拔地區,暴風雨就是敵人——你的冰鎬、手杖或帳篷的兩個垂直金屬桿都可能變成避雷針,引雷上身。 次日早晨,損失慘重。山上流下的泥石流所到之處東西全部被毀。大多數我們之前過河走的橋都被上漲的河水沖塌。昨天碰到的西班牙團隊失蹤了,失蹤的還有本該在當天給我們運送補給的四驅車司機。所有的通信都被切斷,我們的向導和其團隊也失去了家人的音信。我們唯一的選擇是經過一條半毀但在幾個小時內還能走的橋,折回列城。 這只是一系列漫長考驗中的**個障礙。我們還要涉水前進,緊緊抓住連接河兩岸的繩索,穿過幾股泥石流,以免自己被裹挾著樹干和屋頂碎片的湍急的水流卷走。 同受災難民隊伍一起向列城方向行進幾個小時后,我們搭上了來救援的軍用卡車,每車能裝50人。因為橋梁被毀或遇上流沙,一路上我們換了幾次車。在卡車上,我們和幾位印度人相處愉快。盡管他們和家人經歷了災難,但都保持著良好的心態。他們的表現讓我們肅然起敬,在心里筑就了一堵抵御悲觀氛圍的防火墻。我想起當時的一位老大爺,可謂智者中的智者,他安慰我們,和我們談論印度式探險的含義;我還想起卡車上的婦女,每次都為我們擠讓出位置;還有途經的各個村莊里,向我們伸出援手的幾十位居民,或是那些天真爛漫、對我們微笑的兒童。在他們的臉上看不到一絲恐慌,這也消除了我們的焦慮、害怕和悲傷。 但到達列城時,又是當頭一棒。城市變為廢墟,一半被泥漿覆蓋。幾乎沒有電,所有電話都忙線。據警方消息,有成百上千人死亡,數千人失蹤。 身處這場災難之中的歐洲游客,因遣返手續緩慢而氣惱,焦躁不安地對自己國家的使館和旅行社發著火。我聽到一群法國人高聲地咒罵和抱怨著,驚恐地圍在網吧和機場周邊,總之他們誰都不怎么關心當地發生的災難。然而集體的躁動很快就被安撫了。當地大多數印度人都是佛教徒,他們僅用簡單的微笑就讓那些一驚一乍、過于緊張的人平靜了下來。幾個小時以后,城市恢復了安靜祥和的氛圍。 在一條路的轉角,我們碰到了一位一襲白衣的老爺爺,他手里正拿著僅有的一部手機打電話。其實這是沒有意義的啊,電話線路全忙,而且也沒地方充電。我們還是上前和他攀談,請他幫忙救急,讓我們打個電話給法國的家人報個平安。他把手機遞了過來,讓我們輸入想撥的電話號碼。撥了3次,還是不通……他讓我們稍等片刻,便走開消失在了人群中。15分鐘后,他拿著手機回來了。他把手機貼在我的耳朵上,在電話線的另一端,出現了瑪德琳娜爸爸的聲音!這就是印度。在這里,不可能會變成可能;在這里,往來的焦躁人群,微笑讓我們看到希望的曙光。 幸存者 我們在印度長途旅行期間經歷了好幾次情緒傳染,特別是恐懼情緒的傳染。但和一些登山者,或和我有幸碰到的高海拔地區生還者所經歷的相比,實在不足掛齒。比如費爾南多帕拉多,人稱“南多”,是烏拉圭空軍571號班機空難的16名幸存者之一。約50年前,他乘坐的飛機在安第斯山脈墜毀。在所有講述人類如何在惡劣環境中生存的故事里,他們的故事是*令人震驚的。他的經歷被寫成書,拍成電影,同主題紀錄片還獲了獎,現已在全球家喻戶曉。以下就是南多從本書探討的情緒角度講述的這次經歷。 1972年10月12日,老基督徒業余橄欖球隊租用的包機從蒙得維的亞卡拉斯科國際機場起飛,前往智利圣地亞哥參加一場友誼賽。他們乘坐的是烏拉圭空軍的仙童FH227D客機。由于機身重量大而發動機動力有限,它被航空專家稱為“笨重傻瓜機”。這種型號的飛機安全性不佳,其中三分之一(一共78架)已墜毀。但當時機上的40名乘客并不知道這一點。 南多和其他隊員也都不是很有錢,剛好飛機上還有些空位,他們可以邀請家人或朋友一同免費隨行。于是南多邀請了自己50歲的母親尤金妮亞費爾南多和17歲的妹妹蘇西。此次旅行一共4天,比賽之余,所有人還能在太平洋海岸享受陽光明媚的周末。 但后來發生的一切誰都沒有料到。 空難 由于天氣條件惡劣,飛機被迫停在安第斯山腳下的阿根廷門多薩,大家在此過夜等待天氣轉好。第二天是10月13日(!)星期五,飛機再次起飛。胡利奧費拉塔斯(Julio Ferradas)上校是一位經驗豐富的飛行員,他在職業生涯中已經飛越了29次安第斯山脈。這次他決定改道從南部海拔更低的區域穿過山脈,隨后立即再朝北飛向圣地亞哥。這樣做是為了避免飛機遭受過于嚴峻的考驗,因為仙童FH227D客機要想升至4500多米困難相當大。 機艙內的氣氛很好,南多和想要坐在窗邊看風景的好友龐齊多阿巴爾(Panchito Abal)換了座位。這件微不足道的小事*后卻決定了兩個人的命運。 當天15時24分,飛行員通知塔臺他已飛過庫里科。他以為飛機已經穿越安第斯山脈,到達了山另一側的智利上空。實際上,因為無法解釋的計算失誤,飛機還在山脈上方飛行。隨后他朝北飛行,沒過多久就開始朝著自己認為的智利平原降落。厚厚的云層遮住了巨大的山脈,當飛機下降穿過云層時,飛行員驚恐地看到山,發現根本沒有飛到該去的地方,于是他拼命操控著飛機,躲避橫擋在前的巖石山峰。 感覺到顛簸的乘客系緊安全帶,貼在座位上不敢動。機艙內的氣氛變了,沒有一個人說話。其中的一個幸存者卡利托斯帕茲事后說: “我們當時都很害怕,而害怕很快就變成了恐慌。” 突然,飛機撞上了一座山峰,隨后沖向地面,在此過程中兩個機翼被毀,尾翼被切斷。機身墜落山巔,隨后沿著覆蓋著厚厚積雪的陡峭斜坡飛速滾下1500米。一分鐘前與飛行員還有聯系的塔臺,此刻失去了與飛機的所有無線電聯絡。南多在昏厥前記得的*后一幅畫面,是他爬出飛機時看到的駕駛艙頂。 在空難后立即展開的所有搜救行動都失敗了,主要是因為極端的氣候條件(當時是雪季),而且仙童FH227D客機的白色機身在積雪中很難被人看到。所以即便有幸存者,似乎也必死無疑。 集體恐懼 空難發生時,12人當場死亡,其中包括飛行員和南多的母親。南多本人受了重傷:他被拋到飛機前部,頭撞到了通道里的幾個障礙物。他的身體動彈不得,但呼吸尚存,和其他傷者一起被卡在接近駕駛艙的機艙前部。死者的尸體被拖到機艙外的雪地上。副駕駛但丁拉古拉拉(Dante Lagurara)受了重傷但還有意識,他被困在鋼板中還不斷重復“我們飛過了庫斯科”,說明他還沒有意識到自己和飛行員的估計嚴重錯誤。幸存者們因此以為自己身處安第斯山脈的西坡,但實際上是被困在一個偏遠的冰川山谷中,海拔3600米,人跡罕至,周圍是陡峭冰冷的山坡和高聳的黑色巨石。 這顯然是種罕見又強烈的集體恐懼,讓我想起了荷蘭著名登山家威爾科萬胡金(Wilco van Rooijen)有一次對我講述的他的經歷。他是喬戈里峰(K2)事故中的幸存者之一。這場事故是近幾年登山運動中*嚴重的悲劇之一,11名不同國籍的登山者喪生。為了登頂,威爾科和其他登山者經過危險的“瓶頸”(Bottleneck)路段。德倫曼迪克(Dren Mandic)的氧氣瓶有問題,為了走到另一名可能會幫助他的隊員身邊,他無視*基本的安全規則,松開了固定繩,也就是“生命之繩”,隨后失去平衡。其他登山者驚呆了,看著他墜亡。威爾科告訴我:“ 從那一刻起,我們就開始恐懼和懷疑,腦子里全是問號,怎么辦?如何行動?墜落的登山者能否得救?有人能離得更近看一看嗎?大家都在心里自問,產生的**反應就是拒絕相信。但是幾秒以后,便意識到這一切已經發生了。這一天,致命的事故讓登山者們意識到了危險——繼續攀爬可能會喪命。” 被困在飛機里的烏拉圭人也被幾十個問題折磨著。但與威爾科及其隊友們不同,他們對高山和在此情況下要采取的生存技巧一無所知。在烏拉圭,*高的山峰才500米左右。他們的穿著和裝備都不足以面對如此極端的條件,必須盡快組織起來,以免被凍死(夜間溫度低至30℃)。他們躲進座艙內,把坐墊套當被子,用行李箱堵住機身的裂口,把座椅里的填充泡沫取出來塞進鞋子,互相緊靠在一起。這其中大多數的主意都是羅伯托卡內莎(Roberto Canessa)想出來的,19歲的他性格堅定,是醫學院的學生。 漫長恐怖的**夜似乎持續了幾個世紀。第二天早上,大家發現和南多換了座位的龐齊多阿巴爾、副駕駛以及另外兩名乘客都死了。但這天當一架飛機飛過他們的頭頂時,大家還是燃起了一線希望,大聲叫喊。然而飛機一閃而過,并沒有看到他們。 幸存者們意識到自己的生存將會非常困難,但他們還是決定放手一搏。 “人人為己” 在這種情況下,面對恐懼,有兩種可能的群體行為:“人人為己”或“人人為我,我為人人”。在我之前提到的喬戈里峰事故中,“人人為己”的行為占了上風。 正如威爾科所說,從峰頂下撤時情況惡化。返回時,挪威探險隊的隊員們*先到達了瓶頸路段的高處,懸于100多米的巨大冰塔之上。當晚在這一路段,挪威隊員羅爾夫貝(Rolf Bae)被掉下的冰塔卷走,同時固定繩也被切斷。威爾科和所有跟在挪威隊后面的登山者都非常需要這些固定繩,有了它們方能穿越峽谷。沒了固定繩的登山者們,被困在8000多米、被稱為“死亡地帶”的高山上。高海拔導致人體缺氧,可能引發腦功能障礙、幻覺、頭痛、失去意識和其他癥狀,比如“嘔吐、視力下降、記憶力減退、頭暈、睡不踏實、極度疲勞、難以行動、無法做出符合邏輯的決定等。有些人無法控制自己的行動,更嚴重的可能出現肺水腫或腦水腫。在這種條件下,人會很快死亡。”法國國家健康與醫學研究院(INSERM)的生理學家、研究員塞繆爾韋爾蓋斯(Samuel Vergès)向我解釋道。 威爾科說: “開始大家還團結一心,但很快每個人就只顧自己了。黃昏登頂,日落下山的隊員們被困在了山上。所有人都驚慌失措,想都沒想就四散而去,必然會迷路或走上危險的道路。有些人再也沒有回到4號營地(約在海拔7800米處)。驚慌的登山者們甚至開始盯上了其他人的氧氣瓶和繩索。 “我們和兩位向導馬爾科孔福爾托拉(Marco Confortola)和杰拉德麥克唐納(Gerard McDonnell)決定不效仿以上做法,而是選擇在8350米處露營。我們當時很害怕,因找不到穿越瓶頸路段所要用的繩索而惱火萬分(其他沒有繩索就走了的人忽視了此時已經發生的事故)。我們深深地懷疑,甚至不確定是否處在正確的地方,是否在山體正確的一側。杰拉德像牡蠣一樣把自己緊緊裹起來,馬爾科和我努力保持冷靜,有一搭沒一搭地聊著天。次日早晨天一亮,我們繼續去尋找不知掉落在何處的固定繩。 “又過了一天,我發現自己的視力正在衰退。因眼睛受到紫外線和反射光照射,我得了雪盲癥。于是我對杰拉德和馬爾科說我不能再耽擱時間,決定獨自下撤,希望找到已經被堵死的瓶頸路段之外的另一條路,到達4號營地。同伴們沒有攔我,到了這一步,誰都不想說服誰,我們對事情的走向完全失去了控制。每個人都想保命,每個人都被情緒牽著鼻子走。” 杰拉德朝著一個不確定的方向走了,在往上爬的時候迷了路。馬爾科試圖不用繩索,只憑借一個冰鎬自殺式穿越瓶頸路段,他大概也是產生了幻覺。半瞎的威爾科獨自走了另一條路,沒有睡袋、食物和水,失蹤了3天。在路上,他碰到了筋疲力盡的其他登山者,有些被自己的繩索纏住。面對惡劣的條件和難以自抑的情緒,缺氧又讓一切雪上加霜,一根稻草就能壓倒一個人。 馬爾科和威爾科的狀況很慘,但還活著。他倆在兩個不同的地方被夏爾人彭巴吉亞杰(Pemba Gyalje)救了。彭巴是這場悲劇中救人的真英雄。威爾科在死亡區創紀錄地熬過了兩個晚上,因為凍傷失去了所有的腳趾。而杰拉德永遠地消失了,可能是被雪崩卷走的。 “人人為我,我為人人” 和威爾科的團隊相反的是,身處安第斯山的幸存者一開始就選擇了在逆境中團結一致。因此,他們定量分配食物。實際上,他們擁有的食物非常少:棒棒糖、巧克力、沙丁魚罐頭,還有幾杯酒、果醬和牙膏作為甜點。據專家估計,這些食物的總卡路里只能滿足10個成年人24小時的需要。他們一小口一小口地用小茶匙分享著食物,唯一無限量供應的就是在太陽下融化了的雪水。 總之,在困境中他們團結一心。 他們來自同一個國家,互相非常了解,有相同的價值觀和相似的思考方式。也許正因為如此,危機情況引發情緒壓力時,他們能夠更容易地管理情緒。威爾科也認為,在喬戈里峰事故中,讓整個團隊變成一盤散沙的是文化因素。“ 團隊中一直有分裂。事實上,70個登山者來自15個不同的國家,大部分人互相不認識,登山的方式也不同,他們趁著好天氣‘窗口期’在同一天試圖向上爬,這使得他們必須團結力量,互相配合,上山道路才能暢通。當悲劇出現時,互相排斥的情緒溢于言表,大家不再能互相理解。不同國家的人情緒反應各異,有些反應被理解了,有些則沒有。大家都感到了彼此的憤怒,不和諧的情緒對決策的影響越來越大。” 周日,快死了的南多,在昏迷3天后似乎恢復了意識。神經專家們認為,他受到震蕩的大腦在低溫狀態下得到了保護:南多被拋在機艙入口處,這里是整個座艙中溫度*低的地方,利于南多和其他重傷者康復。南多剛一睜眼就詢問母親和妹妹的情況。得知結果后南多悲痛不已:母親已死,重傷的妹妹在第7天時也在他的懷中死去。 第10天,等待救援的幸存者們*終失去了希望。他們通過一個小型晶體管便攜收音機聽到政府宣布:幸存者已死,放棄救援行動。受到這當頭一棒的打擊,有些人在雪地上崩潰大哭。 更糟糕的是,卡利托斯帕茲(Carlitos Paez)告訴南多,什么吃的也沒有了。 饑餓 餓急了的人什么事都能做得出來。 沒有食物攝入,身體運轉代謝成了一個內部閉環,開始消耗自身體內的糖、脂肪和蛋白質,但肝臟和肌肉中的糖分只夠消耗3天。血液內的葡萄糖含量下降,人感覺到了饑餓,出現胃痙攣。身體還從脂肪組織(肥肉!)中獲得能量,兩周后脂肪也被消耗殆盡。10天后,機體只能開始分解蛋白質。肝臟把肌肉蛋白分解成氨基酸,利用氨基酸合成糖;否則,人很快就會變得虛弱,體重下降,感覺到沮喪和焦慮。這種情緒在饑餓的人群中極易傳染。20天后,饑餓者心跳減慢(心率過緩)、動脈張力大幅下降,出現嚴重的眩暈和頭痛癥狀,注意力無法集中、神志不清、感覺非常疲乏、肌肉疼痛、體溫降低,可能會腹部痙攣,經常還會牙齦出血和失眠。 被迫禁食40天后,肌體啟動*后的防御手段。人因饑餓體重下降18%20%后,會有以下癥狀:胃排斥食物、惡心、吐膽汁、黃疸、聽力下降、視覺障礙、肌肉乏力并伴隨疼痛和哆嗦,還會出現情緒波動、牙齦、腸胃和食管出血、視網膜出血,甚至可能導致失明。所以饑餓的人變得令人難以理解。 當體內30%50%的蛋白質被消耗或當體重下降一半時,組織會嚴重受損,損傷很難修復。患者可能會感覺到欣快,隨后陷入深度昏迷。昏迷伴隨有潮式呼吸(一種周期性呼吸異常)。幾個小時后,患者很快死亡。 在南多及其同行者所處的極端條件下,無疑會加快所有以上過程。 協議 安第斯山脈的幸存者們被饑餓糾纏著,其中很多人試圖扯下行李和皮鞋上的皮革果腹。但不幸的是,皮革不能被消化,而且因經過化學處理,吃下去還會有損健康。還有些人扯開坐墊,以為能從里面找到奶牛吃的那種草嚼一嚼,但也沒找到。 南多向我描述了這不同尋常的一刻——他和同伴們終于克服了那道坎: “父親從小教育我的方式就非常實際,在我看來他就是實用主義的化身。他總對我說,‘事情該是什么樣就是什么樣,不以我們的意志為轉移’‘雨從天上來,水把人兒濕’‘如果你想要什么東西,就要自己努力去爭取’。我知道我們離開這里的希望非常渺茫,如果想要爭取時間等待夏天的到來,唯一可以做的就是吃點兒東西。而我們著陸的地方就像月球或火星的表面,什么都沒有。我的想法很實際,專心思考著唯一可實現的解決方案:把死去朋友的尸體作為蛋白質的來源。饑餓是人類*基本的恐懼之一,當現實的挑戰擺在眼前,就要采取行動。 “我們每秒鐘都面臨著死亡。
共情陷阱:你為何總被別人的壞情緒傷害 作者簡介
[法]克里斯朵夫·阿格 法國埃姆里昂商學院教授,社會心理學研究員,法國哈佛商業評論專欄作家,情緒管理領域領軍人物。著有《直面恐懼,擁抱豁達人生》《章魚法則:為什么直覺特別靈》《聲音即情緒》。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莉莉和章魚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經典常談
- >
回憶愛瑪儂
- >
巴金-再思錄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