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道德經說什么
-
>
電商勇氣三部曲:被討厭的勇氣+幸福的勇氣+不完美的勇氣2
-
>
新時期宗教工作與管理
-
>
帛書道德經
-
>
傳習錄
-
>
齊奧朗作品·苦論
-
>
無障礙閱讀典藏版:莊子全書
謝林著作集藝術哲學 版權信息
- ISBN:9787301318485
- 條形碼:9787301318485 ; 978-7-301-31848-5
- 裝幀:一般純質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謝林著作集藝術哲學 本書特色
打破了自康德以來的主體審美式美學,將藝術作為哲學的另一種呈現方式,借助于藝術來闡發謝林所構造的哲學體系本身。
謝林著作集藝術哲學 內容簡介
謝林的《藝術哲學》(1802/1803)在人類歷目前次明確提出“藝術哲學”的概念,次對這個領域進行了系統而深入地闡述。不同于康德以來的偏重于主觀審美意識的“美學”,“藝術哲學”關注的是藝術的本質及其在藝術作品中呈現出來的哲學意義。 “藝術哲學”也不同于迄今已來的各種經驗意義上的或哲學意義上的“藝術理論”,它不是從某個特定的立場或角度出發把藝術和藝術作品當作一種特殊對象來考察,而是把藝術本身當作哲學的另一種完整的呈現方式。換言之,“藝術哲學”是“藝術中的哲學”。 因此謝林的藝術哲學同時也是他的哲學體系本身(尤其是“同一性哲學”的另一種完整的表述,其中不但涉及其早期的先驗唯心論哲學和自然哲學,也與后期的神話哲學和啟示哲學有著密切的聯系。就藝術本身而言,本書同樣蘊含著大量深刻的洞見,這些洞見通過黑格爾和叔本華——眾所周知,這兩位哲學家所說的“美學”實質上就是“藝術哲學”——的繼承和發展對后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本卷亦收錄了謝林另一篇與藝術哲學有關的長篇論文《論造型藝術與自然界的關系》(1807),從而集中而完整地匯集了謝林藝術哲學的核心文獻。
謝林著作集藝術哲學 目錄
中文版“謝林著作集”說明 1
謝林藝術哲學的體系及其雙重架構(代序) 1
藝術哲學(1802/1803) 1
論造型藝術與自然界的關系(1807) 425
人名索引 467
主要譯名對照 477
謝林著作集藝術哲學 節選
謝林在哲學史上**次正式提出“藝術哲學”(Philosophie der Kunst)概念,并且建立了一個完備的藝術哲學體系。相關思想首次在1800年的《先驗唯心論體系》里有明確的表述,隨后尤其在 “同一性哲學”時期的諸多著作(比如1802—1803 年的《學術研究方法論》和《藝術哲學》以及1807年的《論造型藝術與自然界的關系》)里得到了系統的闡發。這些豐富而深刻的思想在當時就造成了廣泛的轟動效果,對德國浪漫派、黑格爾和叔本華也產生了重大影響,以至于英國新黑格爾主義者和美學家鮑桑葵也不得不承認: “黑格爾《美學》中的大多數觀點都受到在謝林著作中可以找到的那些見解和理論的啟發。” 在謝林的相關著作中,《藝術哲學》無疑占據著*核心的地位,堪稱謝林的藝術哲學體系的完備呈現。但這部厚重的著作同時也是晦澀難解的,這一方面是緣于在謝林那里,藝術哲學與哲學本身的獨特關系,另一方面也是緣于他的整個藝術哲學體系的龐雜內容和復雜結構,尤其是其中縱橫交錯的永恒架構和時間性架構。因此,為了便于讀者閱讀此書,本文嘗試對謝林的藝術哲學體系及其雙重架構予以剖析和澄清。 藝術和哲學同樣擁有悠久的歷史,前者甚至可以回溯到*古老的人類開端。因此不難理解,哲學很早就把藝術當作一個無可回避的重要對象而加以考察,對此我們在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那 里已經可以找到輝煌的例證。但從柏拉圖以降,直到謝林之前,為什么這些思想充其量只能叫作“藝術學說”(Kunstlehre)或“藝術理論”(Theorie der Kunst),卻沒有出現真正的“藝術哲學”(Philosophie der Kunst),這無疑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究其原因,*重要的關鍵在于,哲學家以認識永恒的真理為旨歸,他們認為藝術所展示出來的,只是對于真理的摹仿,乃至摹仿之摹仿,因此在本質上就低哲學一個乃至幾個檔次。這些觀點我們在柏拉圖那里已經耳熟能詳,自不必贅述。相應地,藝術家在整個社會階層里也只能處于較低的地位,以至于就連那些*偉大的藝術家也只不過是宮廷的仆從和貴族沙龍的寵兒。誠然,藝術并不因此是可有可無或一無是處的,它本身所取得的輝煌成就以及由此帶來的各方面的意義也是人們所不能否認的。但由于那個在根本上對藝術極為不利的定位,直到謝林之前的時代,作為普遍的共識,藝術獲得的評價總的說來無非是這兩條:1)從消極的方面看,藝術僅僅給人帶來感官刺激和休閑娛樂,甚至造成一種腐敗的文明;2)從積極的方面看,藝術能夠陶怡人們的情操,成為一種服務于道德和宗教信仰的工具。而在這兩種情況下,藝術都是某種從屬性的、工具性的低級東西,不可能與作為人類精神皇冠的哲學相提并論。但恰恰是謝林,在上述傳統的藝術觀之外,提出一種“更神圣的藝術”:“這種藝術是諸神的一個工具,它把神性的奧秘頒布出來,把理念、把無遮蔽的美揭示出來……至于普通人所說的那種‘藝術’,不可能是哲學家研究的對象。”這個說法已經不是一般地對藝術的褒獎和贊美,而是直指一種全新的藝術觀。對此黑格爾亦指出,只有到了謝林這里,“藝術的概念和科學地位才被發現出來,人們才認識到藝術 崇高的和真正的使命。” 從思考線索來看,謝林在《先驗唯心論體系》里首次提出“藝術哲學的主要原理”之前,率先闡述了理論哲學體系、實踐哲學體系、目的論。這三個部分與康德的三大批判非常相似,但“目的論”部分克服了康德認為“合目的性”僅僅單方面存在于主體認識中的分裂觀點,而是揭示出“無目的的活動”和“合目的的活動”這兩種活動在萬事萬物中的本質上的絕對同一性。謝林能做到這個超越,一方面是因為他繼承了費希特的“本原行動”(Tathandlung)思想,在同一個活動中發現了“超越自身走向無限”(即無目的的活動)和 “設定界限返回自身”(即合目的的活動)這兩個面向,另一方面更重要的原因則是在于他不像費希特那樣把本原行動限定在主體之內,而是將其貫穿客體(自然界)和主體(自我意識),從而達到了真正的絕對同一性。但這里*值得注意的是,按說整個體系在目的論部分已經達到了完滿,但謝林沒有止步于此,而是進而提出,藝術乃是這種無目的的合目的性的“例證”。也就是說,哲學達到的成果僅僅存在于哲學家的思考中,要讓普通人接受是很困難的: “哲學雖然可以企及*崇高的事物,但仿佛僅僅是引導少部分人達 到這一點;而藝術則是按照人的本來面貌引導全部的人到達這一境地,即認識*崇高的事物。”然而哲學追求的*高目標又恰恰是一種客觀的、普遍有效的真理,因此在呈現客觀真理這件事情上,哲學必須借助于藝術;當然,這里所說的已經不是普通人理解的藝術,而是從更高的乃至*高的觀點來理解的藝術。舉個粗淺的例子:哲學已經達到理念與具體事物的絕對同一性這一真理,但普通人要么根本不承認什么理念,要么認為理念和事物是分離的、割裂的,而在這種情況下,當藝術家用一個關于馬的藝術品呈現出“馬”的理念本身(而非像柏拉圖所說的那樣僅僅去“摹仿”馬的理念),表明理念當下就真切地存在于這一個個別事物之內,這就讓普通人也理解把握到那個本來極為抽象艱澀的哲學真理。在這個意義上,謝林聲稱:“藝術是哲學的唯一真實而永恒的工具和證書,這個證書總是不斷重新確證哲學無法從外部表示的東西,即行動和創造中無意識事物及其與有意識事物的原始同一性。正因如此,藝術對于哲學家來說是*崇高的東西。” 換言之,哲學和藝術是同一個真理的兩面,前者是“隱秘的”(esoterisch)一面,面向少數精英,后者是“顯白的”(exotisch)一面,面向普通人乃至每一個人。 換言之,哲學是在主觀的層面呈現真理,而藝術是在客觀的層面呈現真理。二者作為真理的不同呈現方式,也可以相互轉化:當藝術家超越了客觀性,就進入了哲學的思考,反之當哲學家擺脫了思想的主觀性,達到完全客觀的呈現,他的作品同樣就轉變為藝術,而柏拉圖作為獨一無二的“詩人哲學家”,就是這方面的*好的一個例證。 正是在這個意義上,謝林在《藝術哲學》開篇再一次以強調的 方式提出這個問題:“藝術哲學是如何可能的?”(V, 364)乍看起來,這個問題是非常奇怪的。因為既然哲學可以研究任何事物,那么就沒有什么哲學是不可能的,毋寧說,有多少對象,就有多少“×× 哲學”。但謝林真正想強調的是,在這些“×× 哲學”里,有些根本算不上是哲學(比如謝林和后來的黑格爾挖苦的“交通哲學”“農業哲學”乃至“農業知識學”等等),有些則僅僅是哲學原理在某個領域的具體應用(比如黑格爾的藝術哲學就是如此),反之,當謝林提出 “藝術哲學”這個概念,并不是指從哲學的角度出發對藝術泛泛進行研究(否則這和以往的“藝術理論”沒有什么本質上的區別),而是要澄清,作為實在的客觀東西的藝術,和作為觀念的主觀東西的哲學,二者究竟是以怎樣的方式結合在一起。從概念上看,“藝術哲學”和其他“×× 哲學”一樣,用某個“××”限制了“哲學”,然而 哲學在本質上是又單一的、完整的、不可分割的,因為真正的哲學是以絕對者及其在全部規定性中的呈現為對象,即使當她考察某個特殊東西時,其所關心的也不是這個特殊東西本身,而是絕對者在這個特殊東西之內的呈現,因此嚴格說來并沒有什么真正作為一般哲學之下的某一個部門的“特殊的”哲學,而是只有唯一的哲學在不同領域里的呈現。因此謝林強調:“我希望你們牢牢記住哲學之‘不可分割’這一概念,尤其在當前更需如此,這樣才會掌握藝術哲學的整個理念。”(V, 365)而在稍早的《論自然哲學與一般意義上的哲學的關系》(1801)里,他已經澄清了“自然哲學”——這是謝林哲學的另一塊招牌——的定位和意義,相關思想也完全適用于藝術哲學、歷史哲學等等,即這些哲學和哲學的關系也不是部分與整體的關系,毋寧說,她們就是哲學本身,只不過要么在自然界,要么在藝術,要么在歷史這一“層面”(Sphäre)——或用謝林的另一個專門術語來說,“潛能階次”(Potenz)——呈現出來而已。
謝林著作集藝術哲學 作者簡介
謝林(F. W. J. Schelling, 1775-1854),德國唯心主義哲學家,與康德、費希特、黑格爾并稱德國古典哲學四大家。代表作品有《自我作為哲學的本原》《一種自然哲學的理念》《先驗唯心論體系》《哲學與宗教》《論人類自由的本質及相關對象》《世界時代》《神話哲學》《啟示哲學》等。 先剛,圖賓根大學哲學博士,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研究領域:德國古典哲學、古希臘哲學、西方哲學史。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經典常談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山海經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