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史記 本書特色
1. 老少咸宜的國學根祗書,是國人了解中國歷史的入門級讀物。《史記》是中國文化史上少數幾部可稱為偉大的著作之一。它不僅是一部史學巨著,而且在文學上、哲學上具有極高的成就,其語言藝術也歷來受到人們的推崇,被尊為典范。 2. 原文出自經典版本,譯文信達雅皆備。當代國學大家陳書良從《史記》經典版本中精選18篇原文,并耗時多年潛心解讀,力求譯文信達雅皆備,栩栩如生地再現了《史記》中那些在故事性、文學性、傳唱度、歷史影響力上都屬翹楚的英雄人物的傳奇一生、歷史事件的來龍去脈,是市面上少有的兼具故事性、知識性,文學性與藝術性的《史記》通識讀本。 3. 文白對照,雙欄對讀。左邊文言文,右邊白話文,不再逐字逐句進行注釋,使得閱讀更加直觀流暢、一目了然,適合生活節奏快的現代人閱讀。 4.晚晴名臣曾國藩、著名學者李景星點評,內容一針見血,版本難得一見。為了讓讀者一覽古人的《史記》閱讀心得,豐富閱讀的層次和感受,陳書良教授遍覽浩瀚古籍,從晚清名臣曾國藩所著《讀書錄》、清末著名學者李景星所著《史記評議》中精選有關《史記》的評語,附于每篇篇末。陳教授認為,李景星的品議從各方面都是難得的非常好的,在市面上已經很難找到;曾國藩的評價雖然短小,但在各方面的價值上均不低于李景星的研究。 5. 圖文并茂,立體再現上古時代到漢武帝元狩元年間共3000多年歷史中的精彩瞬間。為了讓讀者更加直觀地了解兩部國學經典所在的時代特點與人文風貌,陳教授為這兩本書各自精選多幅與其精神特質高度契合的傳世名畫、書法作品及文物精品等,做成黑白插圖及彩插,散落于文字之間。
史記 內容簡介
《史記》原名《太史公書》,東漢末始稱《史記》。它是中國古代一部由個人獨立完成的具有完整體系的著作。總共一百三十卷,五十二萬余字。 本書從《史記》中選出十八篇,供初學者學習。在編排方面,略去注釋,采用雙欄文白對照的形式,這種形式類似“直讀”,讀者可以“不求甚解”地欣賞太史公的典雅美妙的文章。 為了讓讀者一覽古人的《史記》閱讀心得,豐富閱讀的層次和感受,陳書良教授遍覽浩瀚古籍,從晚清名臣曾國藩所著《讀書錄》、清末著名學者李景星所著《史記評議》中精選評語,附于每篇篇末。曾國藩一生以修身立德為己任,“讀書不二”是其修身的基本法則。《讀書錄》為其研讀經史子集書籍的心得、考證及校勘,既是他讀書的求證,又是他實踐的思索。李景星的評議是難得的好文章,時至今日已很難看到。其評議大至篇章的命題、作品的中心、作者的用意、歷史人物的品評、歷史材料的運用,以及各書之間的異同、各篇自身的結構,小至一詞一語、一時一地的勘核推敲,都花費了許多工夫,做出了許多令人嘆服的分析和論斷。對于讀者更全面、深入地了解《史記》大有裨益。
史記 目錄
目 錄
1??/??五帝本紀
23??/??項羽本紀
71??/??高祖本紀
120??/??越王勾踐世家
142??/??孔子世家
189??/??陳涉世家
208??/??留侯世家
232??/??伍子胥列傳
249??/??蘇秦列傳
294??/??孟嘗君列傳
315??/??廉頗藺相如列傳
338??/??屈原賈生列傳
358??/??淮陰侯列傳
400??/??李將軍列傳
420??/??游俠列傳
433??/??滑稽列傳
459??/??貨殖列傳
489??/??太史公自序
史記 節選
五帝本紀 黃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孫,名曰軒轅。生而神靈,弱而能言,幼而徇齊,長而敦敏,成而聰明。 軒轅之時,神農氏世衰。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農氏弗能征。于是軒轅乃習用干戈,以征不享,諸侯咸來賓從。而蚩(音癡)尤*為暴,莫能伐。 炎帝欲侵陵諸侯,諸侯咸歸軒轅。軒轅乃修德振兵,治五氣,藝五種,撫萬民,度(音奪)四方,教熊、羆、貔、貅、(音出)、虎,以與炎帝戰于阪泉之野。三戰,然后得其志。 蚩尤作亂,不用帝命。于是黃帝乃征師諸侯,與蚩尤戰于涿鹿之野,遂禽殺蚩尤。而諸侯咸尊軒轅為天子,代神農氏,是為黃帝。天下有不順者,黃帝從而征之;平者,去之。披山通道,未嘗寧居。 東至于海,登丸山,及岱宗;西至于空桐,登雞頭;南至于江,登熊、湘;北逐葷粥(音勛玉),合符釜山,而邑于涿鹿之阿。遷徙往來無常處,以師兵為營衛。官名皆以云命,為云師。置左右大監,監于萬國。萬國和,而鬼神山川封禪與為多焉。獲寶鼎,迎日推策。舉風后、力牧、常先、大鴻以治民。順天地之紀,幽明之占,死生之說,存亡之難。時播百谷草木,淳化鳥獸蟲蛾,旁羅日月星辰水波土石金玉,勞勤心力耳目,節用水火材物。有土德之瑞,故號黃帝。 黃帝二十五子,其得姓者十四人。 黃帝居軒轅之丘,而娶于西陵之女,是為嫘(音雷)祖。嫘祖為黃帝正妃,生二子,其后皆有天下:其一曰玄囂,是為青陽,青陽降居江水;其二曰昌意,降居若水。昌意娶蜀山氏女,曰昌仆,生高陽,高陽有圣德焉。黃帝崩,葬橋山。其孫昌意之子高陽立,是為帝顓頊(音專虛)也。 帝顓頊高陽者,黃帝之孫而昌意之子也。靜淵以有謀,疏通而知事,養材以任地,載時以象天,依鬼神以制義,治氣以教化,潔誠以祭祀。北至于幽陵,南至于交阯,西至于流沙,東至于蟠木。動靜之物,大小之神,日月所照,莫不砥屬。 帝顓頊生子曰窮蟬。顓頊崩,而玄囂之孫高辛立,是為帝嚳(音庫)。 帝嚳高辛者,黃帝之曾孫也。高辛父曰極,極父曰玄囂,玄囂父曰黃帝。自玄囂與極皆不得在位,至高辛即帝位。高辛于顓頊為族子。 高辛生而神靈,自言其名。普施利物,不于其身。聰以知遠,明以察微。順天之義,知民之急。仁而威,惠而信,修身而天下服。取地之財而節用之,撫教萬民而利誨之,歷日月而迎送之,明鬼神而敬事之。其色郁郁,其德嶷嶷。其動也時,其服也士。帝嚳溉執中而遍天下,日月所照,風雨所至,莫不從服。 帝嚳娶陳鋒氏女,生放勛。娶娵訾(音居子)氏女,生摯。帝嚳崩,而摯代立。帝摯立,不善,而弟放勛立,是為帝堯。 帝堯者,放勛。其仁如天,其知如神。就之如日,望之如云。富而不驕,貴而不舒。黃收純衣,彤車乘白馬。能明馴德,以親九族。九族既睦,便章百姓。百姓昭明,合和萬國。 乃命羲、和,敬順昊天,數法日月星辰,敬授民時。分命羲仲,居郁夷,曰旸谷,敬道日出,便程東作。日中,星鳥,以殷中春。其民析,鳥獸字微。申命羲叔,居南交,便程南為,敬致。日永,星火,以正中夏。其民因,鳥獸希革。申命和仲,居西土,曰昧谷。敬道日入,便程西成。夜中,星虛,以正中秋。其民夷易,鳥獸毛毨(音顯)。申命和叔,居北方,曰幽都,便在伏物。日短,星昴,以正中冬。其民燠(音裕),鳥獸氄(音冗)。歲三百六十六日,以閏月正四時。信飭百官,眾功皆興。 堯曰:“誰可順此事?”放齊曰:“嗣子丹朱開明。”堯曰:“吁!頑兇,不用。”堯又曰:“誰可者?”讙兜曰:“共工旁聚布功,可用。”堯曰:“共工善言,其用僻,似恭漫天,不可。”堯又曰:“嗟!四岳,湯湯洪水滔天,浩浩懷山襄陵,下民其憂,有能使治者?”皆曰鯀(音袞)可。堯曰:“鯀負命毀族,不可。”岳曰:“異哉!試不可用而已。”堯于是聽岳用鯀。九歲,功用不成。 堯曰:“嗟!四岳,朕在位七十載,汝能庸命,踐朕位?”岳應曰:“鄙德忝帝位。”堯曰:“悉舉貴戚及疏遠隱匿者。”眾皆言于堯曰:“有矜在民間,曰虞舜。”堯曰:“然,朕聞之。其何如?”岳曰:“盲者子。父頑,母嚚(音銀),弟傲,能和以孝,烝烝治,不至奸。”堯曰:“吾其試哉。”于是堯妻之二女,觀其德于二女。舜飭下二女為媯汭,如婦禮。堯善之,乃使舜慎和五典,五典能從。乃遍入百官,百官時序。賓于四門,四門穆穆,諸侯遠方賓客皆敬。堯使舜入山林川澤,暴風雷雨,舜行不迷。堯以為圣,召舜曰:“女謀事至而言可績,三年矣。女登帝位。”舜讓于德不懌。正月上日,舜受終于文祖。文祖者,堯大祖也。 于是帝堯老,命舜攝行天子之政,以觀天命。舜乃在璇璣玉衡,以齊七政。遂類于上帝,禋(音陰)于六宗,望于山川,辯于群神。揖五瑞,擇吉月日,見四岳諸牧,班瑞。歲二月,東巡狩,至于岱宗,祡(音蟬),望秩于山川。遂見東方君長,合時月正日,同律度量衡,修五禮、五玉、三帛、二生、一死為摯,如五器,卒乃復。五月,南巡狩;八月,西巡狩;十一月,北巡狩:皆如初。歸,至于祖禰廟,用特牛禮。五歲一巡狩。群后四朝,遍告以言,明試以功,車服以庸。肇十有二州,決川。象以典刑,流宥五刑,鞭作官刑,撲作教刑,金作贖刑。眚(音勝,上聲)災過,赦;怙終賊,刑。欽哉,欽哉,惟刑之靜哉! 讙兜進言共工,堯曰“不可”,而試之工師,共工果淫辟。四岳舉鯀治鴻水,堯以為不可,岳強請試之,試之而無功,故百姓不便。三苗在江淮、荊州數為亂。于是舜歸而言于帝,請流共工于幽陵,以變北狄;放讙兜于崇山,以變南蠻;遷三苗于三危,以變西戎;殛鯀于羽山,以變東夷:四罪而天下咸服。 堯立七十年得舜,二十年而老,令舜攝行天子之政,薦之于天。堯辟位凡二十八年而崩。百姓悲哀,如喪父母。三年,四方莫舉樂,以思堯。堯知子丹朱之不肖,不足授天下,于是乃權授舜。授舜,則天下得其利而丹朱病;授丹朱,則天下病而丹朱得其利。堯曰“終不以天下之病而利一人”,而卒授舜以天下。堯崩,三年之喪畢,舜讓辟丹朱于南河之南。諸侯朝覲者不之丹朱而之舜,獄訟者不之丹朱而之舜,謳歌者不謳歌丹朱而謳歌舜。舜曰:“天也夫!”而后之中國踐天子位焉,是為帝舜。 虞舜者,名曰重華。重華父曰瞽叟,瞽叟父曰橋牛,橋牛父曰句望,句望父曰敬康,敬康父曰窮蟬,窮蟬父曰帝顓頊,顓頊父曰昌意:以至舜七世矣。自從窮蟬以至帝舜,皆微為庶人。 舜父瞽叟盲,而舜母死,瞽叟更娶妻而生象,象傲。瞽叟愛后妻子,常欲殺舜,舜避逃;及有小過,則受罪。順事父及后母與弟,日以篤謹,匪有懈。 舜,冀州之人也。舜耕歷山,漁雷澤,陶河濱,作什器于壽丘,就時于負夏。舜父瞽叟頑,母嚚,弟象傲,皆欲殺舜。舜順適不失子道,兄弟孝慈。欲殺,不可得;即求,嘗在側。 舜年二十以孝聞。三十而帝堯問可用者,四岳咸薦虞舜,曰可。于是堯乃以二女妻舜以觀其內;使九男與處以觀其外。舜居媯汭,內行彌謹。堯二女不敢以貴驕事舜親戚,甚有婦道。堯九男皆益篤。舜耕歷山,歷山之人皆讓畔;漁雷澤,雷澤上人皆讓居;陶河濱,河濱器皆不苦窳。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 堯乃賜舜(音吃)衣與琴,為筑倉廩,予牛羊。瞽叟尚復欲殺之,使舜上涂廩,瞽叟從下縱火焚廩。舜乃以兩笠自捍而下,去,得不死。后瞽叟又使舜穿井,舜穿井為匿空旁出。舜既入深,瞽叟與象共下土實井,舜從匿空出,去。瞽叟、象喜,以舜為已死。象曰:“本謀者象。”象與其父母分,于是曰:“舜妻堯二女,與琴,象取之。牛羊倉廩予父母。”象乃止舜宮居,鼓其琴。舜往見之。象鄂不懌,曰:“我思舜正郁陶!”舜曰:“然,爾其庶矣!”舜復事瞽叟愛弟彌謹。于是堯乃試舜五典百官,皆治。 昔高陽氏有才子八人,世得其利,謂之“八愷”。高辛氏有才子八人,世謂之“八元”。此十六族者,世濟其美,不隕其名。至于堯,堯未能舉。舜舉八愷,使主后土,以揆百事,莫不時序。舉八元,使布五教于四方,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內平外成。 昔帝鴻氏有不才子,掩義隱賊,好行兇慝,天下謂之渾沌。少皞氏有不才子,毀信惡忠,崇飾惡言,天下謂之窮奇。顓頊氏有不才子,不可教訓,不知話言,天下謂之梼杌(音桃物)。此三族世憂之。至于堯,堯未能去。縉云氏有不才子,貪于飲食,冒于貨賄,天下謂之饕餮(音濤帖),天下惡之,比之三兇。舜賓于四門,乃流四兇族,遷于四裔,以御螭(音吃)魅,于是四門辟,言毋兇人也。 舜入于大麓,烈風雷雨不迷,堯乃知舜之足授天下。堯老,使舜攝行天子政,巡狩。舜得舉用事二十年,而堯使攝政。攝政八年而堯崩。三年喪畢,讓丹朱,天下歸舜。而禹、皋陶、契、后稷、伯夷、夔、龍、倕、益、彭祖自堯時而皆舉用,未有分職。于是舜乃至于文祖,謀于四岳,辟四門,明通四方耳目;命十二牧論帝德,行厚德,遠佞人,則蠻夷率服。舜謂四岳曰:“有能奮庸美堯之事者,使居官相事?”皆曰:“伯禹為司空,可美帝功。”舜曰:“嗟,然!禹,汝平水土,維是勉哉。”禹拜稽首,讓于稷、契與皋陶。舜曰:“然,往矣。”舜曰:“棄,黎民始饑,汝后稷播時百谷。”舜曰:“契,百姓不親,五品不馴,汝為司徒,而敬敷五教,在寬。”舜曰:“皋陶,蠻夷猾夏,寇賊奸軌,汝作士,五刑有服,五服三就;五流有度,五度三居;維明能信。”舜曰:“誰能馴予工?”皆曰:“倕可。”于是以倕為共工。舜曰:“誰能馴予上下草木鳥獸?”皆曰:“益可。”于是以益為朕虞。益拜稽首,讓于諸臣朱虎、熊羆。舜曰:“往矣,汝諧。”遂以朱虎、熊羆為佐。舜曰:“嗟!四岳,有能典朕三禮?”皆曰:“伯夷可。”舜曰:“嗟!伯夷,以汝為秩宗,夙夜維敬,直哉維靜潔。”伯夷讓夔、龍。舜曰:“然。以夔為典樂,教稚子,直而溫,寬而栗,剛而毋虐,簡而毋傲;詩言意,歌長言,聲依永,律和聲,八音能諧,毋相奪倫,神人以和。”夔曰:“於!予擊石拊石,百獸率舞。”舜曰:“龍,朕畏忌讒說殄偽,振驚朕眾,命汝為納言,夙夜出入朕命,惟信。”舜曰:“嗟!女二十有二人,敬哉,惟時相天事。”三歲一考功,三考絀陟,遠近眾功咸興。分北三苗。 此二十二人咸成厥功。皋陶為大理,平,民各伏得其實。伯夷主禮,上下咸讓。倕主工師,百工致功。益主虞,山澤辟。棄主稷,百谷時茂。契主司徒,百姓親和。龍主賓客,遠人至。十二牧行而九州莫敢辟違。唯禹之功為大,披九山,通九澤,決九河,定九州,各以其職來貢,不失厥宜。方五千里,至于荒服。南撫交阯、北發,西戎、析枝、渠廋(音搜)、氐、羌,北山戎、發、息慎,東長、鳥夷:四海之內咸戴帝舜之功。于是禹乃興《九招(音韶)》之樂,致異物,鳳皇來翔。天下明德皆自虞帝始。 舜年二十以孝聞,年三十堯舉之,年五十攝行天子事,年五十八堯崩,年六十一代堯踐帝位。踐帝位三十九年,南巡狩,崩于蒼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是為零陵。舜之踐帝位,載天子旗,往朝父瞽叟,夔夔唯謹,如子道。封弟象為諸侯。舜子商均亦不肖,舜乃豫薦禹于天。十七年而崩。三年喪畢,禹亦乃讓舜子,如舜讓堯子。諸侯歸之,然后禹踐天子位。堯子丹朱,舜子商均,皆有疆土,以奉先祀;服其服,禮樂如之。以客見天子,天子弗臣,示不敢專也。 自黃帝至舜、禹,皆同姓而異其國號,以章明德。故黃帝為有熊,帝顓頊為高陽,帝嚳為高辛,帝堯為陶唐,帝舜為有虞。帝禹為夏后而別氏,姓姒氏。契為商,姓子氏。棄為周,姓姬氏。 太史公曰:學者多稱五帝,尚矣。然《尚書》獨載堯以來;而百家言黃帝,其文不雅馴,薦紳先生難言之。孔子所傳《宰予問五帝德》及《帝系姓》,儒者或不傳。余嘗西至空桐,北過涿鹿,東漸于海,南浮江淮矣,至長老皆各往往稱黃帝、堯、舜之處,風教固殊焉,總之不離古文者近是。予觀《春秋》《國語》,其發明《五帝德》《帝系姓》章矣,顧弟弗深考,其所表見皆不虛。《書》缺有間矣,其軼乃時時見于他說。非好學深思,心知其意,固難為淺見寡聞道也。余并論次,擇其言尤雅者,故著為本紀書首。 項羽本紀 項籍者,下相人也, 字羽。初起時,年二十 四。其季父項梁,梁父即楚將項燕,為秦將王翦所戮者也。項氏世世為楚將,封于項,故姓項氏。 項籍少時,學書不成,去;學劍,又不成。項梁怒之。籍曰:“書足以記名姓而已;劍一人敵,不足學。學萬人敵。”于是項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學。項梁嘗有櫟陽逮,乃請蘄獄掾曹咎書抵櫟陽獄掾司馬欣,以故事得已。 項梁殺人,與籍避仇于吳中。吳中賢士大夫皆出項梁下。每吳中有大繇役及喪,項梁常為主辦,陰以兵法部勒賓客及子弟,以是知其能。 秦始皇帝游會稽,渡浙江,梁與籍俱觀。籍曰:“彼可取而代也。”梁掩其口,曰:“毋妄言,族矣!”梁以此奇籍。籍長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氣過人,雖吳中子弟皆已憚籍矣。 秦二世元年七月,陳涉等起大澤中。其九月,會稽守通謂梁曰:“江西皆反,此亦天亡秦之時也。吾聞先即制人,后則為人所制。吾欲發兵,使公及桓楚將。”是時桓楚亡在澤中。梁曰:“桓楚亡,人莫知其處,獨籍知之耳。”梁乃出,誡籍持劍居外待。梁復入,與守坐,曰:“請召籍,使受命召桓楚。”守曰:“諾。”梁召籍入。須臾,梁眴(音舜)籍曰:“可行矣!”于是籍遂拔劍斬守頭。項梁持守頭,佩其印綬。門下大驚,擾亂,籍所擊殺數十百人。一府中皆懾伏,莫敢起。梁乃召故所知豪吏,諭以所為起大事,遂舉吳中兵。使人收下縣,得精兵八千人。梁部署吳中豪杰為校尉、候、司馬。有一人不得用,自言于梁。梁曰:“前時某喪使公主某事,不能辦,以此不任用公。”眾乃皆伏。于是梁為會稽守,籍為裨將,徇下縣。 廣陵人召平于是為陳王徇廣陵,未能下。聞陳王敗走,秦兵又且至,乃渡江矯陳王命,拜梁為楚王上柱國。曰:“江東已定,急引兵西擊秦。”項梁乃以八千人渡江而西。聞陳嬰已下東陽,使使欲與連和俱西。陳嬰者,故東陽令史,居縣中,素信謹,稱為長者。東陽少年殺其令,相聚數千人,欲置長,無適用,乃請陳嬰。嬰謝不能,遂強立嬰為長,縣中從者得二萬人。少年欲立嬰便為王,異軍蒼頭特起。陳嬰母謂嬰曰:“自我為汝家婦,未嘗聞汝先古之有貴者。今暴得大名,不祥。不如有所屬,事成猶得封侯,事敗易以亡,非世所指名也。”嬰乃不敢為王。謂其軍吏曰:“項氏世世將家,有名于楚。今欲舉大事,將非其人不可。我倚名族,亡秦必矣。”于是眾從其言,以兵屬項梁。項梁渡淮,黥布、蒲將軍亦以兵屬焉。凡六七萬人,軍下邳。 當是時,秦嘉已立景駒為楚王,軍彭城東,欲距項梁。項梁謂軍吏曰:“陳王先首事,戰不利,未聞所在。今秦嘉倍陳王而立景駒,逆無道。”乃進兵擊秦嘉。秦嘉軍敗走,追之至胡陵。嘉還戰一日,嘉死,軍降。景駒走死梁地。項梁已并秦嘉軍,軍胡陵,將引軍而西。章邯軍至栗,項梁使別將朱雞石、馀樊君與戰。馀樊君死。朱雞石軍敗,亡走胡陵。項梁乃引兵入薛,誅雞石。項梁前使項羽別攻襄城,襄城堅守不下。已拔,皆坑之。還報項梁。項梁聞陳王定死,召諸別將會薛計事。此時沛公亦起沛,往焉 居鄛人范增,年七 十,素居家,好奇計,往說(音稅)項梁曰:“陳勝敗固當。夫秦滅六國,楚*無罪。自懷王入秦不反,楚人憐之至今,故楚南公曰‘楚雖三戶,亡秦必楚’也。今陳勝首事,不立楚后而自立,其勢不長。今君起江東,楚蜂午之將皆爭附君者,以君世世楚將,為能復立楚之后也。”于是項梁然其言,乃求楚懷王孫心民間,為人牧羊,立以為楚懷王,從民所望也。陳嬰為楚上柱國,封五縣,與懷王都盱臺。項梁自號為武信君。 居數月,引兵攻亢父,與齊田榮、司馬龍且軍救東阿,大破秦軍于東阿。田榮即引兵歸,逐其王假。假亡走楚。假相田角亡走趙。角弟田間故齊將,居趙不敢歸。田榮立田儋子市為齊王。項梁已破東阿下軍,遂追秦軍。數使使趣齊兵,欲與俱西。田榮曰:“楚殺田假,趙殺田角、田間,乃發兵。”項梁曰:“田假為與國之王,窮來從我,不忍殺之。”趙亦不殺田角、田間以市于齊。齊遂不肯發兵助楚。項梁使沛公及項羽別攻城陽,屠之。西破秦軍濮陽東,秦兵收入濮陽。沛公、項羽乃攻定陶。定陶未下,去,西略地至雍丘,大破秦軍,斬李由。還攻外黃,外黃未下。 項梁起東阿,西,比至定陶。再破秦軍,項羽等又斬李由,益輕秦,有驕色。宋義乃諫項梁曰:“戰勝而將驕卒惰者敗。今卒少惰矣,秦兵日益,臣為君畏之。”項梁弗聽。乃使宋義使于齊。道遇齊使者高陵君顯,曰:“公將見武信君乎?”曰:“然。”曰:“臣論武信君軍必敗。公徐行即免死,疾行則及禍。”秦果悉起兵益章邯,擊楚軍,大破之定陶,項梁死。沛公、項羽去外黃攻陳留,陳留堅守不能下。沛公、項羽相與謀曰:“今項梁軍破,士卒恐。”乃與呂臣軍俱引兵而東。呂臣軍彭城東,項羽軍彭城西,沛公軍碭
史記 作者簡介
司馬遷(前145年-前90年),字子長,夏陽(今陜西韓城南)人,一說龍門(今山西河津)人中國西漢偉大的史學家、文學家、思想家。司馬談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陵敗降之事辯解而受宮刑,后任中書令。發奮繼續完成所著史籍,被后世尊稱為史遷、太史公。 譯者簡介 陳書良,湖南長沙人,出生于1947年2月,湖湘書香世家。高中畢業后適逢文革,鹽車長坂而自學不懈。1978年考取武漢大學魏晉隋唐文學研究生,1981年獲碩士學位。原為湖南省社會科學院學術委員、文學所所長、研究員,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現為省文史館館員、湖南商學院中文系主任、教授、院學術委員、院學術帶頭人。學術上服膺陳寅恪先生“以詩證史,以史證詩”的治學方法,承繼樸學傳統,醉心六朝文化,獨立特行,著作甚豐,人稱“六朝人物”,現擔任高高國際旗下專業古籍整理工作室“若水古社”總顧問。 周柳燕,教授。畢業于華中師范大學中文系,現為湖南商學院文學院副院長。主編、參編多本教材。
- >
月亮虎
- >
姑媽的寶刀
- >
自卑與超越
- >
二體千字文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