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估到手價是按參與促銷活動、以最優(yōu)惠的購買方案計算出的價格(不含優(yōu)惠券部分),僅供參考,未必等同于實際到手價。
-
>
兩種文化之爭 戰(zhàn)后英國的科學、文學與文化政治
-
>
東方守藝人:在時間之外(簽名本)
-
>
易經(jīng)
-
>
辛亥革命史叢刊:第12輯
-
>
(精)唐風拂檻:織物與時尚的審美游戲(花口本)
-
>
日本禪
-
>
日本墨繪
國學經(jīng)典導讀 版權信息
- ISBN:9787542671004
- 條形碼:9787542671004 ; 978-7-5426-7100-4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shù):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國學經(jīng)典導讀 內(nèi)容簡介
“國學”本指古代的學校。《周禮·春官》樂師:“掌國學之政,以教國子小舞。”這里的“國學”是指學校,“國子”是指貴族子弟。西周學校分為兩類:一類是國學,一類是鄉(xiāng)學。后來又有太學、國子監(jiān)為首的官學。 作為學術來說,“國學”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國學是一國學問之總和,起初是自“西學東漸”后,相對西學而言泛指“中國傳統(tǒng)思想文化學術”。它涵蓋了各個學科的所有門類,包括了中國古代的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類似于我們今天說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國學以學科分,應分為哲學、史學、宗教學、倫理學、文學、藝術、考據(jù)學、版本學等,其中以儒家哲學為主流;以思想分,應分為先秦諸子或儒、道、釋三家等,儒家貫穿并主導中國思想史,其他列從屬地位;國學以《四庫全書》分,應分為經(jīng)、史、子、集四部,但以經(jīng)、子部為重,尤傾向于經(jīng)部。狹義的國學,是以先秦諸子百家學說等經(jīng)典為根基,涵蓋了中國古代經(jīng)學、古代文學和歷史學等一套完整的文化、學術體系。主要指意識形態(tài)層面的傳統(tǒng)思想文化,它是國學的核心內(nèi)涵,是國學本質(zhì)屬性的集中體現(xiàn),也是我們今天所要認識并抽象繼承、積極弘揚的重點之所在。一般來說,是指以儒學為主體的中華傳統(tǒng)文化與學術。就中國而言,國學思想是中國人之所以為中國人的文化特質(zhì)。 國學的范圍很難界定,目前學術界尚無一致看法。早先,錢穆在其《國學概論》弁言中說:“國學一名,前既無承,將來亦恐不立。特為一時代的名詞。其范圍所及,何者應列國學,何者則否。 《國學經(jīng)典導讀(修訂版)》特應學校教材講義之需,不得已姑采梁氏《清代學術概論》大意,分期敘述。于每一時代學術思想主要潮流所在,略加闡發(fā)。其用意在使學者得識二千年來本國學術思想界流傳變遷之大勢,以培養(yǎng)其適應啟新的機運之能力。時賢或主以經(jīng)、史、子、集編論國學,如章氏《國學概論》講演之例。”錢穆覺得國學的定義很難下,為教學之方便,姑且用之。他在《國學概論》中章節(jié)的編排,就體現(xiàn)了對國學范圍和內(nèi)容的認識,那就說,國學是“二千年來本國學術思想界流傳變遷之大勢”。
國學經(jīng)典導讀 目錄
**節(jié) 國學與經(jīng)典
一、國學的界定
二、國學的范圍和研究對象
三、經(jīng)與經(jīng)典
第二節(jié) 國學的核心典籍
一、國學的核心經(jīng)典
二、《十三經(jīng)注疏》
三、十三經(jīng)簡介
第三節(jié) 國學的主干——經(jīng)學的演變
一、早期的儒家學派
二、經(jīng)學在漢代的發(fā)展
三、魏晉玄學及唐代義疏之學
四、宋明理學的興起與沒落
五、清代的考據(jù)之學與新今文經(jīng)學
**章 《周易》導讀
**節(jié) 《周易》概述
一、《周易》釋名
二、《周易》書名辨解
三、《周易》的性質(zhì)
四、《周易》成書時代及作者
五、《周易》古經(jīng)結構內(nèi)容
六、卦序
七、爻及含義
八、《易傳》的內(nèi)容
九、《周易》經(jīng)傳的編次
十、易占常用術語
十一、《周易》的主要版本及研究著作
第二節(jié) 《乾》卦原著導讀
第三節(jié) 《坤》卦原著導讀
第二章 《論語》導讀
**節(jié) 孔子與《論語》
一、孔子和他的時代
二、孔子的身世與生平
三、孔子的為人與影響
四、《論語》的成書和基本內(nèi)容
五、孔子的思想學說體系
六、《論語》研究和學習
第二節(jié) 《學而》篇原著導讀
第三節(jié) 《八佾》篇原著導讀
第四節(jié) 《述而》篇原著導讀
……
第三章 《孟子》導讀
第四章 《大學》導讀
第五章 《中庸》導讀
第六章 《孝經(jīng)》導讀
第七章 《老子》導讀
第八章 《莊子》導讀
第九章 《管子》導讀
第十章 《韓非子》導讀
修訂版后記
國學經(jīng)典導讀 節(jié)選
《國學經(jīng)典導讀(修訂版)》: 孟子雖系周公旦的后代,祖上曾有過顯赫的聲勢,但孔子在世時就已發(fā)現(xiàn),由于“陪臣執(zhí)國命”,“故夫三桓之子孫微矣”(《論語·季氏》)。到戰(zhàn)國中期,歷近一個半世紀,孟孫氏罕見史書提及,這種衰微之勢就更加明顯了。可能正是由這一原因,孟子的祖上就從魯國遷到鄒國,故司馬遷和趙歧都說“孟子,鄒人也”(《史記·孟子茍卿列傳》、《孟子題辭》)。 孟子大概生于周安王十二年(公元前390年),死于周赧王十年(公元前305年),終年85歲。他的父母,可信的記載很少。據(jù)《春秋演孔圖》以及《闕里志》等說,其父名激,字公宜;母姓仉(音掌)。 在孟子的早年教育中,孟子之父默默無聞,對他教育有功的主要是他的母親。因此,后代廣為流傳“孟母三遷”、“斷機教子”等故事。孟子幼年時甚得母教,這對他后來一生影響至大。 孟子“受業(yè)于子思之門人”(《史記·孟子荀卿列傳》),是孔子之嫡孫子思的再傳弟子。后來人們以“思孟”并稱,除了他們思想上的一致外,與這種師承也是有關的。 孟子學成之后,就開始“周游列國”,以學于諸侯。他游說諸侯的**站是齊國,其時約40多歲。他本想通過正在“一鳴驚人”的齊威王施展其“仁政”理想,但不受齊威王的重用,只是被任為客卿。他聽說宋王偃將要推行“王政”,就約在公元前323年之時離齊赴宋。但宋王偃并不打算接受孟子的主張,孟子只得“遠行”,回到他的家鄉(xiāng)鄒國。在鄒國,鄒穆公曾向他請教為政,屋廬子、曹交、然友或向他問禮,或向他問學。而滕文公斷然實行“三年之喪”,就是聽從了孟子的指教。 公元前322年,魯平公即位,用孟子弟子樂正子為政。孟子趕赴魯國,由于樂正子的推薦,魯平公準備乘車去見他。但因嬖人臧倉進讒,說孟子“后喪逾前喪”,不能算作賢者,于是魯平公取消了這次會見。孟子在失望之下又只好返回鄒國。剛即位不久的滕文公禮聘孟子至滕,孟子在滕很受滕文公的敬重,他不但帶一邦弟子館于上宮,而且滕文公還多次向他垂問治國大計。孟子于是系統(tǒng)地推出了他的“仁政”主張,并教以“小國事大國”之道。這時,農(nóng)家的許行和陳相兄弟都來到了滕國。孟子與陳相辯論,用社會分工論、“物之不齊”說駁斥許行之說。大約在公元前320年,孟子聽說梁惠王“卑禮厚幣以招賢者”(《史記·魏世家》),就離滕赴魏,來到了魏都大梁。 孟子一到魏國,梁惠王就向他請教治國之道,孟子以“先義后利”“與民同樂”“勿奪農(nóng)時”“謹庫教之教”“施仁政、省刑罰、薄稅斂、深耕易耨”等一系列政見折服了他。可是,第二年梁惠王就死了,未能實行孟子的主張。他的兒子梁襄王即位,孟子覺得他不像一個有為之君的樣子,就失望地離開了大梁。 公元前321年,齊威王卒。齊宣王即位,喜愛文學游說之士超過了梁惠王。鄒衍、淳于髡、慎到、田驕、環(huán)淵等著名學者齊集齊之稷下學官,宣王賜之以高弟,賞之以大夫之祿,使之“不治而議論”國事。孟子得知消息,便帶領他的弟子,經(jīng)由范、平陸而到齊。 在齊國,孟子受到從未有過的禮遇,齊宣王授予他“卿”之高位,派他出使滕國,并屢屢向他問政。齊宣王喜好“齊桓晉文之事”,而孟子卻大談他的“仁政”主張(《孟子·梁惠玉上》)。從“土地”方面,他提出了“制民之產(chǎn)”、“恒產(chǎn)恒心”“不征不稅”等說,在“人民”方面,他強調(diào)保民而王“樂民之樂,憂民之優(yōu)”“為民父母”說;在“政事”方面,他嚴厲批評王公大臣,斥之為“污君”“不肖者”,并且聲言對無德之君可以“易位”,有時竟弄得齊宣王或“勃然變色”,或無言以對,只好“王顧左右而言他”(《孟子·梁惠王下》)。 ……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莉莉和章魚
- >
我與地壇
- >
自卑與超越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羅庸西南聯(lián)大授課錄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