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闖進數學世界――探秘歷史名題
-
>
中醫基礎理論
-
>
當代中國政府與政治(新編21世紀公共管理系列教材)
-
>
高校軍事課教程
-
>
思想道德與法治(2021年版)
-
>
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2021年版)
-
>
中醫內科學·全國中醫藥行業高等教育“十四五”規劃教材
金融學案例分析 版權信息
- ISBN:9787521817577
- 條形碼:9787521817577 ; 978-7-5218-1757-7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金融學案例分析 內容簡介
“金融學”是一門基礎性課程,是對金融學科的總體概括。在金融專業的課程體系中居于核心地位、統領地位,涉及的范圍廣泛,理論性比較強,學生理解起來比較困難。所以,為了幫助學生很好的理解和掌握金融學的基本理論,結合多年的“金融學”課程的教學實踐,組織編寫《金融學案例分析》,旨在增強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本書主要包括14章內容,貨幣與貨幣制度案例、信用案例、利息與利率案例、金融機構概述案例、商業銀行案例、中央銀行案例、投資銀行和保險公司案例、金融市場概述案例、貨幣市場案例、資本市場案例、衍生金融工具市場案例、貨幣供求及均衡案例、通貨膨脹與通貨緊縮案例、貨幣政策案例等,每章包括3~5個典型案例。本書適合高等院校金融學專業和財經類專業本科學生、研究生學習,也可供金融機構工作者參考。
金融學案例分析 目錄
案例1.1 中國豐富多彩的古代錢幣
案例1.2 世界上*早的紙幣——交子
案例1.3 中國南京國民政府“廢兩改元”與幣制改革
第2章 信用案例
案例2.1 新“三角債”“絞殺”傳統行業
案例2.2 歐洲債務危機
案例2.3 美國次級抵押貸款市場
第3章 利息與利率案例
案例3.1 中國曾實行長期儲蓄保值貼補
案例3.2 美國存款利率市場化改革
案例3.3 英國“一步到位”式利率市場化改革
第4章 金融機構概述案例
案例4.1 中國金融機構發展趨勢分析
案例4.2 次貸危機對全球金融機構的沖擊
案例4.3 韓國金融機構調整改革
第5章 商業銀行案例
案例5.1 工行變陣——新一輪組織架構變革
案例5.2 英國北巖銀行擠兌事件
案例5.3 銀行界大丑聞!宇宙**行的黯然隕落
第6章 中央銀行案例
案例6.1 英格蘭銀行向中央銀行的演變
案例6.2 歐洲中央銀行
案例6.3 美國聯邦儲備系統
第7章 投資銀行與保險公司案例
案例7.1 華夏證券股份有限公司破產案
案例7.2 南方證券有限公司破產案
案例7.3 美國國際集團歇業案
第8章 金融市場概述案例
案例8.1 **次世界大戰后紐約金融市場的形成與發展
案例8.2 倫敦金融城——一平方英里的神化
案例8.3 香港人民幣離岸金融市場的發展
第9章 貨幣市場案例
案例9.1 2013年銀行大鬧“錢荒”事件
案例9.2 農行39億票據風險大案水有多深
案例9.3 LIBOR利率操縱事件
案例9.4 美版“余額寶”的失敗
第10章 資本市場案例
案例10.1 神霧環保債券違約案例
案例10.2 中國農業銀行優先股的成功發行
案例10.3 美國安然事件
案例10.4 中國德隆事件
第11章 衍生金融工具市場案例
案例11.1 “327”國債期貨事件
案例11.2 法國興業銀行巨虧事件
案例11.3 巴林銀行倒閉事件
案例11.4 英國西敏寺銀行巨額虧損
第12章 貨幣供求及均衡案例
案例12.1 2007年中國貨幣需要量測算
案例12.2 中國貨幣供應量M2大規模增長
案例12.3 關于中美貨幣供應量的比較分析
……
第13章 通貨膨脹與通貨緊縮案例
第14章 貨幣政策案例
參考文獻
金融學案例分析 節選
《金融學案例分析》: 1.3.1 案例介紹 1.20世紀三四十年代國內白銀大量地朝境外涌流 20世紀30年代與40年代之際,我國因受美國《購銀法案》與國際金銀比價激烈波動的影響,國內白銀大量地朝境外涌流。據當時海關統計的白銀外流情況為:1933年為1400余億元,1934年為25000余億元,1935年1月-10月為12000億元。巨大的白銀外流,使我國存銀嚴重下降,銀根奇緊,金融梗塞,物價下跌,工商各業資金周轉困難,經濟活動嚴重恐慌。雖然銀本位制經過“廢兩改元”,但仍然難以繼續維持下來。加上當時各地貨幣存在雜亂不堪現象,因此,放棄銀本位制,切斷銀價同國際上的聯系,實行管理通貨和有控制的紙幣制度,就成為幣值改革的方向。國民政府統治時期,為加強其政權統治,發展經濟,穩定金融,曾實行過一系列幣制改革的政策、措施和辦法,其中較為重要的有廢兩改元、發行法幣、發行關金券、發行金圓券和發行銀元券。 2.國民政府的廢兩改元與幣制改革 南京國民政府要壟斷金融業就必須統一全國貨幣,壟斷貨幣發行權。因此,在建立官僚資本金融機構的同時也逐步建立起對貨幣發行權的壟斷,廢兩改元與幣制改革是兩個重要步驟。 (1)廢兩改元。“廢兩改元”是南京國民政府所采取的一種確定銀本位幣的貨幣措施。1928年3月浙江省政府率先提出“統一國幣”“廢兩改元”的建議。同年6月,在國民政府召開的全國經濟會議上,又有人提出“廢兩改元”“統一國幣”的議案,引起國民政府的重視,但因為種種原因,當時沒有實施。直到1932年7月,國民政府財政部決定實行“廢兩改元”,并制定了“廢兩改元”的原則。1933年3月1日,國民政府財政部發布《廢兩改元令》,稱“本部為準備廢兩,先從上海實施”。特規定上海市面通用銀兩與銀本位幣1元或舊有1元銀幣之合原定重量成色者,以規元7錢1分5厘合銀幣1元為一定之換算率。3月8日,又公布《銀本位幣鑄造條例》,規定銀本位幣定名為元,重量為26.6971克,成色為銀88%,銅12%,即合純銀23.493448克。在發布上述命令和條例時,中央造幣廠從3月起開鑄新銀幣。新銀幣正面孫中山半身頭像,背面為帆船圖案。1933年3月10日,中國幣制開始廢用銀兩,改用銀元。規定所有公私款項收付、契約票據及一切交易一律改用銀幣,不得再用銀兩。原定以銀兩收付者,在上海應以銀兩7錢1分5厘折合銀幣1元的標準以銀幣收付。上海以外應按4月5日申匯行市,先行折合規元,再以規元7錢1分5厘折合銀幣1元的標準收付。持有銀兩者,可由中央造幣廠代鑄銀幣,或在中央、中國、交通3家銀行兌換銀幣。 (2)統一幣制,推行幣制改革。 ①發行法幣。1935年11月3日,國民政府財政部頒布《法幣政策實施法》及《兌換法幣辦法》,其中規定中央、中國、交通3家銀行發行的貨幣為法幣,以改變以往各家銀行皆可呈準許發行貨幣的混亂局面,統一幣制,于11月4日起,實行幣制改革。財政部決定設立專門委員會,辦理法幣發行、收換及保管準備金事宜,國內一切公私收付款項,概以法幣為限,禁止白銀流通。財政部還規定由中央、中國、交通3家銀行無限制購售外匯。主要內容是:**,統一貨幣發行權,實行法幣政策。以中央、中國、交通3家銀行(后加中國農民銀行)發行之鈔票為法幣;其他銀行不得繼續發行新鈔票;所有完糧納稅及一切公私款項之收付,概以法幣為限,不得行使現金;其他原經財政部核準發行之銀行鈔票,準其照常行使,由財政部定期以法幣換回。第二,實行白銀國有。禁止白銀流通,并將收歸國有的白銀移存國外,作為外匯準備金;凡銀錢行號商店及其他公私機關或個人,持有銀本位幣或其他銀幣、生銀等銀類者,應自11月4日起交由發行準備管理委員會或其指定之銀行兌換法幣。第三,放棄銀本位制,采用外匯本位制。為使法幣對外匯比價穩定,規定由中央、中國、交通3家銀行無限制買賣外匯;法幣的價值用外匯率來表示;法幣與英鎊保持固定匯率,當時規定法幣1元合英鎊1先令2.5便士。為此引起美國的爭奪,同年12月美國變更購銀辦法,迫使世界銀價猛跌,影響中國外匯的穩定。 ②關金券。關金券*初是一種與海關進口稅相關聯的錢幣,*早實施于20世紀30年代初期。1930年1月15日,國民政府以金價暴漲,銀價低落,海關收入大為減少,不足以償付外債為由,決定海關進口稅改征金幣,自2月1日起開始實施。1942年4月,國民政府財政部決定大量發行關金券,規定1元關金券等于法幣20元,并準用于完糧納稅。此后,關金券正式與海關征稅脫離關系,只作為大額鈔票使用。1947年1月,國民政府發行面值為250元、500元關金券兩種,分別折合法幣5000元、1萬元。1948年7月,又發行面值為1萬元、25000元、5萬元和25萬元的關金券四種,分別折合法幣20萬元、50萬元、100萬元、500萬元。直到1948年8月19日國民政府宣布發行金圓券,關金券遂被廢止。 ……
金融學案例分析 作者簡介
駱志芳,現任重慶工商大學財政金融學院金融學系教授,碩士生導師,重慶市科技計劃項目評審專家,重慶工商大學教學標兵,重慶工商大學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兼任國際商學院金融教研室主任。研究領域涉及金融理論與政策、金融機構經營管理、商業銀行經營管理等方面。公開發表學術論文40余篇,其中重要和核心期刊20余篇。主持和主研各種科學研究項目30余項,其中主持省部級以上科學研究項目2項;主持橫向課題4項;主持重慶市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1項,主持重慶市研究生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1項,主持重慶工商大學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3項,參與省部級教學改革項目4項,參與重慶工商大學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8項。
- >
朝聞道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回憶愛瑪儂
- >
巴金-再思錄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經典常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