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以利為利:財政關系與地方政府行為
-
>
立足飯碗 藏糧于地——基于中國人均耕地警戒值的耕地保護視角
-
>
營銷管理
-
>
茶葉里的全球貿易史(精裝)
-
>
近代華商股票市場制度與實踐(1872—1937)
-
>
麥肯錫圖表工作法
-
>
海龜交易法則
創變百年:老字號咀香園的傳承與發展 版權信息
- ISBN:9787218140957
- 條形碼:9787218140957 ; 978-7-218-14095-7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創變百年:老字號咀香園的傳承與發展 本書特色
咀香園健康食品(中山)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咀香園”)是馳名省港澳的百年***,其發展歷史折射出我國近代傳統手工業萌芽、傳承、發展與創新的百年軌跡。 本書從咀香園百年發展歷史出發,結合多個具體實例、代表人物、創新實踐等,重點介紹其與時俱進的創新調整理念及措施,突出展現其“誠信踐行、精益求精、勇于創新、樂于分享”的企業精神。
創變百年:老字號咀香園的傳承與發展 內容簡介
咀香園健康食品(中山)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咀香園”)是馳名省港澳的百年品牌,其發展歷史折射出我國近代傳統手工業萌芽、傳承、發展與創新的百年軌跡。本書稿從咀香園百年發展歷史出發,結合多個具體實例、代表人物、創新實踐等,重點介紹其與時俱進的創新調整理念及措施,突出展現其“誠信踐行、精益求精、勇于創新、樂于分享”的企業精神。咀香園健康食品(中山)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咀香園”)是馳名省港澳的百年品牌,其發展歷史折射出我國近代傳統手工業萌芽、傳承、發展與創新的百年軌跡。本書稿從咀香園百年發展歷史出發,結合多個具體實例、代表人物、創新實踐等,重點介紹其與時俱進的創新調整理念及措施,突出展現其“誠信踐行、精益求精、勇于創新、樂于分享”的企業精神。
創變百年:老字號咀香園的傳承與發展 目錄
創變百年:老字號咀香園的傳承與發展 節選
推薦序:看似平常*奇崛,成如容易卻艱辛 回溯中國近代企業發展史,就會驚奇地發現,百年來的中國企業真有點像“你將唱罷我登臺”式的舞臺表演,前赴后繼地生生死死、死死生生,令人眼花繚亂。尤其是近四十年里,各種各樣不同性質的企業走馬燈似地來來去去,讓人目不暇接,涌現一副副新鮮的面孔,卻很少有熟悉的容顏。改革開放初期,那些迅速崛起的頗有影響的企業或公司,到今天已所剩無幾;具有現代企業家精神的企業和企業家,至今也并不多見。真正擁有百年老字號品牌的老企業,更是屈指可數。 但是,在東方的日本和西方的德國,百年企業的持續發展卻并不是什么新鮮事兒。在島國日本,全國居然有百年老店幾萬家。其中,有兩百年以上歷史的老店就有三千多家。他們大多從事釀酒業、醬制品業、服裝業、不動產業、旅館業和餐飲業,還有各種各樣的制造業。僅東京一地,就有百年以上的著名老店兩千多家。根據有關資料統計,當今全球共有5586家公司超過兩百年歷史。其中,日本3146家、德國837家、荷蘭222家、法國196家、中國16家、美國14家、印度3家。擁有幾千年文明的中國,不僅地大物博、人口眾多,而且自古至今從來不缺能工巧匠和行家里手,但在民生日用品生產制作的精細化和品牌化上,卻遠遠不如國土狹小的日本。 在德國,350萬個企業中,有百年歷史的企業就有800余家,而且90%由家族自主經營。德國*大的100家家族企業,平均年齡超過100歲,都是名副其實的百年老店。特別引人注目的是,在眾多中小企業中,有約1400 個企業是“隱形冠軍”,被稱為“散落在德國各地的珍珠”。在全世界3500 個“隱形冠軍”中,德國占了近一半的比例,主要集中在醫療技術、環境、專用設備、化工、電子設備等領域。這些被稱為“隱形冠軍”的企業,他們的企業戰略都有一些共同的特性,大都采用“利基”戰略,專注某個狹小領域,逐漸形成持久的競爭優勢;以質量為導向,高度注重產品核心質量和價值,精益求精地制造產品;注重技術革新,提供解決問題的專有技術,組織個性化生產;專注客戶維護,有固定的客戶群,有優秀的售后服務,與客戶之間建立充分的信任。正是這些戰略創新遙遙領先于同行的“隱形冠軍”,為德國經濟和品牌的成功奠定了堅實基礎。 日本和德國的大中小企業能夠成為百年老企業,主要原因在于他們始終如一的執著堅守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在于他們始終不斷進行技術創新和管理創新,始終堅持誠信經營和顧客至上的企業家精神;在于他們始終堅持以人為本,不求一本萬利或投機取巧,但求有利有成、有所收獲和企業長久發展。這些百年老企業薪火相傳、長盛不衰的根本原因,正是他們執著地堅守自己的初心,對自己的產品精益求精,始終不渝地發揚自己企業的工匠精神和企業家精神。中國歷史上也曾有自己的工匠精神和企業家精神,也曾有自己的百年老店和普羅大眾喜歡的產品,但當下與日本、德國、荷蘭、法國相比,則有一定的距離。這不僅是文明古國之殤,也是今日中國之痛。 縱觀古今中外的歷史,大凡百年老店,一般都有一個令人驕傲的響亮字號和為人津津樂道的名優品牌。這些響亮字號和名優品牌都不是憑空捏造或大吹大擂而來的,而是企業經營者不忘初心、培育精心、經營細心和服務誠心的結果。尤其是他們生產制作的商品,絕大多數是獨一無二的特色產品。這種天下就此一家的絕活,大都經過上百年的磨煉,技藝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其中的技術含量和文化含量以及成功經驗是他人可望而不可即的。百年老店,依靠的是秘而不宣、外人不知的祖傳秘方或家傳絕活,使用的是從大千世界搜羅而至、精挑細選的上乘材料,其工藝制作的流程和材質甄別的標準都有自己的規范和要求。 十分難得的是,百年老店都十分重視人才的培養和銷售網絡的構建與保持,都十分重視家族企業代繼更替中的職業傳承與文化堅守。這些老店往往子承父業,代代相傳,孩子從小耳濡目染,在學習、生活中養成了一種幾乎本能的愛店精神和榮譽感。百年老店里有很多大師級的能工巧匠,他們敬業愛業,總是一絲不茍,埋頭苦干,不僅以身作則,做精做專做強自己的產品,而且善于“傳、幫、帶”,從而使精湛的技藝能夠順利地傳承下去,歷久彌香。 咀香園健康食品(中山)有限公司(全書簡稱“咀香園”)已度過百年華誕,中國老字號的陣容里增添了一名新兵,世界百年老店的排行榜上又多了一個中國品牌。地處華南的咀香園,見證了百年中國的歷史巨變和社會發展,自身也經歷了百年嬗變中的陣痛與周折,但仍然能夠在不斷創新和改革中穩步前進。像絕大多數低調而又實干的中山人那樣,咀香園也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手把紅旗旗不濕,弄潮兒敢向濤頭立”(宋代潘閬《酒泉子》),不僅在同行業中獨占鰲頭,而且在上海世博會上大放異彩。經歷了一次次的社會變遷和政策調整以及制度改革后,咀香園并沒有固守自己不合時宜的老規矩、舊習慣,而是在創造性繼承中創新性發展,主動適應不斷變化的新形勢和新要求,從而成為中山市乃至全國傳統食品產業的領頭雁。 “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唐代白居易《錢塘湖春行》)隨著生產方式和經濟社會變革而來的,是人們消費觀念與飲食習慣的改變,咀香園曾經奉獻給海內外鄉親們的傳統味道已經成為美好的記憶。新時代、新經濟、新人類,需要好企業、好產品、好品牌。大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對咀香園傳統食品的持續期待,也成為咀香園一直奮斗的目標。而咀香園恰恰能在每一次體制機制轉軌過程中找準自己的位置,明確發展的方向,在堅守傳統中不斷銳意創新,逐漸形成了“誠、勤、儉、禮、善、和”的企業文化和企業人文精神。本人多年參加咀香園的各種文化活動,在與“咀香園人”的交往中,更覺得這六個字就是咀香園企業文化和企業人文精神*好的表達。 其一是“誠”。人無誠信不立,家無誠信不和,業無誠信不興,國無誠信不強。誠信乃立德修身之本,更是企業發展之魂。中山咀香園,百年老字號。大業精誠歷風雨滄桑,風靡嶺南展香山(1925 年,香山縣改名中山縣以紀念孫中山先生)氣象。令人齒頰留香的杏仁餅,既是咀香園的金字招牌,也是中山獨特的文化名片。經營信為本,買賣禮當先。百余年來,咀香園始終崇尚信義,以誠待人,用質量報答香山父老的口碑,用真誠回饋企業伙伴的信任。質量就是咀香園的誠信,誠信就是咀香園的生命。 其二是“勤”。勤能補拙是良訓,一分辛勞一分才,從家庭作坊到現代企業,咀香園既以德善為本,更以勤儉傳家。小小的杏仁餅,看似尋常卻艱辛。為保證味道醇厚,必遵古法炮制,歷經浸豆、烘豆、磨粉、拌料、打餅、烘焙、冷卻等幾十道工序,制作雖繁卻不敢稍省人工,品味雖貴亦不敢減少物力。開創者砥礪奮進,后來人鏗鏘前行。這種勤奮精神,使咀香園漂洋過海,換回香溢五洲的榮耀。寧肯自己多麻煩,不讓顧客不方便。嘗鮮懷舊是人之常情,咀香園不辭費力繁瑣,即便利潤微薄,保持的依然是一個“鮮”字,依靠的是一個“勤”字,得到的就是一個“好”字。 其三是“儉”。“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敗由奢。”(唐代李商隱《詠史》)杏仁餅誕生之初便打上了勤儉的烙印:蕭家婢女潘雁湘因家道中落,經濟拮據,難以招待親友而妙手偶成。如今,流傳下來的不僅有齒頰留香的百年余味,更有勤儉持家的生活哲學。咀香園出品的月餅,早期只用油紙卷一小包,內裝四塊,每塊187.5 克,后改為紙盒、鐵盒包裝防潮,四十年傳統不改。咀香園摒棄驕奢之風,只用*簡單、*環保的包裝,既對產品內在質量充分自信,更時刻銘記樸素的持家之道。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咀香園的制作工藝,恪守物盡其用的原則,免致浪費。針對現代化的生產工藝,咀香園設計出一套節約資源的高效利用系統,原料采購、生產、包裝、運輸等環節都圍繞產能和市場供求來精密計算,既保障了食品安全,又避免了資源浪費。 其四是“禮”。《禮記·曲禮》云:“夫禮者,所以定親疏,決嫌疑,別同異,明是非也。”禮是為人處世的法則,也是安身立命的保證。大商謀道,小商謀利。咀香園明禮誠信,遵紀守法,在百年傳承中形成了自己的經營哲學,建立了自己的標準體系。1500 多項標準,包括751 項技術標準、365 項管理標準、300 多項工作標準的建立,形成了咀香園全面的質量標準化體系。2004 年,咀香園制定了傳統食品杏仁餅的聯盟標準,極大地規范了本地杏仁餅企業的生產行為,確保了傳統產品的質量。咀香園還參與制定了十多項國家行業標準,牽頭成立咀香園企業技術中心和研發工程中心、廣東省焙烤食品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食品科學與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咀香園分實驗室、博士后創新實踐基地等,重點研究焙烤食品行業共性技術難題。 其五是“善”。咀香園杏仁餅傳統制作工藝作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其發展與社會休戚相關,代表著社會的良知和企業的社會責任。慈善萬人行、慈善愛心店中,總少不了咀香園的身影;義務獻血、扶危濟困中,也始終有咀香園的擔當。面對食品安全的社會問題,咀香園積極謀求善舉,不僅成為重要的食品安全科普基地、全國工業旅游示范點,還獲評為全國先進社科組織,更是廣東省唯一一家首批入選“全國中小學質量教育社會實踐基地”的食品企業。 其六是“和”。家和萬事興。“和”是中國人的理想境界。咀香園以人為本,把員工當主人。有市場就有競爭,但咀香園堅信“同行不是冤家”。同甘共苦,風雨同舟,供應商、經銷商是咀香園的伙伴。客戶進門賓至如歸,想客戶所想,急客戶所急,咀香園待客有道,以和為貴,和氣生財。咀香園積極推進“和”文化,推動了企業持續健康發展,提高了企業的經濟效益,實現了企業與社會的和諧共贏。 咀香園在百年艱苦創業的奮斗歷程中,形成了“誠、勤、儉、禮、善、和”的人文精神,不僅創造性地繼承了企業的文化傳統,而且創新性地拓寬了企業的發展空間,實現了從傳統店鋪向現代企業的華麗轉身。“誠、勤、儉、禮、善、和”六字精神,雖是本人在觀察、訪談、交流和總結中所作的概括,但更是“咀香園人”在傳承與創新中不斷凝聚、不斷磨煉、不斷提升的真實寫照。 “看似平常*奇崛,成如容易卻艱辛。”(宋代王安石《題張司業詩》)咀香園的奮斗歷程,也是中山人艱苦創業的歷史縮影。追尋咀香園的歷史足跡,了解咀香園的前世今生,講述咀香園的成長故事,探求咀香園的成功奧秘,就是一次文化的熏陶,就是一次思想的教育,就是一次情感的操練,就是一次精神的洗禮,就是一次境界的提升。但是,中山人對咀香園的歷史和文化、人物和事件、成就和輝煌等,仍然缺乏全面的認識和深入的了解,甚至忘卻了咀香園的傳統餅品帶給人們齒頰留香的甜美記憶,更忘記了在咀香園里演繹的一個個真情故事。 如今,當人們因不知咀香園的來龍去脈而胡猜亂想時,《創變百年——老字號咀香園的傳承與發展》一書的作者經過長期的跟蹤采訪、實地調研和文獻閱讀,以富有歷史觸覺而又理性、有文化底蘊而又藝術的筆法,平實而生動地講述咀香園鮮為人知的人物和故事。此書關注的是歷史的場景、故事的細節和人物的表現,注重的是敘述的話語、表現的形式、承載的內容和讀者的立場,因而通俗易懂又妙趣橫生,深入淺出又意味無窮。我相信,《創變百年——老字號咀香園的傳承與發展》的出版,無疑會極大地滿足廣大讀者的閱讀需求,也將達到策劃者、著作者和出版者共同預期的目標。 中山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主席 胡波 2020年2 月
創變百年:老字號咀香園的傳承與發展 作者簡介
譚華健 著 中山日報報業集團記者,投身新聞行業十余年,主要從事科技、經濟類報道,重點關注企業科技創新、國家高新區發展、區域特色經濟、產業轉型升級等。出版作品有《從“新”出發——中山市創新驅動全景紀實》(廣東人民出版社,2016年)和《再造優勢:中山十年經濟的觀察與思考》(廣東人民出版社,2017年)。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煙與鏡
- >
我與地壇
- >
經典常談
- >
自卑與超越
- >
唐代進士錄